主页 分类 小说园地 来一客古代巨象!

第6章 第四章世界愈来愈胖

请告诉我,苗条的人在哪里?他们都到哪里去了?成年人里的确还能找出几个,不过还能维持多久呢?在美国,有人根据目前的趋势预测了一下,到了二○三○年,一○○%的成年人都会体重过重!在我们德国,大凡美国人有的,大家都喜欢争相效法,只是比人家慢了五到十年。所以我估计,最迟到二○四○年,德国人也会赶上这个水准。在其他工业发达国家,进展速度也差不多。 到那时,全世界将有三亿的糖尿病人,就不再是偶然的现象了。因为过重和胰岛素阻抗性、葡萄糖耐量异常及糖尿病关系密切,往往是同步发展。过重的人产生胰岛素阻抗性的可能性,比常人高出好几倍,罹患糖尿病的危险自然也高得多。不过有胰岛素阻抗性的人也有苗条的,而对胰岛素敏感的人中也有胖子。但是,如果在年轻时体重就增加过多,产生胰岛素阻抗性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这到底是由于身体体重的增加,或脂肪的堆积,还是由于大多数胖人从小形成的生活习惯所致,是本书特别想要关切的问题。

也许您没有读过我写的,分别关于过重和减肥的那两本书,或者读过后,又把内容忘记了。我在这里简单摘要一下,为什么世界愈来愈胖这个这个问题,不仅我们这些两条腿的动物有,就连我们那些毛绒绒、圆滚滚,和我们一样喜欢赖在沙发的可爱小伙伴也有!真是什么人养什么宠物在美国已有三○%的猫和狗过重!这一颇具警告意味的数字来自CNN在二○○○年二月十六日播出的一条新闻。由此,动物肥胖症成为家庭宠物最大的健康问题。美国人还马上给它起了一个恰当的名字加菲猫症候群。明尼苏达大学附属兽医院有一个减肥科,负责人朱丽叶.邱吉尔(Julie Churchill)博士说:今天美国的狗儿普遍都是沙发上的懒虫。 和它们相似的沙发动物,我们将在下一章中详细提到。在此,我不得不让狗主人们失望了:很遗憾,我无法向您提供有关我们日耳曼宠物的情况,为了保护我们亲爱宝贝的权益,在德国不允许收集和传播这样的资料。不过据我推测,为猫狗提供节食疗法和保养的动物减肥医院,在我们这里前途大大看好。

为什么会这么胖呢?有谁没想过这个问题?大家追求的一直是苗条的身材。周围胖子愈多,瘦人就愈物以稀为贵。毫无疑问,这当然要怪父母!如果爸妈胖,孩子往往也不会瘦。和生物学上的许多其他问题一样,关键作用在于基因,也就是先天遗传的因素。但是,如果从全球的范团来看,大部分过重的人,父母并不胖。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全世界有许多属于不同地区和民族,带有不同基因特点的人,都不约而同地发了福,这就不可能是基因在作怪,而只能是我们周围环境改变的关系。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全球有大量居民离开农村迁往城市,由此导致工作方式的改变,从面向农业生产、注重体力劳动,转向以资本和知识为核心及动力的服务型行业。体力劳动愈来愈被先进的技术取代。我们所需的能量愈来愈少,因为机器、机器人、电梯和电脑,省去了我们大部分的体力支出。住得离工作地点稍远的人,则以愈来愈奢侈的汽车代步。

我们为减少工作和提早退休争斗不懈,以便能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好开车购物,然后舒舒服服地坐在电视机前消磨时间。现在,我们才实现了真正的经济奇迹:不断进步,早日停滞! 在家庭生活中,自动化的进步潮流也随处可见。美国人把这叫做技术先进的家庭(TAFU:technicaly advanced family unit)。每个家庭都装了一系列的遥控器,可以用它们开灯、关灯、控制CD唱盘、调节室内温度。在一个典型的现代化家庭中,哪里还有什么工作需要消耗体力,哪怕只是每分钟让心跳加快六下。也许只剩下性生活,这听起来也够累的。难道正因为这样,人类在家里对这唯一的体力运动也兴趣缺缺,每况愈下?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这个现代化进程,大多数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都在提高,大家口袋里都装着足够的钞票,真正的贫穷正从我们身边消失。这不正是大家梦寐以求的吗?与此同时,全世界都在进行着一次饮食习惯的变革。大家有足够的钱,随时随地买到可口的食物。连小朋友们口袋里都装着可以上一次麦当劳的零用钱,爸爸妈妈白天在电脑旁努力赚钱,可不能让孩子饿肚子。

随着富裕程度的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居民也终于告别了贫乏的饮食模式:量少,且以谷物和植物块茎为主。市场开放了,商人不断有新的点子,对西方新鲜事物的兴趣,随着电视的普及深入而加强。今天这些国家的许多人,也能享受到丰富多样的饮食,包括大量的水果蔬菜、鱼、肉、蛋和奶制品,只要有足够的钱的话。 可供选择的东西多了,对许多人来说,享受就显得更为重要。这些产品之所以这么容易被人接受,并不是因为它们本身含有糖和脂肪,而是因为人们喜欢花样翻新的、可口的、方便的,另外价格低廉的食品,正是这一心理,引起了全球性的饮食习惯变革。 虽然,有些粗粮全麦食品的死忠者不愿承认,但随着饮食结构改变的这一事实,所有这些国家人民生存所需的最基本养分供给,即营养质量和过去的几个世纪相比,有了显著的提升。至于这种饮食是否比最初的,即引进农业生产和依赖质易之前的更健康,则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在后面还会详细讲到。随着现代文化的传播,大家对烹调起来又快、又简单,且每个人都做得来的食物更加青睐。这转变,在欧洲始于一个世纪之前,而今天在发展中的国家大行其道。这类食物含有更多的脂肪,尤其是现今十分廉价的植物脂肪,以及富含更多糖和淀粉。这种受到推崇的植物脂肪,绝大部分是从大豆、玉米和小麦产品中提炼出来的,它们带给我们不少头痛的问题。我们之后还会提到。这种新式烹调的食物,同样份量中含有更高的热量,也就是说,和以往的食物相比,它们是能量密集型。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一次成功的宣传攻势。几年以来,我们到处听到,脂肪本身使人发胖。然而,几亿年来,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热力学的第一定理有着关键作用,根据这个定理,如果摄入的能量都被消耗掉,就不会有多余的能量。众所周知,只有在能量多余,即摄入多余时,身体脂肪才会积存。难道现在这一切都变了?营养学专家们说,只有来自脂肪的热量使人发胖,是造成过重的罪魁祸首。按照德国最有名的减肥专家弗尔克.普德尔(Volker Pudel)他还曾是德国营养学会会长和常务委员会成员的说法,大家可以毫无限制地吃碳水化合物,因为面包、马铃薯、苹果和橡皮软糖里的卡路且不会使人发胖。事实上,在热力学的领域中,这简直是个破天荒的发现。就凭他这个发现,当然还有他对上百万肥胖者无私的贡献,难道不应该颁发他一座诺贝尔奖吗?

有趣的是,关于上述错综复杂、有待研究的关系中,好几位收入不菲的专家观点,和那些低脂肪的健康食品不谋而合,这之间难道没有暗盘吗?事实上,关于脂肪问题,专家们的意见分歧很大。可以肯定的是,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并没有发现脂肪摄入和过重之间有明确的关连。被反覆引用的成功例证,借以证明低脂肪饮食好处的研究结果,毕竟只是少数,而多数的研究,并未能证实这种饮食的优点。但在某些圈内人士中,对这些研究结果往往是避而不谈。 不久前,在著名的<美国医学联合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发表了一项大型而分析严谨的长期调查,受试的三千名美国人,年龄从十八到三十岁不等,时间长达十年,结果并未发现脂肪摄入对导致体重过重有影响。相反地,那些脂肪吃得最多,但同时粗纤维食物吃得多的人,体重增长得最少。而那些脂肪摄入最少,同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高的人,如果食物中缺乏粗纤维,体重增加得最厉害!高脂肪和丰富的粗纤维这一有趣的组合,在本书中还会经常出现。

幸好在这种时候,总还有几位置身争论之外,富有远见的智者,像约翰.布伦德尔(John Blundell)。我认为他是营养学家里面最可爱的人物之一。这位英国里兹大学(University of Leeds)的教授,主持着该大学的一个心理生物研究小组。可以说,他是一位营养心理学家,和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对生物和心理学都有造诣。他的研究工作富有开创性,他的文章机智而有启发性,他在学术会议中的讨论十分精采,有批判性,发人深思。他发表在最有影响力的营养学刊物《美国临床营养杂志》二○○○年第一期上的评论,值得所有感兴趣的朋友一读。他指出,食物中的高脂肪和体重增加,并没有生物学上的必然联系,显然是其他的因素在作祟。他最近还在一项研究中证明,人类可以长期大量摄入脂肪而不发胖。

在布伦德尔的实验室中,研究人员比较了两组年轻男子,一组平时饮食中脂肪含量较高,另一组偏向吃低脂肪食物。两组的平均年龄和体重相同。吃脂肪较多的一组,平均每天摄入一百五十九克脂肪,相当于每天摄入热量的四四%。另一组平均每天摄入八十一克脂肪,相当于三二%的热量。第一组每天平均摄入总热量为三千一百九十五卡路里,第二组为二千二百五十三卡路里。虽然,这两组人每天的热量摄入相差很大,但他们的体重和身体质量指数没有区别,体内脂肪量和脂肪所占的比重也不相上下!这说明,习惯高脂肪饮食的人,透过提高身体的基础代谢及能量消耗,来抵销较高的脂肪摄入。 虽然有谨慎的脂肪摄取者,但热力学定理依然起作用。里兹大学的高脂肪调查终于以科学方法证明,在食品包装上标明卡路里含量,对个人来说,并无意义,而计算卡路里量也完全是白花力气。不管每个人的情况多么不同,能量摄入和消耗之间的不平衡,才是皮下脂肪堆积的原因。

在第十二章里,我们还会再次讨论到关于低脂肪和减肥的问题。关于脂肪和体重增加的关系,鉴于此类目前可用于科学研究的资料有限,只能说关系不大,而且和其他的影响因素相比,根本无足轻重。真正的谜底是,除了个人的基因条件之外,像脂肪摄入这样的后天环境因素,对每个人的影响可能完全不同。 约翰.布伦德尔在上面提到的那篇评论中建议,不要再把脂肪看作肥胖的根源,而是当作众多的危险因素之一。这样有个绝佳的好处,因为根据定义得出的危险因素,或多或少只显示两种现象之间统计数字上的密切关系,而实际上,并不一定能说明个别人士身上的问题。在这个人身上,这个因素是诸多病因之一,而在另一个人身上就不是。实际上,我们必须始终把吃东西本身,看作体重增加的危险因素。谁能完全或大部分消除这一危险,肯定不会发胖

人要相对吃得过多,才会发胖,这一点已无可争议,而和此相关的另一因素是能量消耗的相对过低。能狼吞虎呒,要感谢我们的农业政策。令人钦佩的是,这个政策能不断降低食品或者说那些人们花钱买来吃进肚子的东西的生产成本。现在是贸易在无情地操纵着价格,一定要便宜,才能卖得好。大量资金的投入于诱人的包装和煽情的广告,而消费者总会被牵着鼻子走。用这种方法,几乎什么都能卖得出去。您只消在超级市场排队付款时,往别人的手推车里看上一眼,就能知道现在大家都买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而且还把它们吃进肚子里! 在一九五○年代,大家还将大约一半的收入消费在食品上,现在只有十三%了。我们可以愈花愈少,吃的愈来愈舒服。不久前,就连德国卫生部长安德列桠.费雪(Andrea Fischer)都对《南德日报》表示:十九芬尼(约台币三块钱)一个鸡蛋,太便宜了。她指的是价格和食品质量的关系。如果我们只肯花十九芬尼买一个鸡蛋,那它很可能是养鸡场的鸡下的蛋,鸡吃的很可能是有问题的饲料。她还说:这种现象比比皆是,狂牛病也是如此。牛是吃草的,如果喂它动物骨粉,就是违反自然。这也和我们愿意花多少钱购买食品有关。说得好,部长女士!分析狂牛病及其他食品卫生丑闻的根源和影响时,将消费心态也考虑在内。希望这位吃得不错的女部长,在倡导课征环保税,以促进环保的同时,也能马上意识到,身体的燃料,即食品的价格如果再不提高,过不了多久,持续激增的医疗卫生费用,就会涨到无法控制的地步。 在这种情况下,吃已经变成一种方便的变相满足。压力、挫折、苦恼、失恋、孤独,这些都是影响我们感情状态的外界刺激。吃可以使人平静、满足、改善心情,好像能把消极的情绪吃掉似的。固定的午餐时间,不时冒出来的小诱惑,加上当今奇特的饮食时尚,使我们无法真正感觉到什么时候饥饿,什么时候饱。如果只花少量的金钱,就能不管在白天、黑夜时,得到可口的东西吃,那也就不必奇怪,人们为什么吃个不停,即使不饿,也一样吃下去。 显然,人类对这样一个吃的天堂并没有准备。在过去几十万年里,人类刚刚好不容易适应了阶段性靠少量食物维持生存的本领。因此,节省储备,保存最佳能量,是一个生存的关键优势,在进化过程中,这一特点深刻影响到我们的基因。从基因角度来看,一个人增肥比减肥要更自然、更简单。 在正常的,也就是说原始的生存条件下,从有食欲、饥饿、充饥,到吃饱的过程,构成一个复杂的平衡系统,一方面迫使人类不断去寻找食物,另一方面也保护了人类不致暴食伤身。这样可以长期保持能量平衡,防止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但是,像如今这样,胖子愈来愈多,就证明这个平衡已被破坏了。这使人体调节机能的负荷达到了极限。 原则上,人类根本没有减肥的需求,因此我们也没有促进减肥的基因。相反地,我们的遗传因子想尽方法在阻止减重,反而在维持已经达到的体重。不断增加的食物及热量供给,和不断下降的热量需求,使得人体本身带有某些基因弱点的能量调节机制不堪重负,以至出现这个无法掩饰的不平衡。 现在,我们接近问题的根本了。在这一点上,人类的身体就像汽车:体积大而重的,比小个子消耗的能量多,无论是空转,还是行驶在乡间公路上,在高速公路上就更明显了。一个高大、肥胖的人,无论坐着、躺着,还是工作时,都要比一个娇小、纤细的人消耗更多能量。不管处于什么原因,如果长时间摄入多于自身需要的热量,只有两种出路:一是增加活动,以提高运动量来消耗掉剩余的热量;二是如果这前一种太麻烦的话由身体自行解决这一不平衡。我们的身体会为自己增加一定的重量,使其消耗能量增加,以求和能量的摄入再次达到平衡。 恶性循环即由此开始。积存大量脂肪的人,往往血液中的脂肪浓度较高。肌肉和肝脏细胞持续被脂肪酸包间,一段时间后,就变得对胰岛素不敏感了。它们不再能从血液中吸收和燃烧足够量的糖,这就形成了胰岛素阻抗性。肌肉细胞只能燃烧脂肪酸,糖份则留存在血液中。因此,暂时的胰岛素阻抗性原本是一种有益的生理反应,可以将多余的脂肪燃烧掉。 像之前讲过的那样,由于饥饿或长时间体力负荷,使肌肉和肝脏细胞的糖份储备紧张时,也会产生短时间的胰岛素阻抗性。身体用这种方法节省宝贵的糖,以供应神经系统和红血球,因为这些细胞只能依靠糖工作。 然而,暂时的紧急措施也可能会发展成慢性的胰岛素阻抗性。事实是,这种慢性形式,在肥胖的人身上更为常见,尤其是腹腔内部脂肪堆积过多,同时长期缺少运动的人。 如果我们冷静地观察一下事实,便会发现,发达的科技人创造出一个让人发胖的现代环境,人类的生活方式贪图方便,缺乏运动,食品又十分丰富。体重增加,一开始是对这个环境的自然适应,进而由于其他不正确的习惯,如肌肉长期得不到锻炼等,人体的调节机能才会失灵。只要来自我们环境的这种病态影响还在日益加深,肥胖者的增加就不可避免。 要想广泛地预防肥胖,就必须彻底改变我们自己造成的环境条件,改变我们的好日子。这种看似不切实际的设想,确实值得我们思考。接下来,我们要认识一下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物种沙发懒虫。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