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小说园地 精妙说话技巧

第46章 第八一术:忍让是纾解言辞冲突的润滑剂

精妙说话技巧 吳洪激 1456 2023-02-05
忍让,即忍受和让步之意。有时,我们在言语交流中,常常会碰到言辞尖锐对立的情况,如果你不想对某一问题让步,又不愿意和来势汹汹的对方形成正面冲突,最好的方法就是暂时忍让一下,尤其是对于无利害纠葛的双方来说,这种忍让往往更是多见。如果一听到不对胃口的话,马上火冒三丈,恶言相向,只会激怒对方,结下不解之怨。 如何在言辞冲突面前忍让一步呢? 相传,从前有一位在京都作大官的官员,有一天突然接到老家儿子的一封家书,说他的一位邻居因为盖房子占了他家一道墙的地皮,家人气愤难平,遂写信请父亲作主,意思十分明显,就是要他这个作大官的父亲,利用权势,压迫对方,退还地皮。这位官员想了一想,便提笔写了四句诗回覆儿子,诗云:

千里投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谁见当年秦始皇? 邻居见这位官员如此谦让,自己也不好意思,自动地把那堵墙拆了,还到处宣扬这位官员的清正廉明,留下了一段佳话。 这位官员与平民的邻居比起来,应是威权俱重。要是他运用自己的权势,给地方官下令干预此事,地方官不会不管,那个邻居吃不完就要兜着走,甚至会结下冤仇。再说京都大官以势压人,也会引起民众不满,反映到朝廷,说不定被什么人抓住把柄,向皇上倒参一本,他很可能为了一堵墙的地皮而丢掉头上的乌纱帽呢! 正因为这位大官左思右想,选择了以忍让的办法,纾解矛盾,终于予人方便也予己方便。应该说,这是十分可取的作法。 但是,也有因矛盾双方未能忍让,结成仇怨的事例:

传说宋哲宗时,侍讲程颐给哲宗讲经学,他自以为是孔孟再世,天下第一,信口议论朝政,褒贬大臣,教训皇帝,无所顾忌,一时声名显赫,各地儒生纷纷投其门下。因其家居洛阳,其所倡导的理学称为洛学。 当时,任翰林学士的苏轼,亦名声很大,也有不少文人投其门下受业。因苏轼出身四川,其所倡导的经学称为蜀学。 两大学派各拥名师,各有势力,互不相让,常常发生口角之争。 有一次,皇上庆典之日,正赶上司马光去世。各大臣参加皇家庆典后,又去吊唁司马光。程颐指责说: 《论语》上说子于是日哭则不歌,你们怎么既参加庆典又去吊丧呢? 苏轼一听,站了起来,故意嘲笑说: 孔子只说哭则不歌,却没有说歌则不哭哇! 一番话,引得众人哈哈大笑。程颐耿耿于怀。

又有一次,是国忌行香日,按例大臣们都要斋食。这天,程颐主管斋筵,招呼弟子们食素。苏轼看了,又故意说: 程先生不信佛,为何食素哇? 程颐说: 按礼,居丧不能喝酒、吃肉,今天乃国忌日,理当食素。 苏轼一笑,立即针锋相对,命人做荤菜,并以当年汉高祖刘邦的口气说: 为刘氏者左袒! 此话的意思是:食肉者到我这儿来。 结果,程派之人食素,苏派之人食肉,两派尖锐对立。 后来,苏轼以程颐干预朝政作借口,联合谏官孔文仲弹劾程颐,称他是五鬼之魁,终于把程颐排挤出京。 这就是中国经学史上洛蜀之争的故事。 苏轼、程颐都是有名的大儒,竟为捉弄对方,语不相让,以食素食荤等之小事,造成如此尖锐对立,实在不值得。

上述二事例说明,忍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学会忍让,必须有淡泊名利、知足常乐的心态,悟到忍让的真谛。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