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历史烟云 末代皇帝皇妃秘闻

第24章 《火龙》得失浅议

末代皇帝皇妃秘闻 潘際坰 2339 2023-02-05
溥仪是历史人物,也是传奇人物。此人荒诞,奇特,有趣,不可思议;富有闹剧、悲剧、丑剧、喜剧乃至正剧色彩。我曾与他促膝长谈八十个小时,印象难忘。 《火龙》写这位末代皇帝后半生由囚犯始,以平民终,这本身就是挑战。因为,前半生才是溥仪最风光的岁月。无论是三岁登极六岁下台的宣统也好(我简直要说他是穿开裆裤的皇帝),还是九.一八事变后,他在满洲国先当两三年执政再当十二年傀儡皇帝;真皇帝也好,伪皇帝也好;丝毫帝王气象没有也好;他不同于康熙乾隆甚至光绪,更不同于外国的任何一个皇帝,但是他有一种神秘感。何况,前半生还有张勋复辟,冯玉祥逼宫,郑孝胥手持帝子出虎穴,册立皇后大婚,天津张园寓公种种光怪陆离事件,穿插其中。

所以,从一个角度看,溥仪的戏几乎全在前半生,要么就是加上从皇帝到平民而成的整个一辈子。但是,从另一角度看,后半生并非无戏。前半生的人性是扭曲的,虽风光而不快活;后半生才恢复正常的人性,所谓从绚烂归于平淡,虽平凡可笑反而觉得开心。写风光易,写平淡难。 编导李翰祥毕竟是高手,他以溥仪遗孀李淑贤口述其后半生为经,而以与溥仪有夫妻关系的三个女性为纬,展开故事。虽以后半生为重点,但是前半生也有简洁交代,至于大婚热闹场面,满洲国消失时的动乱等等,透过皇后婉容与福贵人李玉琴的经历,依然可以呈现在银幕之上,影片的娱乐性与戏剧性大为增加。 《火龙》虽以首次公开末代皇帝闺房秘史为包装,编导的视野却甚为开阔。

李翰祥也善于捕捉细节。如刻划婉容酷嗜鸦片与性苦闷,溥仪晚年在北京街头乘公共汽车过分讲求礼貌的笑料,实际上都使得人物的特征与性格更加立体化。 演员阵容整齐,梁家辉以影帝饰溥仪,溥仪特有的气质演来酷似,可惜稍欠苍老。潘虹以影后饰李淑贤,演技含蓄细腻,只是太年青漂亮了些,但这算不得什么缺点,观众只觉得好看。皇后婉容(李殿朗)的贵族小姐派头,福贵人李玉琴(李殿馨)的平民身份,都演得很称职。至于以王铁成饰周恩来,正是理想人选。美中不足的是,婉容与周恩来总理都嫌稍胖。婉容之母当是老演员吕恩。 《火龙》穿插文革镜头,很必要。为忠实于溥仪后半生经历,这些场面绝不可少,海外观众初次领教,当感震惊。而溥仪之不死于文革之中,得以长逝病榻之上,非关命运,其中有很重要的人力因素。

《火龙》之外,尚有中美合拍、中义英合拍几部溥仪影片,李翰祥干净利落,脱颖而出,也是一项成就。 评述《火龙》不足之处以前,想先谈一谈我所知道的溥仪夫妇之间情况。 三十年前,曾与末代皇帝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长谈十日,其中谈到十七岁大婚(后来我查明是一九二一年十二月一日,即民国十一年农历十月十三日,星期五),皇后郭博罗.婉容(一九○六一九四六),蒙古族人,与溥仪同岁,她的父亲荣源(《火龙》字幕误为荣元),是内务府四大臣之一。其实按照典礼体制,比皇后早一天进宫的却是淑妃文绣。溥仪告诉我,他先从照片上选中了文绣,满族人,但是四位太妃有人嫌她太穷,又不美,所以又挑,挑出婉容,册立为皇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曾派专员致贺,十分滑稽。

清朝皇帝妻妾分为八级: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溥仪在北京与长春先后有皇后婉容,淑妃文绣,庆贵人谭玉龄(满族人,毓朗之女,姓他他拉),福贵人李玉琴。最后,到六十年代,溥仪五十六岁时与女护士李淑贤结婚。附带提一句,据《清皇室四谱》,西太后咸丰元年被选入宫,初赐号为懿贵人,也是贵人。溥仪又说,他生平从未冶游。 《火龙》是一部以溥仪后半生为主的传记性的电影,皇帝四十多年与五个女性的夫妇生活贯穿全局,而剧本完全根据最后一位遗孀口述,于前数人难免隔膜,这是意料中事,不足为异。或者导演完全明白,但加以取舍,亦未为不可。 据溥仪当年面告,他在天津亲近文绣而冷落婉容,结果婉容不满,文绣求去。这就是婉容后来在长春伪宫被溥仪软禁,饱尝深闺寂寞之苦终于与仆人私通的因由。而溥仪在英文老师庄士敦爵士送的皮夹里,居然还保存谭玉龄的遗物指甲,亦可见他有一份可怕的痴情。访问溥仪之后,我又访问过李玉琴。那年她二十九岁,她已苦等十二年,渴望知道溥仪何时可以恢复自由,想不到她三十一岁他突然出狱。

她比溥仪小二十二岁,长春人,家庭贫困。十五岁读小学时被选中为福贵人,入伪宫。逃亡时,她见过婉容,盛赞婉容漂亮。五十年代初,李玉琴一再去抚顺探监。她写信给溥仪,开头第一句总是亲爱的溥仪,很足以反映社会的巨大变迁。 听说李淑贤是在全国政协礼堂一次舞会上与溥仪相识,后来终于结婚的。从一九六二年到溥仪逝世的一九六七年,实际上也不过六年光景。当然,她对溥仪后半生(除李玉琴之外),最为了解。 溥仪英文名字是亨利,婉容是伊利莎白;教溥仪在紫禁城吃西餐(当时叫(洋饭)的也是她。但影片中出现婉容在吉林逃亡时以英语骂人场面,虽是噱头,但不可能。溥仪在舞会上,遇到两个满族贵族之女,有人为之作伐,那打扮那言谈举止,在六十年代之初的北京,也不大可能看到。我的意思是,既然写溥仪家庭生活,那就最好能通过人物的谈话与行动,既表现人物个性,又表现时代特征,像老舍的《茶馆》那样。这也许属于苛求,但是,末代皇帝溥仪毕竟是现代历史人物。传记性的电影可以有假设的故事,虚拟的人物,不过,这想像的人与事却是由真实中孕育出来的。有真实打底子,然后才能去想像。《火龙》的总体甚好,但个别地方的想像,似乎放任了一些。导演长居海外,这也难怪。

(一九八六年)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