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随身智囊 我的求学梦

第8章 第六章国立一中黄金两年

我的求学梦 郝士明 18098 2023-02-05
(一九三八|一九四零) (一)国立一中与抗战教育的由来 <三十一个姊妹> 国立一中,她是在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日寇入侵我国华北,祖国浴血抗战时一个特殊的产物。她有三十个妹子,以出生次序为名,因为她是老大姐,故名为国立第一中学,简称为国立一中。 她是于一九三八年三月五日出生于河南省淅川县的上集镇,一个交通阻塞与世隔绝的世外桃园。她收容由战区逃亡到后方的青年,予以公费,让他们继续读书受教育。她采取古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重兴越国之策略,激励这些学子们,在国破家亡之时,奋发图强。以救国救亡为己志,接受军事训练。培养智德体三育并重的人才。成果辉煌,一时誉满大后方。此即日后人人称颂、名留青史之抗战教育。

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她造就了三千余名优秀、强壮的青年。在抗战胜利后,成为一支重建祖国的生力军。她的贡献至伟,功在国家。 说来万分有幸,我就是在国立一中成立的那一天,首先进入学校的一个学子。在那一个美丽可爱的世外桃园,得受两年宝贵的抗战教育。 是故抗战时代的精神与灵魂,至今依然汹涌地流在我的血液里。 <老人们兴起怀念一中的热潮> 抗战八年中(一九三八|一九四六年),这些曾在国立一中受教育的三千余位学子,现在虽然都是已经退休的耄耋老人,不过说来奇怪,他们却在近些年来,掀起了一股热恋昔日国立一中的高潮。 这些举步维艰、满头白发的公公与婆婆们,竟然不惧艰辛,跋山涉水、行万里路,回到母校的所在,淅川县上集镇,相聚一堂,重温旧梦。

首先她们为了纪念国立一中年代,寓快乐于奋斗中的生活,在一九八八年,曾发起着文思旧,庆祝母校建校五十周年。将许多校友与师生的回忆文章,集为《千里逐飘篷》一册,广为流传。我也曾被约。寄以回忆我的黄金时代,国立一中两年为题,小文一则为庆。 之后同学与师长们读后,皆有同感。随之佳作涌至,盛情感人。同学会则继续筹资印制。至今已积成五册之多。 继而,在一九九八年三月间,同学会为了庆祝国立一中建校六十周年,除了在全国各大城市分别集会庆贺外,更有百人以上,由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在内,到达淅川县上集镇,为建成之纪念碑与碑亭揭幕,隆重庆祝数日之久(上页照片:一九九八年三月国立一中建校六十周年校友合照)。每个人都是悲喜交加,感慨万端,身处海外的我,未能赶赴盛会,分享其乐,甚感遗憾耳!

(二) 国立一中建校概况 河南省淅川县的上集镇,位于河南、陕西与湖北三省的交界处。地势偏僻,交通不便,但是民风勤朴,治安特佳,是躲避日寇飞机轰炸,能让学子们安心读书的一个好地方。 上集小镇处于淅河东岸的一个小平原上,四周青山环绕,景致宜人。东有脑子寨,西有平顶山。北边的小山,名萧山。南边则是风景最美的牛尾山。若谓这是一个世外桃园实不为过耳。 校址是借用镇上旧有的一个尚志小学,与忠义祠堂等,整修加建而成的。进校门后,是一个很宽广的大四合院,左右两排厢房,是教务、训育、事务等处的办公室。正房数间,则是校长与校委等的住处。 后面新建有数十间宽大、亮丽的草房,分别为教室、餐厅、厨房与男生宿舍。女生宿舍则在一个两层高旧有的大楼内。

国立一中是在一九三八年三月五日正式成立,开始上课。学生共有二十余个班次。高中部,仅有五班,设在距离上集镇数里外的涌泉观,一个美不胜收的大寺院中。师范部与初中部则集中在上集镇,称为校本部。 (三)我们的师四模范班 我们师范部的师四班,相当于高中二年级,是全校最奇特而有趣的一个班级。班内共有四十位同学,正巧男女各为二十名。教室是在新建的一排草房的中间,两旁紧连的教室,则是初中班小朋友们的。 在我们的教室内,设有十四张很长的书桌,与十四条相配的长凳。每一组桌与凳可供三人共用。靠门一边的七个桌凳为男生者,里面的七组桌凳则为女生所有。 桌与凳排列得十分整齐美观,每人桌内有一个很大的抽屉,可放置所有的书籍、笔记本与文房四宝。

在那个时候,河北省的师范学校,没有男女同校的。是故,这一次我们竟是男女同班,大家都有些不平常的感觉。自然地就产生了一种自爱自检与互尊互敬的班风。 唯在不久之后,由于大家天天在一起,日间上课,晨昏自习,全在这一个教室内,渐渐就熟悉了,彼此呼名唤姓,一同切磋功课,如同兄弟姐妹一般。 记得我们班上有几位热心服务的同学,颇有设计的才能,将我们这个教室,布置得整齐有序,简洁优雅,置身其间,自然就有一种愉悦的感觉。 因为在最后一学期时,我曾被选为班队长,为了班内的事务,常写同学的姓名,所以现在我还可以很清楚地写下大家的姓名与坐位来: 王贻楷李秉琋李荣华张文郁韩金铮刘秀喜秦文英 王玉英庞玉英李凤莲毛领训韦玉芝赵凤仙

何文凤周静媛郭玉珠周淑锦刘宜生张淑娴王秀云 讲 台 菜王小臣穆瑞增杨秀禄池本泉侯佩振郭树梅刘朝贵 油胡宗慎潘炳麟侯敬民聂栋亮张荫堂李召棠 灯吴超群张玉珩李九卿郝士明杨国荣张秉干刘景麟 我们并且有一个不成文的规范,彼此互勉,共同遵守。就是每天排有两人值日,在一定的时间,完成洒水扫地、清理书桌与安置菜油灯等事。是故我们师四班的教室,永远是整齐清洁,秩序井然。每月校方对各班教室整洁检查之总结果,我班总是名列前茅,奖旗亦随之高高地悬挂在我们教室中。模范班之名,亦即不胫而走,传遍了全校。 我们班上女同学们在教室左右两旁的墙壁上,高高地贴上每一位同学在白纸上的黑色头部影像,十分逼真而有趣,引来许多师长与同学前来观赏。将我们美雅的教室,越发立体化了。

在这两年期间,每日紧张的学习生活。在那响亮号声的催促下,每一个人忙得好像喘不过气来。不过我却早已下定决心,努力准备功课,两年毕业之后,即以同等学历的资格,去投考公费(贷金)的大学。天天好像有母亲叮咛的声音与她那喜悦的笑容,时刻荣绕在我的身边。 (四)我最敬爱的几位师长 今天在我八十六岁的时候,想到近七十年前,曾在国立一中,教过我的师长。虽然他们现在都已作古,但是他们每一位的音容,依然清晰地存留在我的脑海里。这大概是在抗日战争中,师生间亲密关系的一个自然特征吧! 这些师长们,在这两年内,除为我们上课之外,也一样的与我们朝夕相聚,生活在一起。早晚一同升旗、降旗,一同跑步、打球,一同学习抗战歌曲,很少分离。是故,我们师生之间早已变成父兄与子女的亲情关系了。

在前面谈到的五册《千里逐飘篷》中,大半是我们这些满头白发的老学生们,回述过去青少年时代,向各位师长领教与交往的事迹,感谢他们苦心教导的回忆文章。每个同学,都深深感到,能于抗战期间在国立一中读过书的人,是他们千载难逢的一大幸事,也是一大享受。是他们一生中,最可怀念的黄金年代。 <校长杨玉如老师> 他是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而又严肃谨慎的学者。从来没有一点官僚习气。他能在外有日寇压境,内有国共两党明争暗斗的危机下,四处奔走,包容兼顾,为千余学子请命,得以维持一中弦歌不辍,学生们能在安定愉快中,读书上课,实为难能可贵。 比之当时许多其他国立中学的姐妹们,学潮不止,课业停顿,师生流散的情况,实不可同日而语矣。

最令我难以忘却的一件事,是我们的历史老师,因病不幸在镇平医院去世时,杨校长竟然亲自来为我们上历史课。 杨校长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的高材生。他在日理万机中,来为我们上课,全班感到无上的荣幸,欢欣不已。 他到课堂来时,不带书本或讲义,连一张纸条也没有。但是他对中国不同朝代之盛衰演变,以及相关之年代与姓氏,都记得清清楚楚,了若指掌。像讲故事一般来教历史,令我们听来入迷。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很少在黑板上写字,必要时总是简单地写上四个字,就将他要讲解的情节,表露无遗,恰当至极。譬如,合纵联横、阳奉阴违或亲痛仇快、分崩离析等都是一些很优美的词句,好像在上国文课似的。他这种简洁明快的授课方法,令我受益良多。

最后,谈到杨校长去世前后的不幸遭遇,是由《千里逐飘篷》内的文章中得悉详情。杨校长曾受到很凄惨的迫害与虐待,闻之令人痛心。杨校长这种包容忍让,逆来顺受的美德,更令人赞佩不已。 <王信直老师> 他担任国立一中的训育主任,也是我在读邢师一年时的训育主任。他是一个笃信三民主义与国父遗教的爱国志士。在邢师的时候,他就对我十分爱护。曾鼓励我参与全校之演讲比赛,劝我担任军训大队长的职务,让我学习到很多处事做人的经验。 来到国立一中之后,见面时除掉互相笑面相迎,以示亲情之外,他从来没有对我说过有关党派或校务的问题,更没有言及来自同一学校的一句私语。他那种诚恳自信,坦然处事的态度令我十分敬佩。 如果要批评他的缺点,可能就是他那直言无隐,一针见血的性格。常会令一些犯错的学生们,感到过分的尖酸与刻薄。不过我却很欣赏他这种作风,直接了当,是非分明。 老师身为学校之训育主任,职责所在,时常在早晨升旗之后,或晚间降旗之前,上台讲话,报告一些同学日常生活应注意的事项或校方对某些问题作出的规定,让同学遵守。王老师讲话的口才、表情与目视全场的威力,最能掌握听众的注意力。他面露微笑,永远是慢慢地讲来,显出极为轻松的样子。他这种在大众面前讲话的方法,甚为成功。也是我谨记在心,努力学习的一个好榜样。 王老师常常利用机会,提出二、三个字,来作为题目,用很短的时间,给我们一个简单的演讲,这些话语,许多同学都视为老生常谈,多不在意,但是我却深记心中,身体力行之,得益良多。当我以后教学生时如法炮制,亦收到很好的效果。 今日仔细想来,王老师虽然很少担任课程,但他每日如此劳心,谆谆地向全体同学恳切的言教,对年轻的学子而言,贡献至大,这也是我感念王老师至深的原因。 试举几个实例为证:守时二字是王老师常常告诫我们要遵守的。他对上课迟到,早晨晚起而误升旗的学生,曾三番五次的劝告,并且进一步言道,今后当你们做事的时候,就会体会到守时二字的重要性,它可能就关系到你们一生事业的成功抑或失败。 回忆我自己一生,常被人称赞是最守时、最先到的人。就是听从王老师的教诲身体力行的结果。 再如,虚心求教这个题目。王老师发挥得最为透澈、精彩。他更以反面的骄傲两字作为结论,是失败的根源,最令人敬服。 其他如豫则立、不豫则废是事业成功的一大主因。勤俭二字,勤能开源、俭能节流,是在日常生活中,必需遵守的法则。还有,如礼貌、整洁、守信、诚实等一些人人皆知的小题目,在王老师五分钟内,举例分析的讲话中,会令你真正明了,而感动得五体投地,敬服不已。 王老师这些天天潜移默化的话语,是我在国立一中两年受益最深的,也是他,我最敬仰的王老师,塑造了我一生来做人处世的基本思想。 <吴冶民老师> 吴老师是我国现代教育界、化学界的一朵奇葩。它曾开花结果,为祖国蕴育出,无以数计的新种子,向下扎根,广为繁殖。吴老师的伟大贡献,功在国家。 吴老师于一九二二年在北京大学采矿冶金系毕业后,到河北省正定中学任教。在以后的十年间,他在教育界声誉日隆,成为化学界的一位名人。不独他的教学方法一流,传遍了全国。他所著的《吴氏高中化学》更是名震一时,成为全国高中化学通用的课本。 在日寇侵华、国立一中成立不久,吴老师就被杨校长特别请来,担任初中部主任。当我们看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化学大师来到学校时,都热烈鼓掌,欢迎、雀跃不已。 此后,吴老师在校中行事的诚恳作风,与爱护学生的苦口婆心,更博得全校师生的赞美与敬仰。初中部的小女同学们则在暗中称呼他为主任妈妈,一时传为佳话。吴老师形成了全校师生最为敬慕的一个精神支柱。 我们师四班,在毕业前的最后一学期,我被选为班队长。该时大家最关心的事,是加紧准备功课,毕业后去投考大学。为了化学一科,大家推我去见吴老师,请求他为我班补习化学。未曾料到,他在百忙中,竟然高兴地答应下来,并且立即开始。 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他有空档的时间,不论白天或夜晚,他就来为我们加班上课。大家能得吴老师亲自授课,兴奋之外,更感到无上的荣幸。 吴老师讲课时,条理清晰,深入而浅出,不断提醒同学,不懂时要问他。特别重视实验,引人入胜。激起每位同学学习的兴趣来。果然是教学一流,名不虚传。从此也就奠定了我主修化学的志愿。 在我们毕业离校之后,正在城固吉安小学准备投考大学的时候,我忽然接到吴老师寄给我的许多油印讲义,嘱我分发给各位同学。是他为我班补习化学尚未完成的部分。吴老师这种负责任的个性,与其爱护学生的情意,令我感念,终生不忘! 还有一件事,是我二人师生间亲情关系的更上层楼。谈来十分有趣,充分显示出吴老师对我爱护之深,与情有独钟。 缘因,约在一九四四年底,日寇忽然扩大骚扰,侵犯豫西,危及上集镇之母校。一中全校师生就在万分匆忙中,跋涉数千里,迁来城固。正巧可以用刚刚迁移至甘肃兰州之师院附中校址,作为校址。 当时我已从西北大学化学系毕业,正在文治中学任教,见到杨校长王信直老师与吴老师等的到来,久别重逢,欢乐之情当不言而喻。 当国立一中在城固复课之后,有两班高中化学需要教师。其时西大化学系的讲师与助教们都在抢着争取兼课,却都被当时担任教务主任的吴老师婉拒。他反而对我说:士明,你来兼课如何?不过可能忙一些。 当时我正在筹措路费,准备前往重庆一行,当然愿意兼任下来。诚可谓是吴师之雪中送炭耳。还记得是由有机化学讲起的。 开始上课时,这些在上集镇时的初中小弟弟与小妹妹们,有的还记得我这个军训大队长、师四模范班的模范生哩!凭这一点亲情,当我站立在讲台上时,已感到压力与责任的重大。心中亦有些紧张。 但是更令我胆颤心惊的,就是我的吴老师。他常常坐在课堂后面,来听我讲课。并且时常在他办公室内,与我讨论教学的方法,指导我应改进的地方。 吴老师这种爱护学生的苦心,不独教学生还要继续教导做了教师的学生。真是一件令人乐闻的妙事,我受益之深可见一斑。 在此后的数十年间,世事、国事、个人事,都变化多端,天灾人祸层出不穷,我与诸位一中的师长,就失去了联系。 当我在一九七五年,初次由美国回台访问时,得知吴老师在台,任教建国中学的消息,惊喜之下,我就立即前去建国中学的教师宿舍中,去看望吴老师。 我与吴老师在一九四五年,城固一别,至今整整有三十年之久。今日重逢,拥抱在一起,喜极而泣,都说不出话来,看到吴老师所处的困苦情景,不由令我眼泪掉下来! 吴老师的听觉很差,行动亦不大方便。我二人谈话,多以在纸上写字代之。该时他与他唯一的一个小孙子二人相依为命,住在一个局促乱杂的矮屋中,生活十分艰苦,令我万分痛心。 临别时,我留下一些钱,老师他则慢慢地走向屋后面,从一个小箱中,取出一枚铸有国父遗像的银币,赐赠给我,作为纪念,至今我仍然将这一枚银币,好好地保存在我书桌内,作为对吴老师的永久怀念。 后来在美国,又惊知吴师去世的恶耗,令我整日不安,只有闭目沉思,默祝老师在天之灵,平安快乐而已。 数年之后,在我第二次回台时,特别在清明时节,请他那位小孙子开车,带我到吴师墓前一拜。远远地,我就发现在一个很大的石碑墓志铭上,有吴冶民先生之墓七个大字,乃陈立夫先生所题。 据告,这是吴师敬佩陈先生,在抗日期间作教育部长时,力主成立国立中学的功绩,而遗留下来的一个心愿。这又充分显示出,吴师对教育兴国的信念。陈部长的书法,名闻中外,自成一格,观之令我欣喜。吴师的遗愿,已如愿得偿。 还有,我在西屋公司工作时,曾与数位中国同事谈及我与吴师的住事,他们都曾惊奇地回答我,说:他也是我在建中时的化学老师呀!吴老师真棒,所著各种化学教科书,就有数十种之多,继而夸奖之言不绝。 当丁肇中先生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时,有记者访问他,问他一生中最钦佩与感谢的老师是那一位。他毫不思索地回答道:是我在建国中学读书时的化学老师吴冶民先生,若说吴老师桃李满天下师中之师,实当之无愧。 吴师还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不胜枚举。唯我可总结吴师的性格与为人之道如下: 正直无私无我,做事敢为敢当,爱国不后人; 明是非,讲道理,更有大义灭亲的浩然正气! 称其为一代圣哲,功在国家,实不为过耳。 <表姨张静涵老师> 她是当时我国女性受高等教育的极少数人之一。她是北平女师大毕业。受鲁迅与蔡元培两位名学者的影响很大,办学以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为原则。 此次在一中,主持师范部,声誉至佳。对我这个有亲属关系的人来说,亦暗自心喜,与有荣焉。 表姨在定县家中的侄辈,很多在逃难出来的时候,都曾与我一样,先到邢台女师,而后随之进入一中,继续读书。表姨常常将他们叫到住处,一同吃饭,劝戒他们,遵守校规,努力用功,不能惹是生非。 表姨深知我是一个幼年丧父,贫寒家庭出身的孩子。由去年考入邢台师范读书的情况,又知道我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是故,每当见到我的时候,她都有一种喜上眉梢的表情。 在每次表姨召集她的家人时,一定也约我一齐来,亦常常在诸位表弟面前,将我夸奖一番,作为他们的表率。令我面红耳赤,甚感不安。 表姨在日寇侵犯豫西,上集危急,国立一中师生迁往城固时,留在西安,没有随行,就离开了国立一中。后来听说,表姨在西安市主办了一间小学。 现在每逢想到表姨,她那白白的面孔、慈祥的笑容,与其贤慧而乐于助人的性格,令我感念不已。 <体育主任李任佩老师> 由于我自幼酷爱运动,所以在学校中,不论小学、初中、,高中(师范)与大学,我与所有的体育老师,接触较多,建有很深厚的师生情意。 李老师是我在邢师与一中两次的体育老师,相知最深、特别亲切。我在他苦心地指导下,学的撑杆跳高技能,以后在西北大学全校运动大会上,曾荣获冠军。恩师教导之功耳。 李老师在过去八十余年来,在祖国惊险万端的大动荡中,可说是最幸运的一位师长。他心地善良、教学认真,很少涉及政治事物。是故在任何学校服务,都会得到校方与同学们的爱戴与尊重。他一路行来,安然无恙。 李老师身高、体健、寿长,是我在国内所有的师长中,最后尚能会晤的一位。 在一九八九年,当我回国在天津大学讲学时,以及一九九六年,我再去天津看望妹子一家时,都曾见到李老师。该时他早已在天津大学体育主任的职位退休下来。他与该时执教天津大学的陈复民学弟,差不多每晚都一齐到我在天大的住处来,畅谈往事与现今世事,亲情可感。 (五)师四班同学的众生相 <短跑名将侯佩振> 在国立一中刚要成立,我们由南阳步行到上集镇时,大家都看到学校中,有一位雄赳赳、气昂昂的青少年,身着漂亮的运动装,胸前挂满了金牌与奖章,走起路来叮当响,令人侧目。不久就传遍了全校,他就是曾在我们邢师大体育场举行冀南各校联合运动大会时,最出风头的短跑名将侯佩振。 当师四班在第一次聚会时,他竟是我们班上的一位同学,大家都很惊奇,就顺势推举他为我班上的班队长。 这位同学,由于运动成绩优异,自然就养成了一些骄傲、自大的习气,不过在我们班上,因为受到全体同学的欢近,大家又都是新生,他倒是很负责任、热心地为全班服务。尤其是对女同学,更是照顾周到,有求必应。 有两件小插曲,是有关我们侯队长的,值得在此一谈。第一件是,学校请来一位武术老师,董老先生,每周教我们一节课。这位董老师,身体瘦小、骨细如柴,只有一只眼睛可以视物。当李任佩老师为我们介绍时,大家才知道他是在华北一带,一位很有名气的武术家。幼年时,他得重病,一眼失明,后因专练武术,不独从鬼门关内转回来,并且练就一身好武艺。现在虽然年逾七十,身体依然硬朗健壮,行走如飞。尤其是他那一只眼睛,颇似一束火炬,炯炯有神,令人不敢正视。 全班同学对这位董老师都十分敬重。他每次只教我们一、二招简单的拳式,再仔细地讲解每招的精髓所在,与学习的要领。我最为投入,感到很有价值,至今我常常在练一些柔软的太极拳或外丹功之后,就增加一两招董老师教给我们的硬功夫。软硬兼习,相得益彰,感到特别舒畅。 侯队长非常自傲他在运动场上的成就。他时常叫我们看他的脖子,在跑百米最后向前冲刺时,就会大大的膨胀起来,令我们惊奇不已。 在上武术课的时候,他很看不起这位其貌不扬的老头子。一点都不肯听从指导,有一次不知为何,他竟然向董老师挑战,要求比赛一下摔跤。 董老先生笑了一笑,对他说道:我站在此地不动,你可以从远处以跑百米的冲力,向我击来,若能使我两脚移动一步,就算你胜了。 侯队长听后果然依嘱而行,心想这太便宜了。但是万没想到,当他以全身的力量冲来时,只见董老先生,双手轻轻一起一落,竟将侯队长摔出六尺之外,爬倒在地上,令我们大吃一惊,亲眼目睹到董老师的功力,与一项借力还力的绝技。 说来又令人惊奇,侯队长从地上爬起来,慢慢走到董老师的面前,以日本人致谢道歉的方式,向董老师行了三个九十度的躹躬,以示敬服与悔意!听说后来侯队长常去董师处学艺,结为师徒,传为佳话。 谈到有关我们侯队长的第二件往事,不由得令我胆寒,心有余悸。 缘因,在那个时候的上集镇,疟疾与痢疾流行,同学间差不多十有八九都曾受其侵犯。学校之病房里住满了病情严重的人,轻者则睡在宿舍中。忽冷忽热,痛苦难忍,克宁特效药则供不应求,令杨校长与王主任等头痛不已。 我们的侯队长看到这种情形,就在班上大言不惭的说道:我的身体健壮如牛,即使吃它一把细菌,也不会闹病的! 但是不久之后,他就闹起疟疾来,病情十分严重,立刻送入病房中。记得我们敬爱而日夜辛劳照顾生病同学的韩彰威大夫就曾对我们讲,体格好,扺抗力强的人更应小心注意预防,不然发起病来,比一般人会严重。证之侯队长的情况,果不虚耳。 侯队长在病中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当他愈后来教室上课时,消瘦虚弱得判若两人。之后他曾对我讲,以后永不敢再说大话了。 <无锡小姐刘宜生> 前面曾经提到,师四班的同学,全部来自平津与河北省地区。唯在开学两周之后,忽然有四位刚由江苏省逃出来的同学,加入了我们班中。三位男生是胡宗慎、张秉干与刘朝贵,一位女生则为刘宜生。 这位江南小姐,风姿绰约,伶俐大方,而且服务热心,对教室内部的布置亦颇有心得,甚得全班男女同学之爱戴。 是故在第二学期开始时,就被我们推选为班队长,继而又被各级班队长,选为全校之大队长。大队长所管理的事务很多,是全校最为繁忙的一位同学。举凡早晚升降旗、每周周会,以及各种纪念日之全校集体活动,都需要大队长主持、指挥。 这种繁难的工作对一个娇媚的小女生来讲,是太沉重了一点吧!但是我们的宜生小姐,身穿军装、头戴军帽、绑裹脚、系皮带、大声喊叫口号,做得有声有色,亚似木兰,一时震惊全校,传为佳话。亦为我们师四班,争来莫大荣誉。 <两对师生情> 我们师四班还有一个有趣的特点。班中有两对过去曾有师生的关系。在男生中,吴超群曾是张玉珩小学时的老师;女生中,李荣华是赵凤仙的学生。 超群身材短小,坐在最前排。他国学程度很好,雍容大方、沉默寡言,是一个老夫子型的人。玉珩则善言谈、喜辩论,是班上一个最活动的同学。荣华可能在班上年龄最小,天真活泼、笑颜常开,在进入教室时总是快步跑进来的。我们都把她视为班上的一位小妹妹。凤仙则年岁甚大,曾经缠过足,很少说话,静静地坐在最后一排。 <其他几位同学素描> 周静嫒是天津人,胖胖的,待人诚恳,乐观大方,我们都称呼她为小姐姐。韩金铮,刑台人,是表姨女师的学生。她少讲话,功课最好,尤以数学一科为最。郭玉珠,邯郸人,亦是表姨女师的学生。是女生中唯一已经结婚者,其夫在初中部读书。在男生中,穆瑞增来自天津市,一口天津腔。去乡间宣传抗战,他最出力。他很有演讲的天才,但是在班上则少言谈,有点神秘的样子。李九卿与杨国荣坐在我的一前一后,师四班篮球队称霸全校,我与他们二位皆为主将。聂栋亮与池本泉二位,与我共坐一条长木凳两年之久,合作无间,感情甚好。杨秀禄写一手好字,学校各处的名牌,都出自其手。他有一个毛病,上课时常睡觉,有时鼾声大作,令全班同学大笑不止。刘景麟来自北平,身高体健、英俊潇洒,是班上的一个幽默大师。听说他以后与同班的张文郁结为连缡。 (六)我做全校大队长的故事 <监选班队长> 在我们毕业之前的最后一学期开课之前,晚间自习的时候,师范部的张主任与训育处的王主任,一同来到我们班上,监选此届之班队长,好像特别重视,是从来没有过的。 王主任事前特别强调,这一次的班队长责任将十分繁重,不独要担任你们毕业前与校方接洽的许多事务,更要能负起你们集体离校,翻越秦岭,前往陕南投考大学时的艰巨任务,所以希望你们郑重地投票,选出你们最为信任、能干而热心服务的班队长来,以求顺利地完成这一项使命。 当同学投票完毕,二位主任统计之后,我竟是高票当选。当时我曾大吃一惊,甚感惶恐,立即请两位主任与全体同学另选贤能。 不过这是一个很不容易改变的事了。二位主任与许多同学都曾站立起来,将我大加夸奖一番,连品学兼优、运动健将以及从未请过一天病假等事,全部搬了出来。最后我只得勉为其难地,接下这最后一次的班队长。 <推举全校大队长> 不久之后,在各班队长选举全校大队长的时候,他们看到我为毕业班的班队长,是全校有名的篮球健将,又是每天早晨赛跑时,夺取第一面小旗的英雄人物,不由分说,全体就立即推举我做大队长。这也是我无法推辞的,只好硬着头皮接下来。 (七)我们的课外活动多姿多采 <晨跑比赛的十面小旗> 国立一中办校的主旨,除完全依照旧学制教学之外,特别重视学生们的体能训练,以备日寇侵犯时,随时可以迁移。每日一次的晨跑比赛,就是培养体能的一个主要项目。 早晨起床号声一响,大家就立即起床,忙着穿军服、绑裹腿、系皮带、戴军帽,快速地去大操场集合。整队、奏乐、升旗之后,每三人一排,依班次前后,绕场齐步走数周之后,即浩浩荡荡地,走向原野。各班由班队长领导,唱着抗战歌曲前进,此起彼落,响彻云霄,大家都神清气爽,兴奋不已。 到达数里之外的一片空地,解散休息约一刻钟之后,就开始比赛跑步回校。该时,在校内的大操场上,就已经插有十面小黄旗,在许多病号同学与师长们翘首的观望下,等候着先到校的前十名胜利者。说来令人不敢相信,那最前面的两面小旗,永远是我与九卿两人的专利品。 <早餐前的泪水与哭声> 不知道是校长的主张,还是主任们的建议,同学们每天早餐时,将红薯稀饭盛在碗中放在桌前开动前,先要唱一首抗战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开始唱到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时,好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似的,都感到无限的温情。但是当唱到最后一句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时,大家都会泪流满面,难过不已。尤其是那些初中一、二年级的,小妹妹与小弟弟们有的竟忍耐不住,而放声大哭起来。令人心痛万分。 当大家安静下来之后,大队长得到教官或主任等之示意时,才高声喊出开动。大家就揣起碗来,站在桌前开始进餐。只听到稀哩哗啦的喝粥声与那吃蚕豆的清脆声音。此情此景,至今依然令我印象深刻,玩味无穷。 <睡觉前的抗战歌声> 每周有两个晚上在上集镇上,就会听到一阵一阵,慷慨激昂的抗战歌声,响彻云霄。那是一中全体师生,在一天紧张工作之后,齐聚在校门口操场上,高声歌唱,发泄情感的时候。当唱到: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或 起来不愿作奴隶的人们 时,大家都兴奋起来,把一天的辛劳,忘得一干二净。当唱到: 离别了白山黑水 走遍了黄河长江 的时候,又会想到我们多么美好的锦绣河山啊。 全国闻名的谱曲与歌唱家,李子明先生是我们的音乐教师。他在课当上教我们学习新歌,再在晚上由我班杨秀禄等几位同学,继续领导学习。秀禄的歌喉非常洪亮,可以压过全体师生的歌声。他手与头并用,引人注意,精彩万分! 我自幼就喜爱唱歌。所以在秀禄指挥的时候,我是一个主要而大声的配合者,对他指挥的效绩,颇有助力。 在这两年中,我们学到很多抗战歌曲。因为这些曲调,都有进行曲的味道,所以很适于在走路时唱出来,也最容易让人提起精神来。 在我们毕业后,翻越奏岭,徒步数千里,奔往陕南投考大学时,大家一面走,一面唱抗战歌曲,成了我们奋勇前进的精神支柱。 在许多抗战歌曲中,我最爱唱陈田鹤先生,根据左之中的词,谱的《巷战歌》,其词与曲抑扬顿挫,有快有慢,忽高忽低。唱时最能引发豪情,令人兴奋不已。其歌词如下: 脚尖落地轻轻呼吸紧捏住武器掩藏着身体(这开始的四句声低而慢) 从黑暗的深巷从荒凉的墓地从破旧的窗口从高耸的屋脊(这四句则由慢而快) 我们爬行我们偃息我们静听敌人的足音我们防御敌人的偷袭 听吧枪炮震破了天和地 看吧国士失去了三分之一 千万人炸成肉泥千万人做了奴隶 谁无父母谁无妻儿昨夜一堂共欢笑今朝生死各东西 这是血海的深仇报复责任在自己 我们要以猛烈的巷战争取最后的胜利 <国立一中的话剧与国剧> 一中的话剧,最先发起时的名字为淅洪剧团,是我表姨张主任的一个远房姪儿张仁麟,所主持的。 仁麟比我小两岁,读初中三年级。是一个多才多艺,爱国心极强的新青年。他有很好的国学基础。学校内的壁报,也是由他主编的。他能言善道,计划周详,组织能力很强,所以他主办的剧团亦很成功。在节日或假期,常有演出。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幕剧的《古城烽火》,五幕剧的《古城的怒吼》与曹禺写的名剧《雷雨》。曾获得全校师生的称赞,掀起高潮,轰动一时。 可惜仁麟不满现实,很快就离开了学校,独自远行,去参加郭沫若主持的宣传大队。 国立一中的国剧,在暑假期间亦曾不断演出。所用的服装与道具,都是由镇平与南阳诸县市购置,或租借来的。 《小放牛》、《捉放曹》、《叫化子拜杆》等戏的演出,有板有眼,亦获得全校师生不少的欢笑声与掌声。 还记得,我们师四班的刘景麟同学与师六班的李成林同学(我班小妺李荣华的哥哥),二人演出一出《亲家互赠礼物》的空口对白。他二人口才顺溜、态度自然,再加上所用台词之幽默逗趣,将一场国剧与相声结合戏,表达到极致,令全体师生与当地的观众,捧腹大笑不止,许多人竟眼泪流了下来。 景麟是河北沧州县人,一口标准的京腔。演此戏最为拿手,他身高体壮、性乐观、喜言笑,也是我班篮球队的一名健将。 (八)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可怕复可敬的别廷芳司令> 位于河南省西南角的淅川县,是一个生产贫乏,交通不便的偏僻地区。忽然间,增加了一个千人以上的学校,国立一中,一切生活上的必需品,食粮、果菜、燃料等都可能发生严重的供应问题。 不过只要能够得到当地自治区别廷芳司令的合作与协助,所有问题即可迎刃而解。所需要的一切物资,就可源源不断地送上门来。当然啦,政府大量教育经费的流入,亦增加了地方上的收入,与人民的工作机会,故而双方受益,皆大欢喜。 豫西一带,虽然地瘠民贫,生活艰苦,但治安却非常良好,享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誉。是全国著名的一个自治区。 这种绩效全靠一位草莽英雄别廷芳一手所促成。缘因,早年这一带是土匪住的地方,打家劫舍,民不聊生。别氏原本亦是绿林帮头之辈,后来改邪归正,以保护老百姓自居。再招降纳叛,凝聚各方派系,结为民团。许多才智之士,亦慕名前来投靠效力。力量日增,渐渐扩展至附近十三县,随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自治区。 除掉严密清查户口,积极修筑道路、桥梁等,基础建设之外,更发展国民教育。每保建一小学,强迫适龄儿童入校,成绩卓著,一时享誉全国。 不过,别司令在处理人民日常生活方面,仍有一点中国古时绿林人物的作风。讲义气、论是非、严刑峻法、令出必行。 在我们到达上集镇开学不久的一天,离校门不远处,上集镇的南门口,忽然有许多人蜂涌而至,喧嚷声大震,原来都是前来观看枪毙人的。 原来是区公所内的一个小兵,偷取了两排子弹,查明之后,就判处死刑,立即就地正法。 尤有什者,有一人在田野间偷摘了一耳玉米,被发现后,就立刻将他的两只手指剁掉。 当全校师生闻此,都大大的恐怖起来。杨校长知道之后,亦大吃一惊。就立即去镇平县,求见别司令,要求这种严法峻刑,不能运用到我们这些年轻的小学生头上。 在得到别司令的首肯之后,杨校长回到学校,立即紧急召集全体师生,将此事经过,详加说明。之后则训示同学,严守校规,在校外时,不要与人争吵闹事以策安全。 从此之后我们在百里范围之内,常常独自往来,就没有一点胆怯的感觉。记得在假期时,我与九卿二人,曾步行去西峡口,一中分校访问同学,夜间归来时,在月光下爬山、,渡河高唱着抗战歌曲,勇往前行的情景,至今想来犹如日昨。 <我们的衣食住行> 国立一中这个新成立的学校,就像一个大家庭。老师是父兄家长,学生们就成了家中的儿女。所以我们日常生活的一切需要,都是由家长去筹措。除了政府拨出的经常费用外,杨校长还常常去向当地的军政首长们求助,赠军粮、捐军服,不一而足。 我们穿的衣服,是绿色的粗布军装。夏天是单的,冬日是棉的,外加每人一件灰色的棉大衣。夏天穿的鞋,是自己编成的草鞋,冬日则为棉袜、棉鞋,也是在劳作课上,自己一针一线做成的。 谈到这一种俗称女红的课时,我这个男生的成绩反而比许多女生还好,得分很高。现在我仍然喜欢自己用针线来缝补破损的衣物,回味无穷。 至于我们的伙食,完全是由同学选出来的伙食团管理。虽然是简单的大锅饭,但营养是足够的。当地的物价非常稳定,一块钱可换十枚格子(与银元一般大小的铜板,当灺人称之为格子)。一个格子,可买到十二个以上的鸡蛋。所以鸡蛋炒蕃茄,是我们常吃的一个菜。小米、玉米与面粉是主食。肉类亦常有。记得全校还吃过一次猪肉白菜馅的水饺呢!那的确是一件全体同学动员的盛事,热闹非凡。 大厨房做饭所用的燃料,全是由山上运下来的松树枝干。燃烧起来,火势强大。似燃油一般。我们天天可以看到一批一批的农夫,身背一梱一梱很重的松树枝干,送到学校来。我心想这一定是在山上的树林里,乱砍乱锯得来的吧。这显示着我国地大物博的伟大处,也可能是对树林的一大危害。唯时值日寇压境,国难当头,恐怕无人会为此而担心吧! 我们住的宿舍,是一排排新建成的草屋。每排隔成数间。每间内有一个宽大的木架床,可供十余人睡觉。每个人可分配到两尺宽的位置。冬天时大家盖上自己拥有的一条厚被,被上再盖上个人脱下来的衣服,紧紧地挤在一起,并未感到天寒之苦。这是那个时候,这一群难兄难弟们的睡眠情况,真可谓气味相投,同甘共苦啊!今日回想起来,实令人哭笑不得。 谈到行之一节,是绝无问题的。因为我们的学校,完全与外界隔绝,真像一个孤零的世外桃园。大家一律步行,不需要任何交通工具。其实也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即便是杨校长外出时,亦只能以人力之滑杆代步而已。 <刷牙洗脸与洗澡> 这些每日必需做的事情,都是要到校旁淅水河边去完成的。盥洗一节,早晨一次是在晨操跑步之后,早餐之前。晚上者则在晚自习之后,睡觉之前。每人有一个小洗脸盆,里面置有所有的用具与物品。 清净细流的河水是用之不尽的。冬日时,上面的一层薄冰,还需要先以手除掉之。男女生同样挤在一起,女生一点没有两样。她们不需要任何修饰与化装的。 我们洗澡的地方,是在一处缓流地带,自然地将男女生的区域,远远地隔开。另外在一个急流较深的区域,则是我们上游泳课的地方。 <洗衣与拆洗棉被> 在夏天洗衣服的事,很容易解决。在河边洗妥之后,晒在沙滩上或挂在树枝上,一会儿就会干的。同时亦可坐在一旁读书,或去河中游泳,其乐无穷。但在冬天,洗衣服的事,则需交给学校附近的老妈妈们代劳矣。 我们棉被的拆洗,大半是在夏季。遇到好天气的时候,就有许多当地的老婆婆们,围绕在学校的大门外、操场四周的树荫下,等待我们将该拆洗的棉被抱出来,交与她们拆洗重缝。 她们的动作很迅速,拆后去洗,干后重缝,到下午日落之前,就会完成。她们都很诚实可靠,要的工钱亦很合理。她们对我们这些年轻的学生是既喜爱又羡慕。因为她们都有儿女,但是却没有这样幸运,来读这个公费的国立中学。 这些老婆婆们,将洗好干后的被面铺在地上,再将棉套夹在其中,在太阳的映照下,一针一线缝合。这个情景,真可称为是一个美丽的图案,难得一见的镜头啊! <我们如何理发> 理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思来亦非常有趣。女生的头发剪得很短,男生则更短或剃光头。 学校备有不少理发用的推子,学生可以借用,彼此互相理发。天好时,在宿舍前面的院子里,即可看到一人坐在一个小凳上围以白布单,另一人,则一手拿推子,另一手握一把梳子,绕在此人头顶四周工作。亦可听到他们彼此间的谈笑声,显示出同学间一片和霭、温暖的情景。 比我们高一班,原为邢师的两位老同学,陈玉钻(在许昌时的烹饪大厨)与李耀南(名作家,常在重庆的大公报上投诗稿的)都是该时理发的好手,他俩经常为我们服务。 <我自学三角的故事> 我自幼就对数学一科极感兴趣,总以为是所有功课中,最容易的一门。它简单明了,合情合理。代数中所用的未知数符号xyz令我欣佩赞赏。几何内图形的变化与角度间的关系,更令我惊奇不已。 但是因为我读的是师范,数学一门与高中者相比,既少又浅,不成比例。在投考大学时,是会很吃亏的。我深知这一点,所以在课余时,我早就借来高中的大代数与几何,自读、自演习题,既感到兴趣而又觉毫无问题。 后来我又听说,高中数学尚有三角一门课,非常重要,与代数及几何大不相同。我一方面是为了投考大学所需,另一方面则是兴趣使然。我就决定独自学习三角。 在我们最后的一个暑假中,我由高中部借来一本三角教科书,与少量习题作业,就在少有人在的教室中,独自学习起来。 越读越感有趣,正弦和余弦等之变化与关系,令我惊喜叫奇。当我把一些很复杂的习题,以两页长的十行纸,将其证明相等时,我曾高兴地拍案叫绝,兴奋不已。 在这一个多月长的暑假里,读三角、演习题.竟成了我废寝忘食的一大享受,乐此不疲。还记得是九卿,他时常劝我休息一下,同去操场打一会儿篮球。有时他也与我做伴,与我一同学习三角,因为他与我的目标相同,都是要考西北大学的化学系。 (九)毕业前后的惜别聚会 我们师四班的每一个同学,在这毕业的数周前,都是非常忙碌,心情则十分沉重,好似女儿要出阁的样子。我这个做班队长又兼全校大队长的,更是忙上加忙,分秒必争。除掉与校方接洽离校远行的各项准备外,更要参与许多集体的,或个别的惜别聚会,代表连系并致谢词。 加之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曾自己设计了一个小型的纪念册,请求各位师长与相好的同学签名留言,作为纪念,也是很费思索与时间的。由于在此战乱期间,大家都有一种今日一别,后会无期的感觉。所以我们天天是在依依难舍、满眼泪水的情绪下度过来的。 在许多惜别的聚会中,有二个最为生动,真情毕露,感人肺腑,令我终生难忘。 <师四班自己的惜别会> 这是我们全班同学在教室内,关上门,自己举办的一个惜别聚会。我们准备了茶水,买了许多花生、水果,并且把书桌排列成一圈,同学们彼此之间,都可互相看得清清楚楚。 我们这四十个同学,朝夕相处,同聚一堂。上课、下课、读书、自习。彼此间则呼名叫姓,切磋功课,整整两年之久,早已变成情同弟兄姐妹一般的关系了。今日一别,不知今生能否再会,怎不令人感伤不已! 我为主席,开始之后,即请每一位同学起立发言。说来奇怪,平常很少说话的同学,在这一天,竟然都高谈阔论起来,把两年来同甘共苦的亲情感受一一说出来。每一个人都是含着泪水,有的,竟情不自禁地哭将出来。此情此景,真情毕露,是我们永生不会忘记的。 <表姨在晚餐时的叮咛> 另一个让我不会忘记的聚会,就是表姨为我送行的一次晚餐。 在她的住处,除掉我的诸位表兄弟之外,表姨还请来学校中仅有的两位女老师,一同来参加。两位都是她在邢台女师的同事。 一位是笵筠如老师,校内女生的管理员。她对女同学们执法既严又爱护备至,深受同学们的爱戴。她年岁较大,曾经缠足,不过她走起路来,却快速异常,精神极佳。每次看到她,我訧会想到我的母亲大人,难掩心中所感。 另一位,则是我们班上的图画老师,董问渔女士。她是北平人,北平艺专毕业不久的高材生。她的身材特别高大而肥胖,走起路来好像很费力的样子。但是他那白白俊俏的面容,与那和霭而庄严的神情,却表露出她那特有的高贵气质来。她有一手很好的写生与水彩画技,颇令我们称赞。我们都很喜酄上她的课,感到一种特别的美感与亲情。 表姨准备了很多好吃的食物,让大家好好地饱餐一顿。每个人对我都有一番贺词,并且都送给我一个小礼物,留做纪念。 表姨在这一次对我说话很少,但时常注目看着我。我知道她爱我至深,此次远离,后会不知何时、何处,深感怅然! 最后,在告别时,她郑重地嘱咐我,说:士明,此去一路上要特别小心,保重身体要紧。这一次远行,你身负领队重任,凡事要多与几位同行的男同学商议。行事谦逊、忍让,至为重要。对投考大学的事,不必过分挂心,你是一定会考取的!她深深明了,投考大学,才是我最为关心的事。 范、董两位师长,对我亦是一番夸奖与勉励。 <泣别上集镇母校的一幕> 在离开学校的那一天,全校师生集合在操场上,开了一个送别大会。杨校长亲自主持并致训词。之后,许多师长与在校同学,继续上台讲话。都是些鼓励与祝福的话语。 最后,由我代表我们离校的同学,致感恩与谢词。在整个的过程中,充满了严谨肃穆的气氛,显露出离别时的无限深情厚谊。 送别仪式结束之后,我们二十余个同学,衣着整齐,全副军装,背起日用物品的背包,由乐队同学前面开道,在锣鼓声中就出发了。一个大板车载着我们的简单行李,紧跟在后面。在校同学,则分班列队,尾随在最后。大家都是依依不舍,心情十分沉重。 当走到那一条小河边时,我们就分别与校长、诸位老师与留校的同班同学们,一一握手道别,并向后面列队的在校同学,挥手致意之后,我们就涉水过河。在对岸一字排开,高声唱起义勇进行曲: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在河对面的师长与同学们,亦都慷慨激昂地,合唱起来。大家都原地踏步、握拳挥手。那种壮烈无比的场面,感人肺腑。 稍停片刻,我们就整理队形,向对面招手致意,怀着难分难舍的心情,踏上征途。在河那边的同学们,则一声声地高喊着:祝你们一路顺风,一路平安!的口号,完成了泣别上集镇的一幕。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