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随身智囊 生活美学

第179章 诗是预言?

生活美学 黃永武 1323 2023-02-05
古人相信诗在冥冥中成为预言,所谓一语成谶,诗人常在不知不觉中以诗句预告自己的不幸,叫做诗谶。真有其事吗? 这类记载甚多,读清人的书,几乎大家都相信。像光绪帝的宠妃珍妃,九岁就写月影井中圆句,很出名,后来她做了皇妃,却在慈禧太后的盛怒下,命令太监活活将珍妃投入井中淹死,有人说应验了那句诗谶。 清人夏濂,写了一首咏秋蝉诗,中有身世无端又夕阳句,很动人,但也极衰飒,没多久就下世,有人相信这是诗谶。 清人毕梦星,诗写得不错,但总喜写些花飞叶落的景象,有一次从京师回家,写诗道:病久自知能不死,书来何意竟还家,不久就死了,古人诗文中都避讳死字,写了就不祥,三家村学究教诗文,一定以此谆谆告诫。 毕梦星的叔叔,在五十岁谦辞祝寿诗中,有满袖清风一枕凉句,隔年就过世,有人说诗句中秋气太重,也是一语成谶。

清人洪午峰在三十岁的感怀诗里,写毕竟茅坟胜花屋,此中留我尚多时,竟然认为长满茅草的坟墓,胜过开满了花的屋子,开始住在坟中的岁月要长过住在屋里的时间,说如此不祥的话,果然年未四十就逝世了,自然成为诗话中津津乐道的诗谶。 清代女诗人张粲,写晚春诗道:妾心正似桥头柳,不遇东风恨不深,春风里的杨柳,不是得意,反而恨更深,如此悲哀激楚的声音,结果就在十八岁死了 这类例子,毋须再多举了,诗评家的想法与批判都一样,认为文字冥冥中感通鬼神,所以都以一语成谶来解释。 依我想,写诗的人多喜写愁苦悲凄的调子,许多人写过悲凉的诗,并没有发生什么祸事,偶然有人写后就遭不幸,那句诗便被附会作预言了。像珍妃用过井字,后来死在井中,这也算诗谶,实在附会得太牵强。

至于巧合的事也所在多有,就像从前北京城,前三个城门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结果元朝顺帝的年号是至正,正字与正阳门相应,就灭亡;明朝思宗的年号是崇祯,崇字崇文门相应,就灭亡;清朝逊帝的年号是宣统,宣字与宣武门相应,就灭亡!于是民间流传着这三个门额,正是元明清三个朝代亡国之君的谶兆。这种巧合,在诗人遣词中尤为常见,像写个死字就死的,写个血字就不祥的,一定在所难免。 除了附会与巧合之外,平心而论,诗文的雄放或羸弱、昂扬或消沉,实与诗人生命力的扩张或萎缩,有着密切连带的关系。如果隐隐见于笔端的,尽是些枯木寒灰的意思,对活下去缺乏旺盛企图心的诗人,相对地也会减弱免疫力,容易受疾病的侵犯。所以有没有腾跃求生的意念,有没有奋斗追求的理想,在诗里的确可以看出些征兆的。

这么说就不完全是迷信了,像李贺诗里总是愁心如枯兰,又如何能长命呢?十八岁绮年花貌的人,如果老想些墓穴里的白骨青蝇,担心着生死呼吸间太短促,或是满纸恨呀恨的,不肯往开朗的方面想,这种潜意识中的心理倾向,才是令人神销气索的根本。许多爱写死呀死的诗人,不幸早夭,片纸成了春梦;许多爱读《楚辞》哀怨神鬼篇章的人,自信年命不永,命运也多困厄,这恐怕要用心理学去解释,而不能算是迷信,诗文与气运相关,道理就在这里,一语成谶,有时是反映诗人自身生命力强弱的缘故吧?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