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奇幻小说 陈果齐神秘的背后

第6章 第六部:第一次

陈果齐神秘的背后 倪匡 11444 2023-02-05
陈果齐显然不是一出生就大具神通的那一类。他九岁(一九四九年)来香港,来港之前的童年生活,已无可追忆,当然是因为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追忆之处的原故。 来到香港之后,也和许多因为局势剧变,而南下香港的人,没有什么分别。那是一个十分动荡的时代,一切都起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陈果齐成长的岁月,社会背景,人文背景复杂无比,那是一个充满了成功机会的年代,也是一个充满了失败陷阱的年代,那是一个快速无比发展新事物的年代,也是一个残酷无情淘汰旧东西的年代。 如果陈果齐成长之后,成了大实业家,或是大科学家,或是取得了任何属于人世的成功,那么,对这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就有详尽介绍分析的必要因为成就属于人世,就和社会脱不了关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才会产生特定的成就。

可是陈果齐现在成了密宗的金刚上师,他的成就,已经超越了人世,社会背景也就不同也不能起到正面影响作用,但是他的影响可能令社会无形地走上一个更有道德与智慧和平的境界,这点可是较少为人所知的,所以只是约略一提就可以了。 陈果齐的少年时期,也没有什么特别可追忆的。据他自己说,他自小就对佛教有兴趣,有异于一般少年。他好动、活泼,但是在有机会接触佛理的场合,他就会静下来,努力想亲炙佛理。 当他是少年时,香港虽然没有名山大刹,但是他也喜欢到大小庙宇去,在宝相庄严的佛像之前,坐上半天。当时也不知道想什么,只是在佛的殿堂上,心灵会感到无比的宁贴。 他是寺院的常客,这一个习惯,即使在他当了十几年警察之后,仍然如此,以致在庙宇之中,有他一个方外人(只是居士)的伫足之所,也可以说是够特殊的情形了而一切正是从这种特殊情形开始的。

他学业也不特别特出,一直到他投身警界,在警界服务了许多年之后虽然升了较高之职,他仍然是一个普通人,只不过对佛学有一种特殊爱好的倾向,所以,到庙宇中去的时间,也特别多,而且,在佛殿上,也开始了思索。 思索最初,来自他警察生涯中的所见所闻。 警察生涯多姿多采,而且接触到的人生黑暗面,特别尖锐,特别容易引起思索。 很有趣,传说上早有公门之中好修行的说法。 终于,在十余年的警察生涯之后,他在佛殿上,作了次总结性的祈求,他用一片诚心,全心全意地把自己的心愿,向诸天菩萨禀告。 那十余年的警察生涯,不能说对陈汉荣(果齐)没有影响。事实是:由青年到中年的整个历程,他都和警务工作联系在一起。 在他成长的年代之中,他比平常人面对更多的罪恶,见到更多奸淫掳掠,险恶欺诈,人心可怕,人生多难的事实,见到过许多好人受冤屈,恶人却当道的事实,见到这许多强横硬加在善良头上的事实,见到过许多人如何在屈辱中求生的事实,见到过许多人不知自爱的事实,见到过许多人迷失了本性的事实。

这些经历,可以使人麻木,可以使人感叹,可以使人看透世情,也可以使人思索,再思索。 每个人的反应都不会相同。而陈果齐开始时疑惑,后来就进入了思索的阶段。 他感到,人生多难,除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苦难之外,还有许许多多人为的苦难,这些苦难,使人在痛苦中打滚的程度,有时还远超过自然的苦难! 人除了遇到自然的苦难,还要再承受人为的苦难,人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是不是人生就是苦难,苦海真的无涯? 在无比的苦海之中,自己能做些什么? 这种思索的过程,本身就相当苦若是思索没有结果,会使人意志消沉,进入可怕的境地。 陈果齐自小就对佛学有兴趣,一直到那时为止,他得不到任何指引,他只是自己思索,同时根据自己的能力,尽量接触佛学。

他和一般倾心佛学的人不同的是,他不单是在经典上接触,而且,在寺庙之中去接触佛。 在佛堂殿上,香烟缭绕之中,宝相庄严之前,他感到了佛菩萨真实的存在礼佛这一种信仰,对陈果齐来说,并不是虚无飘渺的事,而是实实在在的事。 也就是说,他深信我佛慈悲,救苦救难,并不是一句几句或几十句只是念诵的经文,而是应该能有一种力量,真正做到救苦救难。 他有这种信心,也觉得那是佛教的主要目的,他有意成为佛教徒,施展无边佛法的力量,确确实实,尽一己之力,为人间清除苦难。 陈果齐的这种想法,相当特别。 一般佛教徒不必说了,就算是对佛学有极深研究的知识份子中国历代知识份子向佛的极多,唐代大诗人王维甚至自号摩诘,近代,中国知识份子,甚至西方知识份子,礼佛的也极多,已成为一种风气。

但是,绝大多数只是处于研究佛理的阶段,把佛理当作一种博大精奥的哲学来研究,企图在佛理之中,找出人生的秘奥,就算不能使大众都知道,只要自己得到了领悟,也就成为极高的境界。 这一类的礼佛之人,大都以自居罗汉作最高目标,他们自然也明白佛祖所云人生苦难的道理,但是只求自身能脱苦海,到达彼岸。绝不发大愿心,要把佛理化为佛法,佛力,去为世人尽心尽力。 那自然是礼佛方法的一种,绝无贬意,每个人都可以依据自己的想法去做,佛门广大,照佛学的原理,心中有佛就是大大的好事,佛学绝不要求礼佛者必需做到这样,必需做到那样,绝不。 礼佛者做到什么,那是礼佛者自己的事。 而更有大具诚心的,行为更进一步,索性看破红尘,削发为僧,真正成了佛门和尚。

那自然是更进一步的修行,和前一类不一样,和尚做法事,就是超渡亡魂的实际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和超自然力量有了接触,是佛法佛力的运用。 但是也绝不听闻,什么来寺的传道高僧,会具体地替某一个人解决他身受的苦难。 我的意思是:佛教中人,修为高也好,低也好,都是从事理论研究的多,而从事实际工作的少。 或许,从事理论研究,目标远大,把佛学的道理,传遍全人类,使全人类的心灵,都可以从苦难之中,解脱出来,在苦海的两岸,建造一座大桥梁,让众生可以不必在苦海中浮沉,而经由坦途,直达彼岸。 这种理想,当然伟大之极。 而且,有佛学信仰的人,也自信都可以做得到不然,不会两千多年来,有那么多人在做同样的事。

而实际工作,当然要做实在的事,也就是对个别有苦有难的人,不但使他在心灵上得到慰藉,也要在实际上,使他解脱苦困这类行为,佛经故事上多的是,自佛祖以下,诸天菩萨,都曾有过这种具体的,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行为。 可是,这种根据佛法佛力,拯救在苦难痛苦的人于困境的实际行为,近来却少见之至,是佛教徒觉得那是小事,薄此而不为呢?还是没有这种能力,所以无法在实际上做到这一点? 我相信陈果齐上师,当他第一次在佛堂上,在佛像前作禀告时,未必在理论上想到那么多,他只是热切的感到,自己应该做些事,自己又根本没有做那些事的力量,所以才祈求佛菩萨,求佛菩萨赐于他力量。 一定有很多人有过同样的行为:求佛菩萨赐给力量,也有过除了陈果齐以外成功蒙佛菩萨恩赐的例子,有十分重要的一点是:虔诚,无比的虔诚。

在陈果齐作首次祈求的时候,佛法不仅是偶像,在他的心目之中,那是真正的佛,具大神通的佛,法力无边的佛,可以通过他诚心的祈求,而把佛法佛力赐给他的佛。 基于这种诚心诚意的信仰,他作出了禀告,把自己的心愿,告诉佛菩萨。 若干年之后,陈果齐已经大具佛法佛力,也根据佛法力,行了许多息灾解劫之事,使许多人在苦难中得到解救,他回忆起当年在佛前许愿的情形来,心情还是相当激动,因为,那毕竟是他真正接触到佛法的开始。 当时,他在筌湾警署重案组工作,经常去的庙宇,是荃湾的南天竺寺。 在经过了长时间的思索之后,他怀着对人世间许多不平等的激愤心情,想帮助人却无从做起的抑郁,他仰望着观音菩萨,这样说:菩萨,我相信佛有灵性,请赐我力量,让我感应到佛力,如果我有佛的力量,我将会终生永世,帮助世人。不希望世人有痛苦,希望为世人主持公道。

陈果齐说他在少年时,十分向住大侠的行为,幻想自己能成为大侠,为人世间铲除不平之事。大侠所行的仁义之事,和佛门的普渡众生,虽然有程度上的不同,但是助人之心,基本上也相通。 当陈果齐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之前,这样祈求的时候,他把少年时做大侠的幻想,和他对佛菩萨的诚心,结合成了一起。 但当时自然没有想到,他所想要做到的,和密宗的行神通,行佛法,已经十分吻合,后来,他由显宗进入密宗的殿堂,早在这时,已然伏下了契机。自然,更大的可能,是他本来就和密宗有神秘的联系,只是他自己在当时并不知道。 这种早已和密宗有联系的神秘情形,日后在他由显入密的过程之中,逐步得到证实,开始时,连他自己也惊讶不已!原来有这样的因果在!而等到水落石出,真相大白时,他这才恍然:原来如此!

这一切奇妙的经历,下文自会披露。 当日,他在观音菩萨面前,表白了自己的心愿之后,虽有百分之百的自信心,但是所许的愿能不能实现,也还是未知之数。 他用很平静的语气回忆:当时,在许了愿之后,只觉得心境一片平静、安详,像已经立时蒙菩萨应允一样。 这件事,发生在筌湾南天竺寺中。 他仍然继续警务工作,只是一有空闲,就到寺庙去,和僧人共处,也常做寺庙中的工作,甚至帮助煮斋菜等粗重功夫。 他只是感到,自己在寺庙之中,心境就有说不出来的宁贴,在佛像之前,就有难以形容的活泼舒畅。 他甚至可以在庙中有一间小房间,那是寺主见他虔诚而给他的特权,他在那小天地之中,礼佛念经,并未削发,但已俨然是带发修行的居士身份。这样的日子,在平静中渡过,离他许愿之后,约莫一个月光景,忽然发生了一件事。 可以说,这件事,改变了警务人员陈汉荣的一生。 而这件事,并不是偶然发生的那时看来是偶然,后来一回顾,才知是必然。 必然甚至不自他在菩萨前许愿开始,而是很久很久之前就开始,必然到了除此之外,他绝不会走上第二条路。所以,改变了他的一生这种文学性的说法,其实不是十分恰当。应该说:这一件事,是陈果齐走上他必然会走的道路的开始,跨出了第一步。 那一天,他仍然在寺庙的小天地中,寺僧忽然来找他:陈居士,有一家人来找你,要你出手帮他们。 陈居士自己也莫名其妙,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说话之间,已见到了一个六十出头,七十不到的老妇人,和她的三个家人,一共四个人。 老妇人开口:陈居士?你要救救我,我找得你好辛苦,你一定要帮我!那时的陈果齐,不像若干年之后,名头响亮。他在荃湾的一间寺庙中礼佛静修,知道的人甚少,何况那位老妇人素未谋面,如何会找上门来,且说,找得十分辛苦呢? 但有人来找自己,总是值得高兴的事,他先问:你是怎么知道我的?老妇人支吾其词:是朋友介绍来的。 当时,自然也不便深究是哪一个朋友,而且老妇人的状态极差,明眼人一下子就可以看得出来。 于是陈果齐问:阿婆,有什么可以帮你的? 老妇人喘气:我求你替我医病,我病得很重久病难治,一定要你救的! 老妇人的家人也在一旁代求:陈居士,求你一定要救救她,她久病厌世,已好几次想不做人,陈居士菩萨心肠,请出手救人! 陈果齐听得又惊又喜,喜的是有人这样来求自己,救助众生,解困渡厄,这正正是他的心愿。惊的是自己哪有这样的力量。 看过老妇人的情形,分明健康状况极差,这是性命交关的事,岂可以胡乱答应? 所以,陈果齐的反应,十分正常,他对那老妇人和他的家人道:我不是医生,不会医病,这位阿婆有病,应该找医生! 老妇人和她的家人同声叹息:若是医生医得好,也不会来找你了!陈果齐坚持:我真是不会医病,是不是找错了寺?别的寺庙里,有会医病的居士,刚巧也姓陈吧? 老妇人也坚持:一定是你! 陈果齐奇怪:究竟是谁叫你来的? 老妇人仍然支吾以对,只说是朋友介绍,而且,苦苦哀求。 陈果齐姑且问:阿婆,你生什么病? 老妇人的回答,令陈果齐苦笑。她的回答是:经常发作的是哮喘,就算不发作,也全身没有一处地方舒服,只是痛苦得不想活了! 原来是一个百病缠身的老妇人! 陈果齐还想推辞,可是已不忍心老妇人的哀告,他心想:我不会治病,或者至少可以给她在心理上有一些安慰。她远道而来,若是失望归去,只会令她病情加剧,对她没有好处。 陈果齐又想到的是:我不会治病,但是寺院是佛菩萨的殿堂,佛法无边,佛菩萨自然可以解除众生的苦痛。 于是,陈果齐开始以宗教的信心,行他的第一宗治病个案。 他请老妇人坐下来。然后取了一杯水在手,默默念祷:弟子没有力量,菩萨在上,希望弟子诵经之后,这杯水成为法水,能使这位阿婆喝了之后,解除痛楚,菩萨大慈大悲,必能完成弟子的心愿。 然后,他对老妇人说:阿婆,你喝了这杯水。 在这样说的时候,陈果齐并没有把握,他也不知道对方是不是喝了这杯经过他向菩萨祝祷的水,是不是真的有了神圣的法力,可以使这位老妇人水到病除。 他也决不是存心欺骗那老妇人,他在祝祷的时候,确然全心全意地投入。希望能真的为那病苦的老妇人解除痛苦。 当时的情形是:一心来求助的老妇人,似乎比他更来得有把握! (这种情形,我本身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曾有一次,要一位神职人员祈求神迹,神职人员表示没有信心,我反倒肯定一定可以成。) (结果,神迹出现。) 陈果齐对自己有代行菩萨神通的能力,别说第一次,在若干次之后,他仍然每次都感到不一定有把握,所以每次在施法之前,他都十分紧张,唯恐这一次不灵,或唯恐下一次不灵。这是他后来与寻求进一步法力神通之源的原因。 并不是说他当时对菩萨的神通没有信心,而是他自觉未能极确切地掌握到这种不可思议的超自然力量,所以才要去精益求精,使自己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若不是有这样的心理,形成了他再深造的过程,他也不会有今日这样的成就。 这是后话,却说当时,那老妇人喝下了那杯水,坐了一会,忽然问:居士,这寺附近,是不是有一座白石塔?为什么怎么找也找不到? 陈果齐一怔:白石塔?他竟不知老妇人所指,只是向房间的一角指了一指:这里就有一座白色的塔!那是一个摆设,小小的一座舍利开山祖师的舍利塔,白色。 老妇人在那刹间,现出了十分惊讶的神情,情绪也显得激动,陈果齐也不知她是为了什么,当时也没有再向下去。 在他给老妇人喝下了那杯水他认为那已是法水和圣水之后,他信心大增,又想考验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可以有佛法的神通,至少可以替人治病。 他想有进一步的行动,可是实在不知如何做才好,只好无师自通,想到应该怎样,就照自己想到的去做。 这种情形,相当有趣,而且也说明了一个问题。 陈果齐在那时,实际上已经具有神通日后事情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他不知道通过什么形式,去发挥他的神通。 也就是说,他不知道应该烧符念咒,手持桃木剑,还是应该诵经舞蹈,穿上法衣,拿上法器。 他全然不知,然而他却知道应该有些动作。 所以,他做的动作,就是他自己想到认为应该做的,可能全然不合规格。 在这次事例中,可以证明的是,在施展神通的时候,重要的不是各种各样的仪式,而是施法者的诚心,更重要的是施法者要确实具有神通,具有超自然的能力。 各种仪式,只是补助,不是主要。 这一点相当重要,超自然能力奇妙之至,若是做足仪式,须能展现,岂不是人人只要照做仪式,就可以有超自然能力出现了。 当然不能! 当下,陈果齐令老妇人闭上眼,他伸出手,心中暗想:我伸出手,代菩萨行道,这就是的菩萨的手,以菩萨的手行佛法,自然无不成之道。 他一面想,一面又念动自己熟悉的,平日接触到的佛咒并非密宗的咒语,显宗的咒语和密宗的咒语,有相当程度的分别。大体而言,显宗的佛咒,比较笼统,一种佛咒,可以起到的作用范围广。而密宗的咒语,分类十分精细,一种咒语,专针对一种现象。所以密宗的佛咒极多,不是修习密法的人,不得与闻,对外,那是极大的隐秘,密宗之所以称密,也就是由于它的修行过程,内容绝不对外公开之故。 陈果齐做完了这些,就道:你会舒畅很多,我已向菩萨求过,你可以回去了! 由于那是毕生第一次,所以陈果齐自己也觉得好奇,想知道结果如何。在老妇人一家临走时,他要了对方的电话,以便联络。这老妇人姓纪,住置富花园。 老妇人拜谢而去,过了一个星期,陈果齐打电话去,找到了老妇人,道明了自己的身份,心情紧张地问:阿婆,你觉得怎么样? 电话的一端,传来了老妇人的声音,听来有点迟疑: 我不觉得有特别的好转,好像好了一点,但还是那样。 陈果齐当时,自然无话可说,自己施法无效,还有什么好说的? 可是他又听出老妇人的言词闪烁,好像有什么未尽之意,没有说出来。所以,他追问了一句:真的一点改善也没有? 老妇人又迟疑了片刻,她接着所说的话,连陈果齐也为之愕然! 老妇人道:我有一个孙儿,和我同房,他他今年十岁他说,每晚看到有一个金甲神在摸我的头,不知是吉是凶? 陈果齐大是讶异,他第一个反应是:小孩子知道什么是金甲神!莫不是看电视幪面超人看得多了,晚上做梦,把幪面超人和祖母联在一起了? 继而,他想到的令他骇然:如果小孩子所见的是实,若真是金甲神,那是菩萨的守护神,自然上上大吉,如果不是,而是什么邪灵,那这位老妇人就凶多吉少了! 所以,他急忙问小孩子见到的神是什么样子,老妇人说了出来,确然有七八成像是传说中的金甲神。 陈果齐这才放心,而且心知,有奇妙的事情,正在发生,所以他嘱咐:你多念诵观音菩萨圣号,每晚放心安睡,不要胡思乱想。 老妇人唯唯以应,从老妇人答应的声调中,也可以听到她安心了许多。 在这宗个案之中,被人感应到我不用看到,而用感应到,是因为那和平时看到一样东西的情形不同,用感到比较合理,虽然对受感应的人来说,感觉和看到一样。 有许多人在一起,几个人看到了某种现象,而另外的人却看不到,那看到的几个人,事实上就是感应到。在这宗个案中,被感应到的神佛,不止是那位摸摸老妇人头部的金甲神一位,还有一位无人不知的菩萨,下面会详细提及。 在那次通电话之后,约有个把月,陈果齐由于自己的施法,未能即时奏效,开始不免耿耿于怀,后来也逐渐淡忘了。 忽有一日,他照旧在寺中礼佛,有人带着水果、礼品,吵吵嚷嚷,要找陈居士,陈果齐一看,依稀认得要知道他才见过那老妇人一面,而且当其时,老妇人满面病容,此时已容光焕发。 老妇人见了陈果齐,满面笑容,道谢不已,站在陈果齐面前,神定气足: 看,我现在多精神,陈居士,你认不出我了吧?我特地来多谢你 陈果齐在那一刹间,只感到全身发热,一种神奇的力量,贯流全身,那是一种难以形容的感觉。他要相当时间来定神,才能和老妇人应答。 他说的是:你不用多谢我,我真的不会医病。你的病好了,如果不是碰巧,那就是菩萨显神通,佛法把你的病赶走了,你该去多谢菩萨! 老妇人仍然连连道谢,自然也到了佛堂,在菩萨像前,叩首礼拜,上香致谢。 陈果齐在这时,心中自然高兴莫名,那是任何第一次取得成功的人所具有的共通心情,何况他的这次成功,突破了人世间的范围,进入了超自然的境界! 同时,他也十分好奇,因为他并没有向什么人等提起过自己有心愿,要借佛力替众生消除苦难,更从来不曾向任何人说起过自己会行法治病事实上,直到这时,老妇人虽已恢复健康,陈果齐还有一两分认为这是侥幸的一次。 所以,他对老妇人上次来求医时,支吾其词,说是朋友介绍的说法,一直存疑。 他就问老妇人:你说是朋友介绍叫你来看我的,这朋友是什么人?何以他竟能知道我会治病?连我自己也不知道的能力,他怎会知道?那一定是个高人,你说出来,我也想结识结识! 老妇人在一直追问之下,才有了回答,而她的回答,石破天惊:是菩萨指示我来找你的? 陈果齐登时呆了半晌老妇人能够痊愈,已经是奇迹,而居然老妇人找上门来,是由菩萨指引的,那岂不是不但他心中有佛,佛菩萨也知道有他这个凡人? 一时之间,陈果齐也不知道该如何反应,他望着那老妇人,亟想知道进一步的情形,可是心情实在太兴奋,竟不知如何反应才好。 老妇人看到了这样的情形,还以为他不相信自己的话,匆忙申辩:陈居士,是真的,菩萨面前,我可不敢说假话,确实是观音菩萨指引我来的! 不但是菩萨指引,而且具体地指出,是观音。陈果齐深深吸了一口气,勉力令自己镇定下来,向老妇人询问详细的情形。 原来在老妇人第一次找上寺庙,指名要见陈居士,哀求替她治病之前的几天,她和家人一起到大屿山的观音庙去参拜。 老妇人在观音前祝告:病得这样痛苦,好几次寻死也死不成功。菩萨大发慈悲,一是让我病愈,要不就让我解脱! 老妇人有这样的祝告,可知她百病缠身,实在是痛苦莫名,不然,老妇人有一定的对菩萨的崇敬,就算不是佛教徒,观音在普通人的心目中,尤其在女性的心目中,都是崇仰的对象,其普遍的程度,比诸西方人对耶稣基督教的崇仰,尤有过之。 试试看在西方,虽然天主教、基督教盛行,但是也有不少笑话,是拿上帝、耶稣来作题材的笑话。但是在中国,就找不到用观音大士作题材的笑话。由此可知这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在众生的心目之中,有极崇高的地位。老妇人若不是真正走投无路,也不敢在观音面前,祷告求死。 奇事就发生在祝告之后的当晚,老妇人在梦中见到了观音。 在梦中,观音菩萨并没有说出身份,但是做梦的老妇人,一看到,就知道那是观音菩萨。 在这里,又引出两个问题来,很值得讨论。 其一,老妇人日间在观音庙参拜,晚间就梦见了观音,科学家的说法必然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足为奇。其实,科学家对何以人会有做梦的现像,何以许多梦境之中体现的一切,可以是做梦者根本未曾想到过的事。何以有时,梦中的片段,竟会在日后在实际生活之中发生等等奇异的现象,无法作任何解释! 简言之,如今人类的科学,还无法解释极简单的,人人都有过的做梦现象! 所以,对老妇人的梦,科学家别解释了,因为解释不来,更何况老妇人的梦还有下文,不是人类目前的实用科学所能理解,属于超自然力量的范围。第二个值得一提的问题是,老妇人在梦中,一见了形象,就立刻知道了那是观音大士,自然,她梦见的形像,就是观音在民间流传的普通形像。 观音菩萨深入民间,多少年来,已经有了民间自行统一的造型,人人公认,没有人有异议许多佛菩萨都有同样的情形。这种得到了公众承认的外型,深入民心,不会有人别出心裁去改变。 有一些好事的知识份子,自以为学识渊博,考证出观音的性别是男性,不是女性,所以以为世间所传的观音造型有误。其实以佛经记载观音菩萨本来是一位古佛正法明如来的化身相呢! 这类好事者可以说是迂腐之极,菩萨现身相,千变万化,哪有一定?男或女,在菩萨看来,无非是一种外型,又何必拘泥? 观音的外型,也不是只有绝对的一个,千手观音就和普通的观音不同。但是普通最常被画在画中的,塑成大小造像的那种,则都相同,是面目慈祥的女性,连装饰都一样,白衣,手持净瓶,柳枝,诸如此类。 若是崇仰观音的人,都认为观音是这种样子的,那么,观音菩萨若感到有必要现身在人前,自然也就依照这个形像出现,十分顺理成章。 在这宗个案中,出现了两位神祇,一是观音,一是金甲神,外形都是传统的普通形像。 这可以初步说明一个问题:超自然界的力量,和人类作沟通时,人类头脑部所感应到的形像,就是平日他眼睛见到过的形像。 所以,那老妇人在梦中,一下子就可以认出,她见到的是观音。 同样的道理,在梦中,观音也用老妇人听得懂的语言告诉她:你的劫难可以解除,但是你必需找一个人替你消灾解劫。 老妇人自然感激莫名,可是找谁来消灾解劫呢? 观音微笑:你到筌湾去,有人在一间寺院之中,你去找他,他就会帮你! 老妇人要求进一步指点,观音就念偈:门前有座白石塔,内有一人,非僧非道,斯人行菩萨道,能消灾解劫。 这几句偈语,老妇人在梦中听了,牢牢记住,一字不忘。当她把梦中所见告诉陈果齐时,由于那是陈果齐第一个借佛力替人消灾解劫的个案,所以他也把那几句话,牢牢记在心中。 老妇人在筌湾,不是第一次就找到陈果齐的,她和家人,逐间寺庙去找内有一人,非僧非道,去找白石塔,直到来到了陈果齐常驻的那座寺庙。 陈果齐是居士,身份非僧亦非道,已然合拍。更寺门口有白石塔。所以老妇人认定了从未替人以佛力治病的陈果齐,能把她从苦厄之中解救出来。 结果,真的如愿,而且在她灾劫得解之后,向陈果齐说出了经过的情形。整件事,过程并不十分复杂,但是却十分典型是超自然力量展示的好例子,研究这个例子,可以明白超自然力量展示的方式。 在大家已然知道了整件事的经过之后,可以总结一下。 总结是:这是一宗超自然力量通过特定的一个人展示力量的例子。 在整件事来,有三个角色:观世音菩萨,陈果齐,患病的老妇人。 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作用的经过,可以用下列的表来表示: 祝告: 求解劫消灾 观音梦中现身 病妇找上门来 陈果齐祝告:表达心愿 降佛力 治病,解劫消灾 这种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一类典型的公式,在日后陈果齐的行使佛法的历程之中,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都是以这一公式进行的。只是有时,至高无上的超自然力量来自别的菩萨,消劫解灾的对象,也不一定是老妇,有小孩女士等等,所消的灾劫,也不限于是疾病,而在许多个案之中,有第四者出现:鬼魂。 至于老妇人在梦中见到了观音,那是超自然力量和人类沟通的常用方法,十分普遍。有许多记载,随手可以拈来。 基督教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一章第二十节,就十分隆重地记载了一个事例:正思念这事的时候,有主的使者自他梦中显现,说大卫的子孙约瑟不要怕 这个例子,是写到这里时,想要一个例子,把手放在身边的一本圣经上,默祷:给我一个例子吧。结果顺手一翻,例子在焉,―有人如果说是凑巧,我不会和你争,没有什么好争的,相信就相信,不相信就不相信,各适其适。 有了这第一个个案之后,同样,由观音指引,找上门来的人逐渐增多,连十号风球,暴风雨来袭之际,都有人排队找陈果齐,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由于人多,陈果齐要采取派筹的办法一天派三十个筹,迟来的,明日请早。 情形发展到了这一地步,引起了传媒的注意,对陈果齐的行使佛法,也有了不同程度的介绍。 陈果齐有超自然能力的事,逐渐为大众所知了。 陈果齐也开始感到,施佛法助人,有意义之极,那自然形成了对警方工作失去了兴趣。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