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小说园地 圣母峰之死
圣母峰之死

圣母峰之死

強.克拉庫爾

  • 小说园地

    类别
  • 2023-02-05发表
  • 163463

    已完结
© www.iabbook.com

第1章 序

圣母峰之死 強.克拉庫爾 1548 2023-02-05
人类演出悲剧,是因为他们不相信现实中有悲剧。 但悲剧,其实都发生在文明世界里。 贾塞特Jose Ortega y Gasset 序 为什么要爬山?刘梓洁/文 贴近生命消逝的谜团,偷瞄死亡的禁忌疆界,都令人血脉贲张。我坚信登山是伟大的活动,固有的危险非但无损其伟大,反而正是登山伟大的理由。 为什么要爬山? 这是每个登山家、登山爱好者都曾自问、或被问到的问题。 我大学时参加登山社,轻松惬意地走过郊山山径,挑战过十多天的高山纵走,曾在冬季穿着冰爪踢着雪阶前行,曾跟着老手学长溯勘高山溪流,也曾在倒木横陈的中级山泥泞里滑得稀巴烂,一直到近年,开始海外远征:到尼泊尔的喜玛拉雅山区、云南的梅里雪山山区健行。

但是,为什么要爬山?我仍无法给出最精准、最确切的答案,也许,可以很取巧、也很诗意地,挪用这本登山经典著作的书名:为什么要爬山?为了into thin air。 为了进入稀薄的空气之中? 是的,没错。任何到过高海拔的人,都能体会到那种从头痛欲裂、恶心呕吐的高山症中,一点一点调和适应,像在寻求与巅峰之境的频道般,慢慢学会在稀薄空气中吐纳、前行,而感受到的清明、澄澈、开阔、释然,而那绝对来自对大自然、对稀薄空气的臣服与谦卑。 而我的另一位登山同好,更直接地告诉我,她不是为了山登山,而是为了人,她喜欢人与人在山上相处时的不分你我,喜欢走了一天双脚铁腿起水泡而终抵营地之后,与队友们吃饭、喝酒、观星、谈心。

在空气稀薄之地,物资匮乏的深山,甚至动辄与死亡错身的冰壁上,如何自保自救,又友爱互助?更是对人性的一大考验。我曾走过缺水缺粮的路线,走到眼冒金星,靠意志力拖着步伐,突然,在前方山径拐弯的学长转头对我喊:看妳前面那颗大石头,休息一下再走!我低头,上面有半盒学长留下的保久乳。这50CC的天堂甘露,果然支持着我走到营地。 也曾在水管冻结的高海拔山屋住下,主人融了冰雪烧了一桶水,所有入住的登山客整晚刷牙洗脸就靠那一桶水,但别队的队友两三下就拿保温瓶分个精光,我们只能在单人铺位上,愤愤不平嚼口香糖刷牙、以湿纸巾擦脸。 是的,领队的专业与爱心,山友的个性与操守,影响了整趟攀登之旅。这亦是这本书最受讨论与争议之处。

一位爱好登山的撰稿者,受杂志之邀,前往圣母峰,针对登山商业化做专题报导。未料,这位主角,即本书作者,目睹了这神圣山峰规模最大的一次山难,十二人丧生,其中一名日本女性登山者的丧生地离他只有三百多公尺。而当采访报导者的角色,变成了生还者归来,他有没有权力与义务记录下一切? 文章刊出后,作者收到了罹难者家属来函抗议:如今你平安健康回到家了,你批评了别人的判断,分析他们的意图、行为、个性和动机。你评断领队、雪巴人、客户应该做什么,并傲慢地指责他们的过失 作者克拉库尔的立场,在原著书名的副标表达得很清楚:圣母峰山难的个人记录(A Personal Account of the Mt. Everest Disaster),然而,到了改编电影(台译《巅峰极限》,副标则变成耸动的圣母峰上的死亡(Death on Everest)。

为什么要写? 正如所有写作者都可以现身说法:唯有透过书写,才能疗愈与解脱。克拉库尔说:山上发生的事不断啃噬我的勇气。我认为撰写本书或许可将圣母峰赶出我的人生。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看这本书? 不登山的人,会看登山电影,往往是将之当做灾难片来看,看里面的冒险犯难、千钧一发;这部登山文学,却不只是灾难纪实报导而已,它包含了伦理辩证、生死凝视,包含了恐惧与希望正如每个人的生命,都曾到达过空气稀薄处,而这本书,或许可当做那一瓶备用氧气。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