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小说园地 品格的力量

第12章 人人渴望幸福

法国君主立宪派领袖、著名历史学家基佐,一生经历了无数的坎坷和挫折,无论是在血雨腥风的革命生涯中,还是在春风得意的历史瞬间,都得他妻子忠诚的帮助、支持和鼓励。他妻子心地善良、秉性温和宽厚、品德高洁。每当他遭到政敌们的无情攻击时,每当他遇到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对势力的冲击时,他的心里总是充满阳光,妻子的温情和关爱总让他的内心充满融融暖意,充满春天的希望,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残酷,他的家庭却充满一派祥和、愉快的气氛。尽管基佐感到他的事业是令人振奋和鼓舞人心的,但战斗毕竟相当严酷,战斗的残酷性加上每个人都只为自己算计,人生活在其中,便感到心寒、沮丧。因此,这种社会生活既不能使一个人的心充实,也不可能使一个人的品德更加高尚。每一个人都渴望幸福,基佐在他《回忆录》中说,无论一个人在事业上多么成功,他的权势多么显赫,总之,无论他在事业方面所作的种种努力带来多么丰硕的成果和收获,如果他的家庭不幸福,不能真正享受一份家的温馨和欢乐,那么,他也不是一个真正成功的人。我的生命历程即将终结,今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任何人的生命历程从其开始、发展到终结,都必须以家为基础,不管一个人从事多么伟大、辉煌的事业,家总是使他魂牵梦萦的地方,家的温暖、妻子的慈爱总是他最为重要的精神支柱。最为光辉、灿烂、显赫一时的事业都只能带来表面上、不完整的愉快和欢乐对于那些根本不知道家的温情和不懂得朋友之谊的人来说。

关于基佐求爱的故事相当奇特,也十分有趣。当时巴黎有一位年轻人,他以笔谋生,写书、评论、翻译,什么都做。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位年轻人结识了《杂谈》杂志的编辑,她是十分有能耐的波琳娜.德.梅兰小姐。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巨大的灾难突然降临在这位编辑的家里,能耐过人的小姐终于病倒了,她已无法继续从事繁重的编辑、审稿工作,整个杂志马上就无法正常出版,重病中的德.梅兰小姐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正在这危急时刻,有一天,一封没有署名的信来到编辑手中,这位不知名的作者答应帮她提供可以放心的稿子。文章果然如期寄来了,编辑看后,觉得非同一般,于是一一照发。这些文章涉及艺术、文学、戏剧和一般性的评论,文章笔力独特、文采过人,都是上乘之作,但就是不知道出自何人之手,德.梅兰小姐情急之下,也管不了这么多,只得先发了再说。过了一段时间,编辑终于康复了,写那些文章的作者也露出庐山真面目这位年轻人就是基佐。经过这件事后,两个人彼此产生了爱慕之意,不久,德.梅兰小姐就成了基佐的妻子。

从此以后,她分享丈夫的快乐和痛苦、幸福和忧伤,她也替丈夫分担了大量艰苦的劳动。在没有结婚之前,基佐曾问她,面对命运的反覆无常、盛衰变幻,她会不会感到失望和惊恐,基佐当时早就预料到自己的一生必定是风云变幻、盛衰无期的。这位未婚妻向和基佐保证说,她一定会为他的胜利感到很高兴,绝对不会因他的挫折和失败而发出一声叹息。当基佐第一次担任路易.菲力普的部长后,她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多么想和丈夫在一起啊,我现在见到他的机会比我所要求的要少得多,但我还能见到他如果上帝仍然让我们有幸再次成亲,我仍希望自己陪伴他再一次经历人生的风风雨雨;共同度过最严酷的考验和各种令人忧心忡忡的恐惧日子,这些宝贵的时日是我们俩一生最幸福的日子。写下这些文字六个月后,这位忠实、善良而勇敢的妻子终于离开基佐到另一个世界,留下悲痛欲绝的丈夫孤独地走完人生。

英国辉格党政论家、下议院议员伯克有一位漂亮、慈善、情操高尚、宽宏大量的妻子拉金特。社会的动荡不安、事业上的坎坷曲折都使伯克十分焦躁、苦闷,但家庭的幸福总源源不绝地给他安慰和快乐,他的家确实是一个完美、欢乐的处所,妻子的温柔、贤淑、体贴总让伯克感到无限的温柔和慰藉。伯克说过:一个人只有先爱自己的家这个小单位,才有可能去爱大家、爱人类。这句话也鲜明地反映伯克的生活经历。年轻的时候,伯克曾经饱含爱意地描绘妻子。他写道: 她确实美丽动人,但这种漂亮并非指她美丽的脸蛋。柔嫩的皮肤与苗条的身段,当然,无论是身材、脸蛋还是肤色,拉金特都是一流的,但她并不是靠这些来打动人心,最让人感动的是她温和的脾气。她的天真、单纯、仁慈、善良以及多愁善感,这些无与伦比的美德真让人如痴如醉,心旷神怡。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确实被那漂亮的脸蛋迷住了,她是如此美丽动人,令人难以自已。但最激动人心,最使她更加美丽的还是她这些难得的美德,漂亮的外貌与优美的品德在她身上结合得如此完美,可以说是浑然合一,真令人称道上帝的仁慈与厚爱。

她目光柔和,充满慈爱之情,在这充满柔情的目光中有一种令人敬畏的眼神。这目光使人敬畏,就像一位统帅大军的将军,威严不在于严肃得近乎冷酷的外表,也不在于手中的权威,而在于他的品德和慈祥。 她的个子并不高,她并不是那种仪态万方,倾城倾国的绝色佳人,但她确实是一位使人感到幸福,让人心痛的娇妻。 她是那么地柔弱,又那么地坚定;她心地善良、秉性温和,略显娇嫩,却并不懦弱。 她的声音轻柔似水,似缓缓而出的催眠曲,她并不是那种在公众场合大声高叫、引人注目的人,她只不过是一位用心倾诉的小女孩,声音有一种魅力,使我必须走近她,听她诉说。 描写她的长相、体形、声音,也就是描写她的心灵、精神和品德,她的内心、品行与外表合二而一,浑然一体。她聪颖、敏锐,具有过人的判断力和理解力,但她并不是一位能日理万机的女强人,她只是一位乐善好施的好妻子。

她从不愿意在社会上做或说出风头的事,以引起世人的注意;至于那些不应该说、不应该做的事情,她更是从来不说、从来不做。 从来没有见过像她这样年幼的女孩对这个世界却有如此透彻的了解。也从未见过像她这样如此透彻地了解人世的一切却又如此单纯、可爱,诚可谓是出污泥而不染。 她的礼貌、文雅和修养都是自然流露的,都是她的本性和良好教养的一种自然体现;而没有半点矫揉做作、虚礼客套的意思。她总是谦顺、温和、待人以诚,那些有修养的女士和先生们总是被她的真诚和得体的举止感动,当然,那些举止粗鲁、没有教养的人不可能认识到这一点。 她有一颗罕见的沉着、冷静的心,无论是面对急风暴雨还是日常琐事,她都心静如水,正如花岗岩诱人的光泽给人坚强的感觉,她那女人所特有的温柔和平静给人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与坚强感。她的过人之处难得的美德在于她善于尊重人,她尊重伟大的、有作为的男人,而且使我更加钦佩那些为公众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她的迷人魅力就在于她会使我们去爱任何一个人无论是弱者、美丽动人的人还是她自己身上的弱点、缺点,让我们去原谅人们的过错。她爱我,使我加倍地爱她的,是她教会我如何去爱人。

看了丈夫对妻子的精彩描述之后,我们想从另一个角度妻子如何看丈夫来作一番描述。大英帝国公民哈金森上校的妻子曾对自己的丈夫作了详实的记述。在临死之前,哈金森上校嘱咐自己的妻子,在我死后,千万不要过度悲伤。丈夫死后,她听从丈夫的嘱托,没有陷入极度的悲痛之中,而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化为对丈夫的一生作真实的记述。 对于那些视死如归的人们来说,她在《生活》一书中的序言中写道,当他们明白死是无法避免的家常事时,他们明白,他们一直致力追求的目标已渐渐离他们而去了,这也许会使他们心绪澎湃、感慨万千,无限的悲痛和忧伤会袭上心来,这如潮水般的哀伤会把他们早已丧失的最珍贵的记忆一并卷走;当哀悼者又不自觉地忆起那失去的开始时,所有令人回忆、值得纪念的东西也早已模糊难辨,只有这挥之不去的悲痛和哀伤仍然让人心痛不已。死者已矣,逝者去矣,但总想起一些什么东西来安慰自己,来缓解这伤痛的心。有时,这种方法也许能奏效。早已湮没在记忆中的东西又会随着这沉重的哀伤而显露出来,一些原本平淡无奇的东西日渐清晰,也日益显示出它们的可爱之处,尽管这些平淡无奇的小事情并没什么特别诱人之处,但经过一番生离死别之后,它们也多了许多历史沧桑之感,让人备感珍惜。但我并不像普通人那样感到伤感和悲哀,我一直在想一种比较好的办法一来缓解心中的思念之情所带来的痛苦和悲伤。现在我才明白,除了保存对你父亲的记忆之外,我没有其他办法来安慰自己,来弥补对他的爱。当然,我没有必要也不能用一些虚妄之词来粉饰你们亲爱的父亲事实上,如果这样做反而是对他的极大侮辱。有许多受人雇用的煽动家们总是往死人或活人的脸上贴金,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我只想如实地记述他的一切,这样做也可能给他带来一些荣誉,但这是他自己应得的荣誉,而不是我或什么人凭空给他捏造出来的。与那些人为地去神化某些伟人不同,我记述的这一切都是真实而可信的。

下面这段话,就是哈金森上校的妻子对她丈夫的一些描述: 他对自己的妻子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像他这种身分的人,往往只知道自己的声誉、面子、自己的宗教信仰和自己的仁慈。无须多举例子,只看看他父亲就知道从来没有一个有身分、有地位、有财产的上层人士对妻子有深厚感情,他们也不会真正敬重妻子。他从来就不溺爱妻子,也不主张女人不遵循伦理道德规范,不受一定行为规则的限制。但他从来就是一个克尽职守的人,对待政府工作一丝不苟,极为慎重小心地完成属于他份内的事情。这样一来,作妻子的名义上好听,实际上却有难言的苦衷,为了丈夫的工作,家里只能委屈一下,妻子如果不通情达理,丈夫也很难愉快地胜任工作。 他总是以理服人。他从来不命令别人应该怎样做,他总是为我讲许多有关诚实、廉耻、荣誉等等方面的事情;他爱她的内心和气节胜于爱她的外表;但他对自己的妻子也从不迁就、纵容,他绝对不是一个溺爱妻子的傻爪。如果他显然在抬高她,给她言过其实的称赞的话,这说明体现在她身上的这些被称赞的品德正是出自他,自己正是这方面的表率,她不过是更明显地把他身上的美德反映出来而已。她所拥有的、珍爱的一切就是他,无论在哪里,她只是他的影子而已。

他对她完全信任,十分开明,从不讲究什么名份、地位、尊卑,他生性善良,对她不加任何管束。他讨厌两人在一起谈钱、谈开销。他家财万贯,都听凭她处理、管制。他从来没有过问家中的大小开支。他几十年如一日地看她,岁月匆匆流去,她已不再年轻漂亮,不再美丽动人,但他对她的爱却益见炽烈、深沉。他对她如此友善、体贴、关心,这份情意真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即使如此,像他这样对妻子这种无与伦比的爱也受到严格的等级的限制;他作为一位动爵,只能以一个爵爷的身分来爱她,并不是他的宠儿,她并不在他心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他表现出来对妻子的爱都是建立在尽职尽责的基础上,他对上帝的爱、对自己诺言的尊重以及其种种他认为荣耀的事情,都远远超过了他对妻子的爱情,他永远是一位爵爷,他对妻子的爱也只能是一位心肠善良的爵爷对妻子的关爱之情。

在英国历史上,罗谢尔.罗素夫人也是一位相当有名的妻子,她对丈夫的忠诚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四处奔波,到处求人,请求释放她丈夫。当明白再怎么求人也无济于事时,她鼓起勇气,设法透过自己的力量来增添她心爱的勋爵的勇气和决心。在他弥留之际,妻子和儿女们都静静等待着与勋爵作最后的拥抱。为了不增加丈夫心中的痛苦,她极力隐瞒着这生离死别的巨大痛苦,佯作镇定,她极力坚持最后与夫君拥抱这一拥抱是此生的最后一次了。静静地告别之后,家人都走了。威廉勋爵禁不住自言自语道:好了!死亡的痛楚终于过去了。 妻子的影响力 我们已经谈到妻子对于丈夫的巨大影响。几乎没有哪一个男人不受妻子坏习性、坏品德的影响。妻子不是帮助或促使丈夫朝好的方向发展,就必然诱使丈夫朝坏的方向堕落。简言之,一个好妻子完全可能成就一个伟男子;一个坏妻子也完全可以毁灭一个原本十分优秀出众的男人。关于妻子对丈夫的巨大影响,我们可以举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英国散文家、清教徒牧师班扬原本是一个荒淫放荡、一无所长之徒。他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不务正业。日子一天天过去,班扬已经度过少年时代,该是成家立业的时候了,但因臭名在外,没有人愿意与他为伴,似乎也没有人敢与他共度人生。出人意料的是,命运似乎有意给他安排一个好妻子,一位年轻出众出身良好的女子。天啊!班扬自言自语道,妻子的父母亲都是十分虔诚的信徒。这位可怜的女人跟我这个穷流浪汉生活在一起,我们俩可是穷得连一个碟子和汤匙都没有。她唯一拥有的,就是父亲留给女儿的通向天堂的路和以心向诚这种精神。透过阅读妻子带来的嫁妆感人至深的书籍,尤其是在善良而贤淑的妻子的鼓舞下,班扬终于渐渐告别昔日的生活,一天一天地走到正路上来了要是没有这位善良而又情操高尚的年轻妻子,大概就不会有英国著名的散文家班扬。

巴克斯特是一位英国基督教清教徒牧师,在结婚之前,他是一位十分敬业、品德优秀而又开明、豁达的人。后来,他遇见一位十分优秀、出众的女子,两人一见钟情,双双坠入爱河。但巴克斯特工作十分勤勉,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婚姻和家庭。正如加尔文的情况,巴克斯特主张婚姻尽量从简。但他选择的这位新娘查尔顿小姐,拥有大量家产,为了避免人们认为他是贪爱丰厚财产才娶她,便要求她把大部分财产交托给亲戚、朋友,他不能拥有任何原属于她的家财;其次,她必须把一切都处理好,以免让他卷入任何诉讼;第三,牧师的职业需要奉献一切,她不能向他提出半点时间上的要求。对于这几个条件,新娘都愉快地答应了。我们过着相当纯洁和满意的生活,彼此互敬互爱互助。相濡以沫近十九年。巴克斯特说。巴克斯特生活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巴克斯特更是屡经坎坷,备受颠沛流离之苦,他到处都遭迫害,多年来,一直流离失所,没有一个安稳的家。这位妇女,巴克斯特在他写的《生活》一书中平静地说,与我经历了无数的痛苦,但她从来都是默默无语地忍受这一切。婚后的第十六年,有一次巴克斯特因主持召集一次非国教教派秘密集会,被带到贝特福德的行政官员面前。巴克斯特被判处监禁并被关押在克列克威尔监狱。入监之后,他妻子一直陪伴在身边,深情地安抚他。她从来没有这样愉快和幸福地跟着我,我说,监狱越冷酷无情,我这位伙伴就越高兴、快乐,她坚决反对我要求释放。最后,民事诉讼法庭宣布将巴克斯特无罪释放,巴克斯特夫妇才离开了这温馨的家。这也是巴克斯特向该法庭控诉行政官员胡乱判决的结果。巴克斯特夫人陪伴丈夫度过了无数风风雨雨,因为与丈夫、丈夫的事业紧紧连在一起,她感到无限的欢欣和快慰。风雨兼程,人生苦短,巴克斯特夫人还没有来得及陪伴丈夫走完人生,自己就匆匆而别了。她的死,给巴克斯特带来了无尽的遗憾和思念,他把这涓涓思念之情诉诸笔墨,在著作中饱含深情地追述她那无上的高洁品德,她的万般柔情和风范宜人的基督教品格,每当他为她写下这些文字时,他总是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德意志宗教改革家、虔诚派代表人物岑道夫,也有幸与品格高尚的女子结婚。岑道夫一生十分坎坷,屡仆屡起。但无论在什么不利的情况下,她总是勇敢地支持他,给他力量和信心。她那永不衰竭的热情和激情确实给他巨大的鼓舞和支持。二十四年的风雨历程使我深深地懂得,岑道夫说,如果没有这样一位正义、有牺牲精神的妻子,我的事业根本不可能取得什么成就。她是唯一适合于我的事业的女性,我有幸找到了她。还有哪一个人能帮我度过这样多的难关、帮我料理纷繁复杂的家务呢?谁能帮助我消除身上的坏毛病、坏道德呢?谁能像她那样纯洁无瑕地过一辈子呢?谁能像她那样,面对丈夫生命中的起起落落,不发一句怨言呢?谁能与他一起去经历这样跌宕起伏、波涛汹涌的人生历程呢?面对重重艰难险阻,还有谁能像她那样抬起头来,并全身心地来帮助我呢?茫茫人世间,还有谁能像她那样深刻地理解我的心,还有谁像她那样思想高洁、敏锐过人?世事纷纭,迷雾漫漫,多少人总是看不透人生玄机,我也常常被包裹在其中,不辨东西南北,而她却始终能洞彻人生,穿透重重神学的迷雾,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安详,我生幸矣,能拥有上等佳人,结伴同行达二十四年。 苏格兰传教士利文斯通博士,曾冒着生命危险在非洲腹地考察。考察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都算不了什么,最使利文斯通心痛欲绝的是当他在非洲考察时,传来爱妻逝世的噩耗。多少年来,善良、温柔的妻子跟他一起长途跋涉,餐风露宿,浪迹天涯,吃尽了各种艰难苦楚,而今撒手而去,怎能不教人泪如雨下。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时,利文斯通正在赞比亚河,他在给罗德里克.莫哈维先生的信中说:爱妻的辞世,使我顿失依傍之人,我不禁方寸大乱,以前无论发生怎样的事情,我总是在她的鼓励和支持下战胜各种困难。有时我们相隔千里,但她都生活在我的心中,给我力量和幸福。现在她舍我而去,怎不令人心痛,从今而后,她再也不能伴我深入密林、跋山涉水了,一念及此,我心欲碎,自难支持。想当初,我们相处仅短短三个月,日出日落,相依相伴,令人留恋,而一别竟是四年之遥!她就是这般守望着我。我们因为爱而相识,因为爱才走在一块,岁月匆匆,春去秋来,我们彼此更加相知,更加相爱。她是我的好妻子,我无徒忘却她的善良、勇敢;她是孩子的好母亲,把青春和爱心都献给孩子和我。想起她经常一人在家操持家务,抚养幼儿,其中辛酸怎能以言语来表达。她除了教养自己的儿女之外,还负责教育本地的幼儿。无论是对自己的儿女还是当地的幼儿,她都一视同仁。从不两样。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我无可奈何,只能认命但我必须振作起来去完成我的使命,此后,再也没有人能像她那样抚慰我的心,我不得不在这条黑暗的地平线上踽踽独行。 感恩相扶持 山缪尔.罗米利先生在传记中曾深情地描述妻子,他认为一生所有的幸福和成功都应归诸妻子,在最后的十五年,他说,我一直乐于研究自己的妻子她心地善良,具有过人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她的感情十分细腻、丰富,且善于关心、体贴人;她不畏强暴,英勇无畏;像她这样柔弱的女人的身上竟然蕴藏如此顽强的勇气,实在出人意料。她的美貌虽非倾国倾城,却也是远近驰名。一个人的品行、勇气和外貌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不能不令人叹服上帝的伟大。罗米利对妻子的挚爱之情真是刻骨铭心。妻子的死给他造成巨大的打击,他一下子精神失常,寝食俱废,眼前老浮现妻子的音容笑貌,妻子去世七天之后,罗米利先生也辞世了。 在政治生活中,沃兰西斯.伯第特先生和罗米利一直是死对头,但这两个人在家庭生活,尤其在和妻子的关系上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伯第特妻子的死使他极度悲伤,无法自持。自从妻子去世之后,他一直拒绝进食,爱妻的尸体还没有移出房间,他也死了就伏在妻子的身上死了,这对夫妻终于双双睡到同一个墓穴中,仍然是肩并肩地睡在一起。 妻子的去世给托马斯.格雷汉姆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他无法排除心中的痛苦,最后,四十三岁的他只得从军,稍稍排解心中的思念之情。英国肖像画和风景画家庚斯博罗先生有一幅十分有名的作品一对新婚情侣的画像画的就是格雷汉姆夫妇。这幅名画早已闻名海外,价值连城。这对夫妻在共同生活十八年之后,妻子不幸离开人世,给丈夫带来无穷的思念和痛苦。为了忘记这份挥之不去的痛苦和思念正如有人所说的,为了排遣失去妻子所带来的焦躁与烦闷格雷汉姆作为一个志愿者来到胡德勋爵手下服役。在围困土伦的战役中,格雷汉姆自始至终勇猛顽强,完全不顾性命,就像疯了一样。此后,他以勇敢、不要命的精神而名冠三军。在半岛战争(一八○八︱一八一四)期间,他每天都在服役,首先在英国陆军中将约翰.穆尔手下当兵,后来又在威灵顿手下服役。格雷汉姆作战勇猛,屡立战功,他担任的军职也节节上升,最后,一直升到副统帅。人们称他为巴洛沙英雄,因为他在巴洛沙打了一场非常漂亮的仗。最后他被赐予光荣而尊贵的贵族头衔利那多奇勋爵。格雷汉姆晚年生活幸福,安享天年。越到晚年,他更加思念起那早已长眠地下的妻子,他把自己所得的一切荣誉都归功于已故的妻子。下议院议员、英国戏剧家谢里登在议院中曾这样谈到格雷汉姆:在他身上没有任何崇高的精神,只有对妻子的爱。 那些善良、纯洁、品德高洁的妻子总是令丈夫久久难以忘记;同样许多妻子对丈夫也有生死不改之情,许多忠贞不二的妻子都无法忍受丈夫去世后带来的巨大痛苦,纷纷跟随而去。在维也纳有一块著名的纪念碑,这块碑是用来纪念奥地利军团的一位著名将军。碑上的铭文详细地记载了将军生前在七年战争中立下的赫赫战功。阿尔伯特.莫顿先生的逝世,给妻子带来无法排解的痛苦,她念念不忘已故的丈夫,终因忧思过度,不久即离开人世,睡到了丈夫的身边。这件事情深深地感动了英国外交家、诗人沃顿,情之所至,金石为开,沃顿写下了这诗句: 他已经先我而去了,我想试着活下来, 没有他,我如何能活,让我随他而去吧。 沃顿这凝重的诗句,反映了一位忠贞不二的妻子对丈夫的生死依恋之情,不知是诗中反映的故事真实感人,还是沃顿的诗句魅力无穷,这两句诗流传不绝,可谓家喻户晓,无人不知。 当华盛顿的妻子得知亲爱的丈夫在忍受离别人世的最后痛苦在呼吸最后一口气后,即要离去时,她说道:好了,一切都结束了。我早已准备好了,和他一起去。 妻子不仅是最好的伙伴、朋友和安慰者,是丈夫最好的帮手,尤其是在某些特殊的领域,妻子往往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发现新的线索。义大利科学家、医生伽凡尼的妻子是加利兹教授的女儿,伽凡尼为拥有一位好妻子而高兴。有一次,他妻子发现当把青蛙的腿放在带电的仪器附近,再用刀子去接触它时,青蛙的腿就会猛然抽搐一下,如此反覆不已,屡试不爽。妻子的这一发现立即引起了伽凡尼的高度注意。由此他发现了生物电现象,这门新兴科学从此就与伽凡尼的大名紧紧连在一起。法国化学家、现代化学奠基人拉瓦锡的妻子也是一位有科学才能的人,她不仅共同分享丈夫的追求,还具体地帮丈夫做许多事情,真正是一位好帮手。 巴克南博士在晚年的时候还有一位真正的好帮手,就是他妻子。她帮他收集和整理化石,并对一些破碎的化石加以修复,使之恢复原形。她具有非凡的记录和素描能力。她在丈夫发表的著作中提供过无数的例证和素描,这些宝贵的文字都留了下来。她不仅忠于丈夫的事业,她的儿子福兰克.巴克南在父亲一本著作的序言中说,而且从来没有忽视对子女的严格教育。她总是把上午的时间用来督促子女们认真学习,她主张子女们一定要吸收健康而有用的知识,一直坚持这样做,几十年如一日,从不松懈。母亲的辛勤劳动没有白废,在我们后来的生活中,深深地体会到早年所受的严格教育是多么有用,我们真庆幸自己有一位这样严师般的慈母。 日内瓦的著名博物学家哈勃和他妻子的爱情故事更加感人肺腑,令人钦羡不已。在十七岁那年,哈勃突然双目失明,但并没有从此沉沦下去,他决定想办法掌握一门自然史。研究自然及其历史必须具备过人的观察力,为此,博物学家或想从事博物学研究的学者必须拥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哈勃作为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却偏偏选择博物学家这一专业,确实令人不可思议,但他透过妻子的眼睛来观察一切。长期以来,她妻子的眼睛就像是他的一样。妻子总是全力支持哈勃的研究工作,这样做对她也是一种最大的安慰,因为看到丈夫潜心于学术研究之中,忘却了因失明而带来的巨大痛苦,心中感到莫大的安慰。确实,在妻子的关照之下,尤其透过她的眼睛,他能看到这阳光灿烂的世界,看到各种飞禽走兽,他慢慢忘却了心中的痛苦。正如许多最著名的博物学家都很幸福、很长寿一样,哈勃的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充满爱,因此,他的寿命很长,晚年也很幸福。哈勃曾说,如果恢复视力,一定会很痛苦。我不知道人们会怎样看待我,他说,但我自己很爱自己、当然我更爱我的妻子,在我的眼里,她永远那么年轻、漂亮、充满青春活力。哈勃的《论蜜蜂》一书包含大量经观察得来的第一手材料,这些材料真实、客观,很有参考价值。该书详细考察了蜜蜂的生活习性、活动规律及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即使在今天,该着仍然是该领域中的权威之作。当人们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任何人都会叹服作者具有如此敏锐而独到的观察力,人们绝对不会也不可能想到写这本书的作者,早在写该书之前二十五年就已经双目失明了。 丈夫的手、眼、心 跟哈勃夫妇的爱情生活一样,汉密尔顿和妻子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感人肺腑的。威廉.汉密尔顿先生晚年是爱丁堡综合大学的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教授,由于长期操劳过度,五十六岁的时候,他全身瘫痪了。这对于一个全心投入工作的教授来说,真是太令人痛苦了,由于身体的原因,他似乎将永远无法从事研究工作了,这对于教授来说,真是比死还难受。教授怎么能够半途而废呢?妻子完全了解丈夫的心思,完全支持丈夫的工作。她变成丈夫的手、眼和心,把自己的一切都交付给丈夫和丈夫的事业了。她帮他阅读有关文献资料,帮他抄写和校正讲稿,凡是她能做的工作,她都接了过来,以减轻丈夫的压力。作为一位妻子,汉密尔顿夫人的行为丝毫不逊于一首英雄的史诗。除了全力以赴地帮助丈夫的工作之外,她还得时时刻刻照顾丈夫的生活,要把这两件事中的任何一件做好都使人筋疲力竭,而汉密尔顿夫人以顽强的毅力和忘我的献身精神把这两件事都尽量做好,她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厮守在丈夫的身边,看到瘫痪的丈夫生活得很愉快,她的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如果没有这样一位忠诚的妻子,没有她用心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支持,教授先生的生活都会成为大问题;如果没有她那非凡的天资和过人的能耐,丈夫最伟大的著作就无法问世。教授先生不讲究方法,办事没有条理,她则天生思维清晰,讲究方法,妻子的这一习惯对于丈夫来说真是太重要了。教授生性专心,办事认真,但比较懒散,他妻子则精力充沛、十分勤奋;教授天资较高,妻子则精力过人,她总是给他动力和鼓舞,这对夫妻在性格、精力、办事的方法等方面正好互补,互相促进,可谓天造地设的一对。也正因为这样,他们不仅夫妻恩爱,而且在相当不利的条件下,取得了累累硕果。令人赞叹。 经过一轮又一轮相当苛刻、激烈乃至近乎残酷的竞争之后,威廉.汉密尔顿先生被授予教授职位。反对者们认为汉密尔顿不过是一位充满幻想的空想家,根本没有什么真才实学,也不可能胜任教书这一艰难的事业,授予汉密尔顿先生教授职位是一个错误的选择;汉密尔顿决心在妻子的帮助下,发奋努力,做出一番成绩,证明支持他的人是正确的,并以此驳斥那些坚决反对他当选教授的人。他刚刚当选教授,手头并没有现成的讲稿,每一次的讲稿都必须一字一句地写出来。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不停地耕耘着。他妻子也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陪伴在他左右,熬夜是很平常的事情。往往是汉密尔顿在房子里起草好讲演提纲,妻子在隔壁的房间里加以整理、充实有关材料,并誊写清楚,再给丈夫审阅,夫妻俩就这样互相切磋、帮助,共度时光。有时候,汉密尔顿的传记作家说,某一个课题难住了先生,他不得不到处寻找资料,搜集整理有关观点,并将它们条理化、系统化,再消化吸收。这样忙着,一下子就到了次日早上九点了,他那忠贞不二、疲惫已极的秘书也在沙发上睡着了。 由于身体不适,年事已高,有时候,直到上课前的一瞬间,汉密尔顿才写完讲稿。皇天不负苦心人,经过夫妻俩潜心的研究和辛勤的工作,终于得到了丰厚的收获。汉密尔顿已经成了一位有名望的演讲者。后来,他终于成了欧洲知识界公认的有成就、有才华的大家。 每当丈夫心烦气躁、心神不宁的时候,她总是善言相慰、好言相劝,她那温和的脾气、轻声细语的劝慰,总让丈夫烦躁的心情渐渐平息下来,这样的妻子也是对丈夫十分有益的帮助者。德国历史学家尼布尔就有一位这样温和、善良的妻子。尼布尔称自己的妻子为忠实的伙伴。如果没有妻子的劝慰,他可能因为自己生性过于急躁而在无穷的烦恼中度过无益的一生。她对我的爱,她那相当温和的脾气,尼布尔说,总是让我摆脱尘世的烦恼和苦闷,回到我的事业上来,当然她对我的巨大帮助并不仅仅体现在这方面。尼布尔总喜欢和这位天赋过人的贤妻讨论各种历史发现、政治事件以及各种文学方面的趣事,与妻子共同探讨有关问题,是他们夫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尼布尔之所以乐于这样做,首先是因为妻子有这方面的爱好和兴趣,另外,尼布尔发现,任何问题一经与妻子讨论过后,留在大脑中的印象也异乎寻常地深刻,在课堂上讲起来也更加清楚。 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逻辑学家穆勒的妻子对丈夫的事业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既表现在她对丈夫的百般关心和温柔体贴上,也表现在她以非凡的激情、聪明才智大大地促进丈夫在事业上的巨大进步这一方面。穆勒夫妇都有非比寻常的激情,他们向往自由,为此他们都心甘情愿地为自由事业而献身。穆勒在谈及自己的名著《论自由》中说。她是忠诚而热烈的鼓舞者,她的激情之火点燃了我的灵感之火。我的全部著作都凝聚着她对我的鼓舞,她对真理怀有火一般的激情,为了自由和正义的事业,她时时愿以生命相许,这种崇高的精神总是激励我不断为了她也为了我自己追求而不断奋斗,像其他著作一样,《论自由》一书就是我们夫妻心与灵之火相激荡的产物。我得再次提及她的热心及其对我的鼓舞,她始终是最强而有力的推动者。没有她火一般的激情,就不会有这样火一般的著作。长期以来,她的理解和赞赏就是对我的最高奖赏。我谨以《论自由》一书来悼念我亲爱的妻子! 真正心心相印 真正的夫妻思爱之情总是如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它不会随着岁月的、逝去而烟消云散。自古以来,那些忠贞不二、相濡以沫的妻子总是令丈夫深深怀念,世人也为他们忠诚、美好的爱情而深深地感动。英国散文作家和历史学家卡莱尔的妻子葬在位于哈丁顿的教堂墓地里。在卡莱尔夫人墓碑上刻有这样一段文字:她生性温柔平和,亲切可爱,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这些优点确实很难在常人身上见到。她一生经历了无数的烦恼和忧患,然而她过得十分幸福。十年来,她一直是他丈夫忠诚而可爱的伴侣和助手。四十年来,她总是用自己的言语和行动来促使丈夫不断追求、不断进步,在这一点上,她从不曾懈怠过,也从不曾厌倦过。没有任何一个人像她这样时时刻刻促我前进,勉我进步。卡莱尔先生在铭刻这些文字时仍然活着。 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法拉第的婚姻生活也十分美满幸福。妻子与他恩恩爱爱几十年,夫妻俩总是互相关心、爱护。她一直全心地爱自己的丈夫,支持他的事业,正因为有这样一位温柔、善良、体贴和有牺牲精神的妻子,法拉第得以时时感到心神愉快,并全力投入科学研究之中。法拉第对妻子怀着难以言喻的感激之情,他在日记中写道:她是我的幸福和快乐之源,是我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根本保证。在一起度过了二十八年的风风雨雨之后,法拉第由衷地写道:她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幸福和欢乐,她使我享受到尘世的幸福我们的婚姻一点也没有变化,除了我们情感的深度和广度有些变化之外。四十六载春夏秋冬过去,他们的夫妻生活仍一如当初那样热烈、诚挚,他们两颗火红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真正心心相印。 天上掉下一根金线, 金线缚住了两个年轻而火热的心, 两颗心紧紧地编成了一个结。 从此以后,金线不断 这个结就永远不会解开。 许多令丈夫感动不已的妻子往往不仅是丈夫的得力助手,也是丈夫心灵的抚慰者,这种温良的妻子具有超乎一般的同情心,而富于同情心的女子往往是心地善良、本性温和的人。这种女人往往善于抚慰自己的丈夫。使他高兴、使他快乐。汤姆.胡德就有一位这样温柔、体贴的妻子。胡德一生都疾病缠身,长时间卧病在床,有时连生活都不能自理。但他这位忠诚、善良、温柔的妻子一直精心服侍他、体贴他,使他快乐。在各种有关夫妻生活的传记中,像他们夫妻一样恩爱的确罕见。胡德的妻子有远见,极为珍爱丈夫的才能,唯恐这盖世天才毁在自己手中。她总是鼓励他、安慰他、使他精神愉快。为了生活,他们俩进行了不知疲倦的战斗。在任何人的生活中都会有艰难险阻,有狂风暴雨,每当碰上倒楣或者不幸的事情时,胡德的妻子总是乐观豁达,她从不为外界的风声、雨声所动,她总是显得那么愉快,就像晴天丽日、拂堤春风一样,总让她多病的丈夫开心、快乐。家里无时无刻不洋溢着宁静、祥和、喜庆的气氛,家中最为光亮的地方就是她丈夫久病在卧的床,她像一颗红通通的太阳,时时以一己的光芒照在丈夫身上,照在丈夫很少离开的这张床上,就是在这位善良妻子的呵护之下,这位被妻子视为天才人物的丈夫先后写出了《衬衫之歌》、《劳动者之歌》和《叹息桥》等不朽的传世之作,《衬衫之歌》成为社会抗议诗歌的典范,胡德的幽默诗亦负盛名。 爱妻已经成为胡德生命的一部分,她不在身边时,他总感到缺少了什么,总不时追寻她的影子。有一次,妻子有一段时间不在身边,胡德思之不已,遂提笔给妻子写了一封信,说:亲爱的,在没有遇到妳之前,我真不知道我自己价值几何,我真不知道我自己为什么活着,自从有了妳,我的心情变得多么舒畅,感到十分幸福,我由衷地感到我是一个多么幸运的人。亲爱的,让我们珍藏这一份爱,当我失败的时候,别忘了提醒我妳给我的真诚而纯洁的爱。妳的爱使我得以新生。今天我仍在一如既往地勤奋而充满激情地写作。我这样全心地写作并非为了别的,这一方面是因为最近收到了妳这封情意绵绵的信,一方面是为了我们俩亲爱的孩子多么可爱的孩子啊!让我们为他们祝福吧!为了我们俩这一份爱,我也应该笔耕不辍。我的心中充满了对妳的爱,我真恨不得时时向妳倾诉,也许我应该把这份深深的爱诉诸我的笔端,让妳听听我的心声。最后,我知道妳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在等着看我的新作。我应该把最新的作品首先奉献给妳。啊,突然想起来了,我想,无论我个人的命运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相信妳将永远是这么忠诚、善良、温柔、优秀一如我笔下的。还有一次,在小别之后,胡德的心中泛起阵阵思妻之情,于是提笔给妻子写了一封信。他说:我独自一人又来到了我们曾常来的这个公园,走在我们俩曾经走过的林间小道上,风景依然,晚风依旧,只是妳没有走在我身边,令人好生孤寂。我在我们俩曾经相依相偎的小石凳上坐了良久,想起我们曾在此相守的时光,心情才渐渐平息下来,感觉也才好了些。 胡德夫人不仅仅是她丈夫的安慰者,也是她丈夫的好帮手。尤其在写作这个领域,胡德夫人对丈夫的帮助很大。胡德是一位有名的诗人,写的诗深受大众喜爱。但胡德十分尊重妻子的判断,每一首作品写就之后,总是首先把它奉献给自己的妻子。一遍又一遍地念给她听,听取她的感受和意见,然后再加以修改,再念给她听,如此反覆不已,直到她满意为止。胡德夫人有很好的文学修养,以其女性特有的情怀为诗文润色,经过她的妙手点化之后,诗境、诗意往往为之一变,大有画龙点睛之妙;胡德夫人的记忆力过人,她常常为丈夫提供准确的引文和参考书目,在无数天才人物的优秀伴侣中,胡德夫人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 此情不渝 威廉.纳皮尔先生是专门研究半岛战争的著名历史学家。纳皮尔的妻子是一位心地善良、富有才华的女人。她全力支持丈夫的研究工作,如果没有她鼎力相助,他根本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甚至不可能胜任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许多第一手材料都是用密码或代号写出来的,一般人已经无法破译这些原始的文件、书信。纳皮尔夫人具有这方面的才华,她把大量的原始材料翻译出来,加以整理,再交给丈夫去详细地加以研究。当有人告知威灵顿勋爵,纳皮尔夫人能破译约瑟夫国王的公文以及有人在维多利亚发现了大量书信这件事情时,勋爵几乎不相信,威灵顿说道:在伊比利亚半岛时,如果有谁能帮我破译这些密码,我至少给他二万英镑。威廉.纳皮尔先生的手稿相当难以辨认,他总是到处圈圈点点,这里插一句那里插一句,再加上他的字迹潦草,往往是随手写来,因此要看懂纳皮尔先生的手稿十分不易。这些连纳皮尔先生自己都难以辨认的手稿,纳皮尔夫人都细心地加以鉴别、校对做到一字不错,然后再认真誊写清楚并交付出版。纳皮尔夫人完成了大量的辨认、校对、誊写工作,据纳皮尔先生讲,她从来没有粗心大意过,她总是极其小心谨慎地对待每一个文字,她这种如此严谨细致的办事作风令纳皮尔先生自愧弗如。当纳皮尔先生静静地躺在临终床上的时候,她也早已病入膏肓、一息奄奄了,她只得靠别人把她送进他的房间。放在沙发上,夫妻俩在死神面前默默地相视了一会儿,算是话别了。丈夫先她一步走了。几个星期之后,她随丈夫走了,夫妻俩肩并肩地睡在同一个坟墓里。 像纳皮尔妻子这样对丈夫忠贞不二的妻子还有许多,她们对自己丈夫真挚的爱,那种献身精神,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多少年来,这种至真至纯至洁的伟大爱情一直为人们称道,人们无法忘记这些感人的爱情故事,更无法忘记这些真实感人的爱情殉道者譬如英国新古典主义雕塑家、插图画家费拉克斯曼的妻子安娜.登曼,她一生都全力支持丈夫所追求的艺术事业。几十年来,她陪伴着的丈夫到处拜师学艺,帮他分享欢乐与忧愁,与他一道辛勤地工作。他们一同在罗马探寻艺术的真谛,一同在雅典追寻古代大师的足迹在妻子的全力帮助、鼓舞和支持下,费拉克斯曼在艺术上的进展一日千里。但他从不自满、从不骄傲。随着夫妻之间感情的日益深厚,费拉克斯曼的技艺也日臻成熟。四十年风风雨雨非同寻常,夫妻俩把自己全部精力、全部的爱都献给了崇高的艺术事业。回顾这四十年的风雨历程,看到妻子已经苍老的面容,费拉克斯曼不禁感慨万千,挥毫作了一幅象征忠诚、希望和仁慈的巨画送给与他风雨同行四十年的妻子安娜.登曼,以表达自己对爱妻纯洁而深刻的爱。素有黑眼睛凯特之称的凯瑟琳.布彻爱上了布莱克。她既深深地爱着年轻的丈夫,也深深地爱着丈夫的追求和事业。她认为丈夫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天才,全心地支持、帮助丈夫的事业。她亲手把整版插图上的印记清除掉,然后着上漂亮的颜色。丈夫生性有些古怪,行为方式也相当古怪,但这在她看来,正是一个伟大艺术家真正的天才的表现,与其说是宽容丈夫种种古怪的行为,不如说喜爱丈夫这种特有的风格。她总是与丈夫一同欢乐一同忧愁,把自己完全消融在丈夫的身心和事业之中。她就这样与丈夫同甘共苦、风雨同舟四十五年,一直到他弥留之际在七十一岁高龄之际,这位著名的英国诗人和版画家布莱克准备创作最后一幅作品,想为自己画一张肖像,这时看到妻子在一边叫喊,他高兴地说:凯特!别动!就保持这个姿势;让我为妳画一张像,妳一直是我心中的天使。 英国海军少将和探险家富兰克林的妻子富兰克林夫人,真是一位忠贞不二的人。丈夫于一八四五年率领一三八人乘两艘船探寻西北航道,结果一去不复返,富兰克林夫人多少次遥望那茫茫苍海,等他归来,春去秋来却杳无音信。于是她到处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有关海洋的知识,企图从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一天又一天等待,一天又一天追寻都告失败。他似乎永远也回不来了,但她仍不气馁。后来得知丈夫及其船队在威廉岛外水域被冰块包围,全体人员都献身了的消息之后,她静静地流着泪,此后,仍然每天等着那远去的丈夫,直至告别人间。斯默曼的妻子一辈子都尽力劝慰丈夫,帮他排遣心中的烦闷和忧思,她总是静静地听他倾诉,同情他、宽慰他。她终于无限眷恋地离开自己相依偎的丈夫,她已躺在临终床上,在行将离开丈夫的一瞬间,她失声叫道:亲爱的斯默曼!我走了,还有谁能理解你呢? 在危急时刻,妻子们会舍身去救自己的丈夫。当威斯伯格决定向围困者投降时,当地的妇女请求带走她们的一些珍贵物品。这一请求获得准许,不久,只见成群结队的妇女背上都背着丈夫纷纷出逃,要是没有妻子的锦囊妙计,利斯达尔勋爵就不可能逃出监狱。勋爵的妻子巧妙地跟他换了衣服,然后要丈夫以她的身分溜了出去,她则假冒勋爵蹲在监狱中德.拉瓦耐特夫人曾无数次提到这一感人的爱情故事。 妻子舍身救丈夫的感人事例很多。荷兰法学家和诗人格劳秀斯的妻子舍身救丈夫的英勇事迹一直流传下来,这是一个人尽皆知的历史事实。联合政府已经判处格劳秀斯终身监禁,他被关押在位于戈尔科姆附近的洛瓦斯泰城堡中。格劳秀斯待在这里的城堡中已经近十二个月了,妻子被准许与他同住在一间小牢房里,有了妻子陪伴在身边,格劳秀斯就少了许多寂寞和忧愁,日子只能一天一天地过,这辈子似乎就与这坚固的城堡结下不解之缘,城堡四周戒备森严,卫兵林立。格劳秀斯夫妇深居在狱中,与外界几乎没有什么联系,但格劳秀斯的妻子可以每周到城里两次。每次去城里。她都得带回大量书籍给格劳秀斯阅读,不中止他的研究工作。后来,书太多了,只能用一个大箱子来装。每次进去,卫兵们都要极为严格地进行检查,但每次都只是满满的一箱书和一些必需的衣服。除了其他人的书籍之外,还有荷兰基督教新教神学家阿米尼乌斯的许多书籍,这些书都由卫兵们过目之后才送进牢房给格劳秀斯阅读。时间久了,卫兵们都知道是一些破破烂烂的书籍,也就任这箱子进进出出,有时也懒得检查,这突然使格劳秀斯的妻子有了一个主意。有一天,她劝丈夫躲在这个用来运书的箱子,准备把他当成看过的书运出去。负责运送的两个卫兵准时过来取箱子,他们试了试,觉得比往常重一些。其中的一个卫兵开玩笑说:妳没有把阿米尼乌斯本人也藏在里面吧。格劳秀斯妻子机智地回答说:是的,也许还有他的一些书吧?箱子被顺利地运到戈尔科姆。格劳秀斯终于安全地逃出那个阴森森的城堡,随即逃离边界来到了布拉本特,然后又来到了法国,到了法国就可以放心了,在这里他与总明、机智的妻子又团圆了。 各种艰难困苦往往能考验一个人,考验妻子之间的感情。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患难之交才经得起岁月的考验。患难夫妻往往更加情真意切。也只有在各种痛苦的考验中,男女双方才能显现本来面目。一帆风顺的人生历程,一平如水的夫妻生活,无论是对于男人还是女人都未必是件好事。艰难困苦至寓成,只有经过严寒的梅花才分外地芳香,只有经过考验的感情才是真正的感情。事实上,一帆风顺的人生、一帆风顺的事业也极为少见。德国著名诗人、政论家海涅有一位患难与共的妻子,当海涅极为穷途潦倒的时候,她来到了他的身边,并以心相许。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他们夫妻手拉手、心连心共同创业。创业维艰,他们自己也不知享受了多少辛酸而贫寒的生活,他们只知道低下头来埋头苦干。正当海涅的命运发生转机的时候,海涅的妻子却溘逝了,生死与共的妻子翩然而去,海涅的心中感到十分悲痛,唉!海涅悲叹道:在我感到万分悲痛的时候,我总忘不了她给我的爱她那至死不渝的、忠贞不二的爱曾经感动了我她的爱使我成为这世上最幸福的人,今天她离我而去了,她的爱又成了我痛苦、焦虑和烦恼的泉源。她从来没有享受过一丝一毫的幸福,只知道默默地为我奉献。难道普天之下这难以言说的甜蜜、温柔之爱,这崇高的、使人痴迷的欢乐,就必然与这无法排遣的痛苦和悲伤紧紧联系在一起吗?我从她身上得到太多的欢乐,难道今天我必须以悲哀来偿还她吗?我不能不深深地思念她,我为她悲伤,为她流泪,为她心力交瘁,但这不尽的悲伤、痛苦和思念都使我感到难以形容的幸福和快慰!当思念的泪水难以自抑时,一种莫名的、很少经历的快乐在我的心中静静地流淌,我为她欢乐、为她悲伤。 相知到永远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爱情、婚姻一直是全人类的一个共同话题。但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及人文习俗的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婚姻习俗也不一样。拿德国和英国来说吧,这两个国家在婚姻习俗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德国浪漫诗人诺凡利斯、哲学家费希特、尚.保尔、荣格.斯第林以及其他人的有关生活经历中看出来。对于德国人来说,订婚仪式与结婚仪式一样重要,并且情侣们可以自由地嬉戏、玩耍,不受限制;在英国则不同,情人们都不得自由见面,他们要受许多限制,女方总显得很拘谨、害羞。举个例子说,德国思想家、作家、狂飙突进运动的先驱人物赫尔德的未婚妻子,第一次见到他是在讲坛上。我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天使一般的声音渗入心扉,她说,这天下午,我见到他时心跳个不停,我结结巴巴地向他说了声谢谢,就在这一刻,我们俩的心就连在一起了。随即,他们俩订了婚,但由于条件限制,他们过了很久才结婚。我们俩终于结婚了,赫尔德的妻子卡罗琳欣喜地说道,在一个玫瑰色的夜晚,我们两颗相慕已久的心终于紧紧地贴在一起。赫尔德此时已经心醉神迷,他在给雅各比的信中说:我有一位美丽、善良的妻子。她给我安慰,给我带来了幸福和欢乐。我们俩心心相印,令我们自己也感到惊喜的是,即使在一些转瞬即逝的想法上,我们俩都是一致的。 费希特的爱情故事充满着诗情画意,具有传奇色彩。当费希特第一次结识乔拉.马里亚.拉恩时,他还是一个很穷的德国学生,当时他在苏黎世附近一户人家当家庭教师。而他刚刚结识的这位女孩子则是德国著名诗人、德国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克洛普施托克的姪女。克洛普施托克先生的大名如雷贯耳,家庭也非常显赫,显然,从社会地位、家庭条件等方面来看,这位可怜的德国学生根本配不上乔拉.马里亚.拉恩。但她真心地爱费希特,当费希特准备离开苏黎世的时候,他想大胆地向这位女神求婚。她知道费希特不名一文,就事先偷偷地给了他一笔钱,没想到,这笔赠礼却极大地伤害了费希特的心。他首先怀疑她是不是真的爱他;他立即给她写了一封信,并在信中对她的厚爱表示感谢,同时,他明确地告诉她,他绝对不会要她一文钱,费希特的这封措辞看似委婉却又十分严厉的信使乔拉.马里亚.拉恩大为吃惊,费希特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向这位尊贵的女神求婚,结果自然是马到成功了。离开苏黎世之后,费希特怀着对未婚妻深深的爱开始了艰苦的奋斗。经过无数次拼搏,他终于做出了一点点事业,也赚了一些钱来娶她。他在给未婚妻的信中深情地说:亲爱的,我终于可以庄严地娶妳了!感谢妳在我穷途末路的时候与我相知,并愿意与我结伴人生但我深深地知道,在我们的面前没有现成的幸福,有的只是艰苦的奋斗。一切都只有靠我们的双手去创造,但愿我们俩手牵手、心连心共同去拼搏,愿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互相支持、互相鼓励,风雨同舟、祸福与共。但愿我们能长相知以至永远! 结婚之后,费希特的婚姻生活美满幸福,妻子确实是一位见识非凡、感情诚挚、道德高洁的人。在解放战争中,她在各个战地医院照顾受伤战士,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过度的劳累使这位善良而仁慈的女人几欲倒下,不幸的是她又得了致命的流行性感冒,从此一病不起,先于费希特离开人世。费希特也得了这种流行性感冒,相当长一段时间他都病卧在床;但他又奇迹般地恢复过来了,又过了几年,他耗尽了最后一点点激情,也随他妻子去了,时年五十二岁。 英国政治评论家、新闻记者科贝特先生是一位性情直率、通情达理并注重实际的人。他是一位相当诚实、有修养、重感情的人,但在许多人看来,他的爱情生活经历显得不大符合社会习俗,有人甚至因此认为他这个人卑鄙、可耻、庸俗、猥亵。当他第一次看到这位后来成为妻子的小女孩的时候,这个女孩刚满十三岁,这时科贝特已经二十一岁,他已是一个准尉副官,他所在的步兵团驻扎在新布伦瑞克省境内。这一年冬天,正经过这个小女孩的家门口,看到她一个人在雪地里,擦洗着一个洗澡盆。科贝特一看见这小女孩不禁心头一亮,他无法抑制住这份如此纯洁、真挚的感情,自言自语地说:这个女孩是属于我的。从此,他认识了这个雪地里的小女孩,科贝特暗暗下定决心,他退伍之后,一定要娶她为妻。 这位小女孩的父亲是炮兵部队的一位准尉副官。有一天晚上,这位小女孩和她父亲一起又回到了伍尔威奇。科贝特把自己积攒下来的一百五十个畿尼全部送给了这位小女孩,以保证她不必去做太繁重的活,而能生活下去。科贝特一年半载还不可能离开部队回到伦敦去,这位小女孩带着科贝特给的钱,在茫茫夜色中离去了。五年之后,科贝特正式获准退役。一到伦敦之后,他就心急地去拜访那准尉副官的千金。我看到她什么繁重的活都做,科贝特痛心地说,她在一个名叫布里沙克的陆军上尉家中干活,年薪仅仅五英镑。她见我之后一句话都没有说,就把我曾经给她的一百五十个畿尼放在我的手中,一个不少,一个也没有破损。这位小女孩高尚的品德深深地震撼着科贝特的心,捧着这一百五十个畿尼,良久说不出话来。不久,这位小女孩与科贝特成亲了。她确实是一位少见的温和、善良、体贴的妻子,科贝特总是从心底感激这位美丽、善良的妻子,他把自己在后半生取得的大部分成就都归功于贤淑的妻子,他把自己的全部幸福都归功于这位妻子。 许多人都认为科贝特这个人粗俗、猥亵、冷酷无情、太重实际,而且充满偏见。其实,人们不知道像科贝特这种人往往蕴藏着常人不具有丰富的诗一般的感受,他具有诗人的意境和才华。他总是认反对陈规陋习而战斗,但言者谆谆,听者寥寥,几乎没有什么人真正理解他的为人、他的作品。他深情地关注着妇女事业,特别尊敬女性的高尚品德和高洁的情操在他的《给年轻妇女的信》中,他详细描述作为一位有道德的妇女应具备的条件。科贝特在良知的激励之下,大声地为妇女呐喊,主张应尊重妇女的权利和地位,反对歧视、虐待妇女,他写的文章感情丰富、生动明快,远非一般作家所能及。在传统社会习俗中,科贝特崇尚良知,认为任何人都应该有教养、有高尚的品德,他自己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确实是一位真诚而温和的人,他十分注意自我克制、敢于自我否定;他十分勤劳,总是充满活力、精神饱满。当然,他的许多观点是错误的,但这些观点是属于自己的,他总是用脑袋来思考问题。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对现实社会有这样深刻的理解,至于受他的思想影响的人就更少了。科贝特非常善于描述自己的情绪、情感和激情,在这一点上,很少有人能超越他;当然,描写现实生活的最伟大散文诗人之一科贝特当之无愧。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