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小说园地 苏东坡外传

第35章 三十四

苏东坡外传 楊濤 1948 2023-02-05
自从东坡出狱后,曹太后屡次向神宗称赞东坡才大,神宗便派人到处搜集他的诗文,越读越惊为难得的奇才,有意起用他,但仍然碍于李定等一帮新政权贵的阻挠,而拖延了下来。 到了元丰七年的正月,神宗终于亲自写了一道圣谕: 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才实难,不忍终弃调东坡为汝州团练副使。 东坡切听到被调往汝州的消息,实在觉得舍不得离开黄州,雪堂四周的一草一木,都是他亲手种植,一沙一石,都有浓厚的情感,本想请求朝廷准他继续留在黄州,后来听说皇上的用意是,汝州离京师很近,环境较优,生活也比僻远的黄州舒适,原是对东坡的一番眷顾,不宜违拗,于是东坡不得不放弃数年胼手胝足建筑的农舍,准备束装就道,再从头另起炉竃。

于是东坡写了一道谢恩表送往朝廷;黄州的朋友听说东坡要走了,纷纷跑来为他饯行,黄州太守徐大受、鄂州太守朱寿昌都来了,除了官员之外,还有地方上的士绅、文友、农友、和尚、道士,云集在雪堂之上,真是高朋满座,终日饮宴谈笑,热闹极了。 座中有一位营妓李琪,聪明可爱,也通诗书,来雪堂已不止一次,始终不曾得到过东坡的墨宝,现在东坡要走了,她不能再放弃机会,趁东坡酒酣耳热,逸兴遄飞的时候,向他敬酒再拜,取下领巾,求东坡题诗留念。 东坡欣然答应: 好好!就劳佳人为我磨墨罢。 李琪连忙磨墨伺候,墨浓之后,东坡提笔在领巾上大书: 东坡五年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 写了两句,把笔一掷,袖起手来,又和客人谈笑,仿佛忘了这回事。

邻座有一位客人背着东坡悄悄地说: 这两句诗看起来很平凡,又没有写完,不知道怎么回事? 眼看大家都已酒足饭饱,快要撤席了,东坡仍在高谈阔论,似乎没有续写下两句诗的意思。 于是李琪再度拜请东坡挥毫,东坡大笑说: 我几乎忘了!说毕提起笔来,续写道: 恰似西山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 李琪如获至宝的一再道谢,在座的人也都为后两句把整首诗带活了而赞不绝口。 东坡兴致来了,接着又写了一阕词: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临行之日,一大群人送他启程,他一个人先至筠州探望弟弟子由,长子苏迈带领全家人稍后出发,到九江与东坡会合。

怕老婆的隐士陈季常、和尚参寥、道士乔同等三人,一直陪东坡到九江,才依依不舍的分手。季常返回岐亭,乔同到兴国定居,参寥则同东坡往游庐山。 庐山的奇秀,使苏东坡这个经常游山玩水的人,也惊叹为平生所未见,一时诗兴大发,随口吟道: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怀清索,神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 庐山的寺僧和居民,听说东坡游山,都惊喜的互相走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热烈表示欢迎,争先恐后的跑出来,一睹东坡的丰采。 东坡沐浴在如此浓厚的人情中,大受感动,不禁又吟道: 芒鞵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他们首先到圆通崇胜禅寺,当年东坡的父亲苏老泉宦游东南时曾经到过此处,正巧东坡在老泉的忌辰前夕到达寺中,一股浓烈的思亲之情,油然而起,感念人生短如朝露,低徊不已。

圆通寺附近有两座高峰,一名石耳峰,一名马耳峰;有温泉一处,石壁上有百余首游人题的诗句,东坡一一仔细欣赏,独爱可遵长老所作之偈: 禅庭谁作石龙头?龙口汤泉沸不休。 直待众生尘垢尽,我方清冷混常流。 东坡也题了一首绝句: 石龙有口口无根,自在流泉谁吐吞? 若信众生本无垢,此泉何处觅寒温。 此温泉在黄龙山北麓有二池,东池水温,西池汇入他水而半温半冷。 东坡既为游山而来,自不漏过庐山内外可游胜迹,楞迦院的白石庵曾是他的好友李公择读书处,又至漱玉亭、栖贤谷、西林寺各地,所到之处皆有诗留念,其中题西林壁一首后来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句,千年以来传诵不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东坡和参寥游罢庐山,又相偕至瑞昌、永隆、建昌,沿潦水直往子由任所。 他们兄弟已经四年不见,自然有说不完的话,在一起过了个端阳节,少不了饮酒吟诗,盘桓了七天才分手,循原路回九江,与家人会合后前往南京,参寥则去庐山居住,各奔东西。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