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随身智囊 生活美学

第31章 审美的眼光

生活美学 黃永武 1364 2023-02-05
一个人懂不懂得生活,有没有艺术气息,其实是决定于这个人懂不懂得用审美眼光来观照生活。 譬如自然界的美是如此丰富,就看你会不会静观细赏,你如果到溪头竹林去玩,一上山,就连山都不见了,只见山化成满天的竹子;一入竹林,就连天也不见了,只见天化成了满山的绿意。有人试着用笔写下来:上山不见山,山化一天竹;入竹不见天,天化一山绿在这鉴赏或创作的过程中,一点没有望竹子想吃笋的食欲,也没有在竹林深处买栋别墅的野心,完全排除了功利的念头,纯然为一片绿色美景所感动,这就是审美观照的愉快,也就是艺术的生活。 又譬如在秋天观赏落叶,看一张黄叶要离开树的时候,整棵树上千百张黄叶都起了哀戚的共鸣,舍不得,舍不得,可是在树上发出奇响的叶子,到坠落于地面时,就一点声息也没了!舍不得又如何呢?把这种美的震撼写下来:一叶欲辞树,百叶相随鸣;在树动奇响,至地全无声。 (释明涧诗)也许可以想树是故乡吧?在故乡受到呵护珍惜如宝的,到他乡就贱如泥了吧?也许可以想分手时凄凄惨惨的,事后不也就无声无息了吗?也许可以想:凡春风吹你生的,秋风就会吹你掉落,如何能空无所有,才不受繁荣之喜,也不受凋残之悲。不论怎样想,都纯粹是观赏的精神满足,和一切实用的目的无关,这就叫做审美的眼光。

连生活中的丑,一旦化为审美的艺术观照,也将是美的。譬如车子飙行时,尘土飞扬,当然是丑景,但诗人会想到:同样是地上的土,一样的质料,却有不同的飞沉际遇,沉下的是泥污,飞上的却成了尘昏,尘昏杳杳地向空中无边无际地扩散,啊!这尘昏乃是自古以来散不尽的游子魂啊!这一声游子魂的惊心呼叫,使混合着车声废气令人窒息的灰土,也变得好美好美! 审美眼光,当然也可以看社会人事。譬如说去寻访一位高僧,想向他请教疑问,寻访三次,都遇不着,期待落空,本来是够懊恼的。再算一算所耗的车资,所浪费的时间,乃至急待解答的疑团,了无进展,自然更懊恼。但如果有一个人,另具只眼,不以功利得失看事物,他想到连访三次遇不到,也等于高僧在亲自向他说法,指点迷津,告诉他:不但闻是空,其实见亦是空。如此一想,忽然领悟:不曾相逢,其实已经是相逢了;不曾解答,其实已经是解答了。用超出功利的审美眼光来看事务,三访不遇,其实也很美。不相逢处已相逢,能将懊恼转化成美感,这人就充盈着艺术的气质。

生活中的贫老愁病、流窜贬谪,是人生的缺憾,是不美的遭遇,但一写入诗文中,都变成了美,为什么呢?因为诗文中的经验,并不像实物机件的使用说明书,其中并不牵连任何人实际的利害关系,在写诗读诗的时刻,用的是另一种超脱的眼光,将世俗得失变得微不足道。譬如有人写道:我有破书难补,僧有破庙难修,世界从来缺陷,曰儒曰道同流! (周与香诗)我穷得只有残书,没钱补全,和尚穷得只有破庙,没钱重建,两人的穷原来是一种必然的典型,因为世界的大规则就是缺陷,分什么我是儒家你是佛家呢!共同归入这缺陷观的典型规则,在贫穷中也互相赞叹起来,这其中绝没有半点化缘募款的功利念头,纯属审美的观照,穷不穷早就不在乎了。 古人说:眼高无俗物,心冷即名山。眼高,就看作是审美的眼光吧,在审美的观照下,能转化俗物为艺术美景;心冷,就看作是超越功利吧,有了超功利的审美观,立身处处都像名山一般美雅了。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