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历史烟云 讲理

第20章 十八、别

讲理 王鼎鈞 3225 2023-02-05
教务处送来一张条子: 本学期即将结束,依学校行事历,各毕业班课程统祈在本周内授完,非毕业班课程统祈在下周内授完,敬请察照为荷! 杨先生的反应是吃了一惊,好像一个花钱没有计算的人,突然被银行通知存款不足一样,原来这一学期又过完了。而且他的学期比别人提前结束,因为他教毕业班。对他而言,并不是又过完了一个学期而已,他跟他最熟悉的这一班学生,已经没有下学期了。 随着毕业而来的是轻松加上忙乱,各人有各人的感触,各人有各人的打算。杨先生呢,他在例行的诸般工作以外,打算利用最后一个小时,对学生发表一篇讲话。他如期这样做了,那次讲话的内容,很值得记在这里。 一 各位同学: 今天我们上最后一课。我们的最后一课是很兴奋很快乐,不像都德的最后一课那样沉重。你们要毕业了,要升学了,这是教人很高兴的事情,亲戚朋友见了面都会对你们说,恭喜恭喜!

你们毕业以后,都要离开这一座学校,这座学校成了你们的历史,成了你们的回忆。你们以后旧地重临,不再是这里的学生而是这里的客人。那时候你们会自问:这座学校给过我什么益处?我在这里得到了一些什么? 这也正是我要自问的。我在自问:我给了你们一些什么?我曾使你们得到些什么? 毕业使你们放下过去,面对将来,将来是个未知数,你们可能觉得惶惑。我在年轻的时候心里常常有这种惶惑。最近,我常常听见有人唱一支歌,歌词的意思大概是,一个小女孩问她的妈妈:我将来会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会漂亮吗?我会幸福吗?妈妈的回答是:将来的事谁也不知道,命运要如何便如何。你们现在是这支歌里面的女孩,而我,也许可以自以为是歌里的那个妈妈。你们在问:我将来能考上什么样的学校?能找到什么样的职业?能有什么样的成就?我要说:你要奋斗,你要努力。命运,我不能断定它不存在,我敢说,它并不慈善,我们不能听它摆布,我们要向它抗争。你必须有力量,够条件,才能跟它争长争短。我总担心你们条件不够,力量太小。我总觉得我们这些教师,平时对你们帮助不多,现在眼睁睁看你们毕业,看你们走出去,觉得你们像一个女孩子,嫁妆还没有准备好,就要出嫁了,像一个战士,还没有装备齐全,就要出征去。

所以我必须想一想,我教过你们什么。 我教你们认识了几个生字,记住了几个典故,懂得了几分人情世故,还有一点点作文的方法。 这些能够帮助你们吗?但愿如此! 二 说到写文章的方法,我有很可笑的经验。当我年纪很小的时候曾经向一位作家请教,希望他肯告诉我一点写作的方法。那位作家跳起来反问:谁说写作有方法?你以为写作是木匠做桌子吗? 那时候,我吓坏了,很久很久,不敢再想写作方法,仿佛那是个可耻的念头。可是,后来,我实在忍不住,又拿这个问题去问我所碰到的另一位作家。他默然不语,抽了几口烟,才慢慢的说:文章本天成,心里想写,手里拿笔就写,最后在纸上写成了,一切自然而然。至于方法,我从来没有想过。 文章,无论如何是人用大脑指挥手做出来的,在制作过程中,不会没有有意的安排。奇怪,我遇见的人,都否认这种安排。

就算文章天成罢,天也不是没有方法。天下雨是有方法的,科学家发现了这方法,已经可以造雨。 我相信,作家对他所使用的方法,不可能保守秘密。他不能不写文章。他不能不发表他的文章。文章发表出来,他的写作技巧,就暴露在我们眼前。有一段时间,我花心思研究许多作家的文章,找出他们的方法来。我把他们使用的方法,选出一部份来,告诉了你们。也许你们大家,或在你们中间的一部份,像我当年一样,到处寻找作文的方法。那么,我算是为这些人做了一件事情。 这些方法,看上去是很枯燥的。把一篇优美生动的文章,分解成机械的零碎的规则,似乎是一桩罪过。没有关系,我们尽可能的在防止这流弊。我们的办法是:对文章的分析,不要太琐细,分解的工作适可而止,这个可就是使这个工作不要丧失启发性。文章是被解剖开了,让我们看到它的构造,等我们一部份一部份看清楚了,各部份立即在我们脑子里合并,还原,文章没有被杀死,它的优美生动反而更鲜明的被发觉了。变魔术的常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我们的目的在看门道,可是也不忘记热闹,分析技巧,适可而止,对欣赏也有若干帮助。

如果我们的目的不仅在欣赏,更在写作,那么,就把分析得来的方法,反覆加以练习。这像打毛线一样,你得不停的打;又像游泳一样,得常常去游。起初,乐趣似乎很少,学习的人用热忱和毅力来克服一切,渡过这个阶段,以后的路就平坦了。 三 同学们,我不能不告诉你们,尽管我介绍了很多方法,然而凡是我所介绍的方法,都不是最好的方法。我所介绍的方法,都是人家用过一千次一万次的,都是沿用了几十年几百年的,这样的方法不十分可贵。最可贵的方法是你自己的方法,你自己慢慢磨炼,慢慢领悟,让它从你心里慢慢生长。你的方法,不应该跟人家完全相同,可是,也不可能完全跟人家不同。你的方法和别人的方法大体相似,只有一点点不同,有了这不同的一点点,你写出来的文章就有自己的特色。这一点点不同之处,正是最重要的地方,它是在共同基础上的个人成就。没有个人的成就,到底不能算真正会写文章。怎样使一位作者得到那卓成一家的特殊诀窍?谁也说不出来。很多人尝试说明,但总是说不清楚,他们说出来的不是方法,只是一种感受。那种说明,只宜供心有同感的人互相印证。我们不能不认为,这一部份是日常通用的语言所不能说明的,单就这一特殊的部份而言,写作可以说没有方法。

同学们,我们要说明好文章何以能成为好文章,还有更大的困难。作品跟人品有密切的关系。好作品的作者,有个好的人品,要想清楚明白的说明二者的关系,十分困难,习惯上只能笼统的说,作者的人品无可避免的要流露在作品里,人品倘若卑下,作品的格也高不了,俗语说: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恰是一个可用的比喻。不过,仅仅一个比喻不能满足我们,我们追求的是方法,什么样的人品算是好的?能定出一张公约或一套守则来吗?其次,好的品格究竟怎样使作品好起来?能列出方程式来吗?这样的问题,被人家认为毫无意义,因为事实上办不到,即使能办到,也不能像在化学工厂里面一样,按部就班作业就可以得到预期的结果。我们模糊的相信作者的品格对作品起着一种秘密的作用,找不出什么有效的实践方法。

总括起来看,写作有方法,但不能完全依靠方法。方法不是万能;也不是一点用处没有。最可贵的方法是自己独创的,最可靠的方法是别人用过被大家认为有效的。方法属于知而后行的一面,但是写作还有不知而行的一面。这样,你们大概可以知道,我究竟对你们有什么样的贡献了。 下午,吴强到宿舍里来探望杨老师。杨老师正靠在藤椅上,觉得非常疲惫,连喝了两杯浓茶,也提不起精神来。他没有对吴强说多少话,吴强又不善言谈,两个人一直默默的对坐着。 杨先生的心思可一直放在吴强身上,他跟同学们有论说文作法一段因缘,全是被吴强偶然引起。如果不是吴强跟同学打架,他也许不那么强调讲理。如果当初心里没有那一丝怜惜吴强的念头,他也许不那么注意写论说文的教学。

教学期间,杨先生一直很愉快,全神贯注。等到教学结束,他立刻感到突然而来的疲劳,那是由不相信耕耘能开花结实而生的疲劳。每一次,工作告一段落时,他都有这样的感觉。 教书,外人以为是个带着权威性的工作,天天像北斗星一样被学生围绕着。可是,一旦学生毕业散去,就没有几个人还记得你,十年以后,如果还有一个学生记得你,也就不错了。 这个人,也许就是吴强。杨先生稍稍恢复了精力。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