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小说园地 向海派学习

第14章 租约作按巧得贷款

向海派学习 馮兩努 5719 2023-02-05
当包玉刚看到日本政府在利息上的津贴后,便动上了脑筋,向汇丰银行的经理桑达士商量。当年桑达士只是借贷部门的小主管,他是因为支持了包玉刚而获得高升。 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有利银行都是政府的发钞银行,大家的地位也是差不多的。但七十年代之后,汇丰银行逐渐跑过了其他两间银行。为什么呢?原因是汇丰有更灵活的处事手法。 汇丰银行的总行在香港,决策人可以根据本地的情况而作出即时的反应,渣打银行呢?总行在英国,当银行作出重大决策时,要经过通讯、联络、了解和商议,在同业竞争剧烈的香港,哪里容得下拖延的作风呢? 汇丰银行跑赢了渣打,除了在决策上快速,又因为能顺应需要而改变了银行的方针和政策。桑达士最大的功绩,是发掘了包玉刚。包玉刚的事业,是凭借汇丰银行发展起来的。桑达士令包玉刚发达,包玉刚亦令桑达士升级,令汇丰银行跑赢渣打银行。

从包玉刚的成就中,汇丰银行得出一个结论:要培养本地有潜质的华人商家。这个政策,促成了汇丰银行的突飞猛进。汇丰银行变成了一家本地银行,在这几十年来,汇丰可算是与香港共同成长的银行。 包玉刚是如何说服桑达士呢?过程当然不得而知。但根据我自己的推销经验来说,这是千难万难的工作。推销员最感困难的,不是作推销工作,而是克服心理阻障。我们这个行业,不是没有客人见而是不敢去见客人。我们最怕一些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特别是受雇的大班。如果对方是白手兴家的大商家,他也可说是推销员出身,这类人不难应付,但对方是大公司的职员呢?那他多是狐假虎威的人物,最喜欢摆派头和欺压推销员。工作多年,我最怕打工皇帝。 推销员的另一个心理障碍是怕见西人,特别是英国人。其实不少英国人是好人,但英国人走到殖民地后,却会变质。他们内心虽然善良,但到了殖民地,却不期然会摆上官威。五十年代的时候,英国人嚣张得非笔墨所能形容,其时包玉刚这位外江佬居然有本领去找上桑达士这位英国人,瞻识真不少。

如果包玉刚是在殖民地长大的话,他或者心中已经养成了一个怕英国人的心态,但他来自上海,一个擅于搞洋务的地方,他对洋人就不那么害怕。从前已有胡雪岩向英国人贷款的事。胡雪岩的想法是,英国人千里而来只为财,只要有利可图,哪有不肯见人的商家呢? 或者是上海人和英国人做生意的经验比较多罢,令包玉刚充满了信心去敲桑达士的门。 包玉刚如何推销自己呢?可惜没有资料考证。不过,手头上有几个故事,值得参考。 包玉刚早年的一个故事,令他毕生难忘。话说在一九四八年秋季的时候,当时国民党和共产党打内战。国内的货币贬值,物价狂升,市面上人心惶惶,连维持治安的警察也忍不住要去闹事了。 当日是月尾三十号,警察局是到一号便出粮的。在三十号的早上,有警察开着大卡车到银行提款,说要求提早出粮。当时的物价,一天升了三四次,早一天领到薪水,也可以买多一些柴米油盐等东西。

当时包玉刚担任银行业务总经理的职位,为首的警察冲了进来,对着包玉刚说:真人不说假话,我一没有提款书,二没有市长的批文,我奉警察局长之命来提款。说到这里,对方从腰间拔出一支配枪,往桌上一拍说:你就看着办吧! 包玉刚看了一眼桌上的手枪,很镇静地说:我是银行业务部经理,我只认提款书和市长的批文付款,这是政府定下的法令,我不依规定办事是我的失职。 包玉刚只好硬着头皮向他们解释。不过,他也明白秀才遇上兵,有理讲不清,他即时转动脑筋,想到用一物治一物的办法去应付。他将话锋一转,说:当然,你也是奉局长之命来提款的。包玉刚首先肯定了对方,令他们心安理得,摆出了万事有商量的姿态。 他又说:局长最熟悉政府的法令,既然命令你们来,必然已经报告了市长了。包玉刚说完之后,又来个连消带打,说,这样吧!让我派人立即与市长通话,只要他批准的话,我们便照章办事,立即付款。

电话联络上市长,市长要来客听电话。来客听了市长一番教训,匆忙收起桌上的枪,连忙赔不是,狼狈离去了。 包玉刚见得世面多,对于应付难堪的场面,当然有自己的一手。这种应变技术,只可以从困难中学习得出来。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另一位船王的。他是希腊船王昂纳西斯。 昂纳西斯也是白手兴家的人物。希腊人有航海的经验,因此之故,昂纳西斯也兴起了做船东的念头。有了船之后,便要四出找生意。当时有一位烟草商人,时常由南美洲运送烟叶到欧洲去贩卖,昂纳西斯很渴望争取这笔运输的生意,但无奈昂纳西斯不认识这名烟草商。 如何是好呢?唯一办法是靠自己去Cold Call。 首先,昂纳西斯找出了烟草商的生活习惯,看准了他上班下班的时间,便在每天早上,站在烟草商的办公室大门外,碰到烟草商,他便必恭必敬地向烟草商微笑点头和说一声早晨。

如是这般地朝朝早向烟草商打招呼,大概三个月之后,烟草商也忍不住了,向昂纳西斯问:你到底是谁?这么一问,昂纳西斯便向烟草商介绍自己的航运工作,抢来了一桩大生意。 第三个故事是由包家的小姐传出来的,包氏家族的人,当然知道包玉刚创业的辛苦。 包玉刚当年的合作者不是烟草商而是银行家,为了见银行家,包玉刚也要早早出发到银行家的办事处门口等待。为了求见银行家,包玉刚居然在人家的办公室门外睡着了。银行家见他阻住门口,便在包玉刚的屁股上踢上一脚。但包玉刚却咬实牙根,忍住痛苦不发半点脾气。 包玉刚之所以争取到桑达士的支持,除了对桑达士有利益,也因他感动了桑达士。另一位不能接受包玉刚的,便是会德丰的佐治马登。包玉刚初出道时,想向会德丰买一艘旧船,最早接触的人是会德丰的佐治马登。马登对这名中国青年看不上眼,态度傲慢,因此未能成交。马登和桑达士都是英国人,但对人的态度却大有分别了。包玉刚后来竟然连会德丰这个集团也收购了。

另一个最令人佩服的地方是包玉刚能够争取客人的信任。包玉刚的船,以运油船为主,不是运送散货的船。他的客人是石油公司。 石油公司是最有钱的,你的船租是平是贵,对石油公司来说一点不重要,它们最重视的是你的船队运油时是否安全可靠。石油公司倚仗的船队,多数要看业绩,当石油公司选定了一间可靠的船公司,很少随便转换的,因为石油公司不能确知另一间船公司运油的安全性。运送石油讲究安全,稍一不慎漏油的话,便会造成海水污染。 至于包玉刚的航运经验呢?完全没有。那么他是如何说服比他更有钱的石油公司呢?他的可靠性,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单是运输费用平,别人未必肯用你的船队。如果你说自己的船价钱贵,一定会小心管理,石油公司也会说:你的船贵,难道我们的石油不贵吗?

有钱的石油公司,讲求船公司的业绩而不很在意船租的多少,包玉刚究竟如何说服石油公司试用他的服务呢?究竟包玉刚如何运用方法,将人家的生意抢过来呢?让我来分析一下吧! 包玉刚将自己的计划,即是利用日本政府鼓励外商投资所予的津贴买船租出的打算,向桑达士陈述了出来,桑达士听了,认为包玉刚是一名傻瓜。银行本身,是做一些按揭或有揸手的生意,包玉刚这种建议,对银行家来说,简直荒天下之大谬。 桑达士向包玉刚指出,除非是有按揭信用状,即是LC,否则免问。 包玉刚是银行家出身,明白银行的稳健作风。如何将整个计划,变得可行呢? 包玉刚居然想通了。他向日本厂商提出低廉的租船价钱,日本厂家见到有平船租,纷纷向包玉刚签订合约,而且一签便是五年十年的长约。包玉刚合约在手,拿去见桑达士的时候,令桑达士吓了一惊。租船的合约,不正是还款的保证吗?这些合约,不正是和LC一样吗?

终于,桑达士愿意支持包玉刚。 第一艘船是金安号,一架旧船,船价是七十多万美元。根据包玉刚和家族在一九四九年抵达香港时的纪录,他们只有四十多万元现金,但在一九五五年时,却拿出七十多万美元买了这艘船,原因当然是得到汇丰银行的支持啦! 俗语说:头难,头难,最难是开头。开了头之后,其他的,便容易办了。包玉刚把船当作楼宇一样,将金安号轮船按了给汇丰银行,透支了一笔钱去日本建船,享利息上的优惠。船建好了之后,又廉价租了给日本厂家。如是这般一艘艘船建好,一艘艘船按给银行,一艘艘船租了出去。在最顶峰的时候,包玉刚的船公司,同时拥有二百多艘船。 包玉刚做航运的手法,是创新的。一般传统的船东,着眼于每日的大利润,而包玉刚呢?着眼于长期的租约与将来船只的升值。由此可见,包玉刚做生意,着眼于长远的利益。

在当时来说,包玉刚的手法是别树一帜,当成功之后,本港的船东,便争相效法,因此之故,香港变成了国际上著名的船运中心。香港的航运生意也和欧美或日本式的航运生意,大有分别。 包玉刚以这种手法经营,在短期内赚不到大钱,但这个方法,却保证了他不用亏本。 包玉刚能想出这种方法创立他的航运事业,可能与他没有航运背境有关。由于包玉刚未曾涉足航运业,未有受传统经营方式的影响,故此他可以用创新的手法去做航运生意。 包玉刚虽然不能在租金上赚大钱,但当船的资产升值,他便可以卖船套利。这个升值,比之每日以高价租出船只所赚的总和还要大。此外,包玉刚因有长期租约,避过了航运业低潮的打击。每一艘空置在码头上的船所吃掉的利息成本,是天文数字。很多船东之所以破产,完全是空置船只太多。而包玉刚的政策是提高了船只的效用,实行山大斩埋有柴。

到了一九六五年,埃及总统纳萨尔把苏彝士运河收归国有,由欧洲出发的船只,不能再走捷径去亚洲,要经过非洲的好望角,路途走远了一大截,船只因此变得供不应求,船租便急遽上升。包玉刚以前的船只,成本甚低,现在船租急升,包玉刚和租客再订租船合约的时候,便来个大赚特赚了。 一九六八年,香港发生了有史以来的大暴动。这次暴动的结果,造成了财富大迁徙大转移。对香港前途有信心的人,得到大发特发的机会,对香港没有信心的人便卷起一切移民到外国做寓公。 包玉刚利用了这个机会发展自己的业务。 经过十年的合作,汇丰和包玉刚已经变成了不可分离的合作伙伴,汇丰更破天荒地邀请了这位华人进入了汇丰董事局,包玉刚因此成为第一位华人汇丰董事。 因此之故,包玉刚有机会向汇丰介绍了一个保险计划。当年的英资财团,以汇丰、怡和、太古等为主,这些公司,都是在本港发迹起家,他们凭着殖民地给英资机构的优惠,占尽便宜,取得了全港最旺的地王。但不少英国人的作风是保守的,他们只是霸着茅厕不拉屎罢了。 包玉刚的保险政策,乃针对资本家恐惧共产管治的心态而来。六八年暴动后,如果香港被解放,变成第二个上海,那么资本家手上的不动产,就会化为乌有。 包玉刚有见及此,便向汇丰银行提议投资多样化,并向汇丰说出他的家当年在上海做生意的经过,以作借鉴。他本是世家子第,祖父做丝绸生意,父亲是布鞋商人,后来又开了造纸厂。上海一解放,包玉刚家族什么也没有了,只是卷着四十多万的港币来港再闯天下。留一笔钱种作为他日之用,是中国人的智慧,西方人呢?也明白切勿将全部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内。 包玉刚认为汇丰不宜将大量资金投资在地产物业上,如果他日香港解放,资本家的财产就会变成公家的财产,到时汇丰银行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在海外另起炉灶呢?包玉刚又说明了当年初抵港时,父亲主张做地产生意,但他却说服父亲,将不动产变成一些浮在海上的财产。 汇丰银行主管一听,即时明白,便将部分资金投于航运业。这个政策,令包玉刚的财富和生意迅速地膨胀起来。当年汇丰银行收购英国美国的银行时,当地的批评家说汇丰的生意太杂,不是纯银行业务而是杂货生意罢了。 另一方面,妒忌包玉刚的人也不少,有一位船王说,包玉刚不是真正的船王,因为包玉刚的船有一半是汇丰银行的。姑不论包玉刚的船是否真的只有一半是他的,他的确巧妙地运用了时局的变化而壮大了自己的船队。 汇丰银行这个保险政策,影响可谓深远。其他的古老英资大行,也开始学习汇丰银行走国际化路线了。 六八年暴动之后,最明显放弃香港的,应该是怡和洋行。一向以来,怡和洋行是香港近百年来最大的洋行,可惜政策错误的关系,怡和洋行的地位亦倒退了。怡和对香港失了兴趣,抽调了大笔钱离开香港,到菲律宾和东南亚地方投资。 为了套取现金,怡和只好将手上的地皮卖出,一向以来,贵重的地皮都是在英资手上,华人想发展地产,只能从英国人手指隙中漏出的少量土地上发展罢了。现在怡和对香港失了信心,便将地皮变成现金,转向外地发展。 但可惜得很,怡和外地投资的政策,连连失败,吃了十多年苦头之后,怡和才明白香港才是福地。于是掉转枪头,重回香港发展。八十年代的时候,怡和才投下巨资,买回香港的地皮,最著名一役,莫过于在八二年用四十七亿的破天荒高价,投得了交易广场这块地皮了。 另一个英资洋行是太古。太古的地皮也不少,为了离开香港,也是大卖地皮,今日新世界中心这块地,原本是太古船坞的码头,今日的太古城,原本是太古船舱。当太古卖完了地,手上有大量资金的时候,如何是好呢? 汇丰银行走资的方法,是利用包玉刚的环球船公司浮出海,怡和是名正言顺地在海外投资,虽然损失惨重,对东南亚也是有贡献的,用本港的钱,填了人家的凼。太古洋行是后来居上的,既然不便买船,只好大量购买飞机,将地产换回来的资金,大力支持了国泰航空公司,将一家小型航空公司变成一间发展极快的国际性公司。 到了八三年间,太古也明白,与其出外投资冒太大的风险,倒不如将注码放在香港。于是便来一个转身,学习包玉刚般弃船上岸,太古也参与了金钟地段的太古广场建设计划了。只有对香港怀有信心的人,才可以发大达的。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