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历史烟云 中国杰物传

第4章 (第4则) 张良

中国杰物传 陳舜臣 8435 2023-02-05
张良以一个复仇者的姿态出现,最后却成为隐者。该做的事都做了,有一股满足感,地位、富贵、名誉早已不放在眼里,以后只想成为隐者,无牵无挂地生活。 【决胜于千里之外】 日本能剧的戏目里有一出叫《张良》。故事是说张良在下邳桥获得一位奇特的老人赠与一卷秘笈。在观世信光的创作里,张良与大蛇争斗,夺回老人踢落的鞋。而这个获得《太公望兵法书》的故事,在《史记》里也可以看到。赠送兵法书给他的是黄石公。 司马迁不太喜欢怪异奇谭,但他却介绍了这个故事:老人对张良说,十三年后我们在济北谷城山相见,山麓那块黄石就是我。果然十三年后张良在该地发现一块黄石,于是他便带回家当作宝来祭祀。 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一如高祖刘邦的赞许,张良确实是位足智多谋的天才。惊于他过人的智谋,人们自叹弗如,黄石公的传说也许就是这样来的。 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张良传)的结尾是这样写的: 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既然能指挥千军万马,想来必定是一个粗鲁的壮汉,岂料一看到画像,才知道面容柔美,即使是女人,也可称为美女。孔子曾说,如果以容貌来判断人,就会错看了子羽。子羽是孔子的弟子澹台灭明的别名,他是一个容貌丑怪而德行非常好的人。张良的情形也可以这么说,他是一个美貌文雅的男子,但却又是身经百战的大军师。 张良,字子房,韩人。韩为战国七雄之一,领地在今山西省东南部到河南省中部这一带。秦灭六国,统一天下,最先灭掉的就是韩。时间是秦王政(后来的始皇帝)在位的第十七年(公元前二三○年),韩王安被俘。张良是韩国宰相张平之子,他的祖父张开地也是宰相。祖父和父亲先后以宰相之职服侍了五代的韩王,因此他可以说是系出名门。韩亡时,张良尚在求学,并未出仕。但他爱韩极深,因此憎秦极烈。

他在历史上最早是以复仇者的身分出现。 散千金之产,欲为韩报仇。 这句话记载于《资治通鉴》的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二一九年)那一条中,而复仇计划的实行是在第二年。据说韩灭亡时,张良家有三百名佣人,可见他是一个大资产家。张良打算用他全部的财产来复仇。 东见仓海君,得力士。 《史记》上如此记载,但这个仓海君是谁并不清楚。最有力的说法认为他是东夷的首长。在这段文字里,说张良以金钱雇用力士,并制造了一个重一百二十斤的铁锤,让力士投掷。 这不过是使用飞射的工具罢了。始皇帝巡视全国的队伍,一般人是不能接近的。也许再怎样强劲的箭,都不能穿透辇毂(天子的座车)坚固的车棚。所以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力把大铁锤投掷出去,以加速度的力量打碎毂盖,压死里面的始皇帝。

在阳武县的博浪沙(郑州附近),对着始皇帝的行进队伍所投掷出去的铁锤,只击碎了副车(侍从乘坐的车子)而非辇毂,他们失败而回。被这次袭击触怒的始皇帝下令全国搜索嫌犯,长达十天。张良避开严峻的搜索,改名换姓,躲藏在下邳。他获得奇特老人所赠送的《太公望兵法书》,就是在下邳的时候。 不能在外面露脸的张良,当然成为黑社会的一分子。 居下邳,为任侠。 《史记》里是这样记载的。他在该地与很多亡命之徒混在一起。大资产家张良不但有胆量,财力上也颇受人倚赖。 当时,有一个叫项伯的男子,因为杀了人,躲到黑道里,接受张良的庇护。这件事对张良的命运有相当大的关系。项伯就是后来与刘邦争天下的项羽的叔父。 十年后,始皇帝薨,陈胜、吴广举兵,天下很快地大乱起来。在留(江苏)这个地方,有个叫做景驹的人自立,称为楚假王。

在任侠世界里博得名头的张良,身边经常有一百多个追随他的青年。他虽然没有据地为王的野心,但为了这群党羽,不得不有所做为。于是他找寻东家,想要投效在景驹的麾下。但在前往留的途中,遇到率领数千人正要攻略下邳西部的刘邦。 他可能是判断刘邦比较有为,便与他那帮兄弟一起投靠了刘邦。 命运真是变幻多端。景驹虽然被陈胜的部下秦嘉拥立,但秦嘉后来被项梁击败而战死,景驹逃亡到梁之后也死了。张良如果投效景驹,可能会遭遇到悲惨的命运。在前去投靠景驹的路途中遇到刘邦而改投他主,这不能不算是他的运气。不过,也不仅仅是运气而已。可以说他看好刘邦的判断力招来了这份运气。 要说幸运,也许应该是刘邦。他率领数千人之众,以沛的基层官员萧何及曹参等人为干部,缺少有智谋的人。张良虽然只带着一百名的流氓无赖,但刘邦却非常重用他。刘邦倾听张良所说的太公望兵法,并且非常高兴,既然宾主相处甚欢,张良便决意为刘邦奔走。

二人都完成了一场美好的聚会。这里只能重复说,这决不只是幸运而已。 【事有急,亡去不义】 张良生于韩国的宰相之家,以韩的遗臣自居。为了替韩报仇,曾对始皇帝抛掷铁锤。所以他希望复兴韩也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韩的王室后裔韩成被立为韩王,且天下太平的话,张良必然会投效这位韩王。虽然谁也不能预测未来,但在战国七雄时代,任何诸侯都有可能分治天下。如果真是这样,张良可能会继承家族的事业,继续担任宰相一职。 秦朝灭亡后,由于项羽杀害了韩王,使张良失去历代祖先们所事奉的君主,不得不追随刘邦。这正是刘邦的运气。 刘邦屡次被张良搭救。 首先是有名的鸿门宴。 项羽想杀刘邦,项羽的叔父项伯趁夜飞马走告张良。前面说过,项伯因杀人而逃亡时,曾被张良收容。他是想报答这个恩惠。

项伯一点也不想救刘邦,他只是想救追随刘邦的张良。张良为了韩王成(当时还活着),在刘邦的军队里从军。刘邦和张良之间,这时还没有很清楚的君臣关系。因此,项伯来只是要告诉张良快逃。 臣为韩王送沛公(刘邦)。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张良说道。这句话充满了任侠的气概。 张良把这件事告诉刘邦,并加强戒心,在鸿门宴上戏剧性地脱身成功。这个有名的历史镜头实在太脍炙人口,此处便不再赘言。 灭秦之时,群雄中最有实力的是项羽,刘邦则被项羽封为汉王。刘邦前往封邑时,张良曾送行到汉中前不远的褒城。因为张良是韩王的臣子,所以他准备由褒城返国,辅佐韩王。当时张良曾建议刘邦: 通过之后,请烧掉栈道。 通往四川的道路极为险峻,且又狭窄。所谓蜀之栈道,就是指这里的道路很狭窄,只能将踏板那样小的板子并排着一步一步走过去。一旦在这里放火,那些供人踩踏的板子烧掉了,军队就无法通行。

项羽看起来是一个豪放的人,而事实上他的猜疑心很强。 烧去栈道,敌人就不能进入四川,换言之,这表示刘邦以巴蜀(四川)为重,无意出去争夺天下。据说此举在让项羽安心。 既无后顾之忧,项羽挥军东进。 张良对韩的复兴燃起了希望,然而项羽却拒绝让韩王重归韩之旧地,最终在彭城杀了韩王。自此时起,张良就成为刘邦的家臣。 跟随项羽东征军的张良,逃亡之后便投靠到刘邦麾下。 栈道本来就是人修的,虽然烧掉,但还是可以再修。刘邦率军进入现今的陕西省地,平定了当时被称为三秦的关中,随后又领兵东进。 这一来,项羽和刘邦便展开了激烈的天下争夺战。张良担任刘邦的参谋,筹划重要的战事及决定政策。 遇到紧急的时候,即使刘邦正在吃饭,张良也会大剌剌地闯入,提出进言。

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 《史记》里记载了张良这种直截了当的话语。进言时必须解说得让听者容易了解,于是张良拿起刘邦面前的筷子,一面比划一面说明。 有人批评司马迁的文章,说他不必要的小说式表现很多。这里也许就是一个例子。也有人认为关于历史叙述,只要记下何人、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就够了。但是司马迁却借着张良拿起主公刚才使用的筷子来当作教学棒这一举动,生动地描绘出君臣关系的亲密,及张良是多么着急,而这件事又是多么重要。 此外,透过这段记载似乎也可以证明这个时代,筷子已经普遍被使用。毕竟他不会做不必要的叙述。 攻灭项羽之后,刘邦统一天下,接着为了国都该设在哪里引发争论。这场争论分为关中(长安)派和洛阳派,最后决定者就是张良。

洛阳为一要地,但幅员仅数百里,太过狭小;关中则沃野千里,南、北、西都有天险可守,只有东面大开,可以制诸侯。两派各自提出自己的看法而争论不休,高祖刘邦听了张良的意见才决定下来。 【天以臣授陛下】 汉初曾刮起一阵整肃的风暴。发起者不是刘邦,而是其妻吕后。她因为独子懦弱,担心丈夫死后家臣中会有人侵凌其子,所以想要先击倒那些有实力的臣子。 身为战地指挥且功业无人可比的韩信,或是被封为梁王的彭越、被封为淮南王的黥布、燕王臧荼、韩王信、巨鹿太守陈豨等,被整肃者不胜枚举。这些人都犯了谋反罪,其中也有人被迫谋反,总之大致上是以这项罪名遭到整肃。 主要干部中幸免于难的,都是刘邦的同乡、沛县出身的人,如萧何、曹参、周勃等。不,连出身沛县、与刘邦是青梅竹马老友的燕王卢绾,也因害怕被整肃而逃到匈奴那里去。

在建国的元勋中,不是沛县人且没有被整肃到的,只有张良一个人。另外还有丞相陈平、张苍、郦食其,但他们的地位较低,算不上开国元勋。 张良原籍韩国,其过人的智谋应该是最会遭忌,但他却享有荣耀,保全天寿。因为张良的才能中最为出色的,不就是连整肃的风暴也吹不倒的保身智谋吗? 高树悲风多。 曹植的诗里如此写道。高耸的树木承受的风很强。同理,功劳越大,受到的猜疑就越深。 汉六年(公元前二○一年),天下平定,高祖刘邦分封功臣。 自择齐三万户。 刘邦对张良说道。当时张良拜辞,答曰: 始臣起下邳,与上(刘邦)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全部推辞并不妥当。 张良在战场上并没有建功,但是刘邦很看重他筹策的功劳。而三万户的食禄已经是最高的。 与被整肃的韩信同列为战功最多的曹参,被封为平阳侯,食禄也只有一万六百户。 萧何与张良同样没有战功,但他因负责补给,不曾让前线的将士挨饿,刘邦似乎认为他的功劳第一。然而论功行赏的时候,这位酂侯只有八千户,直到升为相国(丞相之上),才又追封了五千户。 张良推辞了齐的三万户,只希望被封在他与刘邦相遇的旧地留。留侯的食邑恰好是一万户。 而战功彪炳的将领周勃则被封为绛侯,食邑八千一百户。 论功行赏之际,在白刃与飞矢间穿梭的战地人员对参谋及辎重自然是很反感,心想当自己卖命打仗时,他们正躲在安全的本营及后方。 刘邦对增加萧何的食禄似乎也颇费一番苦心。 我在沛县举兵的时候,你们孑然一身地跟着我,最多也只有两、三位家属。萧何却带着全家几十口人来加入我们,这一点不能不嘉许。 我因微贱被秦征用时,大家的饯别金都是三百钱,但萧何却给了五百钱。 他甚至搬出这些往事。 在这种情况下,张良拒绝三万户的封邑,不能不算是聪明之举。但刘邦敢对张良提出三万户之事,应该也是因为他料到如果封的是张良,可能没有人会提出异议。 张良似乎颇获众人的好感。 韩国复兴的希望因韩王成之死而破灭了以后,张良似乎就没有什么欲望了,唯一的生存意义就是让刘邦取得天下。没有什么欲望的人,无疑地就能够博得任何人的好感。 追随刘邦的人,几乎都是沛的庶民。 徒持文墨议论。 连被人这样形容的萧何,虽说是沛县主吏之掾,也不过是乡下法院里的官吏而已。曹参则是一名狱掾,也就是大牢的看守。这些人与韩之历代宰相的嫡子,应该有着很大的差距。但张良决不以自己的出身矜夸。 天以臣授陛下。 这实在是一句很谦虚的话。 生在拥有三百名佣人的家庭里,拿出千金雇人刺杀秦始皇,可见他在金钱上似乎没有什么顾虑。 在刘邦的集团里,张良也真的是一个异类。即使同为异类,他却是个足以让人错看成美女的文雅男子,人人必然都不会去戒备他。只怕汉朝的女人们还迷恋他,这是很了不得的事情。不光是女人,我想连男人都会神魂颠倒。 【良药苦口】 智谋决不用于邪恶的事。汉代朝野人士对他都有这样的信心。这是缘于他在十多年的参谋生涯中,从不曾做出令人怀疑的行为。 即使是以前受过帮助的项伯前来密报说快逃!张良都没有独自逃走。因为他相信这是不义。在任侠的世界里,宰相大人的义已与侠恰当地结合在一起,令人可以信赖。 《史记》里说他多病。人可能不是那么健朗,但病对他来说,也许正是保身之盾。 而且他表明功成名遂之后要过着隐遁的生活,也曾经有一年以上没有外出的情形。 他虽与高祖闲谈天下之事,但因与天下的存亡并无关系,因此《史记》里没有记载他们谈话的内容。他应该是皇帝闲暇时的聊天对象,所以虽说谈的事无关天下存亡,但他恐怕已对当时的政治做了宝贵的暗示。 刚创建不久的汉王朝,其危机不在外敌,而是家庭的纷争。 刘邦的正室吕后只生了一个儿子名叫盈,而且这个儿子很柔弱,不像父母亲。当上皇帝的刘邦当然有很多女人,因为他原本就是好色之徒。 抢在诸军之前进入咸阳的刘邦,眼睛直盯着重宝和美女,撒赖地说他要留下来。当时刘邦的军队只不过是以项羽为首的军团之中的一支队伍。所以尽管他攻陷秦都咸阳,也不得不立即退到霸上(灞水边),等待项羽抵达。 你想要天下吗?还是只要做一个富翁?像这种奢侈华美的东西,就是秦国灭亡的原因。这种东西对你有什么用呢?不要留在这座宫殿,赶快回到霸上吧! 樊哙说道。但刘邦并未因樊哙的话而打消念头。结果还是张良出面劝谏。 因为秦无道,所以你才能来到这里。要为天下铲除残余的贼人,就应该身着缟素(丧服)吊慰人民,并以此为今后之资本。现在一入秦便安于逸乐,岂不是如世上所说的助桀(夏之暴君)为虐?忠言虽然逆耳,但有利于行为;良药虽然苦口,但对病情有所助益。请你务必要听从樊哙的话。 听了张良的谏言,刘邦总算点头同意,回到霸上。 一旦当上皇帝,就不再有人劝止他的好色。在那个时代,皇帝拥有很多女人,被公认为是增加皇子的行为,值得奖励。 长安宫殿中虽有很多美女,但其中最受宠爱的,是一位戚夫人。她为皇帝生下儿子,取名如意。儿子还在襁褓中就已被封为赵王。 请皇上无论如何立如意为皇太子。 戚夫人日夜缠着皇帝。 吕后所生的盈当时已被立为太子,因此戚夫人的要求无疑是要先废去皇太子。 吕后坐立不安。她一心倚赖的还是张良。吕后的哥哥建成侯吕泽前去拜访张良,恳求他无论如何要帮忙。 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 开始时张良拒绝了,表示:这是皇帝的家务事,我纵有千头万臂,也是毫无办法的啊! 但在吕后看来,以前再怎样没办法的事,张良不总是解决了吗? 张良好不容易想出一个计策。 有四位年长的贤者,皇帝刘邦一直想要加以招聘,但他们却躲了起来。刘邦下令部下无论如何要把他们找出来,但总是遍寻不着。他们逃跑是因为刘邦口德不好,会侮辱家臣。他们说自己到了这个年龄,已经禁受不起被恶德皇帝詈骂。 如果他能做到我所做不到的事 刘邦对人另眼相看有个模式,张良知道这一点。 四贤是刘邦以皇帝的权威都招请不到的,如果皇太子盈能办得到,也许他会对太子另眼相看:这儿子看来不是废物。 那么,四贤的行踪何在呢?尽管称病,一年都没有外出,但从任侠的时代起就很熟悉黑道社会,张良知道这四个人的住处。终于找出四贤,把他们留在吕泽处,奉为宾客。 【从赤松子游】 老人是很有用的。 在二千多年前,个人经验是很重要的资讯,也是判断的根据。老人由于拥有很多经验,因而备受尊敬。如果在太子盈的身边安置四位老贤者,万一发生了什么事,便可以获得有效的建言。 终于有事情发生了。黥布起来叛乱,刘邦因身体状况不好,让太子盈为将军出兵讨伐。时间是汉十一年(公元前一九六年)。 四位老人说服建成侯吕泽: 即使太子领军讨伐黥布获得胜利,地位也不会再高于太子;如果无功而返,恐怕还要受祸。太子所率领的诸将,都是与陛下共同平定天下的伙伴,这就像让羊去率领狼一样。此刻务必要请吕后去对陛下哭诉,就说如果让太子领军,黥布恐怕就要毫无顾忌地鸣鼓西进了,到时汉军的损失也会很大。若陛下抱病卧于辎车中指挥,我方将领当会奋战,敌人也会害怕,而汉军的损失便会减少。就这样哭着求皇上。 吕泽把这些话告诉了吕后,吕后一边流泪一边恳求不要让太子上阵。面对糟糠之妻,高祖刘邦也心有不忍。对于自己立了这么多的侧室,他深感内疚。 我也不想靠那小子。看来,我只好去啰! 改而决定御驾亲征。 张良为皇帝这趟出征送行到曲邮(位于长安之东),进言道: 请任命太子为将军,令其监督关中军队。 刘邦则说: 听说你也病了,最好像我这样躺着,为我辅佐太子。 柔弱的皇太子,如果成为留守部队的指挥而掌握了军权,他的立场就得以强化。谋士张良更加谨慎地辅佐太子。他相信让皇太子地位稳固,就是为了汉王朝好。 但是翌年,刘邦一击破黥布凯旋而归,立刻又提起要废太子,因为戚夫人在床上抱着如意苦苦恳求。 也许是为了庆贺皇帝凯旋归来,朝廷里举办大型宴会。当然,王座旁有太子伺候着,而太子身边又带着四位老人。 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 看到这群老人,刘邦觉得很讶异,问: 他们是谁? 四人轮流进前报出姓名。 东园公 甪里先生 绮里季 夏黄公 刘邦听了大惊。 吾求公数岁,公避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 四人各自答覆他的问话。一时满座静得听得见滴水声,大家都在倾听老人们的回答。 老人的好处之一,就是不管说什么都被容许。只要过了八十岁,就不怕被罚。 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举座之人所吐出的叹息足以形成一股热气漩涡,将这个地方填满。汉朝世人的舆论无疑地已清楚做了决定。 请诸公务必永久调护太子。 刘邦说道。因为这件事,使得汉王朝得以避免家庭动乱。刘邦对戚夫人说:放弃吧!我虽想换太子,但有这四个人辅佐太子,羽翼已经长成,什么都不能做了。 张良以一个复仇者的姿态出现,最后却成为隐者。 《史记》的张良传里记载着他的话: 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该做的事都做了,有一股满足感,地位、富贵、名誉早已不放在眼里,以后只想成为隐者,无牵无挂地生活。 赤松子是仙人的名字,传说是神农时代的雨师,在昆仑山得道。从赤松子游,就是说他想过仙人般的生活。 要做仙人就必须辟谷,也就是不食五谷。 乃学辟谷,道引轻身。 《史记》里这样记载。道引(导引)是一种伴随着呼吸方法的体换,据说是今日气功最原始的雏形。 吕后只信赖张良,唯恐他绝食而死,因此据说在刘邦死后曾下令强制张良进食。 后八年卒。 《史记》这样记载着。所以推测起来,他是历经惠帝而死于吕后元年(公元前一八七年)。另一个说法是公元前一八○年。不过,想当仙人的张良,在高祖死后就没有再出现于历史舞台上。 范蠡怕越王句践猜疑,出奔而保全性命,后来以陶朱公的身分汲汲名利至死。相形之下,张良的智谋可谓远胜于范蠡。这是明末异端的思想家李卓吾(公元一五二七︱一六○二)对张良的评语。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