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随身智囊 认识佛教

第7章 (四)六度

认识佛教 淨空法師 22527 2023-02-05
1、布施 我们知道佛法教学课程标准的内容,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如何生活、如何待人处世?佛在这些地方有没有明确的教导?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位同修都非常关心的。这些问题佛在一切大乘经论里已广泛的为我们说明,其内容就是菩萨行里的六度。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要遵守这六个原则;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从早上起床漱口、刷牙,到晚上睡觉,一天之中所接触的统统是六波罗蜜,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大体而言,世间人所最先追求的是财富。因为没有财富,生活会过得很苦,所以财富是第一个努力追求的目标。其次是追求聪明智慧。人除了不喜欢呆头呆脑之外,还想要追求长命百岁、健康长寿,这三大目标人人都追求不舍,古今中外,没有例外的。佛法是要满足我们的愿望、希求的,这三样东西能不能得到?能得到。常言说得好: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为何有人求不到?因为他不明了事实真相,不懂得追求的方法。事实真相就是道理,如果懂得道理、方法,就没有一样得不到。佛给我们讲明原理、原则,就是帮助我们有求必应。因此,这重要的原理、原则,我们要细细的体会。

佛告诉我们,财富、智慧、健康长寿都是属于果报;要想得到这个果报,一定要先修因。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报;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有人发财了,财从何而来?绝对不是他很聪明,或他的方法很多,就能赚钱。比他聪明的人很多,比他方法灵活的人更多,为何那些人不发财而他发财?佛告诉我们,财富之得来,是前生种的因。种的什么因?财布施。所以,六度中,布施列在第一。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因此,想得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这三种果报,一定要修财施、法施、无畏施这三种因。世间人今生得这种果报的,大多数是前生修得的,少数人是这一生修得的。这一生如果修得很积极,这一生就得果报,不要等来生,这就是果报。果报一定要靠修因,这是永远不变的定律。

(1)财布施 布施在整个大乘佛法里,是菩萨修行最重要的一条。无量无边的法门,归纳起来就是六度。这六条再要归纳,就是布施一条。所以,佛首先教我们修布施波罗蜜。布施,一般人很难理解它真正的含意。往往听说布施,就赶快捐一点钱到寺庙里去。这是错解其意,这样的理解,布施太狭隘了,岂是菩萨修的?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念念为别人,不为自己,就是布施、就是供养。所以,人人天天都在修布施波罗蜜,天天都在行菩萨道,只是不懂得,不知道而已。譬如说早晨起来,你把家人盥洗所使用的东西都准备好,早餐、茶都烧好了,你就是在布施、供养你一家人,你在行菩萨道,修布施波罗蜜,在修普贤菩萨的广修供养。你心里多快乐。能这样领悟就不会说:家人都把我当老妈、下女、佣人,要我天天去伺候他们。天天发牢骚,所有的布施功德都没有了。念头一转,牢骚、痛苦就变成布施波罗蜜,立刻就得到佛法的快乐和智慧的实益。

在美国有些制度,令人不得不布施。譬如医药保险,人人都要买。怕自己生病的时候,医药费付不起,所以先买保险,由保险公司替你付医药费。在每个月缴医药保险费的时候,如果是为了自己生病而做准备,如此,将来一定会生病;不生病,这些钱就无法开销。如果念头一转,我是在修布施、修供养;帮助那些有病的人,供养那些有病的人。这样布施出去,你一生永远不生病,因为你修的是不生病的因。你布施、照顾老人,将来你就得善果。即使老了,也会有许多年轻人关怀你、照顾你、伺候你,种什么因一定结什么果。 一个人服务在公司行号里,每天努力工作,如果是为了要多拿一点钱,或是为了地位要慢慢升高,那就不是布施了。若能如是存心:我今天努力的工作,是布施这个公司、是供养社会大众,加薪与升迁非我所求,那是在行菩萨道。以菩萨的施舍心在做工作,永远不疲不厌,会愈做愈快乐。这就是俗话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假使事情是自己不愿做,又不得不去做,就会疲倦、讨厌。反之,欢喜、高兴做的事情,会愈做愈有精神。我今天到世界各地跟大家介绍佛法,是我欢喜做的,这是法布施。你们不懂得,我来教给你们,告诉你们,是希望大家都能减少烦恼、痛苦,都能得到佛法的喜乐和智慧,来充实提升生命和生活的美满!

我在一九八四年,第三次到洛杉矶,一下飞机,讲堂已经布置好了,立刻就去讲演。一天讲九个小时,还要我站着讲,下面的人坐着听;坐着听的人累了,我讲的人不累,愈讲愈有精神,愈讲声音愈大。因为观念、心境不一样。假如我讲经,计算一个小时要拿多少钟点费,再看看听的人不起劲,就会疲惫、厌倦。我不是为此而来的,我是以无比欢喜的心,把无上什深微妙的佛法介绍给大家。这个欢喜就是法喜,是最好的营养。 现前大家讲求这个营养那个营养,那是假的。看看佛门里的禅悦为食。何谓禅?心地清净;悦是心地欢喜,这才是最滋养的(最丰富的滋养)。所以,健康不在饮食,得欢喜心、得法喜,就会健康、长寿、年轻、不衰老。忧能使人老、使人病,每天愁眉苦脸就容易生病,衰老也会非常之快。欢喜是健康的因素,它是从布施波罗蜜得来的。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诸位在此地,汽车都买了保险。为什么?发生车祸的时候有人赔偿。如果你念头一转:我这是修布施,是帮助那些出车祸的人。如此你这个车永远不会出车祸,永远有佛菩萨加持你。诸位看看,念头一转,就是菩萨;念头不转,就是凡夫!菩萨与凡夫有何差别?觉迷而已矣。迷者处处为自己;觉者样样为众生。样样为众生,自己所得的好处真正不可思议,无法想像!处处都为自己,得到的好处非常有限,而且得到就没有了。试问,谁聪明,谁是傻瓜? 所以,要念念为一切众生,不要为自己。今生,你有财富、有钱是福报;用钱是智慧。钱能用在社会上,能用在大众上,这是大智慧,是真正会用钱。假使处处为自己着想,那是很笨的,修来的一点点福报,没几天就享完了。如果能将念头一转,将福报布施给众生,福报就会更加增盛,直至无有穷尽。布施的内涵无量无边。我们每一个人,每天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修学。只要一念转过来,就是行菩萨道;转不过来,就是六道凡夫。以上财布施,只是略举几个例子说明,诸位自己要多多去体会,多多去思惟,就会做得圆满。

财布施,在佛法里又将其分为内财与外财。外财是身外之物,内财就是身体。在医学界里,有许多捐赠眼角膜或捐赠内脏者,这是内财的一种。再者,我们以体力去帮助别人,也是内财布施。如果我们为人家工作不求报酬,就是义务的工作(义工),这也是属于内财布施。由此可知,我们随时随地都在做布施,就是没有那种布施的心,所以不是行菩萨道。假如我们有一颗布施的心,每天时时刻刻,统统是修六度,统统都是修菩萨法。 所以,菩萨法与凡夫不同之处何在?就是在此一念之心;一念觉为一切众生,就是佛菩萨;一念迷为自己,就是凡夫。所以,佛家善恶的标准:凡是为自己的都是恶,为别人的都是善。初学的人听了很难懂。人,为何不能为自己?诸位要知道,凡夫所以不能成佛,是由两种执着障碍。第一种是我执,第二种是法执。我执要是破掉了,就证阿罗汉果;法执破尽了就成佛。念念为自己的人,我执天天在增长,即使修一切善法,也只是增长执着而已。因为执着不能破除,所以佛说此是恶。你若不想出三界,则另当别论;想出三界,一定要破我、法二执。我执就是烦恼障,烦恼的根源;法执是所知障的根源。

(2)法布施 第二种是法布施。法布施是智慧、聪明、才艺的修因。因此,它包括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它通常被分为世间与出世间一切法,就是佛法与世法。凡是别人想知道的、想学习的,只要我会、我就能热心的去教导他,这都是法布施。所以,法布施不一定是讲经说法,讲经说法是无量法施当中的一种。譬如说,我烧得一手好菜,别人不会,但很想学,我就尽心尽力的教导他,这也是法布施。又如某人不会做工程,我会做,我指导他、教他,也是法布施。对小朋友讲解小学课程,也是法布施。乃至于各行各业无尽的知识、技术,没有条件、不计酬劳的传授,都属于法布施。 如果有代价、收学费的,就不是布施。或许有人会问:现代学校老师每个月拿薪水,他们教小孩,算不算法布施?这就在于教师的一念心。如果教师是为了教育下一代,不是为名为利,那就是布施。如果是为薪水,或是为了升等,想从讲师升副教授、升教授,就不是法布施。真正修法布施的人,是非常热心,不疲不厌的;不是修法布施的人,名利得不到就消沉、就灰心,教导也就不够热心,动力是有限的。

所以,菩萨总是以无尽的悲心去利益一切众生,绝对没有条件的,特别是在佛法。佛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一切布施中,法布施为最。此处法布施是指佛法布施。因为世间的法布施不究竟,唯独佛法布施能帮助一切众生,进而获得无量的智慧,无尽的德能、才艺,断烦恼、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这种布施才是最圆满、最殊胜的,只有大乘菩萨法里才具足,所以一切诸佛如来无不赞叹。 看看我们佛教界,布施经典是最重要的一项;其次是讲经说法的录音带、录影带;再有就是接受各方邀请,把佛法介绍给大众,推广到社会,这统统是法布施。可是现在我们把经本翻开,后面往往印着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或是版权所有,不准翻印,这就不是法布施。这是什么行为?是商人在卖书,法施的功德利益统统都没有了,只是世间商人开书店做买卖而已。录音带也是版权所有,不准拷贝。甚至于少数请讲经的,也要先谈好供养,讲多少小时,给多少供养,这也变成买卖,这都不是布施。

所以,菩萨行一定只为利益众生,绝对不为自己。假如某个地方没有供养,但是大众真正渴望佛法,佛菩萨就自己出路费满众生的愿,绝对不勉强、不为难任何一个人,只是要大家真正得到佛法的殊胜利益。 (3)无畏施 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在众生身心不安、恐惧、害怕的时候,能帮助他,消除他的恐惧,这一类的布施称作无畏布施。其范围也是非常的广泛。譬如国家受到外国的侵略,发生战争;在此人心慌乱之际,从军到前方去抵抗敌人、保护后方,使后方人民能安居乐业,这是属于无畏布施。又如:有人晚上走路会害怕;有的怕鬼,有的怕强盗,而路又很长,我能送他回去,陪他一程,他不害怕了、心安了,这也是无畏布施。其他的例子就不必多举。由此可知,只要令众生身心安稳,离开一切恐惧,统统叫做无畏布施。无畏布施所得的果报是健康长寿。

我特别提醒同修们,吃素食是属于无畏布施,一切众生看到你都不会害怕,因为你不会伤害他;真正做得圆满,得健康长寿的果报。再加上法布施得聪明智慧,财布施得财富,这是人生最迫切、最基本的需求。这三种果报我们想要都得到,就要认真去修三种布施。在中国历史上,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最大最圆满的就是乾隆皇帝。他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兼具聪明智慧、健康长寿。他做了六十年的皇帝,还做了四年的太上皇。他自己说:古希天子。自古以来甚为希有。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也不是他夸口,这是他在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修清净圆满的财施、法施、无畏施,才得如此大的福报! 在大乘经上,佛常常教导我们,菩萨一定要修布施波罗蜜;波罗蜜是究竟圆满的意思。如何将布施做到究竟圆满?这是菩萨重要的一个课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从早到晚处事待人接物,只要一转念,时时处处无不是在修布施。但是这个不圆满、不究竟。究竟圆满的布施是放下、是舍、是帮助他人。我们应当如何放下?放下就要能舍,舍后面有一个得字;小舍就小得,大舍就大得,不舍就不得。究竟圆满的舍是什么?诸位,你有没有烦恼?有。为何不把烦恼布施掉?你有没有忧虑、牵挂?你有没有生死、有没有轮回?把这些东西全部都布施了,你就得大圆满、得大自在。这才是究竟的布施,也就是布施波罗蜜。我们要从身外之物,逐渐的练习施舍,舍到一切都能舍,最后连烦恼、生死都能舍弃,才能恢复自性的清净光明。 2、持戒 第二是持戒。持戒就是守法,世出世间一切事物,无论大小,都有它的法则,一定要遵循法则,才能做得圆满、快速。六度里的持戒是要我们平常守法,并不单指受持五戒、十戒(这是根本戒)。在家庭方面,有家庭的规矩,如父子、夫妇、兄弟,这是伦常,它是有长幼、有自然的一种秩序,绝对不能颠倒!一颠倒家就乱了,父不父、子不子。就烧饭而言,烧饭也有顺序,洗米、下锅、调温度,不照此法则,饭就煮不好,也煮不熟;炒菜,下锅也有先后,乃至于学习,也都有次序和方法。 学佛,佛家的方法更是精严。我们要想在佛法上有所成就,必须要遵守佛教给我们的修学次序,先从发大心起。大心就是要度一切众生的愿心;然后断烦恼、断习气,再学法门,最后是圆成佛道。成佛后,才有能力广度众生,才能圆满实现第一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否则的话,能说而做不到,便成空愿。 也许有人会问:一定要成佛?做菩萨不行吗?须知,菩萨虽然度生,不能度阶位比他高的菩萨;纵然是等觉菩萨,也不能度同等阶位的等觉菩萨;成了佛,等觉菩萨也在度化之内。因此,一定要成佛道,才能广度九法界一切众生。有此愿,慈悲的力量就会发出来。 若还有是非心、人我心、好恶心,他还有分别,某甲跟我好,我度他;某乙我讨厌他,我才不度他。如此,便要在众生无边誓愿度下面加一个注解:某些人我不度。如此,便不是真愿,不是圆满的愿。圆满的愿心一发就是菩萨,是没有分别的。所以,《华严经》上的初住菩萨,称作初发心菩萨,也称之为发心住。这种心就是菩提心,是不可思议的,决不是六道凡夫的心量。 佛常常教导我们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是教我们要如何生活。平日存心要慈悲,做事要有方法,并且做得恰到好处。要知,方法里面还有方法,方法重重无尽。所以,这两句话不仅仅局限在狭隘的学佛,日常生活中要普遍应用。此一段是给大家介绍的六度,乃六大纲领、六个方法;每一度里,又有许多的方法,可见方法是重重无尽。只要能善于运用,岂有不自在、不快乐的道理!这是持戒波罗蜜。 3、忍辱 第三是忍辱波罗蜜。忍辱就是忍耐,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当年译经的法师,看到中国人有一种倔强的个性。在古书上常常记载着:士(读书人)可杀不可辱。谈到忍,什么都可以忍,连杀头也没有关系,都可以忍,只有侮辱不可以忍;因此,译经法师就将这一名词译作忍辱。辱都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的!所以,忍辱是专对中国人倔强的个性而翻译的,它原来的字意只是忍耐,没有辱的意思,其用意是告诉我们小事要有小的耐心,大事要有大的耐心。 《金刚经》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没有忍耐,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就。以读书求学而言,念大学四年,就得忍四年,不能忍耐四年,就毕不了业。到此听讲两个半小时,也要有耐心,能忍得住,这一堂佛法才能听得圆满。由此可知,一个人没有耐心,无论他条件多好,也是一事无成。因为成功永远属于有耐心、有毅力的人,所以耐心是成功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世尊在《金刚经》上给我们讲菩萨六度,特别强调布施和忍辱,其他讲得很少。换言之,这两个是修行成败的关键。 俗话常说:处世难,处人更难。从前处人还容易,现在处人比从前不知道要难多少倍!原因何在?从前的教育,是教我们做人;现在的教育,只教我们做事,所以我们不知道如何做人。对自己的情绪千变万化都无法理解,不要说去了解别人。你说处人怎么不难! 为此,佛教给我们忍耐。忍分为三大类。一、是对人为的加害要能忍受,忍人家对你的侮辱、对你的陷害。能忍,绝对有好处;能忍,心清净,容易得定,修道容易成就,也是最大的福报。二、是自然的变化,如冷热、寒暑的变化,要能忍;饥饿、干渴要能忍;遇到天然的灾害,也要能忍耐。三、是修行,佛法的修学也要忍耐。在没有得到法喜,功夫没有得力之前,修行是很苦的,路是艰辛的,此阶段过去之后就很快乐,因为功夫上轨道了。就如上高速公路,在没有找到高速公路,在绕圈子的时候是很苦的。路上车子又多又慢,得有耐性。上了高速公路,就很舒服、畅快,一切阻拦都没有了。我们学佛也是如此,初学都是摸索无量的法门、宗派。究竟哪宗好?我想学什么?有的人很幸运,三年、五年就找到了;就好像幸运的人,走了一段小路立刻就上了大路。有些人花了十年、二十年,乃至一辈子都摸不到门路,那就很冤枉、很苦了。这当然与自己的善根、福德有关系,善根、福德、因缘具足,佛菩萨必定加持。这就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个真心向道、真心慕道的人,佛菩萨常常在那里守护照顾,到他真正肯接受,再给他启示,光明大道就找到了。 佛菩萨为何不来点醒你?点了,是你不接受!告诉你这个方法,你心里却想:这未必好,我听人家讲那个法门比这个殊胜。你还跟佛菩萨争论,佛菩萨只好不来。这一点希望诸位细心去领会。所以,修行要有很大的耐心,没有耐心不能成就。耐心是禅定的前方便,不能忍耐就没有更进一层的境界;耐心也是精进的预备功夫,有耐心才谈得上精进。 4、精进 精进,精是专精,进是进步。由此可知,佛法不是保守的,更不是落伍的,佛法是天天都求进步的。如同儒家的日日新,日新又新。现代有人说,儒家是落伍的,佛教是应该淘汰的。这是他对于佛法六度中的精进,以及儒家的日新又新完全不了解,而引发的谬论。进步是好的,但最重要的是要精进。精是纯而不杂。目前,西方有许多大科学家,一生当中有许多特殊的发明。他是专精,天天去研究,锲而不舍,终于有了新发现。世间法如此,佛法也是如此。在无量法门当中,必须是一门深入,才能成就。若是门门都学,是绝对不可能成就的;门门都学,那是一门成就以后的事,一门成就,其他无量法门一看、一听当下都通达了。所以,一通一切皆通。在没有开悟、通达之前,门门都学就会变成障碍,这是修行必定要知道的。我们举一个念佛成就的例子,你就会恍然大悟:古人修学得以成就都是专攻一门。民初,谛闲法师有一位徒弟,四十多岁才出家。他的年龄跟老法师差不多,他们是从小在一起玩的朋友。谛闲法师家庭环境比较好一点,所以念过书。他的舅父做生意把他带出去,所以算是见过世面,出外旅行过的。他那个同学家境清寒,没有读过书。长大之后,生活非常困苦,学一个锅漏匠的手艺。何谓锅漏匠?就是碗碟打破了,他能把它补好再用。他就天天挑个担子在外面吆喝,非常的辛苦。他真正体会到人生太苦了!他也知道小时候在一起玩的朋友,出家做和尚,于是就找到谛闲法师,在庙里住了几天,就跟老法师说:我要出家。法师说:为什么?生活太苦了,我一定要出家。老和尚说:你不要开玩笑,住几天还是去做生意吧!为何不让他出家?老和尚考虑他年岁太大了!在当时四、五十岁就是老人,体力也衰了。出家,五堂功课学不会,念经也念不了,住在寺庙里,令人瞧不起,冷眼相看,心有多难过。学讲经,他不认识字,得从念书做起,要到哪一年才能成就?于是,老和尚就拒绝他。结果他就硬赖着:我非出家不可,我不做生意了。 老和尚让他搞得一点办法都没有,再想到小时候在一起的这份感情。老和尚就说:这样好了,你要是真的想出家,得答应我几个条件。他说:这没有问题,我认你做师父,你说什么我统统听,统统接受。老和尚说:这很好!我给你剃头,剃了头之后,你也不要去受戒,也不要住在庙里。受戒,五十三天你受不了。宁波乡下有很多小庙、破庙、废庙没人住,就找一个小庙给他住下来。老法师在附近找了几个护法、信徒,每个月给他送一点钱、送一点米,安住他的生活。又在附近找一个念佛的老太太,每天给他洗衣服,并烧中午、晚上两餐饭。然后教他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最后交代他:你就念这一句佛号,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再念;一直念下去,你将来一定有好处。此人没有读过书,但是听话、老实,他就死心塌地念这六字圣号。他真的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在那个庙里,三年都没有出门,一句佛号,一点也不杂,这就是精进。有一天,他离开寺庙,到城里去看他的亲戚朋友。晚饭过后,就跟那位烧饭的老太太说:明天你不要替我烧饭。老太太心想:师父三年都没出门,今天出去看朋友,大概明天有朋友请他吃饭,所以叫我不要给他烧饭。到了第二天中午,老太太到庙里去看看,师父有没有回来?有没有人请吃饭?那是个破庙,庙门都不关的,到庙里,喊师父,没人应,就再去找一找。看见师父站在寮房里,面对着窗户,手拿着念珠。喊他,他不回应;走到他面前,才知道他死了,站着死的,念佛往生了。老太太吓了一跳,她从来没有看见人是站着死的,于是赶紧报告那几位护法。这些护法一看,也不晓得如何办理,就派人到观宗寺报告谛闲法师。那个时候没有车,请人去报信,来回需要三天。他站着往生,还要站三天,等他的师父来为他办后事。 诸位要知道,三年能成功,精进!谛老看到之后,非常赞叹说:你没有白出家,你的成就,讲经说法的法师,名山宝刹的住持方丈,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你。一句阿弥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三年成功,了脱生死,如此殊胜的成就到何处去找啊?一句阿弥陀佛,就是专精,不夹杂、不间断是成功的关键。 无论世出世间法,要想在此一生有真正的成就,一定要知道精进。无论是念佛、参禅、持咒,或是研教,都要知道遵守此原则。就教而言,如果一个人发心,自己修学也能帮助别人。最好一生只学一部经,专讲一部经,这就是精。每讲一遍,必定有一遍的境界,遍遍都有进步。如果有人专讲《阿弥陀经》,能讲上十年,此人就是阿弥陀佛。假如十年专讲《普门品》,此人就是观音菩萨。如果他十年当中讲十部经,那他什么都不是。你才晓得精进之可贵。 民国五十八年,星云法师找我去佛学院教书,我曾建议他,并劝他,让每一个学生专学一部经,我说:法师,如此十年、二十年之后,你的佛光普照全球。他听了之后说:好是好,但那就不像佛学院;佛学院里开的课,要像一般学校一样。我说:这样做,有一定的好处。最后他没接受,我在那里教一个学期就离开了。假如那时真的接受我的建议,一百个人我们打个对折,现在就有五十多个专家出来弘法,那还得了!大家要听《阿弥陀经》,请阿弥陀佛来跟大家宣讲;想听《地藏经》,就有地藏菩萨来宣讲。个个都是专家,如此佛法才能真正普遍的弘扬。所以,希望你们做专家,不要去做通家;表面上样样学,结果是样样都不通。一样通了,结果是样样都通;虽然是门门皆通,还是专弘一门。这种做法是给大家做一个表率,做一个榜样。任何一尊佛、任何一尊菩萨不是样样都通?可是他还是标榜一门。这样教我们一门深入的修学才称为精通;精进的利益、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5、禅定和般若 第五禅定。禅定包括世间与出世间的禅定。世间禅定是讲四禅八定;如果修成,将来就能生色界天、无色界天。这是高级的天界,需要禅定才能得到。出世间禅定,有大小乘之分。诸佛如来所修的,我们称为出世间上上禅定。整个佛法修学的枢纽在定,并不是禅宗才修禅定,其他的宗派就不修禅定。以念佛而言,念佛目的何在?在得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教下修止观,止观也是禅定;密教修三密相应,相应就是禅定。 由此可知,每一个宗派、法门,所用的名词虽然不同,其实都是在修定。所以,六波罗蜜里,禅定统统都包括了。就连我们日常生活中,小小定也含摄在其中。小小定是什么?就是心中有主宰。大而言之,在此一生中,自己有一个方向、有一个目标,其方向、目标绝对不会被环境左右动摇,这就是定。如科学家,从事科技研究,不被其他的事物所影响,他就会成功,他就得到佛家讲的三昧,所谓科技的三昧;念佛人念到一心不乱,他就得念佛三昧,像刚才讲谛闲老法师那个徒弟,他真的就得到一心不乱。因此,忍辱是基础,能忍就有耐心,有耐心才能精进,精进才能得定,而定是修行的枢纽。 禅定,六祖大师在《坛经》里给我们下了一个定义,明了此定义,才知道禅定并不只是打坐而已。打坐是修禅定的无量方法之一,除打坐之外,还有无量的方法,都在修禅定。六祖大师是由《金刚经》开悟的,所以他所讲的,都是依据《金刚经》佛所说的原理、原则。他的解释:禅是外不着相(不执着一切境界相是禅);定是内不动心。 《金刚经》上有两句名言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是释迦牟尼佛教须菩提尊者弘法利生的态度。不取于相就是禅,即不着相;内不动心,不起心动念就是定。 在《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善财童子去参访修禅定的鬻香长者,到何处去找他?这位长者不在家里打坐,也不在道场修定。他到何处去了?跑到市场去了。这是佛经上讲的市廛。市廛就是最热闹的市场,像美国大的MALL。长者在那里面逛,他在做什么?修禅定。他在那里修什么?修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你看他好像是在逛MALL,实际上他是修禅定,他不像人家盘腿面壁。所以,遇到高级的禅者,我们都会瞧不起他。哪个地方热闹他就往哪里去,殊不知他在那里修养高级禅定。我们只佩服那些能盘腿面壁几个小时或几天的禅者。一看到就会说:这个人的功夫了不起。不晓得人家逛MALL的功夫,不知道他的定功高人多少倍。要知道高级的禅定,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 为何禅定如此重要?为何一定教我们外要离相,内要不动心?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何谓有为法?如果诸位念过唯识就很好懂。在《百法明门》里,佛将一切法,即万事万法归纳为一百大类;此一百类,八个心法,五十一个心所法(心理作用),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十一个色法(物质),统统是有为法。不但所有一切物质是梦幻泡影,我们起心动念、打妄想也是梦幻泡影。 佛真正明了这些事实真相,教我们对这些境界不要起心动念,我们的真心就恢复。对宇宙之间一切事物的看法,就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此时的知见就是佛知佛见、正知正见,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就是般若智慧。所以,般若智慧是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应用在前五度上。这就是我们要学菩萨行(即菩萨的生活),对于一切法明了通达,且于一切法不执着,尽心尽力去帮助别人。 何以要帮助别人?此是源于诸佛菩萨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因为只有佛菩萨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与自己是同一体;既是同体,就如同我们的身体,右手痒了,左手抓一抓,还要谈何条件?不需要,同为一体。现前我们迷失了自性,不知一切众生与我们是同体,同一个真如本性。所以,在此分自分他、迷惑颠倒、起惑造业、自作自受、苦不堪言。佛教给我们破迷开悟,把这些迷惑颠倒统统打破,才能看到事实真相,帮助一切众生就是帮助自己。慈悲心、爱心是从无缘慈、同体悲而发,不谈任何条件的。 总而言之,一切作为都有方法,都有程序,这是持戒;有耐心、有毅力,这是忍辱;能专精不懈,这是精进;心地有主宰,不会被外境所动,这是禅定;一切事物无一不透彻、不明了,这是般若,佛教我们这六条要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做到就是道道地地的菩萨行。绝对不是说,受了菩萨戒就当了菩萨(迷惑颠倒的菩萨)。若不懂六度,不能将此六条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受了菩萨戒也是泥菩萨。 (五)十愿 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全部都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才是学佛,才是学菩萨,才有一点像菩萨。菩萨修行,单单修六度还不能成佛,要念佛求生净土。念佛,可以念到功夫成片,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我们达不到。换言之,在六波罗蜜的基础上,再往上提升一层,此是何法门? 《华严经》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是成佛的法门,是理一心不乱的法门,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所以这是最后修学的,是不能躐(越)等的。假使六波罗蜜没有修成功,这十大愿王实在讲连边都沾不上。普贤行的特色,就是心量广大如虚空法界一样,所以他的十愿,愿愿都是究竟圆满。 一、礼敬诸佛。何谓诸佛?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就是诸佛。情是一切有情众生,就是一切动物;无情是植物、矿物。所以,诸佛是包括所有一切。把我们对佛的那种恭敬心,转而对一切众生,这就是普贤心,与一般的菩萨心不同。学佛的人对佛很恭敬、很虔诚,其实这种恭敬、虔诚还不是真的。诸位想想,你在听经时,如果遇到一个更重要的人,一件更重要的事,听经就变成次要的,佛也不要了。可见得这种虔诚、恭敬还是不真纯,若是真正至诚恭敬,听经闻法便是人生第一大事。 但就事实而言,假如有一个人在你听闻佛法的时候告诉你:现在有一笔生意,立刻可以赚一百万美金。保险你掉头而去,再也不回来听经。可见得,我们对佛菩萨的恭敬、虔诚,是禁不起考验的。一面对考验,才晓得此恭敬心、虔诚心一文不值!丝毫都不真实。 普贤行的恭敬是真实的,对一切众生跟对佛完全一样。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得罪一个众生就是得罪佛,就是对佛不敬。对人要敬,对桌椅板凳又如何?它也是众生,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对它要如何恭敬?是不是每天对它顶礼三拜?如此学法就变成佛呆子。对物,你要把它摆放得很整齐,把它保养得干干净净的,这是对它的礼敬;书本,摆在书架上,摆得整整齐齐,是对书本的恭敬。所以,做事认真、负责,尽心尽力,把事情做得很好,做得很圆满,这是对事的恭敬。对人、对事、对物要平等的恭敬,就是普贤菩萨的大行。所以,六度菩萨行扩大、圆满了,就是普贤行。因此,普贤行是最圆满、最殊胜的修行方法。 二、称赞如来。第一是礼敬诸佛,为何第二句讲称赞如来,而不说称赞诸佛?此用意很深。礼敬诸佛是从形像上而说。从相上来讲,一律要恭敬。见到善人恭敬,见到恶人也要恭敬,不分善恶、不分邪正,正法恭敬、邪法也恭敬,无有不恭敬。称赞如来是从性上讲的,这里就有差别了。善的,我们称赞他;不是善的,我们不称赞他,恭敬而不称赞,差别就在于此。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就有这样的典范:他对每一位善知识都是礼敬、赞叹,唯独三个人有礼敬而没有赞叹。这三个人,第一是胜热婆罗门。此人是外道,代表愚痴。所以,善财童子只有恭敬而不赞叹他。第二是甘露火王,代表瞋恚。此人脾气很大,稍微得罪了他,立刻就治罪,下油锅、上刀山。善财至此,有礼敬没有赞叹。第三是伐苏蜜多,是个淫女,善财也只恭敬而不赞叹。 这三个人代表贪、瞋、痴(三毒烦恼),他恭敬而不赞叹。所以,赞叹是以性德为标准,一定是善的、一定是正法才赞叹;如果不是善法、不是正法就不赞叹,仍然是要恭敬。因为恭敬是清净心、平等心,即使对于其他一般宗教我们也要恭敬;如果是正法、正教,我们也要赞叹。像天主教是正教,他帮助人生天,当然那不是究竟,但是能生天总比在三恶道强得多,所以我们也赞叹他。如果是叫人造罪业堕三途的邪教,我们绝对不赞叹。所以,这十愿的第二愿跟第一愿,就有如此大的差别,但是二者的心地绝对是清净圆满。 三、广修供养。普贤行的特色,就是心量无比的广大。在大乘佛法里,就是圆满的性德起用。一般菩萨,虽然是见性(明心见性),但并不圆满,所以性德的作用是部分的。唯独普贤菩萨性德的起用是圆满的,所以愿愿都是尽虚空遍法界,这是跟六度菩萨不同之处。因此,他的供养,一供一切供,供一尊佛就是供一切诸佛,不是单指已经成佛的这些诸佛;是情与无情全部包括在其中,没有成佛的所有众生,乃至于无情众生全部都是。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就是菩萨的修学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华严境界。此心量才真正是圆满的拓开了局限与分别。普贤菩萨在经典里告诉我们: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因为唯有佛法能教人破迷开悟,教人恢复、证得圆满的自性,这是其他一切供养布施,都不能达到的。法供养中,是依教修行供养为第一。所以,在此特别提醒诸位同学,佛法是师道,一定要尊师重道,依照老师的教导去修学,我们才能获得究竟圆满不思议的功德利益。 谈到佛法,哪一部经是第一?隋唐时代,中国、日本、韩国的高僧大德,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做个比较。他们几乎一致公认《华严经》是第一经。可见《华严经》是究竟圆满的教学,这是举世公认的。这些大德们,再将《无量寿经》跟《华严经》做一个比较,他们说《无量寿经》是第一经,把《华严经》比下去了。古德曾经说过:《华严》、《法华》是最重要的两部大经,在中国佛法称为一乘圆教。一乘圆教只有这两部经,而这两部经都是《无量寿经》的导引,都是引导我们入《无量寿经》的。所以,《无量寿经》才是真正第一中的第一。读到古人这个说法,我是无比的欢喜,因为我自己有深刻的体验,我之所以入净宗就是《华严经》的引导。在往昔,我讲《华严》十七年,现在依然没有中断,目前只讲《普贤行愿品》。在十七年当中,我是从《华严经》入净土的。因为我深入体会普贤菩萨在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的意味。极乐就是《无量寿经》的胜境。从这里真正体验到;《无量寿经》是《华严》的归宿,是《华严》的精华。这才晓得古人所讲的话,是绝对正确。 由此,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经,最好的、最殊胜的,已经找到,提拈出来了。但是,如果不是夏莲居老居士将五种原译本会集成善本,我们也得不到圆满、殊胜的法益。从会集工作的伟大程度来看,确知夏老居士也是佛菩萨再来,决不是普通人。实在是菩萨怜悯这一代众生,也是这一代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所以感得大菩萨降临世间,为我们做好整理的工作,使这个法门能在末法九千年当中大弘其道,广度无量众生。我到北京,夏老居士的学生黄念祖老居士送我一张照片。我带回台湾之后,把它放大印出来,供给大家供养。这张照片虽然翻印多次,不是很清楚,但是仍然可以从此照片上看到不可思议的感应:夏老居士的后面是屏风,他头顶上有佛像,而佛放光,他的鞋子也放光。虽然是屡次的翻印,还是能看得很清楚,头顶上有一尊佛坐着,下面还有莲花座。我们供养他,表示我们不忘这位大菩萨的恩德,感念他为我们会集了如此完善的经本,做为我们专修专弘的依据。 《无量寿经》共有四十八品,哪一品是第一?我们要追根究柢,把第一之第一找出来。 善导大师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现在我们知道《无量寿经》是一切经中第一,一切诸佛如来都是弘扬这个法门。换言之,这部经是诸佛度众生最主要的一部经典,其他各经都是辅助这部经的。在本经四十八品中,第六品最为重要。第六品就是阿弥陀佛所说的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宣说,释迦牟尼佛转述的,所谓佛佛道同,世尊转说,就是等于阿弥陀佛亲口宣说。我们展开《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没有一句是违背四十八愿的;字字句句都与四十八愿相应。此四十八愿,哪一愿是第一?古来所有高僧大德们共同认定第十八愿第一。十八愿是什么?乃十念往生;十念、一念决定往生。这才显示出佛法真正圆满、殊胜,以及不可思议的境界。 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心里有一个疑问,假如有人造极重的罪业,马上要堕阿鼻地狱,佛有没有能力让他立刻成佛?如果佛没有这种能力,佛的智慧、能力还是有限的;我们赞叹佛万德万能,那只是赞美而已,不是事实!反之,假如造极重罪业,马上就要堕地狱的人,佛有能力教他立刻成佛,那佛的智慧、神通才是真的圆满,我们不能不五体投地的佩服。等我念到《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心中的疑惑才扫除,这才晓得佛的智慧、德能,真的是究竟圆满,没有一丝毫欠缺。佛确实有能力使极重罪人立刻成佛,问题在于人是否相信?是否接受?要是不相信、不接受,过失是在受罪之人,不是佛菩萨没有能力。所以,我们读了《无量寿经》才知道佛万德万能是事实,不是夸张,也不是虚赞。从这里,我们的确将十方诸佛如来度众生的妙法,真正找出来了,依照此法门修学,无一不成就。前面举谛闲老法师那位徒弟,一句阿弥陀佛念三年,就预知时至,站着往生,往生是上品上生,不是普通的。他站着走,而且还站了三天,等他师父来替他办后事。要知他一句佛号就是第十八愿,所以他的成就,就是第十八愿的证明;这个法门谁能相信,此人必定是大善根、大福德。就是《无量寿经》所说的,他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才能信受奉行;没有如此深厚的善根,劝他也不相信。 阿弥陀佛名号含有无量义,也就是虚空法界的一个名号,所以它无所不包。我们要是明白此名号的含义,整部《无量寿经》就是此名号的注解;如果要想了解《无量寿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可以说是《无量寿经》的注解;再要了解《大方广佛华严经》,整部大藏经就是《华严经》的注解。你如此慢慢去体会,便能知道此名号功德真正不可思议!所以,这一句名号,就是全部的佛教;这一句名号,也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法无法不包。所以,念此一句名号,一切都念到了。 在清朝乾隆皇帝时,有一位中国佛教史上非常有名气的法师,慈云灌顶法师,他的著作很多。他在《观无量寿经直指》里告诉我们,世间人,求消灾、求免难,用经、用咒,或者是用种种忏悔法都有效。假如是极重罪障,所有的忏法、经法都无效、都不起作用时,这一句阿弥陀佛能消、能除。我们才晓得,消灾灭罪,这一句佛号是第一功德。很多人不知道,而舍此他求。所以,生病要去念《药师经》,有灾难去念《普门品》,不知道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功德,是远远超越所有一切经咒。那么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不直截了当的告诉我们呢?何必还要说许许多多经咒、忏法呢?实在是因为大家不相信、不能接受,这才把最好的、第一等的做压轴。 就像我们在台湾参观故宫一样。故宫里面最宝贵的是什么?是商周的铜器。但一般人看来,是破铜烂铁,没什么兴趣。再看看明、清的玉器,宝贵的不得了。其实那些玉器如何能跟破铜烂铁相比,那是真正的无价之宝!相同的,世人不识货,不认识阿弥陀佛的功德,佛不得已而讲一切经,以便引导众生归向极乐。所以,善导大师讲的那句话没错。我们真正认识了,也能专修专弘净宗,实在讲,得到三宝加持,也是这个时代众生的机缘成熟。在最近五、六年当中,各种不同版本的《无量寿经》,大概总共印了几百万册,流通到全世界。我在世界各地极力的介绍、推荐,欢喜接受的人,也是非常非常之多。我看到大家如此用功、认真的去修学,实在是感到非常的安慰,也充满了法喜,所有一切的辛劳统统都忘掉了。所以,依此法门修学,推广此法门,我们就圆圆满满的做到了广修供养。 诸佛菩萨接引众生的方便(方法手段)是无量无边的,这是大慈悲的展现,最后统统都是引导归向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以密教而言,龙树菩萨开铁塔见到了金刚薩埵上师(始祖),金刚薩埵将密法传给龙树,由龙树传到人间。金刚薩埵亦称金刚手菩萨,是普贤菩萨的化身,就是普贤菩萨。另一位准提菩萨是密宗了不起的大德,他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就是观音菩萨。在我们凡夫分别心里有显、有密,在佛菩萨则是完全圆满、自在、平等、无有分别,懂得这一层才知道八万四千法真的是殊途同归。佛为接引各种不同根性的众生,所以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众生想学什么就教什么,最后回到本家,大家都见到阿弥陀佛,才晓得原来统统是一样的。明白了这个事实,对任何宗派、任何法门,我们都要真诚恭敬,因为我们修学的方法虽然不一样,我们要到达之目的地却完全相同。 四、忏悔业障。业障是所有的人都有。人,起心动念就造业;造业一定就产生障碍。障碍什么?障了我们的本性。我们的真心本性里,有无量的智慧、无尽的德能,现在智慧、德能、神通都不能起作用。是何原因?就是有障碍。障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烦恼障,另一类是所知障。这两类障碍,我们不但没有把它消除,反而天天都在造。诸位想想,你什么时候不执着?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就是说一切众生跟佛本来是一样的,没有差别),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一句话把我们的病根说出来。就好像医生,非常快速的就把病人生病的根源诊断出来一样。 妄想是所知障的根;执着是烦恼障的根。因此,佛法的修学没有特别的,无量的法门、方法、手段,无非是要把我们妄想、执着打掉,一旦破二障就见佛性。因此,忏悔业障在佛法修学里是关键、是枢纽,所有一切修学法,都是忏悔业障。但是业障真的不容易断,有业障修行是决定不能成就。在无量无边的法门里,只有净土法门最特殊,即使我们带了极重罪业的业障,乃至造五逆罪业,要堕阿鼻地狱,业障还没忏除,只要真正发愿改过自新,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求生净土,业障就消除了,立即就能成佛,就能做主。所以,慈云大师说:这一句阿弥陀佛,能消一切经咒消不了的业障。此话不是随便说的,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在大经上可以得到证明。 在过去几年,有人提出来带业不能往生,要消业才能往生。此话在佛教界引起了很大的震撼,无论是台湾或是美国,念佛的人心都慌了。一九八四年我到达洛杉矶,周宣德老居士在飞机场接我,一见面第一句话就问:法师,现在有人讲带业不能往生,要消业才能往生。我们一生念佛,不就白念了,不能往生岂不就完了,这怎么办? 我听了笑一笑,然后告诉他:老居士,带业不能往生,不去也罢! 他听了很迷惑:那怎么办? 我说:如果带业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只有阿弥陀佛孤家寡人一个,你去做什么。 他说:为什么? 我说:你老人家想一想,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说四土、三辈、九品? 他说:有,经上有的。 我说:假如不带业,这四土、三辈、九品从何而来的?他这一听,就明白了。四土、三辈、九品就是带业多少而分的。带得多品位就低一点;带得少品位就高一点。我说:你再想想,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他们是等觉菩萨,经上告诉我们,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没有破,是不是业?他听了就笑起来了,那是业。等觉菩萨也是带业去的,要不带业,就只有阿弥陀佛一个人不带业,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一个不带业的。我说:谁说带业不能往生?他才恍然大悟,这才笑了起来,极乐世界统统是带业往生的。 佛法讲的是圆满,不与人结怨。所以,我后面补充一句话:说消业也没有错。为什么?希望现前多消一点,少带一点,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高一点,这也是好事情。我到纽约一下飞机,沈家桢老居士来接我,也问我这个问题。可见确实是有很多人不了解事实真相,而受了影响,在了解之后,就知道带业没错,消业也是一句好话,这是忏悔业障。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是真正忏悔。但是,念的时候,心要与阿弥陀佛的心相应;愿要与阿弥陀佛的愿相应;解行也要跟阿弥陀佛的解行相应。如何做到相应?我们念《无量寿经》,要能圆圆满满地把《无量寿经》的道理、教训,认真努力的做到,这就能相应,这才是真正的念佛人。念佛人绝对不是有口无心,口里念佛,心里打妄想,一点用处都没有。一定要做到念这一句佛号时,我心与佛心一样,愿与佛愿相同,把四十八愿变成自己的本愿,这才是真正念佛,才能消除一切罪障。 五、随喜功德,能对治凡夫很重的烦恼嫉妒。嫉妒心是与生俱来的。婴儿几个月大,或是一岁大,给他糖吃的时候,别人多拿一点,他心中的嫉妒就自然表现出来。嫉妒心对于修学是很大的障碍,所以普贤菩萨特别提出这一愿,教我们要修随喜功德。不但不嫉妒人,更进一步知道别人的好处,就是自己的好处,一定要成人之美。随喜不单是看到别人的善行、善事,能生欢喜心,还要尽心尽力促成他、帮助他,这就是儒家讲的成人之美,成人之善。如果自己能力不够,无法帮忙,我们有个欢喜心赞叹,也是随喜功德。而随喜不仅不嫉妒,还要发心成就,并且尽心尽力帮助人,才是真正随喜;自己有力量但是不肯尽力帮忙,或是单单不嫉妒,仍然不是真正的随喜。要知道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能欢喜容忍别人超越自己,随喜的功德就殊胜。 中国自古之教学,都是希望下一代的成就超过自己,如果不能超越,教育就完全失败。不像现代人,有嫉妒心、障碍心,唯恐别人超越自己。教别人,自己也要留一手,不肯尽心教授,这是吝法。吝法得愚痴的果报;吝财得贫穷的果报。这种人,不晓得果报之可怕!从前中国做官的人,戴的帽子称为进贤冠。此官帽是表法的,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它有两层像楼梯一样,前面一层低,后面一层高;低的是代表自己,高的是代表后人;做大臣的念念当中都希望后人能高过自己。无论在德行、学问、能力,乃至于生活水平上,都要不断求进步,不断提升,这才是教学的成功,社会全体都在进步,不是在倒退。皇帝戴的帽子,上面是平的,表示心要平等。皇帝和大臣穿戴的官服,是代表他们应有的义务与责任,时时警示他们要认真去做。 下一个时代,是我们教学的时代;如果我们的德行、学问、能力,不能有相当的成就,下一代的众生,我们就度不了。现代的小孩,他们所受的教育愈来愈偏重科技,而他们所处的社会愈来愈复杂。所以,要度化他们的人,心要愈来愈清净、智慧要愈来愈高、德行要愈来愈厚,才能应付下一代的时代和时机。因此,随喜功德显得非常重要。总之,嫉妒、瞋恨是严重伤害自性的,必须连根拔除,拔除的方法就是随喜功德。 六、请转法轮。我们佛弟子,受佛的教育,得到真实的利益,要用什么方法回报老师、回报佛?我们供奉佛菩萨的形像,每天给他上供,这能不能报答?不能报答。供养佛像,在佛前大供,这种仪式是提醒我们念念不忘报恩。真正能报答的,就是我们要如何把佛的愿望实现。佛的心愿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闻到正法,依照佛法修学,早日圆成佛道。满佛的心愿,以佛心为己心,才是真正报佛恩!所以,真正报佛恩就是请转法轮。用现代话说,就是礼请法师大德讲经说法,来弘法利生,这也是最大的福德。这是对一个地区供养。虽然说法的是法师,但是没有礼请的助缘,他不会自己来,所以礼请的人福报是很大的。一般讲修福,无论是为自己修福、为大众修福、为亡人(祖先或亲人)修福,念经的功德就很大了。如果是讲经,其功德就更大。念经,有许多人只种一点善根,实际的教理并不明了。但是请法师讲解,对于经典就完全理解了,便能欢喜读诵、依教奉行。如此,讲经的功德不知道比诵经增加多少倍啊! 现在能讲经的法师少了,想请也请不到。我在许多地方,听众都反应:现在要请法师来弘法很困难。我笑着说:请法师来弘法,讲经给你们听,这是果报。有果必有因,你们不修因,就享现成的果报,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何谓修因?修因是要栽培法师。老法师或有名气的法师来讲经,欢喜得不得了,大家都争着要供养。初学的人,讲的不好,就不去听、也不理他。初学的人见到就泄气了:讲经太难了,算了,我不学了,我还是赶紧念经。如何栽培法师?愈是年轻、愈是讲不好的,我们愈要去捧场。捧场是让他觉得还有很多人听,大概我还可以,能学得成。给他鼓励、给他奖励。 再者,不要轻慢初学的法师,对初学的法师要特别小心谨慎,听经,要堂堂都去;我来听你的经,但我不赞叹你。诸位要晓得赞叹害人比诽谤还大,人受到诽谤,虽然很生气,但真有志气的人,愈是受辱愈要争一口气,愈能努力精进,以高超的成就,使人另眼相待。诽谤,对他反而是一种逆增上缘。要是歌颂、赞叹,他会想:这么多人赞叹,我大概不错了。那他的境界就到此为止,不会再往上提升。为什么?自满。所以,赞叹害人匪浅。因此,对年轻人、初学的人,绝对不要赞叹。还有,不要供养,因为财多了、知名度一高,立刻就堕落。年轻法师发菩萨心出家,被信众赞叹、供养而堕落。谁使他堕落的?是信徒把他推堕落的。他堕落,将来受果报,你们个个都逃不了,都有连带关系。所以,对什么人我们才大力的供养?对八风吹不动的人。这种人赞叹他,他不生欢喜心;诽谤他,他没有烦恼心,他的心永远保持平静,这样的人才真正值得赞叹。为什么?赞叹不会害他。所以,帮他宣扬,使更多的人能认识他、相信他,他就能度更多的众生。供养!接受供养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佛门常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所以供养怎么能接受呢?怎么能拿去享受呢?人,有多大的福报?实在讲,连诸佛菩萨都不享受这个供养。如果供养者是来种福报的,应当要接受,接受之后一定要转供养。 近代印光大师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榜样。印祖的皈依徒弟多到无法计算,他老人家接受的钱财供养全部印经。苏州弘化社就是他自己办的印经机构(流通经书)。我学佛之后,就完全学印光法师,将弟子所有一切供养统统印书,分送给大家。我心里想,如此,我要是不了道,我不会披毛戴角还,因为每位拿到经书的人都要替我还债。这就是把布施的福,辗转布施、辗转供养,如此,大家的福报是无量无边的;接受信众的供养,要如是做才如法,如果自己拿去享受,是绝对不如法的。纵然盖庙建道场,庙里要真正弘法利生,这样布施,供养者才真正有功德。假如庙里没有弘法、也没有修行,此庙就会变成斗诤道场,所以建道场要特别小心。从前李炳南老师说:在建立道场的时候,人人都是菩萨,尽心尽力把道场建成;建好了之后,都变成罗刹。为什么呢?争权夺利!变质啦!建道场的初心抛到九宵云外。 供养法师也要特别小心,佛教我们供养法师要四事供养。何谓四事?饮食,他是人,生在世间不能不吃饭,所以供养法师饮食以维持生命;衣服,法师也需要穿衣服,如果衣服破了(他还有就不必了),供养他一件衣服;生病的时候,供养他医药;睡觉的时候,供养他卧具。现在有信徒供养房屋,又有什么好的都拿去供养法师,供养得法师生活太舒服,西方极乐世界都不想去了,这里不错,为何还要去西方?成佛道、了生死的道心都没有了。这对于栽培法师、成就法师,实在是大损害。法师出家就没有家,你再送他一栋房子,又让他入家了,这就把他害死了。他有所有权,又有财产,岂不完了!退回去了。谁害了他?信徒害死法师。这种人不知道自己天天在破坏佛法、损害三宝,还认为自己做了好多功德、许多好事。命终后,堕地狱见阎王,辩都辩不清,事实俱在,你还辩什么? 在佛门里修福,要有真正的智慧,这是应该要说明的。很多法师不愿意说明,因为说明白了信徒便不供养,跑掉了。而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不想在这里受罪,所以我跟大家讲真话,我不怕你不供养,你们不供养最好,我省事。为此,我办了一个佛陀教育基金会,专门印经,赠送经书。我告诉负责的简居士一个原则:供养多,多印;供养少,少印;没有供养,不印,最好!大家供养多了,还得要费心选择哪几种书先印,如何印法;没有供养,多清净、多省事。 所以,大家一定要晓得:不求供养、不求道场、什么都不求,心就清净,这就是道心。自己修清净心,帮助别人修清净心,绝对远离名闻利养,这才是真正的佛法。要成就年轻的法师,要照顾他们,就要让他们吃点苦,不要说看到他们吃苦就不忍心,那就害死他(他是要吃苦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所有弟子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过那样清苦的生活,你看了不忍心,都把他们拉回来,他们如何能成道?佛教导我们以苦为师。常常生活在痛苦当中,他才有真正的道心,才有坚定的信念要超越这个世间。所以,苦是好的。自己不愿意吃苦,看到别人吃苦要生恭敬心,不要障碍而把他拉回来。能真诚、踏实的栽培法师、成就法师,才能请得到法,才有真正好法师来弘法利生。 七、请佛住世。请转法轮主要的目的是宣传佛教,把佛教普遍、广泛的介绍给大众。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修学想要得到真正的成就,请转法轮还是不够的。诸位想想,哪个人一生之中听一两次经就开悟、证果了?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佛灭度后就没有了,所以必须要请佛住世。就是要请好老师常住,以便天天教导我们,使我们接受长期的薰陶,才能得到成就。我在台中求学的时候,有一天李炳南老师问我们:各言尔志。就像孔老夫子一样:你们每一个人的志向、愿望,都说来我听听。他问到我,我就向他老人家报告:我希望将来能到处去弘法利生。他听了之后点点头:很好,但是你不能成就人。他说:你自己成就可以,你不能成就别人。我说:为什么?你只能做到宣传的效果。他再进一步告诉我,他老人家住在台中三十多年,因此台中有不少人成就。他说:如果在台中,一年来只讲一天、两天,就没有一个能成就,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我听了,明白此道理,确实是如此。但是,佛家讲缘分,佛不度无缘之人。到处去宣扬,这个缘浅、容易。 住在一个地方教化众生,那个缘要很深。我这么多年来,统统都在外面游化,这对自己真的有很多好处,最大的好处就是对家(一般人有家的观念)完全冷淡了。天天旅行,天天住旅馆,哪里有家?没有,确实没有。虽然自己有个道场,一年也不过住十几天又要走了,统统像住旅馆。家的观念打破了,对自己是一种解脱。这是很不容易的,如今我真正体验到了。 大众想要成就,一定要请佛住世。佛入灭了,佛的弟子无论是出家,或是在家弟子(居士),只要真正有修、有学、有德行,能给我们做榜样,能指导我们修学,都应该请他在此地常住。使这一个地方得他长期的薰陶,才会有真正的成就。所以,要想成就,请转法轮之外,一定要真正发心请佛住世。如果我们自己是一个虔诚的佛弟子,真正得到佛法利益,我们自己要带头,礼请法师大德常住在此地,并且尽心尽力供养。真正的大德,生活都非常简单,很容易照顾,这是一定的道理。 再者,道场的庄严是为了接引大众。如果道场不庄严,人家一看,此道场大概没有什么了不起。如果道场富丽堂皇,他们就会想,此地大概是不错,欢喜心、恭敬心油然而生。因为一般人只看外表,不知道内涵。所以,外表也要做得像样,才能接引广大众生。虽然说真正识货的人,是不讲求外表的;但是接引一般大众,庄严的道场是有必要的。道场虽然庄严,但在道场里面,出家人住得很简陋。这种情形到大陆去看就晓得了,大陆的寺庙宫殿式的、飞檐重阁,非常庄严,但是出家人的寮房就很简陋。方丈和尚住的房子,也很简单、很朴素,由此可见庄严的场面其目的是为了接引大众。这些我们都要细心的观察,然后才知道以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方法、什么样的仪式,来请佛住世,使佛法真正在一处生根、茁壮、开花、结果。 普贤十愿,前面七愿是菩萨的愿行,后面三愿是菩萨的回向行。所以,第八愿常随佛学,是给我们说出以佛为修学榜样、为学习的典范。佛今天不在世,佛的经典还留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