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随身智囊 认识佛教

第6章 六、佛法修学五大科目

认识佛教 淨空法師 29231 2023-02-05
(一)三福 佛说法是非常活泼的,是因人施教没有定法的。佛的教法,无论如何说法,都离不开大圆满。换言之,皆是从自性中流露出来的,因此法门是真正的平等。就如同《华严经》讲的主伴圆融,一个为主,其他一切都是伴。如果我们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主,一切诸佛就是伴;以毗卢遮那佛为主,释迦牟尼佛就是伴;以阿弥陀佛为主,毗卢遮那佛也是伴。任何一尊佛都可以做主,也可以做伴,主伴圆融。佛如是,菩萨也不例外。假如我们学佛,以观世音菩萨为本尊,诸佛都是伴;以地藏菩萨为本尊,观音菩萨就是伴。佛的经典亦复如是。我们以《无量寿经》为主,一切经都是伴;以《金刚经》为主,《无量寿经》是伴,《华严》、《法华》都是伴。因此,这才看到它真正平等,真正的自在无碍,然后我们才能谈教学的纲领。

在佛门中,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都是赞叹这个法门是第一。说这个法门第一并不显示其他法门就是第二,这点一定要清楚,才不致于犯过失。犯什么过失?自赞毁他。这就犯了大戒,是错误的。在修学纲领上,像《观无量寿佛经》缘起中说到,韦提希夫人家庭遭遇了很大的变故,对于人间疾苦才真正体会到,这才要求释迦牟尼佛说:这个世界太苦了,实在没有意思,有没有更好的生活环境、更清凉的世界、没有造恶的世界?我希望往生到那里。 释迦牟尼佛非常慈悲,就把十方诸佛的世界,以神力变现在她面前,让她自己去观察、选择。她实在也不负释迦牟尼佛的期望,她选中了西方极乐世界,要求释迦牟尼佛教给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佛在没有说明方法之前,教她先修三种净业,并且告诉她,这三种净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非常重要,使我们明了三世一切诸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修行证果,都要依此三福为基础。这就好像我们盖楼房,无论盖多高、盖什么样式,地基都是相同的。净业三福就是佛法共同的基础,一定要从此基础上建立,才能成就一切佛法。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1、人天福 净业三福,一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共十一句。我们在经中看到,佛常称之善男子善女人。何谓善?善的标准是什么?就是要具足这三种净业。十一句都做到,才是大经上所称的善男子善女人,可见其标准很高。如果是小乘经,只具备前面两条就够了;如果是人道、天道里的善男子善女人,只需具足前面一条就够了。现在我们讲《地藏经》是大乘佛法,《无量寿经》也是大乘佛法,所称的善男子善女人,三福十一句都要做到!若有一句做不到,就不能称为善男子善女人。我们读经,想想自己是善男子善女人吗? 佛说法,无论是讲基本的修学方法,还是讲宇宙人生的真理,字字句句都与大圆满相应。也就是说都从真如本性里流露出来的,法法皆是大圆满。此三福十一句,也是字字圆满。我们看第一句:孝养父母。孝字是会意字,我们要体会此字的意义。孝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这就是告诉我们,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是一不是二。西方人父子是二,不是一,所以有代沟,这不是孝道;孝是没有代沟的。过去还有过去,未来还有未来。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本是一体。就是佛法里讲的,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换言之,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孝字。但是,什么人能把孝道做得圆圆满满?只有诸佛如来。如果不成佛,无论如何孝字也做不到大圆满。

孝养,孝指理性,养指行德;不但是奉养父母之身,须知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戒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是把孝顺父母的心发扬光大,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孝道。所以,大乘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佛法是师道,是以孝道为基础,没有孝道就谈不上师道。一个人如果不孝敬父母,而会恭敬老师,这在理上是讲不通的;这种情形必然别有企图,存心巴结老师,必是不怀好意。孝顺父母又尊重老师,才是理所当然,人人应该如此。明白此事实真相,才知道佛菩萨、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的就是孝道。 《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唯有孝敬才能开发我们自性无尽的宝藏。孝敬是性德,唯有性德才能开发自性。 因此,在三种净业里,孝排在第一句,它是根本的根基,非常的重要。中国人敬祖先,祖先去我们很远很远,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万年,我们逢年过节还要纪念他。为何要纪念?诸位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就晓得纪念的意义。因为他跟我们是一体,没有分隔,一心真诚的纪念,就是自性的一念相应。我们连远祖都念念不忘,眼前的父母哪有不孝顺的道理。远祖都还念念不忘的人,一定会孝顺父母;孝顺父母的人就会尊敬师长,这是性德之大用。假如有人不尊敬师长、不听老师话、不好好的学,父母就操心,那就是不孝。再者兄弟要和睦,若不和睦,使父母忧虑,也是不孝。工作认真负责的人,一定奉公守法,不令父母担忧,不让父母牵挂,这也是孝顺。所以,孝道确实是性德的究竟圆满,佛教导我们从此地学起。

尊敬老师,佛是我们最早的老师,三千年前创始的老师,我们对于这位老师都尊敬,都念念不忘,眼前的老师岂有不尊敬的道理。同样之理,我们供奉佛像,不是把他当作神明来看待,而是把他看作本师遗像;是返本报始,是报恩的意思。这就是何以佛弟子要供佛像、要供祖先?它有非常深远、广博的教育意义在其中。使我们看到祖宗的神位,看到佛菩萨形像,就想到孝敬,想到孝亲尊师。 佛法在《地藏经》上大圆满之后,接着就讲慈悲;三福中孝亲尊师之后接着也是讲慈悲。从这里我们就晓得,慈悲是性德,是非常重要的一门科目。孝敬之扩大就是慈悲。慈悲,第一就是不杀,此用意很深。如果不熟读《地藏经》,要不把《地藏经》参透,你对于这一句真正的含义就无法理解。真正参透了才晓得,一切恶业中杀业最重。

何以故?一切有生命的众生,无一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无一不贪生怕死。虽然杀生是冤冤相报,但是,当他受果报之时,他是不会想到我前世杀他,今天我就应该被他所杀害;前生我吃他的肉,今生我的肉也应该供养他。如果能如是想,业债偿清就了结了。假如他不是如此想,而怀恨在心,你杀我,我来生一定还要杀你,这冤冤相报就永远没有止息,且仇恨必定愈积愈深,这才是真正最可怕的。 所以,讲慈悲,慈悲包括的范围是无限的深广,因此佛特别提出这一件事来。换言之,杀生就是不敬老师、不孝父母。佛教给我们五条根本戒,第一条就是不杀生,我们今天还在杀生,违背老师的教训,就是不敬老师。不敬老师也就是不孝父母,因为父母希望我们听老师的话,依照老师的教训去奉行。今天不听老师的话,去杀害众生,不但失去慈悲心,孝敬也都丧失了,此意义很深很深,大家要细细去体会。

最后一句是修十善业,十善业是世间善法的标准。佛告诉我们,能修此十种善业,决定不堕三恶道。上品的十善业能生天,如果再加上禅定、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就生到很高的天界,如色界天、无色界天。佛将十善归纳为三大类:身口意。身业有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是对在家同修们而说的;如果是出家,就改成不淫欲,要把贪爱断干净。 如果淫心没有断,无论修任何法门,功夫善行修得再好,定力再深,也只能生欲界天;欲界有六层天,愈往上情欲愈淡。由此可知,真正修禅,得禅定的人,即使得初禅(即世间禅),其定功就能把淫念伏住,决定不起作用;财色名食睡,这五欲的念头也都不会生起。虽然没有断根,但因禅定的功夫,而伏住了这些妄念,不使它生起来。如此,才有资格生初禅天以上。

明了此事实,就知道参禅得定是不容易的。你去参禅,要认真的想想,财色名食睡,这五欲还动不动心?如果动心,初禅天就没分;真正不动心,禅定才能成就。所以,学禅定的人很多,得禅定的人很少;得小定(未到定)或许有,真正得禅定生色界天的人就不多了。 偷盗是不与取,譬如有人投机取巧想漏一点税,漏税是偷盗,是偷盗国家的,所犯的罪就更重了。偷盗一个人,将来只还一个人的债;偷国家的,这个国家有多少老百姓纳税,其人人都是债主。美国有两亿人口,两亿人都是债主,这还得了,还不清!因此,真正学佛的人,一定是奉公守法,决定不敢投机取巧。所以,不犯盗戒、不犯淫戒、不犯杀戒,就是身业清净。 口业有四。口是指言语,有四种善法。一、不妄语。妄语是存心欺骗人,也就是不诚实。二、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在甲面前说:乙说你的不是。在乙面前说:甲说你的不是。这是斗乱二头,挑拨是非,无论是有意无意都犯两舌。社会上有很多人在无意当中挑拨是非,所以有的时候传话,愈传愈讹,把意思传达错了。本来无有此意,他在传话中,任意增减语句,就把人家的原意全部颠倒,这是很大的过失。小者使二人失和,大者使两国交战,这种过失很重,决定不能疏忽。三、不恶口。恶口就是说话没有分寸、没有礼貌、很粗鲁,使人听了之后很难受。四、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说得非常好听,可是用意不善。像现代社会上许多电影、歌舞、音乐,听起来很好听,看起来也不恶,想想这些在教人什么?都是教人造杀、盗、淫、妄,凡是这一类的都是属于绮语。要离这四种恶业,口业就清净。

意业有三,就是指起心动念。所有的念头归纳为三大类:不贪、不瞋、不痴。贪是贪爱,包括吝啬,就是常讲的悭贪。欲望没有满足,莫不在拼命追求,希望得到满足,此是贪心,已经得到的,不能放下,不肯施舍帮助别人,这是吝啬,二者是谓悭吝,这是修学最大的障碍。佛教导我们用布施的方法消除悭贪的障碍。 有些老同修对世法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贪了,这很难得;可是他贪佛法,这也想学,那也想学。诸位想想,他的贪心没有断。佛是教我们要断贪心,不是教我们更换贪的对象。从前贪世间法,现在贪佛法,贪心还是在,此是错误的,这是绝对不正确的。所以,佛法、世法都不能贪爱,贪爱是一切罪障的根源。 其次是瞋恚。何以会瞋恚?贪不到就生瞋恚;如果贪得到就不起瞋恚心。瞋恚是很大的烦恼,贪、瞋、痴称为三毒烦恼。悭贪是饿鬼的业因。为何人死了会变饿鬼?贪心未断。为何会堕地狱?瞋恚没断。为何会变畜生?愚痴之故。

何谓愚痴?就是没有智慧。世法佛法有真有假、有正有邪、有是有非、有善有恶、他不能辨别,认识不清楚,把假的当作真的,把邪的当作正的,无论他是有意无意,都是愚痴。此三毒烦恼是明心见性最严重的障碍。佛法的修学,特别是禅宗祖师大德所提倡的,从根本修。根本是心,远离贪瞋痴,断灭贪瞋痴,真心自然显露,这是从根本修。 合此身三、口四、意三,总称十善业。我们都能做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才能算是世间的善人。但是这还不符合佛在经典里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因为这个标准比三福第一福还高,可见最低的标准我们已经不容易做到。台湾这些年来,政府提倡选拔好人好事,是不是好人?有没有具足这些条件?如果没有具足这四条就很难说,选出来的未必是好人。好人的标准要遵守佛法这四条,真的不容易做到,但是这是善的最低标准,所以不能不认真修学。

2、二乘福 三福第二句是二乘福,就是小乘佛法。我们知道大乘是以小乘为基础的。在隋唐的时候,小乘传到了中国,经典翻译得很完整(巴利文经典只比它多出五十部),而且也盛行了一段时间,但是时期很短,在唐朝的末期小乘就衰了。为何小乘佛法在中国失传了?诸位要知道,从前学佛的人,都有儒家、道家的基础。中国儒学与道学(道家不是道教)足以代替小乘。儒家、道家的思想,确实很接近大乘,因此在中国儒与道就代替了小乘。过去学佛的人读过四书、五经,读过老庄这些典籍,所以修学大乘佛法的基础非常稳固,是这样一个原因,致使小乘衰落了。今天我们修学大乘佛法,小乘经不学,儒家、道家也不学,就好像盖大楼而忽略了地基的建筑。甚至连第一层也不要了,就要从第二层盖起,这是空中楼阁,如何盖都盖不成。这就是我们这一代,没有见到真正佛法人材出现的原因。 小乘佛法是建立在人天的基础上,就是孝亲、尊师、慈心、修十善业,有此基础才能真正步入佛门,具足学佛的条件。入佛门应先拜老师,受三皈戒。三皈戒是很隆重、严肃的大事,不是小事。这是正式拜释迦牟尼佛做老师,愿意一生依照老师的教训来修学、来修行。正式拜老师,老师就得传授修学的总纲领,以及指导的总原则。 从此修行有了标准,此标准就是修正行为最高的指导原则,称为传授三皈依。三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古时候讲三皈,大家都懂,不会错解其意。但是,佛法传到现在,大家一听到佛、法、僧,很多人都错解了三皈的意义。听到皈依佛就想到佛像;皈依佛像就错了;听到皈依法就想到经典;听到皈依僧就想到出家人,三皈的意思完全搞错了。 唐朝时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唯恐后人对三皈产生误解,所以在《坛经》传授三皈,就不是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从三皈的意义上讲,不用佛、法、僧的字样,而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使我们耳目一新,一听就明了其中的意趣,不至于误会。然后给我们解释,佛者觉也,佛就是觉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法就是正知正见;僧者净也,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所以,我们修行的主要依据,是要依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此称作自性三宝,这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而不是皈依某一个人,这一定要认识清楚。否则才入佛门,第一堂课就错了,一错就错到底,你还能有什么成就?所以,传授三皈时,传授证明的老师,一定要将三皈的真正意义解说明白,这才是真正的传授三皈。我们听了欢喜接受、依教奉行,从此时起,你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诸佛如来的学生。如果真正是佛的学生,经上说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保护你。如果皈依错了则是假的,那就得不到诸佛护念,及护法神的保佑。 首先说皈依佛。何谓皈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我们从久远劫以来,在六道里流转轮回,实在是无依无靠,非常之可怜。这是没有遇到真善知识,没有遇到好老师;今天遇到了好老师,老师教导我们:要从迷惑颠倒回头,依靠自性觉。自性本来觉,所以皈依佛,不是外面的佛,是自性佛。净宗常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弥陀是自性变现的,释迦也是自性变现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是自性所现之佛。所以,我们皈依的是自性佛,就是自性觉。佛是觉的意思,从现在起我们要觉而不迷,无论对人、对事、对物,一定要觉悟,决不能迷惑。觉而不迷才是真正的皈依。如果你皈依佛,还是迷惑颠倒,你就没有回头,也没有依靠,你所皈依是有名无实,得不到护法神的保佑,得不到感应。所以,一定要认识清楚,皈依自性觉。 皈依法,法是对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完全与事实真相符合,就是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在佛经里称为正知正见,或是佛知佛见。这是自性的法宝,不是从外面来的。佛陀教导我们从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回过头来,依自性的正知正见,这就是皈依法。所以,法是自性的知见,不是跟着别人走。佛之伟大,佛之令人敬佩,就在他没有牵着我们的鼻子走,佛完全是教我们做一个顶天立地、独立自主的人,这是他最值得我们尊敬之处。 皈依僧,僧是清净的意思,六根清净。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外境有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凡夫根尘相接都会被外境污染。接触到顺自己意思的就起贪心,贪就是污染;不顺自己意思的,就起瞋恚心,被瞋恚所污染。所以,诸位要知道,五欲七情都是污染,此是心地的污染。佛告诉我们,自性本来是清净的,没有污染,我们要从一切污染回过头来,依自己的清净心,这才是皈依僧。 三皈依总结而言,皈依佛就是觉而不迷;皈依法就是正而不邪;皈依僧就是净而不染。佛教导我们修正思想、见解、言行的三大要领(三个标准)就是觉正净,这是自性三宝。觉正净,每一个人都有、皆都具足。往昔我们把它忘掉了,从今尔后要回过头来依靠它。佛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念念之中想到觉正净,这才能称作三皈依,这是真正的皈依。 觉正净这三个原则就是三宝。三宝是一而三,三而一。试想一个真正觉悟的人,他的见解会有错误、他的心会不清净吗?心不清净,见解不正确,就没有觉悟。同理,一个正知正见的人,岂有不觉?岂会不清净?佛给我们开了三个见性成佛之门,譬如佛堂有三个门,你只需从一门进入,一切就全都得到了。 中国大乘宗派里,禅宗选择由觉门进入,要求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教下(禅宗之外,都属于教下,像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法相宗)选择是由正门而入,依经典的教训来修正见解、思想、言行。念佛的净宗和密宗,这两宗都是由净门入,修清净心。所谓是一而三,三而一。这许多宗派,在三个标准当中任选一门,虽然选择不同,其功效、成果则完全一样。未进门之时不同(觉正净不同),进了门之后完全相同。 此时,我们才知道,法门真的是平等,无高下之差别。但是觉门一定要上根利智,很聪明的人,心地很清净的人才能学,否则此门是走不进去的。六祖在《坛经》说,他所接引的对象是上上乘人,如果不是上上根基,此觉门是走不通的,修也不会开悟。正门一般根基都可以学,但时间较长,要念很多书,就好像上学一样,由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要念好多年,路很长。净门,净密两宗皆由此入门,专修清净心。在末法时期,这两宗很盛行,实在有它的道理。净门就不需要上根利智,也无须走很长的路(时间)。这两宗之中,特别是专念阿弥陀佛的净宗,比密宗摄受还要广泛,成就还要容易,更容易得清净心。这是我们首先要将自性三宝认识清楚,知道如何选择法门做为修行的依靠,找到真正的皈依处。否则,虽然在佛菩萨形像面前受过形式上的皈依,其实从何处回归、依靠什么都不知道,这就是错误。 上面所讲的自性三宝,道理也许能体会到一些;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找不到依靠,三皈仍然是落空。我们到何处找到真正的依靠?就是三皈依一定要落实在生活里。要知道佛教每一宗都有它依据的经典与修学的方法。譬如华严宗所依的三宝,佛是毗卢遮那佛;法就是《华严经》;僧就是文殊、普贤,以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菩萨僧,此是我们修学的榜样,我们跟他们学,要学得跟他们一样,三皈依就落实了。如果是法华宗,它是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主,我们就是依本师释迦牟尼佛,这是佛宝;《妙法莲华经》是法宝;《法华经》所说的菩萨是僧宝,都是我们修学的榜样。 净宗依靠的佛宝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法宝是《无量寿经》和净土五经一论;僧宝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诸大菩萨。学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学大势至菩萨的专一。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大势至与其同伦等,自始皈依直至成佛,修的就是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就此一句佛号,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假使借其他法门来帮助,修净业者不需要借助任何法门,从初发心到成佛,就是专念阿弥陀佛。 要如何而念?他的秘诀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净念是念佛时没有怀疑、没有夹杂,心是清净的,一定要用清净心来念;相继是一句接一句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不间断,这是大势至菩萨教我们念佛的秘诀。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念佛决定成功。 夏莲居老居士编了一部《净修捷要》,他说:净宗初祖是大势至菩萨。我初读时,为之惊觉,从未听到有人这样说过,理解之后,我非常赞叹、非常欢喜!他讲得太正确了。大势至菩萨是尽虚空遍法界,第一个专修念佛法门的初祖,是法界初祖。我们再来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第一部讲《华严经》。华严会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则《华严经》里普贤是娑婆世界的初祖。 《无量寿经》传到中国,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建念佛堂,集合志同道合的莲友一百二十三人,依《无量寿经》专修念佛法门,他是中国净宗初祖。所以,我们现代讲净宗初祖就有三位,中国初祖是慧远大师,娑婆初祖是普贤菩萨,法界初祖是大势至菩萨。 我到美国弘法,李炳南老师特别嘱咐,应将净宗传到西方国家。我在达拉斯建立了一个小佛堂,老人为我题匾额华严莲社。我在台湾讲了十七年《华严经》,讲堂就用此名称。这次道场建立,佛堂有二十一尺高,我从大陆请来的西方三圣只有四尺高,供养在佛堂中显得佛堂太高,佛像太小,不能相配,于是时常在想,墙壁上最好能有大张彩画佛像,佛像一定要画美国人的面孔,象征佛法传到美国。 这一次来美国前一天,有人送来一卷佛像给我,我不知道是什么人送的,也不知道是什么人画的,基金会的简丰文居士代我收的。送来的时候嘱咐:这一卷佛像请带到达拉斯佛堂供养。我打开来一看,是油画的西方三圣像。真不可思议!阿弥陀佛是印度人的面相,观音菩萨画的是中国人,大势至菩萨画的是美国人,真的是感应道交不可思议。大势至菩萨是净宗初祖,初祖到美国,代表净宗真的传到美国。净宗学会于是在美国成立。 净宗学会是夏莲居老居士提倡的,在大陆没有组成,也没有建立,第一个净宗学会是在达拉斯建立的。所以,大势至菩萨是美国人的像貌,我欢喜无量。这是净宗的三宝,是我们真实的皈依处。要学阿弥陀佛,要学《无量寿经》,要学观音、势至。他们就是我们修行的榜样,修行的标准,这是真正的皈依。此外,还要说明的就是住持三宝。 住持三宝就是佛像、经书、出家人。虽然不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但是其作用是象征三宝住世,能提醒我们回头依靠。因此,学佛的人家里供养佛像,常常见到佛像就提醒自己,皈依自性佛,处世待人接物,一定要觉而不迷。如果无人提醒就会忘掉,就又迷惑颠倒,佛像提醒皈依的作用很大。我们供养佛像的功德,好处就在此。 经书要天天念,不是念给佛菩萨听;我们念《无量寿经》,不是念给阿弥陀佛听,是接受阿弥陀佛的教训,他在经上教导我们如何存心,如何处事、如何待人接物。要把《无量寿经》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言行。将我们日常实际的生活写出来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就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如此皈依法才能落实,这是法宝。 僧宝是出家人。看到出家人,无论持戒、犯戒,都会提醒自己六根清净,净而不染,这就是出家人的大功德。这是住持三宝对于我们的功德利益。 须知,皈依不是皈依某一个法师,法师只是僧团里的一个代表,他把三皈的意义、修学的纲要传授给我们,使我们知道,从今天起就要依觉正净来修行。佛法所求的智慧,是大圆满的智慧,也就是圆满的自性。佛法之所修,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用什么方法修?方法很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无边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无论用何方法、用何手段,都是修觉正净。如果不修觉正净,就不是佛法。因此,方法虽然很多,目标却相同。这就是殊途同归,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们修净土决不可毁谤禅、密诸宗。他走的门路虽与我不同,目标则一致。好比我们坐车到此地,他走路来此地,我们不能说他错,因为条条道路皆通达至此,他可以自由选择。 我在亨斯维尔,有一位同学来问我:佛法有如此多的法门,我们都迷惑了,应该修哪个好?当时正好地上有个球,我指着球说:佛教就像此球一样,球面上无量的点,就好像法门无量之多。佛法教你求圆心,任何一点,只要直修都能达到圆心,不必找第二点第三点。古人说:就路回家,何必绕圈子。他明白了,佛法所求的就是真心,心性明了了,全体都得到了。所以,无论哪一个法门,秘诀就是专。只要专修必定成就,能得定、能开慧、能证得大圆满的自性,使自性完全开显出来。 所以,住持三宝对于我们有很大的功德,有很大的贡献。出家人是僧宝,我们对于任何一位出家人都应尊敬。好的出家人,我们亲近他;不如法的出家人,我们敬而远之。远就是不要跟他学,不是不尊敬他。以他的作为、形象给自己启示、警惕,这才是真正皈依三宝。 皈依三宝决不是皈依某一个人。如果说皈依一个人,问题就严重了,将来你的前途是堕阿鼻地狱。何以堕阿鼻地狱?因为僧团是团结的,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僧团,虽然分布到尽法界,依然是一个整体。我们这个世间的僧团好像是支部、分部。我们若是认定皈依某一法师,则此法师是我师父,其他法师不是我师父,这就是制造党派,分化团体,此罪过就是破和合僧。戒经中说,破和合僧的罪是堕阿鼻地狱,是五逆重罪;五逆重罪是杀父、杀母、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如此而说,你不皈依还好,还不造此罪业,这一皈依就破和合僧,这就不得了。 还有要知道,皈依只有一次,不是见到甲法师就求受三皈依,乙法师来又去受三皈依,皈依好多法师,自己认为了不起,这么多法师保护我。其实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谁也保不了你。只有皈依自性三宝,才是真正诸佛护念,善神保佑。所以,这些观念要清楚,要正确,千万不能错。在我传授三皈的时候,若是已经皈依过而没搞清楚,今天听讲明白了,从心里回头,依自性觉正净,就是真正皈依。至于仪式不必另外举行,法名也不必再取,只要一念回光、真心受持,便是真正把三皈依传授给你。受持三皈是入佛门最重要的一课,是非常的隆重,也非常严肃。若是真正接受,学佛就从当下开始。 接受三皈之后要保持,不能把觉正净失掉了,也就是说时时处处要忆念觉正净,这是我们修正行为的标准。佛教的修行方法无量无边,都是修觉正净。但是觉正净三门,是明心见性的三门,我们任修一门,修成功了,则三法门都得到。佛教在中国有十个宗派,各宗修学偏重不一。发愿修学念佛法门的人,念佛就是从净门而入。换言之,念佛的人目的是求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清净心,心净则土净,由生净土见弥陀而圆成佛果。 具足众戒,众是众多;众多的戒条里,最重要的是五戒。五戒是佛家的根本大戒。出家比丘要受二百五十条戒,然而真正的戒条只有前面十七条,这是属于戒,其他的皆属威仪。何谓威仪?威仪是礼貌、礼节。就是日常生活中,处世待人接物应该遵守的规矩。往昔章嘉大师告诉我:三皈戒(三皈五戒)是一个学佛的人,时时刻刻不能离开的。那时我住在台北,他举例说:譬如你从台北坐火车到高雄,你要买一张火车票。上车时这张票就要拿在手上,一直到达目的地,此票还要收回,都不能离开这张票。三皈五戒就如同这张票一样的重要。老人告诉我,离开了皈戒,就失掉了佛法,就不是佛弟子。 五戒第一条是不杀生,第二条是不偷盗,第三条是不邪淫,第四条是不妄语,第五条是不饮酒。前面四条是性罪,无论受戒不受戒,犯了都有罪。不是说不受戒的人,犯了就没罪。但受戒的人犯了又多了一重破戒罪。只有不饮酒一条,不受戒者不犯罪,受了戒就犯罪,所以这一条是遮戒。不饮酒是防止酒醉之后乱性,而犯前面四种戒,所以它是预防的,本身没有罪。 但是发心受戒,必须要求法师仔细讲解,然后才知道如何受持。绝对不是单单看戒律条文,就能持戒。若要把戒持好,就要真正知道佛制定这一条戒的用意何在?他为何要制定这条戒?这条戒对我们修学究竟有何等的功德利益?我们要如何来修持?所以,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在何种状况之下是开戒而不是破戒?何种状况之下我们持戒,是不能开戒的。何谓持、何谓犯,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此守持戒律,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自如、方便自在,而不是被戒律所束缚。有些人说戒律太多,动不动就犯戒,算了,不要去学戒!所以,大多喜欢佛教的经典、经论,讲道理,这些容易学;戒律太严格,还是不要学的好。可是诸位要知道,戒律是佛的行持;没有行持,就没有佛法。礼没有了,儒家就灭了;戒没有了,佛法就会断灭。须知读诵经典而不能依教奉行,是得不到真正利益的。所以,真实的学问是重在实行,佛法的实行就是戒律。戒律就是正觉的生活规范,世尊当年在世,生活、讲经说法,无一不是活活泼泼、快快乐乐,如此佛教才能被一切众生欢喜的接受。 佛法绝对不是束缚人,佛法是利益一切众生,使众生得到真实的幸福快乐。制定戒条,是引导我们得到幸福美满人生的规范,这一层我们一定要认识,我们才会乐意的接受佛的戒条。现代讲经的法师很多,讲戒律的法师太少了,几乎没人讲。相同的,听讲经的人很多,听讲戒的人很少。这一条犯罪,那一条堕地狱;听了一次,第二次就不来了,三天之后就没有听众了。其实戒律是圆满的,就在于要详细明了戒律的开遮持犯,它不是死的,不是呆板的。 台中李炳南老居士,他的生活简单朴素。他老人家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我在台中的时候,他日中一食已经几十年,比一般持午还要严格。若是有学生晚上请他吃饭,他也去;不但去,还常常带我去。我持午,早晨中午要吃,晚上不吃;刚开始,我觉得很为难,老师明知我持午,为何拉着我去?他说:跟我去。最后他对我说:你这种态度是小乘人,不能度众生;度众生要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不是破戒,是开戒。我才明了斋戒是这么一回事。他说:人家好心好意请你,你若不去,会使人误会你不近人情,他不但不能接受佛法,而且还宣扬学佛的人瞧不起人,架子都大,不要跟学佛的人往来。岂不是叫人造业?所以,他说这不是破斋,也不是破戒,这是开戒,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在随缘里面度众生。到了会场,主人说:不知老师持午,我今天很抱歉。持午也去,他心里会更受感动。假如晚上想吃东西,要求别人请吃晚饭就破戒了。持午,人家不知道,恭恭敬敬礼请,这要去。 由此可知,佛家的戒律真的是活泼,真的是自在,这是我在台中,李炳南老师教我的。因为我从前跟忏云法师,持午持得很严,离开忏云法师到台中跟李老师学教,被李老师教训了好几次,以后跟李老师就学活泼了。 我早年有一位老朋友,抗战期间他在南京时,和两个朋友被日本人追赶。他们逃到中华门外的一个寺庙,寺庙里的老和尚救了他们三个人,他们才没有被日本人抓去杀掉。抗战胜利以后,他们回到南京,想到老和尚救命之恩(常常惦记在心里),要报答这位老和尚。于是在南京酒楼里,备了一桌非常丰富的酒席,请老和尚来应供。老和尚来了,一看,鸡鸭鱼肉,果然丰盛。 这时,他们忽然想到:出家人吃素的,这怎么办?怎么没想到办素席?今天我们要报答他老人家救命之恩,却搞了这么一桌,怎么办?结果老和尚非常慈悲,他举起筷子说:好,大家坐下来。酒席就开始了,他举筷就吃。这令他们非常的感动。这位老和尚是不是破斋?不是,这是佛法里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四摄法中,菩萨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因为他们不是有意作弄人,是真正诚心诚意报恩的。法师也很感激他们,一点都不见怪,在座大众无一不受感动,这是菩萨接引大众的一个方法。如果老和尚扳起面孔恼怒相对,就会把人家学佛的机缘都断掉了;但是法师有大智慧,正好利用此机会接引众生。佛法如此方便、圆融,这是大乘佛法的殊胜可贵。 严持戒律,戒律的范围非常深广,不仅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制定的那些戒律,国家的法律,社会的道德,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所谓入境随俗,皆当遵守不犯。在中国,守中国的法律,守中国的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到美国,就要遵守美国的法律,懂得美国人的道德观念;这都包括在戒律的范围之内。换言之,戒律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规范。现代由于交通便捷,资讯发达,到世界每一个国家、地区旅游的机会多了。因此,不但本国的法律、风俗人情要懂得;我们所到达旅游的国家地区,他们的法律、风俗习惯都要知道,才能做到入境随俗,这是严持戒律。 诸位要知道,佛是生在二千五百年以前的古印度,他所制定的戒律,许多的戒条在今天并不适用。何以故?生活方式不同,衣服穿着也不一样。在二百五十条戒律中,有十几条是讲穿衣服的规矩,我们穿的衣服跟印度人不一样,那些规矩我们完全用不上。现代人跟古印度人吃饭也不一样。今人跟古人不一样,所以现代人诵戒是念戒律的精神、理论,前贤典范;持戒,最重要的是守住戒律的精神、原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小乘戒,是自律的,自己要遵守的,即中国人讲的独善其身。 持戒者,虽然没有人看见,一个人独处也不可违犯,也不能放逸。菩萨戒是入众的,对待别人要守哪些戒条?要守哪些规矩?佛教给我们,对人要众善奉行,对自己要诸恶莫作。善恶的标准就是戒律,遵照戒律去做就对了。这是我们现代所应认识戒律的精神之所在。 佛法传到中国之后,中国的国情、文化背景与印度不一样,乃至中国人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也和印度人不同,所以戒律来到中国之后,就要加以修订。唐代百丈大师制定清规,就是戒律的本土化、现代化。戒的精神完全不变,只是条文重新修正;就和国家的法律一样,几年就要修订一次。因为有新的情况发生了(原则原理不变),条文必须修订才适用。中国大陆,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省,每一个县,寺院都有清规。清规一定要适合当地住众的修学条件,协助大众的修行,这就是现代化与本地化,这一点如果不了解,佛法就不能通行了,那就是死的佛法。知道现代化与本土化,佛法才能活活泼泼、日久弥新;才能流传到全世界,而为一切国家民族所欢喜接纳。 佛告诉我们,人能持戒、守法,此人身心安定,没有忧恼恐怖。安而后才能得定,所以修行特别重视戒律。如果作奸犯科,即使政府不制裁,也会受良心责备,身心不安;身心不安,就不能修定;要修定,首先要心安;身心安稳,才是修定的基础。所以,因戒得定,因定开慧,道理就在此。这第二条,严持戒律是二乘福,乃二乘人修学的基础。 3、大乘福 再往上提升就是大乘,大乘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大乘福有四句,第一、发菩提心。中国是大乘佛教,发菩提心时常挂在口上,都劝人发心。究竟发什么心?何谓菩提心?很少人能说清楚。三皈、众戒、菩提心是佛教最基本的常识,如果不十分清楚的话,如何学佛?学的是糊涂佛,迷惑颠倒佛。 菩提是梵语,译为觉悟。菩提心就是真正觉悟的心,真实不迷的心。觉悟什么?觉悟到人生真正苦。佛告诉我们三界通苦;不但人苦,天上也苦。人间三苦、八苦具足,若细讲,两个小时也讲不完。生色界天,这是已经修禅得定,而且财色名食睡,五欲都断了。色界天没有苦苦,但有坏苦与行苦。若定功更深,可以生到无色界天,身体也不要了,这是三界最高级的凡夫。他知道身是苦本,物是病根;若是没有物质的色身多自在。所以,他们的色身都不要了,这就是所谓的灵界,他只有神识,苦苦、坏苦都没有了。有色身就总有生老病死;有物在则有成住坏空。无色界天虽无此二苦,但有行苦。何谓行苦?就是他不能永久保持,像我们常讲:青春不驻,这是行苦。一年一年衰老,这是留不住的,不能停止在一个境界的,称为行苦。这三类苦三界都有,哪里有乐?真正认清三界的真相,你就觉悟了;觉悟之后,自然会想离苦得乐。如何离苦?一定要超越三界。如何超越三界?就必须依照佛教导的方法真正修行,这才是真正发菩提心,真正觉悟。 另外,佛给我们讲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具体的实践。佛在大乘经典里常说:二乘人,阿罗汉与辟支佛没有菩提心;大乘菩萨才是发了菩提心。要以四弘誓愿的标准来看,就很容易明了。菩萨的心是普度一切众生,不但知道自己苦,要度自己,他要度自己的家人、自己的亲戚朋友,更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平等普度,这是大菩提心。小乘人有分别、有执着,他喜欢的他度,他不喜欢的他不度。而且小乘人,众生求他,他高兴就教;众生不求他,他不主动去教,大乘菩萨则不然。 《无量寿经》说:菩萨为众生作不请之友。你不找他,他来找你。就是把佛法主动的介绍给众生,推荐给众生,这是菩萨事业。所以,菩萨的心跟二乘人的心不一样。这是四愿里第一愿,就是劝我们要众生无边誓愿度。 实际上四愿就是这一愿,后面三愿是完成这一愿的。如果想度众生,若是自度不了,岂有能力度众生?度众生该如何修法?自己应该先断烦恼,这是修行的一个顺序,也是第一次第。这不能不知道,你如果不知顺序、乱了次第,修学决定不能成功。必定是先断烦恼,再学法门。有些人学佛,他不断烦恼,开始就广学法门。他要四弘誓愿后面的两愿,将前面两愿舍弃了,所以度众生、断烦恼就不要谈了。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他由这两愿下手;譬如建筑四层的楼房,他不要下面两层,而要上面两层,如何能建成? 我们见到这一代,修行的人很多,成就的人尚未见到。原因何在?就是不知道从根本修;未曾发真实度生的弘愿。度生的心是大慈悲心,此心有无比的力量推动你精进,使你认真努力修学。为什么要断烦恼?因为要度无量众生。有这样多的众生等待我帮助他们永脱苦难。如果没有德行、没有学问、没有能力,如何能办到?所以,今天发愿必须断烦恼、成就德行,广学法门、成就学问、圆成佛道,皆是为了普度一切众生,不是为自己。这就是大慈悲的力量,像《地藏经》说的大圆满,尔后接着就是大慈悲,就是说明这重要的修学次序。 如果这位老师教你先学法门,这就有了问题。当年我亲近李炳南老师的时候,正式要拜他作老师,跟他学佛,他提出三个条件:第一、从今天起,只可以听我一个人讲经说法,其他任何法师、居士大德讲经说法,都不准听;第二、你从今天起看书,不论是佛经,或是其他的书籍,未经我同意,一律都不准看。第一不准听,将你的耳朵塞住了;第二不准看,又将眼睛遮住。还有,第三、你从前所学的,我统统不承认,一律作废;从今天起跟着我从头学起。 这三个条件想想很苛刻,初次听到,觉得老师很专制、跋扈、不讲理,好像贡高我慢得不得了,瞧不起人,我最后想想,还是接受了,拜他为师。原来这就是戒条,就是教我断烦恼。多听、多看,多烦恼;少听、少看,不听、不看就没烦恼。原来老师是用此方法来教我烦恼无尽誓愿断。我遵守他的教导,半年以后,果然妄念少、心清净、智慧增长,真是得利益。老师的教诫要我遵守五年,我非常感激他,因此得到真实的受用,我自动再加五年。我遵守他的三条戒共十年,如此奠定了学佛的根基,这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 心地清净之后,老师的教法开放了,他劝勉我去十方参学。何谓参学?就是任何人讲都可以听,妖魔鬼怪讲也可以听,任何书都可以看。一切见闻对你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因为你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不会被人牵着鼻子走。有了这样的能力,老师就会放你出去参学。原来初学的人并未具此能力,听这个,这个好,跟他走了;听那个,那个好,被他转了。就像小孩童,父母看得紧,因为他不知邪正、是非,不识得失利害。老师真是大慈大悲,保任诲导,尽心尽力,所以学佛要走这样一条路,亲近善知识。遵守老师三条戒律,称作师承。德学的成就一定要有老师指导。 良师难遇!好老师到何处去求?这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才遇到。一生遇不到的人太多了。所以,有人说:法师,你很幸运,遇到好老师。我们到何处去找?我们跟谁去学?这是真的!师资之道,真是可遇不可求,非常难得,这是机缘。自己真的要种善根、培养善缘。若是实在遇不到,也有方法,那就是学古人。往昔李炳南老师教我,他非常谦虚的说: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他教我学印光法师。印光法师是他的老师,他勉励我以印光法师为师。我那时候初学,还没有出家。他告诉我:古人不要学苏东坡,今人不要学梁启超。这两个人都是大佛学家。他们在佛学上是大家,但是在学佛上没有成就,不能学此二人。所以,他就教我学印光大师。这是今日之下最好的模范,最好的典型。 这也就说明,当我们找不到真正善知识时,可以找古人,做古人的私淑弟子,用这样的方法成就的人很多。在中国第一个以古人为师的是孟子。孟子学孔子,孔子那时已经不在世了,但他的书在世间,他就专门念孔子的书,由书中接受孔子的教训,一心学孔子。他就是跟定这一位老师,专学一个人。他学得很成功,所以中国历史上称孔子为大圣、至圣,孟子是亚圣。 以后采取此方法得到成就的,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人,最著名的是汉朝司马迁,他撰写中国第一部史书《史记》。司马迁学左丘明,他只学一家,专门读诵《左传》,学《左传》的文章、学《左传》的修养,他学成功了,成为一代文豪。又如唐朝的韩愈,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就是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昌黎。韩昌黎的老师是谁?就是《史记》。他学司马迁,专攻《史记》,学《史记》的文章、教训,而成为唐宋八大家的首领。在佛门,明朝的蕅益大师,这是净宗祖师。他的老师是谁?是莲池大师。当时莲池大师已经往生了,但莲池大师的著述在世间,他就完全依照莲池大师的著作来学。等于跟一位老师学,听一位老师教导;就像李老师当年教我一样。能找一位古大德做老师,这是决定不会有差错的。跟一个人学,学一家之言,学成功了,这也是有了师承。 我今天介绍给诸位同学,不要跟我学,我没有能力做你们的老师。李炳南老师教我学印光法师,我今天介绍你们一位最好的老师:阿弥陀佛、《无量寿经》。阿弥陀佛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一同依照《无量寿经》来修学,学成功就是成佛。诸位必须要知道,学习讲究一门深入,一门通达,便能得定、开慧。古人在此阶段修学一般是五年。这五年专精一门,五年之后,才开始广学经论,那时眼睛放光,经义自然明了,假如不开智慧,还用意识虚妄分别,如此学佛即使学三百年,不要说经看不懂,看古人的注解也会错解其意。一定要自己真正有了悟处,再来看古人的注解,就晓得他的境界,和他对此经义理所了解的程度。 李炳南老师往昔教给我的三条戒律,我以为是他独创的。前年(一九八九)我在新加坡弘法,演培老法师邀我讲演。我看到青年学生很多,就把我过去修学的经历,介绍给青年学生,希望他们能跟演公老人修学;跟他一个人学,学一家之言,必有成就。我讲完之后,演公老人拉着我的手到客厅里去喝茶,告诉我:他做小沙弥的时候,在观宗寺,谛闲法师也是给他这三条。我才明白,原来这三条,是中国祖师,代代相传收学生的三个条件,不是某一个人的,这才知道真正的师承。 老师看重的学生,一定教你遵守这三个条件,先把你的眼睛遮起来,耳朵堵起来,烦恼都进不去,此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真正断了之后,烦恼轻、智慧长;然后放你出去参学。这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所以,广学博闻是在第二个阶段,绝对不是一开始就法门无量誓愿学,那就糟了,就害死人。你们今天若不相信,下面的比喻也许能体会到。你听一位法师教导,便修一个法门;两位法师教你一定是两个门路;三位法师,则如置身三叉路口;四位法师,如在十字街头,不晓得应该如何学好,疑问立刻就出来了。所以,跟一个人学是对的、有道理的。 我们看古大德,在《高僧传》、《居士传》里,常见学人跟一个老师,有跟二十年、三十年的,一直到开悟,才出去参学。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修学佛法能否成就,若不懂此秘诀,不遵循此道理,想要成功实在太难太难了。你们找不到好老师,我给你们介绍阿弥陀佛做老师,《无量寿经》就是课本。死心塌地念这一部经,念上五年再看其他的经。这要有很大的耐心,这就是定慧等学。除此经之外,其他的经都不可以看,就看这一本。五年之后,再看其他的经,体会就不一样,真的不一样。因为你有相当的定慧修养,所以样样都通达。 佛法的教学与世间的教学,在观念和方法上截然不同。譬如世间人读书,在大学里选科系,要很慎重,要多方去选择。佛法教学不是如此!它是希望你开启圆满智慧,将来这所大学所有的科系你统统明了。佛法是这样的教学。从何学起?从一门深入学起,所谓一经通,一切经皆通。任选一部经典都可以,最重要的就是一门深入。这一经未通,绝对不能去看第二部经。何谓通?通是开悟。从这一部经上得定、开慧,称为通达。然后你看其他一切经典,一看就通达。 这有个比喻,世间人做学问,常说做学问要像金字塔先博,然后再精、再专精,是由博而精。诸位想想,金字塔无论如何高广,它有极限的,到达顶点就终止。佛法则不然,佛法像种树一样,先有根、有本,然后慢慢再长成枝叶花果,无量无边。它是从一点发生出来的、散发出来的,到最后是大圆满。其结果是世出世间法,无有一样不通达。所以,它的教学方法不同,未来的结果也不一样。世间法的学问,往往到了极限就无法突破,没有办法再扩展,也无法再提升了;佛法则是没有止境的。 诸位仔细、冷静的去想一想,明白此事实真相,才知道佛法教学的善巧,教学法的高明,绝对不是世间一般浅识之士所能明了的。开始好像是没有什么,后来的成就真的不可思议。世间法开始好像是广学多闻,到最后往往一窍不通。它与佛法所采用的方法不一样,结果自然不相同。 四弘誓愿是佛指示给我们修学的程序、修学的过程。依照此过程来修学,没有不达到究竟圆满的。末后一条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烦恼断尽、法门圆满,无量无边的法门没有一样不通达,没有一样不圆满,就是成佛道。佛在《华严经》里,尤其是《华严》末后的一段《普贤菩萨行愿品》,我们称为《四十华严》(总共四十卷)。世尊以善财童子做为佛法修学的榜样,他不但讲理论方法,还做给我们看,表现在日常实际生活之中。善财童子最初亲近的老师是文殊师利菩萨。文殊菩萨就是教他遵守前面所说的三个条件,完成断烦恼,也就是完成戒定慧三学的基础。在文殊菩萨会里持戒、修定、开智慧。智慧开了之后,文殊菩萨把他放出去参学,这就是著名的五十三参。 五十三参是代表社会各种不同的行业、各种不同的学术、各种不同的人物,男女老少、有学佛的、有出家的、有在家的,行行色色,统统都可以接触,统统都可以去学习,以成就他究竟圆满的智慧。到末后(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遇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劝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见阿弥陀佛。一见阿弥陀佛,他的无上佛道就圆满成就。这里我们应该要注意的,即是如果想要成就无上佛道,一定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见阿弥陀佛。不见阿弥陀佛,只可以说是断烦恼、学法门,无上佛道不易成就。 何以见得?我们在《华严经》上见到,华严会是了不起的毗卢遮那佛的法会,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一真法界里面,文殊、普贤都是圆教等觉菩萨。文殊、普贤在华严会尚且发愿求生净土。往年我讲《华严经》,看到这个事实,异常惊喜。华严世界的等觉菩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干什么?实在没有必要,想来想去,只有为了一件事、一个理由;就是到那里去证无上正等正觉。如果不是为了此事,他实在没有到那里去的理由。 然后仔细观察,果然是为此,善财也是为此。这才恍然大悟,要想真正成就圆满无上菩提(就是圆教的佛果),就一定要到极乐世界。所以,《四十华严》、《普贤行愿品》,就是详细讲解四弘誓愿这四句。明了《四十华严》,才晓得我们修学大乘,路应该如何走法。真正明了、真正觉悟、发菩提心之后,你真正的觉心发出来,才真正不迷、真正不颠倒,菩提道上自然是一帆风顺。 第二句是深信因果。往昔我读《观无量寿经》,对这一句经文,一直是大惑不解。为何有此疑惑?假如这一句是在第一条,我不会疑惑,是讲得通的。这第三福是菩萨修的,难道大菩萨还不明因果?不信因果?我们都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因善果,恶因恶果。何以会连菩萨都不晓得?还在劝菩萨要深信因果?如何想也想不通!后来念《华严经》,念到《十地品》才恍然大悟。原来佛在《华严经.十地品》里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我这才明白,华严会上登地的菩萨,一直到十地,到等觉,这十一个位次(最高级的法身大士),他们修什么?他们修念佛法门。原来此处因果是专指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一因果,实在讲,许多菩萨不知道;也有许多菩萨听佛讲了,他不相信。所以,佛在此地劝他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文殊、普贤、善财,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相信这一句话。我读《华严》、讲《华严》,才把这一句搞通了,可见得实在是不容易。 第三句是读诵大乘。这是菩萨善。菩萨学佛,不能一天不见佛,不能一天不读经。须知经不是念给佛听的,经是佛讲的,佛岂会要你念给他听?我们读经是接受佛菩萨的教训。念《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在面前教导我们,他所讲的道理,使我们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的教训,教导我们在世间,或是行菩萨道时,要用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方式。换言之,经里的一切教训,我们都要确实做到,读经就有真实利益。 佛弟子最低限度是每天早晚二课。早晚课如何做才如法?诸位要晓得,早课是接受佛的教训,提醒自己。我今天一天,起心动念、处世待人接物,不违背佛的教导,这是早课;晚课是反省、是检点,展开经典认真做一次反省,佛的教诲,有没有牢记?有没有做到?如果没有做到,要认真忏悔,改过自新,明天一定努力把它做到,这就是早晚课的功德利益,而不是早晨念一遍经给佛菩萨听,晚上再念给它听,自己起心动念则与经训毫不相关。老实讲自己面对泥塑木雕的佛像,它并没有知觉,你早晨骗它一次,晚上再骗它一次,岂不是罪大恶极!你要是骗活人,还情有可原;泥塑木雕的佛像,你都忍心去欺骗它,一天还骗两次,还说有功德,造罪不晓得有多重!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 现在早晚课都是流于形式,一点内容都没有,这如何能得到功德利益?修净土的人,在过去,早晚都念一卷《阿弥陀经》,三遍往生咒,佛号念得愈多愈好。早晚课都一样,这就是专。不可以念太多的经论,太多就杂了,就是乱修,就不是精进了。 《弥陀经》文似浅而实深,最要信心清净则得实益。我讲《弥陀经疏钞》现在是第三遍,还没讲完。讲第一遍,没有留录音带,第二遍留了一套录音带。九十分钟的录音带,三百三十五卷。也就是三百三十五天才讲圆满,所以《弥陀经》很难懂,太深了。我现在介绍大家念《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好懂,没有《弥陀经》那样深,《弥陀经》不要看它文字很浅显,意思却无限深广。 《无量寿经》的文字并不很深,意思你也能看得懂,教训都很明显、很清楚,我们学了就有用处。 假如你工作很忙,无法每一天念一部,像我们台湾的道场、美国的道场,我教他们早课念《无量寿经》第六品(四十八愿)。这是净宗的核心,净宗的根源。修行必定要与阿弥陀佛发同样的愿。弥陀发什么愿,我也发什么愿;希望我的心同阿弥陀佛的心,我的愿同阿弥陀佛的愿。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这就是同志(志同道合),将来当然在一起。 晚课念三十二品至三十七品。这是佛陀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断恶、如何修善、如何存养。所讲的教训都是对人、对事、对物的原则,一定要牢记遵守,此六品经就是戒律,受持即是持戒,持戒念佛就与阿弥陀佛的行解相应。如是心一样、愿一样、解一样、行一样,那你就是阿弥陀佛,如此修净土岂有不成就! 若是天天念阿弥陀佛,天天念《阿弥陀经》,信愿解行都跟阿弥陀佛不一样,都违背了,则念得再多也不相应。古人所谓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有口无心,心愿与阿弥陀佛全不相应。朝暮课诵本是古人订的,对当时修学有用;现代社会人事有很大的变化,有些经咒仪规已经不适用。再者,过去的人对课诵都能了解,它真能提醒,真能助人反省。现在我们念朝暮课本,不解其义,即不能提醒,也达不到反省的目的,只是唱诵而已。像两、三岁小孩唱歌,虽然也是字正腔圆,但不知其意,莫解所云。我们若将课诵本唱给佛菩萨听,佛菩萨并没听进去,我们也白唱了,这是朝暮二课得不到效果的原因。 明白了念诵的目的和方法,依照修学纲领去做,才能得到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佛门经论非常多,自己喜欢的,选一种就行了。选定之后一门深入,至少要念五年。现代人缺乏耐心,我虽常讲,因为耐心有限,大家就不愿做了。不得已将五年时间打个八折,打个六折,六折就是三年。如果折扣再打一些,恐怕就没有多大效果。 我在李炳南老师门下十年,第一部学的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是小乘经。第二部是《阿弥陀经》。第三部是《普贤行愿品》。第四部是《金刚经》。第五部是一部大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依照顺序一样一样的学,每一部都是很长的时间,要有很大的耐心才能完成。至于《华严经》,我听李老师讲毕第一卷,往下七十九卷,乃至晋经六十卷,贞元四十卷,我都能体会。 《法华》、《阿含》、《禅密集》等,虽未学过也能明了。古人所谓一经通,则一切经通,岂会有障碍?此好处利益是得力于老师的指导。这种教学法,不是学一部经,只会一部经;而是学一部经,一切经都会了,那才是真的会了。孔老夫子教学,学生若不能举一反三,孔老夫子也不教。所以,学习要能一门深入。 李炳南老师教导学生,他说:听经,不要听语言,不要听句子,要听经中的道理、教理,理是贯通世出世间一切法。如果不会听,就听教义。义是什么?义是一宗的理论。一个支派的理论,你能通达也行。最高明的是能入教理,其次是教义,都能贯一切法,这才能真正受持。但是这都要靠智慧,智慧一定要从戒、定、慧三学做起。换言之,老师教诫的方法,最好死心塌地的去遵行,把心定下来,不可见异思迁,要修忍辱波罗蜜,要有极大的耐心学习。若有人说:这法门不错,那经典殊胜;都要忍耐不为所动,暂时不听、不看,都把它放在一边,等自己智慧现前之后再来看。智慧不现前,我就不看。死心塌地一门深入,这样的人成功的希望非常大,这就是修学成功的秘诀。 以上说的十句都是自利的,都是自己修学的。只有最后一句,佛教导我们要把佛法广泛的介绍给大众。所以,后面一句就是劝进行者,要劝别人学佛、要帮助别人精进,这就是菩萨。所以,凡是大乘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善就是这样的条件。从孝养父母到劝进行者都做到,这才是大乘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可见得善的标准是有一定的。诸位要把此事搞清楚,《地藏经》讲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念地藏菩萨名号,供养地藏菩萨,将来就得到一百次往返三十三天,不堕恶道的果报,你就明白了,原来这不是普通修行人。假如是世间法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只要具足第一福就够了;小乘教里讲的善男子、善女人,标准是具足前二福;大乘佛法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必须三福统统具足。所以,我们读经里的善男子、善女人,想想我们有没有分?我们究竟做到了多少?合不合标准?尤其是大乘佛法。 (二)六和敬 《观经》三福,是我们修行基础的基础。离此基础,不要说是大乘,人天善都不能成就。所以,我们学佛就是从这里学起。这是佛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