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历史烟云 中国杰物传

第5章 (第5则) 汉宣帝

中国杰物传 陳舜臣 8815 2023-02-05
在宫廷中,宣帝把实际接触人民的官员看得比自己身边的官员还重。当时循吏及酷吏都很活跃。政平讼理正是宣帝的政治理想。有治绩的地方官常常会获得赏赐,被授与官爵。 【宫中有蛊气】 如同汉高祖刘邦及明太祖朱元璋一般,王朝的创始者经常出自民间。而继承大王朝皇统的皇帝中,出自民间者,前前后后也只有汉宣帝刘询一人。 刘询是在在位时改名为询的,其本名叫病已。这可能是因为出生时曾经得病,家人希望他快点痊愈,所以才如此命名。据说即位之后,他因为这个名字太过于鄙而改名。鄙就是有点乡土、有点俗气的意思。皇帝希望有更优雅的名字,于是选择了询。他的字是次卿,谥号宣皇帝。依据谥法,宣是对于圣善周闻的天子所追赠的名。 宣帝本名中有病这个字,不只是他出生时肉体上即生病,甚至他的境遇亦堪称病。幼儿时期在狱中度过,然后成长于民间,直到即位之前,他一直是庶民的身分。庶民突然成为皇帝不免令人感到突兀,因此先由皇太后封他为阳武侯之后再即位,这算是异常的特例。

为什么宣帝在婴孩时期即须入狱呢?要解释这点之前,首先得提一桩十八年前的事件。宣帝被迎回即位时是十八岁,而事件则是发生在他出生那年。即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九一年)。 世称这个事件为巫蛊之乱。 巫蛊就是把人偶埋于地下来诅咒人,慢慢把人杀死,可以称为左道,该当大罪。日本也曾有位长屋王因学左道而受命自尽。这是藤原氏从中策划的。他们先在地下埋入人偶,然后禀报说这就是证据,于是罪证轻易地就确立。这是陷害人最有效的方法。 被称颂为太阳王的武帝,当时也已六十六岁。他有六个儿子,不过起初一直没有子嗣,而宫里的歌女卫子夫率先生下一个男孩,令他龙心大悦,等这个孩子长到七岁的时候便立为皇太子,卫子夫也成为皇后。皇太子名据,性格稳重。当时这位皇太子也已三十九岁。

卫皇后的弟弟卫青为大将军,讨伐匈奴有功,不过已在十五年前过世。卫青的二姊之子霍去病也年纪轻轻地就立下军功,但他比卫青早十年,在二十四岁时即死了。卫皇后的身边于是变得很冷清,武帝的宠爱已经移转到年轻女性的身上。 武帝对皇太子也有不满。因他过于仁慈,在父王要起兵出征时曾提出谏言。当时武帝说: 我劳苦,把安逸留给你,如何? 然后对亲信透露出不满:太子不像我。有大臣认为皇帝打算换掉皇太子。 事件起于卫皇后的大姊之子公孙敬声的行为不检。他侵吞军款,该当死罪,但因其父公孙贺立下大功,请求将功赎罪而获免。公孙贺是丞相,身为文臣,他不能像卫青、霍去病一样立下军功。 当时,有个叫朱安世的黑社会头子,总是逮捕不到,已成为治安上最大的问题。于是公孙贺向武帝提出,请求允许让他逮捕朱安世。终于他抓到了朱安世。朱安世似乎并未特别逃匿躲藏。他一直没有被抓是有原因的。

虽然施放巫蛊是死罪,但是一直不断有人在从事,因为人们很相信它的功效。据说巫蛊不仅能慢慢杀人,同时还能达成自己的愿望。就在这个事件发生的五年前,丞相公孙敖也因妻子施放巫蛊而被杀。不知道为什么,经常都是女性在施放巫蛊。女性无法亲自掘土埋入人偶,而且这种事也不能公开进行,所以承包工作的就是黑社会分子。身为黑社会首领的朱安世知道一切,因此任何人也无法逮捕他。 某人在某地埋了人偶。 只要他供述,并且真的从某地挖出人偶,某人必会被判死刑。某人是谁,则随朱安世的高兴而定。这个可怕的男子,恐怕没人敢惹。而溺爱子女的公孙贺为拯救儿子,逮捕了可怕的朱安世,结果使得一家人全部被杀。 丞相之祸及于皇室! 朱安世说道。他供述公孙贺一家人都与巫蛊有关,证据也依供词被找出。

公孙贺之妻是卫皇后的大姊,但丈夫和儿子仍然被杀。卫皇后所生的两个女儿,亦即皇太子的姊姊也被杀。她们贵为公主,是武帝的女儿,却不能免于巫蛊之罪。 这就是巫蛊之乱的前奏曲。 接着主角是一个叫做江充的妖人。江充被拔擢为水衡都尉(管理离宫的官名),是武帝从来不曾碰到过的那类人物。他拥有异常的权力欲。通往离宫的驰道,除了皇帝,外人是不能通行的。皇太子的使者因驾马车通过而被江充举发。皇太子派人一再恳求他低调处理,江充都拒绝了。因为驰道是最近的一条路,与皇室有关的人通常会利用它。以前的水衡都尉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江充却不允许。可能武帝就是欣赏他这种严格吧!也许武帝正苦思要下级的官吏回避皇室及贵族人士。

皇太子因驰道事件受到处罚,江充为此而被皇太子憎恶,想到了这个办法。武帝年龄已大,随时都可能驾崩,一旦皇太子即位,自己恐怕会被杀掉。他想在武帝还在世的时候消灭皇太子,而且利用巫蛊。凑巧武帝生病了。 宫中有蛊气。 江充要匈奴出身、名叫做檀何的巫人上奏。一场大搜索于是展开,从所有的地方取出了人偶。据说因而有数万无辜的人被杀。江充的目标是皇太子,在宫殿中挖掘之后,取出很多人偶。 仁慈的皇太子也终于下定决心,趁着武帝停留在甘泉宫的时候逮捕江充,令他在自己的面前刎颈。然后在上林苑烧死了檀何。 在甘泉宫听说长安生变,武帝立刻下令镇压。长安发生了巷战,这是汉王朝创始以来空前未有之事。据说死者数万人。

皇太子刘据逃到城东,藏在湖县的泉鸠里,不久就被发现,因为躲藏的房子被包围起来,便自缢而亡。太子有两个儿子,此时也与皇太子妃一同被杀。卫皇后在此之前就已经赐死。 四十岁的皇太子在十六岁时成婚,此时已有一名孙子,就在乱事发生前不久出生。这个尚在襁褓的皇太子之孙,因是皇曾孙而幸免一死,被关在狱中,由女囚授乳喂养。这个小孩就是日后的汉宣帝。 【霍光废刘贺】 翌年,很快就判明宫中的巫蛊是江充捏造的。但皇太子已经不能再活过来。武帝心生悲叹,在皇太子身亡的湖县造了一座思子宫。江充一家满门抄斩,其党徒也被肃清。 在此我们看见老独裁者的悲剧。武帝听说皇太子造反的消息,立刻动员了军队,明确下令镇压的决断力与实行力并未老化;但是鉴识人物、参透情报箇中玄机的知性力量却已衰退,如同被遮蔽了一般。

武帝死于巫蛊之乱的四年后。他在继承者中选择了年纪最轻、只有八岁的弗陵。皇太子之位,一直到武帝死前都是空着。弗陵的母亲是出身低微的赵氏,当时赵氏已死。据说是武帝下令赐死的。 武帝希望他死后自己所创设的体制还能够维持,因而选立幼帝,让自己的幕僚辅佐,认为这才是上策。且幼帝没有外戚之类的系累。武帝的六个儿子中,皇太子刘据不幸惨死,王夫人所生的齐王刘闳未留下子嗣便过世了。还有李夫人所生的昌邑王刘髆也已死去,他有一个名叫贺的嗣子。李姬所生的燕王刘旦与广陵王刘胥已是壮年,他们都在受封的国邑里跟着自己的幕僚施政。如果让他们继位的话,一定会把信赖的幕僚带入宫中,这一来务必破坏了武帝的体制。 依据遗诏辅佐幼帝的是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三人。他们都是武帝个人很信任的人。霍光是武帝喜爱的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金日磾出身匈奴,是一个很谨直的人。上官桀是近卫士官出身的怪力之人,担任武帝的贴身侍卫。

幼帝弗陵就是昭帝。上官桀的儿子与霍光的女儿结婚,所生的女儿后来成为皇后。人们以她娘家的姓氏,称她为上官皇后。上官皇后并未生子。昭帝二十一岁便死了。 昭帝在位前后也不过十四年,这十四年可以说是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确立独裁的时代。武帝当初属意的三人小组,由于金日磾早死一事,演变成霍光与上官桀的对立。金日磾因自己是匈奴人,所以行事谨慎,善于圆融处理人际关系。也许武帝就是希望他这种性格能成为霍光与上官桀之间的润滑油。 昭帝的同父异母兄、年过四十的燕王刘旦,在太子刘据亡故之后,原以为最年长的自己应该会即位。谁知帝位被八岁的弗陵夺去,因而心中很是不平。霍光的政敌上官桀与燕王取得联系,企图夺取政权,结果失败被杀。当时,在政府施政的经济官员御史大夫(副宰相)桑弘羊也被杀。霍光在宫廷里确立独裁政权,行政上变得无力。

昭帝死时没有嗣子,此时武帝的儿子只剩下广陵王刘胥。不过,他和先前与霍光争权失败而自杀的燕王刘旦是同母兄弟,因此霍光不会让这样的人即位。 史书上记载刘胥生性勇猛,能够徒手打死猛兽,但是脾气非常暴躁,最受武帝嫌恶。不过,也许真正的原因是他与霍光不合吧! 既然广陵王不适合,那就立比武帝早死的昌邑王刘髆之子,也就是继承昌邑王王位的刘贺。 刘贺被唤到长安来,主持昭帝的丧礼。这当然是以即位为前提。登基大典确实有举行,但在祭拜高祖之庙(大典以此为终了)以前,刘贺就被废去了。 刘贺本来应该以先皇昭帝太子的身分即位,但十七岁的皇太后可以废立吾子。依《汉书》的记载,刘贺在昭帝停柩处喝酒唱歌,并与宫人发生淫乱。

刘贺让二百名由封邑带来的家臣留在未央宫门外,自己单独去谒见皇太后。但在他谒见太后的时候,霍光逮捕了这二百人,然后以不辅正王、陷于大恶的理由,除了其中三人之外,其余全部杀光。 也许刘贺知道,即使他当上皇帝,在霍光的控制下也只不过是一个装饰罢了,因而计划叛乱。他从国内带来二百名精锐,但可能是出了三个告密者,使得事迹败露。刘贺无道,无疑地是事后捏造的理由。 刘贺也失掉资格的话,谁来继承汉朝皇位呢?霍光选中的是被江充谋害含冤而死的皇太子刘据的孙子病已。 【先关白光】 要写宣帝的事,就必须先耗去半数的篇幅在他即位前的时期。如果舍掉这前段时期,就无法谈论他。 皇太子刘据无罪之事获得证实,病已得以离开监狱(他自身应该没有记忆),终于被宗正(官名,为九卿之一,掌皇室亲属事务)以皇族的身分登录入籍,但爵位、官职都没有,待遇形同一般庶人。 病已出狱后在民间长大。祖母(皇太子妃史良娣)的娘家似乎视病已为一包袱。他住在长安一个名叫尚冠里的胡同里,由东海出身的润中翁亲授《诗经》启蒙,是个颇能念书的孩子;另一方面,据说他喜好游侠,是一个热中斗鸡、竞马的普通市井少年。由于热爱旅游,从长安郊外的诸陵开始遍历畿内各地。当时他已娶暴室啬夫(宫廷女囚收容所里的官员)许广汉的女儿,十八岁即位时,早就是一个孩子的父亲了。 不用说,除开国者刘邦以外,没有一个皇帝拥有这样的经历。 对霍光来说,大概也没有一位皇帝这样容易操纵。刘贺自昌邑国带来二百名叛变要员,而病已却没有任何背景。祖母的娘家史氏是没落的士族,妻子的娘家也不过是女囚监狱的看守而已。母亲的娘家王氏似乎也不是那样有力的家族。 对于新即位的宣帝(也许霍光认为是自己让他即位的),霍光声称要稽首归政(把头贴在地上,恭恭敬敬地将政权奉还皇帝),以显示他没有野心。 宣帝并没有高兴地伸出手来。或许这是在胡同里,他从与少年同伴们争夺地盘等体验所获得的智慧。 诸事皆先关白(霍)光,然后奏御 这是他的回答。意思是说,最好像以前一样由霍光掌握全权。 在日本天皇御览前要先看过所有奏文的摄政太政大臣,被称为关白,其由来就是宣帝的这句话。 但是,一察觉霍光要把么女成君立为皇后,宣帝立刻将监狱看守的女儿、自己的糟糠之妻许氏立为皇后。既然是妻子,当然要立为皇后,他似乎有点呆傻地说道。但这可以视为宣帝静默的挑战。 宣帝即位的翌年(公元前七三年),改元为本始。本始三年(公元前七一年)正月,许皇后怀孕了,却因吃下女医淳于衍所献的药丸而死。据说是霍光的妻子要女医毒杀皇后的。宣帝咬紧牙关忍耐着。 这一来,他不免要娶霍光的女儿为后。但宣帝把这件事拖到亡妻周年忌结束后。这是胡同社会里的伦理。霍氏被立为皇后是本始四年三月的事。 地节二年(公元前六八年)三月,霍光死。宣帝在霍光生病时曾亲自前去探望。卧病在床的霍光要求将哥哥霍去病的孙子霍山列为侯,以便继续祭祀霍去病。 宣帝以霍光之子霍禹为右将军,并让霍山统领尚书。表面虽同意霍光在病榻上的最后愿望,然而他也把霍光集于一身的权限分散了。 随后宣帝立许皇后所生的奭为太子,据说霍光的未亡人因怒极而吐血。有人说她曾劝她的皇后女儿毒死太子,但许皇后被毒死之后,宣帝已非常谨慎,应该没有机会下手吧! 宣帝十八岁时,是以二十一岁即过世的昭帝的太子身分登基。昭帝的未亡人上官皇后还比宣帝小一岁,她是霍光的外孙女。而宣帝的皇后霍成君则是霍光的女儿。于是形成皇太后比皇后还小一辈的奇特关系。 年龄也许相同,但养在深闺的贵族之女,并不是胡同里窜来窜去长大的宣帝的对手。包括后宫在内,整个宫廷已完全由宣帝掌握。 霍光以大司马的身分掌握军权,以尚书的身分处理所有文书。但他过世后,宣帝把军权交给霍禹、尚书交给霍山,权力一分为二。而且,群臣中有想上奏者,据说可以直接参内上言。在霍光的时代,只要对他自己不利的文件都能揉碎,现在如果不必经由尚书,便不会再有这个情形。 久劳百姓,非所以绥天下也。 不久,宣帝又以这句话缩减军队,解散了右将军及车骑将军的军队。右将军霍禹虽然被封以与其亡父同样的大司马头衔,却没有可指挥的军队。宣帝此举的巧妙处在于,他也将非霍氏派阀的车骑将军张安世的军队解散,以示公平。但不久之后,张安世转任卫将军,掌握了实权。当然,这是一支与霍氏不通声息的军队。 接着宣帝更让各军队中的霍氏亲戚逐步调离军队,把他们派往蜀郡(四川)及武夷(福建)等偏远地区担任首长,再由许皇后一族及祖母的娘家史氏一族的青年接任遗缺。这一来,宣帝便完全夺回了军权。 最后,他以谋反的罪名将霍氏一族全部诛杀。霍氏曾计划杀掉宣帝并拥立霍禹,后来被张章密告。这或许只是捏造的事,也可能是被逼极而造反。手上没有军队的霍氏,就算起事,也很难成功。 《汉书》的作者班固,用一句话来评价宣帝之治,那就是信赏必罚。对于这场谋反,连霍光的未亡人也被斩首弃市。霍皇后当然被废了。宣帝是为惨遭毒死的妻子许皇后复仇。 当时是地节四年(公元前六六年),距霍光过世不过两年而已。被废的霍皇后十二年后自杀,终于一家的烟火尽悉断绝。北宋史家司马光着有《资治通鉴》,在关于霍氏灭亡这一段中认为,霍氏一族骄侈反逆,本当诛灭,但霍光忠勤为汉,理应继续祭祀,却让他绝后,故评曰: 孝宣(称死者为孝)亦少恩(缺乏恩情)哉。 【政平讼理】 聪明刚毅,知民之疾苦。 连批评他少恩的司马光,对宣帝的资质也给予如此的赞赏。 宣帝不仅仅是观念上知道民间疾苦,他还亲身加以感受。 诛灭霍氏之后不久,他断然降低盐价。盐是政府专卖的物资,也是生活必需品,因而即使涨价也不会卖不出去。政府也就很容易抬高价钱。盐价如何直接威胁生活,在民间长大的宣帝深深了解这个情形。 此外,还命人报告各地狱中死者的本籍、有无生病或拷问等情形。因为他熟知庶民总是被那些狐假虎威的官差凌虐。 搜查及调查后,就算儿子隐瞒父母的罪,或妻子隐瞒丈夫的罪,由于这是天性,他命人不得责罚。但反过来,如果父母隐瞒子女的罪或丈夫隐瞒妻子的罪,就会有罪。这是依据儒教的伦理观,不过他也下诏命令,如果有这种情形,不可立刻处罚,无论如何应呈报上级。宣帝会下这样的诏旨,无非是他明白庶民的家庭与宫廷及上流社会那种冷淡的家庭关系不同,他们是一家人相互赖以为生的。 每逢有瑞祥时例如凤凰出现、宫殿降甘露,或是有数万只五色鸟飞来他就会发出恩赦令,赐下肉、酒、绢等给人民。在那个时代,似乎常有瑞祥出现。 除了盐价之外,田租和口赋也进行减额。汉代所谓的口赋,就是对七岁到十四岁的人课以人头税,以此作为军马补充费。至于夫役,他也下诏让服丧中的人可以免除。 在宫廷中,宣帝把实际接触人民的官员看得比自己身边的官员还重。当时循吏(熟习法律而清廉公平的官吏)及酷吏(执法严厉、毫不宽容的官吏)都很活跃。 《汉书.循吏传》里记载着宣帝下面这段话: 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无)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政治公平,诉讼合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 政平讼理正是宣帝的政治理念,这段话意思是说,会与自己共同朝着这个理想一步一步去实现的,不是宫廷里的公卿或官僚,而是地方官。当时的郡太守年俸是二千石,所以地方长官就称为良二千石。有治绩的地方官常常会获得赏赐,被授与官爵。 终生困扰着英明积极的曾祖父武帝的匈奴问题,到宣帝这一代也获得了解决。这也许是宣帝的运气。因为匈奴发生内讧,四分五裂。 内讧的原因是继承人之争。一时五名单于(匈奴的领袖)并立。不用说,匈奴的势力衰微了。宣帝可能也有进行离间,而塞外气候异常,牛羊冻死,使匈奴总体的国力降低也是一个原因吧!另外与汉同盟的乌孙,也侧面威胁匈奴,这可以说是外交上的胜利。 五凤四年(公元前五四年),匈奴单于称臣,派遣其弟谷蠡王到长安,事实上是降服。连匈奴都不需用武力夺取汉之物资,而仅靠降服便取得了汉的援助。因此,边境趋于平稳,国境上的守军得以削减二成人员。 塞外之地苦于粮食不足,但汉境内却连年丰收,因而发生谷贱伤农的现象。匈奴谷蠡王入朝的那一年,谷价竟达一石五钱。大司农中丞耿寿昌提议的常平仓就是在这一年建造的。谷价的激变害苦了农民,而这个制度就是在谷价暴落时,政府以高于时价的价格收买、贮藏,等到谷价一上涨,再以低于时价的价格出售。因为它的目的是要使谷价经常维持平稳,所以命名为常平仓。 匈奴的呼韩邪单于亲自来到长安,是在甘露三年(公元前五一年)正月的时候。宣帝登上渭桥迎接,人民高呼万岁。从此边境不再有苦战。 匈奴的降服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好运。连年的丰收使得国家没有饥饿的人,汉朝这种一家能够团圆的和平景象,在匈奴的价值观看来,也是强盛的反映。 宣帝虽然尽量避免军事行动,但到必要的时候,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动员军队。地节三年(公元前六七年),以现今乌鲁木齐到吐鲁番一带为势力范围的车师国叛变,宣帝曾授兵郑吉前去攻降之。这是因为与汉通婚的友国乌孙,害怕被车师遮断了与汉之间的通路,而汉不能背弃友国。神爵元年(公元前六一年),老将赵充国进击先零。先零是藏族的一支,他们如果与匈奴连结起来,就会封闭汉通往西域的道路。 所以匈奴来降,也是因为了解到宣帝果敢的一面。 黄龙元年(公元前四九年),呼韩邪单于再度来朝,二月回国。宣帝过世则是在这一年的十二月。在位二十六年,享年四十三岁。 当时皇太子奭已经二十七岁,也有了皇太孙。奭即是元帝,为人宽弘、恭俭、温雅。 宣帝晚年喜好神仙之说,且也显现浪费的倾向。据说宫廷已开始腐败,但一位民间出身的名君竟能在皇座上坐了二十多年,实在是很罕有的例子。 宣帝治世如前所述,是循吏、酷吏活跃的时代,他们都是法家之人。皇太子奭曾建议登用儒家之士,但宣帝没有接受。他说: 俗儒不达时宜。 他不喜欢儒教的教条主义。少年时代喜爱游侠,也有放浪的癖好,曾游历各地的他,一直认为治安的维持应优先于一切。因此,就像班固所说的,宣帝时代若以一言蔽之,就是信赏必罚,而必罚毋宁才是重点。受到儒教薰陶的皇太子奭屡屡表示应该放宽严格的刑罚,将儒教作为政治的基本。对此,宣帝答道: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霸道和王道适当地混杂在一起,这是汉王朝的做法,如果只依循儒教,国家将无法运作。作风实际的宣帝认为,是古非今的儒教姿态不过是一种观念理论而已。 乱我家者太子也。 宣帝曾如此感叹地说道。这在《汉书》中有记载。他担心毁灭汉王朝的将是这种观念性的教条主义。 霍皇后被废后,宣帝立王氏为皇后,但他最宠爱的却是张氏。张氏所生的淮阳王钦,好研法律,聪明敏达,宣帝似乎曾有意撤换太子。根据《汉书.元帝纪》,宣帝之所以未废奭,系因为他是惨死的糟糠之妻许氏所生的儿子。 这一来,宣帝一方面知道汉朝有灭亡之虞,一方面只因太子奭是许氏之子而不撤换,可见他不能算是纯粹的法家。他的性格里也揉合了王道与霸道。 元帝终于本着儒教的精神停止盐、铁的专卖。这是一种王者不应争夺庶民买卖的理想主义,然而国家财政却因此困窘,数年后遂不得不让盐、铁专卖复活。 虽然不能实行,但据说当时曾一度计划停止货币经济,回复到古老的以物易物的方式。元帝时期由于连年欠收,饥馑不断。惨况远非一石谷五钱的宣帝时期所能想像得到。这不是天候的关系,而是人祸。所以《汉书》里这样评论: 上(元帝)牵制文义(儒教教条),优游不断,孝宣之业衰焉。 宣帝死时,皇统上的母亲皇太后上官氏还活着。她虽然是母亲,但比宣帝小一岁,元帝甫即位,她就成为太皇太后。祖父上官桀被外祖父霍光灭亡,外祖父霍光一家人又全部被其子宣帝诛灭。在元帝的登基大典中,坐在首席的太皇太后上官氏作何感想呢? 元帝的皇后是王氏,即位时下一任天子成帝已三岁。元帝时代,外戚专横更甚。元帝皇后之姪王莽不久便灭了汉朝,果然如宣帝预料的一样。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