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随身智囊 生活美学

第98章 不要相信灵感

生活美学 黃永武 1805 2023-02-05
爱写作的人,多喜谈灵感,在家闷坐整天,只字未写,就说是灵感不来。古人有爬到树巅去等灵感的,今人则喜坐在咖啡厅的微灯下狩猎灵感,咿咿呀呀,一句半行,自以为猎得了生气淋漓的野生灵感。 许多爱好写作的青年,多是夹着笔,托着腮,苦思冥想,就算真做到了含笔腐毫成痴成癖的地步,也创造了几篇佳作,但就是不能持久。灵感好像是很吝啬的东西,总是让你稍尝一点甜头以后,就再也久候不来。 西方人把灵感叫做烟士披里纯,形容为天才者突然涌现的感情,有如宗教上的天启一般,是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感动。不过,我倒不作如此神奇的想法,唐朝王勃坐快艇到滕王阁上,拈笔立就那篇<滕王阁序>,真是惊世绝艳,王勃应该获得灵感之助吧?苏轼夜游弄错了地点,一样写了那篇情景与理趣兼美的<赤壁赋>,苏轼应该获得灵感之助吧?但我不认为那是什么突现的超自然能力。我以为如王勃苏轼的表现,乃是他们数十年在学问修养上总体融会之所得,凭着才华的笔,乃得一挥而就,若没有学问修养及虚灵的心境,所谓一时的灵感,根本没有突然涌现的可能。

因此,我想告诉爱好文学写作的青年朋友,不要相信灵感,写作应从读书、修身、静心三方面入手,天底下若真有灵感,缺了这三样,灵感也无从降临的。 写作为什么一定要读书?读书的目的不在抄袭佳句、效颦风格,更不是自己缺乏自信,而去仰仗权威著作。 写作要读书,是为了积学储宝,长见识、明事理、多史证、察风物,享受现成的古人经验,领受古今的示范佳作。 写作要读书,是为了书有触媒作用,激发思想。前人想一件,我们因而闻一知十,想十件。前人想东边,我们因而相反推理,想西边。前人想浅处,我们因而深入推勘,想深处。常读书,写作的资材可以彼此被触发,互为条贯,而且耳目常新,心思容易推广出去,写作的思路源源而来,文章的光彩才能久而弥彰。

写作要读书,更是为了收敛放心,少读书则闲暇怠惰,心容易放散,多读书则见多识广,神气清正,气象自然不同,产生变化气质、虚静心境的效果。 多读书游历,笔下浑然浩远,有了海岳之气,多好!多读书修养,笔下湛然清绝,有了冰玉之质,多好!多读书明理,笔下铿然和鸣,有了金石之声,多好!多读书思考,笔下卓然高大,有了名家之象,多好! 写作为什么要修身?因为文章是心灵的反映,作者要有一个美丽的心灵,才能反映成美好的作品。古人说:藏心于渊,美厥灵根,所谓灵根,就是德性。有人认为作家常常幻化自己,写道德的事物,全为了救赎涤罪。如果真是如此矫情,如此有舌无骨,那只能欺世于一时,不能感人于永恒的。 好文章就是要表现作者的本色,有了本色,才能成品,才有可贵之处。一个作家如果胸中没有固守的志向,笔下也不可能有什么警策的语句,陶渊明的诗写得再澹远,只谈谈酒与诗,但其中何处不是拂衣而起的血性?因为陶渊明无心求名,只想蓄德,所以善保他的元气。我以为写作最要紧的是腕下有这股不磨的隽气,文辞缺少这股盘结精纯的气,就像寒蝉土蚓,难以传声于久远的。

修身养气,好像很迂阔,但文章毕竟不以粉饰字句为根本,而以求气势的整大阔达为根本,气从理来,心中要理直,笔下才气壮;心中要理充,笔下才辞富;心中要理明,笔下才辞达。否则只写些阉幽柔靡的文艺调调能怎样呢? 写作为什么要静心?因为心不静,总是往人欲的方向奔驰,只有心静的时候,定静思虑而有得,才能写出好作品,心静下来,灵妙的天机才活泼起来,成为灵泉不竭的源头。 为什么不少作家一炮而红,反而再也写不出好作品?因为窜红的作家,能够不让注视着他的大众眼光妨碍他覃思冥想的才能,太难了!商业的拉力,掌声的引诱,世间人欲的喧腾,都改变了他当年创造第一个佳作的环境,心已经不容易静下来了,纷杂昏沉的呼喝之中,写作者必须依仗的纤细性格不易继续维持,丰盈的人际牵挂,反使才子贫血了,古时候的江郎才尽,就是真实明显的例子。

古人认为写作者必须洗涤心源、独立物表,才能具古今只眼,文章里才能有一段精神命脉骨髓,话说得好像调子太高,但我记得拿破仑说过:一个不想当大将的小兵,不会是好小兵。同样的,有志于写作,就要悬一个高标准去努力,具古今只眼,写传世作品,若完全没有这种想法,就不会是个好作家。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