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历史烟云 中国杰物传

第15章 (第15则) 左宗棠

中国杰物传 陳舜臣 8679 2023-02-05
左宗棠是常胜将军。他镇压西北叛乱,使由浩罕来攻的阿古柏.帕夏溃灭,瓦解英国建立安集延国的计划,保全了新疆领土。所谓自比诸葛亮,看来不见得只是他的一句豪语。 【喜为壮语惊众】 十九世纪中的太平天国之乱,是对清朝政权的一项果敢的挑战。最后虽归失败,却获得很高的评价。满洲八旗军欠缺军队应有的战斗力,在鸦片战争中早已暴露无遗。汉人军团绿营也是素质极低的军队。因此镇压太平天国之乱的,是湖南及安徽的城练,亦即湘军、淮军,由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指挥。唯物史观派的史家定位太平天国之乱为农民起义,并把镇压者当作反民族革命、反动分子。 鸦片战争的英雄林则徐奉命镇压广西民乱,自故乡福建向西急行,却在中途得病,死于潮州。因此,他并未被打下反民族革命的烙印。

左宗棠可以说是林则徐的弟子,曾在担任浙江巡抚的时代自太平军手中夺回杭州,于镇压方面有功,因此所获得的评价并不太好。尽管有人说他是民族的叛徒,但如果冷静地回顾历史,就会发现左宗棠也有民族英雄的一面。 在清末的中国,以政府要员身分而极为活跃的人物,大抵都是出身于科举最后阶段会试及格的进士。自林则徐以下,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胡林翼、沈葆桢等著名人士,皆出于彼。非进士出身,却晋升至最高阶的,大概只有左宗棠和袁世凯二人吧(另外还有一位靠军功起家,以政治家身分几乎晋升至高阶的刘坤一,但此人或许归类于军人较为适宜)。尽管如此,左宗棠仍是乡试及第的举人,具有任官的资格。袁世凯在乡试中也未能及第,是靠捐纳、即献金而取得资格。

生于湖南省湘阴县名门的左宗棠,二十岁便乡试及第,但在其后的会试时,三次挑战都归失败。会试是三年一次,左宗棠到第三次就放弃了。科举考试与学问不同,康有为后来也成为进士,但在此之前早已是天下知名的学者。在经学方面,他恐怕比进士及第那年的考官还更有实力。 左宗棠的学问,也许不是为了考试。他因关心而学习的是舆地(地政)、兵法、农政等实学,这些都不在会试科目之列。 放弃正式的精英官僚路径的读书人,多半走上幕僚之途。也就是充当精英高官的秘书。 清代地方高官在本俸之上还有庞大的养廉银。顾名思义,这是为保官吏清廉,以免榨取当地居民的资金。但事实上还是有不少被公认化的贿赂。在中央起码有官僚组织,但是到了地方,例如总督或巡抚调任时,幕僚团多半也会采取行动,随行至新的任地。新上任的总督必须到空无一物的官厅赴职。因此,他就得带着自己的幕僚去。

幕僚并非政府任命的人员,不算是正式的官吏,因而不需要考试合格等特别的资格。文章写得好、善于交际、点子多,总之具有各项才艺技能的人,就可以成为幕僚。大致而言,与该名正式高官有关系的人,或是靠亲戚及熟人大力推荐的人才会被选上。而且虽然说是幕僚,这其中,从跑腿的到宾客级的都包含在内。 在《清史稿》列传中,对左宗棠是这样描述的: 喜为壮语惊众尝以诸葛亮自比,人目其狂也。 也就是说,他表示自己与诸葛亮不相上下,因此人们视之为疯子。他大概认为,像他那样了不起的人却不能成为进士,这是世界的错吧!虽然被世人嘲笑头脑有问题,但因为这种豪言壮语,他的名字广为人知。 这不只是豪语,而是有实学作依据的。也有人看出他的能力,那就是两江总督陶澍(公元一七七八︱一八三九年)及湖北巡抚胡林翼(公元一八一二︱六一年)。这两人皆为湖南人,胡林翼跟左宗棠还是同年(编注:科举中同列一榜的人称同年)。

横览九州(全中国),更无才出其右者。 胡林翼给予左宗棠无上的赞许。 道光二十九年(公元一八四九年),云贵总督林则徐奉准引退,便护着郑夫人的灵柩回到故乡福建。船旅曾暂泊长沙,当时左宗棠前去晤见林则徐,两人整夜畅谈,竟至天明。 这是初次会面,左宗棠三十七岁,尚无官衔,但六十五岁的老总督林则徐却知道他的事。给予左宗棠极高评价的陶澍在两江总督任内,林则徐是江苏巡抚。而对左宗棠赞不绝口的胡林翼当贵州知府(府知事)时,则在云贵总督林则徐的辖下。胡林翼一直劝林则徐任用左宗棠。求才若渴的林则徐便听从胡林翼的劝告,要招聘左宗棠。不料,左宗棠因私事而无法离开湖南。原来家族里有人提出诉讼,告左宗棠侵占财产。大概是左宗棠经常与人冲突的性格所致。

林则徐与左宗棠会面的地点是在船上,登船时,左宗棠踩错了踏板,落入湘江,被人扶起来。我在《黎明前的中国》里写道,左宗棠也许是太紧张了,以致失足。然而,他是个站在任何伟人面前也不会紧张的人,竟公然说自己是诸葛孔明,希望引起大家的注目,当时还举了旗去见林则徐,旗上大大写着湖南举人左宗棠。我在小说《太平天国》里,写他为了给林则徐一个难忘的印象,因而故意掉入河里。左宗棠在洞庭湖边的湘阴长大;他是水乡之人,应该很习惯水才对。 林则徐与左宗棠会面后第二年便死了。虽然只见过一回,左宗棠却可以说是林则徐的弟子。 江中燕谈达曙,无所不及。 日后,左宗棠在给朋友的信上,这样记述当天的情形。 尽管是初次见面,但林则徐必然已读过左宗棠的地政及兵法著作。由于想招聘为幕僚,理应研究过对方的底细。

两人彻夜交谈的虽为天下国家之事,但据说主要还是有关西北的问题。背负鸦片战争的责任,林则徐被左迁新疆达三年之久,因此他曾思考并研究过西北问题。可能也尽量收集了许多有关西北的资料吧! 收集与自身任务有关的所有资料,是林则徐的习惯。奉派到广州去取缔鸦片时,他也曾招聘懂英语的人为幕僚,帮忙翻译当地的英文报纸及英文地理书籍等。被流放新疆时,中途在扬州遇到魏源,便把那份资料全部交给魏源。魏源据此撰著了《海国图志》,众所周知地,这本书还传到日本,对幕府末期的志士影响很大。 在湘江彻夜的燕谈中,除了新疆三年的体验外,应该还传授一些资料吧!林则徐的三个儿子也都在座。长子已经及第进士。林则徐虽然跟左宗棠对谈,但他或许也希望让三个儿子听一听,因此这段话可以算是遗言。

中国的忧患不是英国,而是俄国。 这是林则徐由新疆经验所导出的结论。打过鸦片战争的他竟有这种看法,真叫人相当意外,但这是在他也了解英国之后所得的结论。 【新疆不保,京师危矣! 】 近代中国的国防论,可分为海防派和塞防派。简单说,就是主要的假想敌应该是哪一国。海防派把从海上而来的英国视为主要敌人,因而有亲俄的倾向。海防派的代表人物自然是李鸿章。相对地,把俄国视为主要敌人的是塞防派,以林则徐为始祖,他的女婿沈葆桢、湘江夜话时曾受教的左宗棠都属于这一派。 左宗棠成为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幕僚,是与林则徐会面三年后的事,当时他已经满四十岁,起步算是很晚。张亮基也是林则徐底下的一名云南知府。但张不久便成为湖广总督,调任到武昌去。左宗棠最后成为张的继任者骆秉章的幕僚。

太平天国之战已经揭开了序幕。曾国藩组织湖南义勇军(湘军),以取代无用的正规军,就是在这个时候。曾国藩回乡服丧期间,因离官而得以自由行动。但当然也需要官府的支援。湖南巡抚骆秉章全力在财政及政治上支援曾国藩的湘军。但调整支援态度,使之顺利运作的,其实多半是幕僚左宗棠的功劳。骆秉章出身广东,对当地并没有什么感情。就左宗棠而言,这则是家乡的事。 后来左宗棠与湖南家乡的前辈曾国藩不和。在左宗棠看来,你的湘军还不是我办的!毕竟他一点也不是个谦虚的人,有着高高举起旗来,四处走动要大家看的性格。虽然发出豪语,却也有其内容,他的功绩是他自己和别人都承认的。 加入湘军以后,他在江西和安徽立了功,不知不觉成为正式官员,受任为三品京堂,补太常寺卿。太常寺是祭祀宗庙的小官厅,但其长官可以算是准阁僚。不久他又成为浙江巡抚、闽浙总督,与太平天国交战,夺回杭州,立下辉煌的战功。身为地政、兵法泰斗的他,与进士出身的各长官迥然不同。在平定太平天国之乱时,只有他的功绩最为醒目。

同治五年(公元一八六六年),由于闽浙总督左宗棠上奏,在福州马尾山山麓成立了船政局,除兼有造船厂和兵器厂外,还附设水军学校。这可以说是中国洋务运动、即近代化的先驱。第一位船政大臣是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 尽管毁誉褒贬参半,然而左宗棠与太平天国交战时,仍接受英法军的支援,在船政局的创设及营运上并以法国技术人员为顾问。研究实学的左宗棠,对于向外国借力,丝毫不会犹豫。技术这东西,超越国籍依然有不变的水准,其差距是显而易见的。该学的就学,这是实学派的左宗棠一贯的信念。 同年,左宗棠转任陕甘总督。船政局可以交给沈葆桢,因此他十分放心。当时在中国西北方,包括他的任地陕西、甘肃在内,回教徒的叛乱正趋扩大。属于塞防派的他,应该是很期盼这个新职务。

当时,帝俄已逐步吞并了中亚各汗国(酋长国),造成的连锁反应是浩罕汗国的将领阿古柏.帕夏攻打新疆。担心俄国南下的英国,支持阿古柏政权以作为缓冲势力。俄国似乎也派出军事顾问。在俄国参谋本部所派出的年轻将官中,包括日后日俄战争的败将克罗帕特金上尉。 回教将领阿古柏占领新疆,跟中国西北方的回教徒叛乱应可说是有连带关系的。 左宗棠平定陕甘叛乱是在到任第五年(公元一八七一年)。然而,乱首白彦虎却逃到新疆,投靠阿古柏。左宗棠为收复失去的新疆领土,率远征军西向而去是在公元一八七五年。 俄国根据其与清国间的<塔城协约>,夺去了中国领土斋桑泊以西四十四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接着,由于阿古柏侵占新疆,俄国又以伊犁地方的安宁为由,占领该地。虽然曾表示动乱平定后将归还,但它认为清国没有这个力量。 左宗棠西征便兼具了收复伊犁的任务。然而,西征军出兵却太迟。这是因为海防派李鸿章的阻挠。 恰巧当时日本以琉球岛民被杀害为由,把西乡从道率领的军队送至台湾。李鸿章便让能战斗的军队南下,以防备日本出兵。西征军因而无法组编起来。 海防派主张保护心脏部位。而东南沿海地方就是中国的心脏部位,所以必须倾注全力于海防。新疆因是边陲地带,缺了一点也不会危及性命,这无异是一种放弃新疆论。新疆一带如有兵力及战费,可转用于海防,这种论调在政府内部相当有力。 对此,左宗棠提出辩驳: 新疆若不保,蒙古便不保。蒙古一失,京师难保。 在北京附近的八达岭一带,早已住着蒙古人。二百多年来,清朝与蒙古人的关系非常好。因此首都附近虽有蒙古人,清廷仍能安心。然而如果没有蒙古人,会变得如何呢?想像一下俄国穿越八达岭的情景吧! 左宗棠的塞防论,不愧是地政学者,果然条理井然,而他的个性又很强烈。台湾问题以五十万两赔偿金解决之后,左宗棠的西征军便由兰州出发了。 【超越器的大不器】 一九八四年,我曾再度前往睽违九年的敦煌,中途并顺道去了酒泉。在酒泉公园里,有一个九年前没有的石质标示。 左公柳 上面镌着这几个字。这无疑是左宗棠所植的柳树。 西征军的先锋部队抵达乌鲁木齐时,殿后的军队还未从兰州出发。左宗棠已事先调查过途中额尔济斯河的水量及粮食的调度能力。这一点也带有地政学者的风格。这么做是避免因大队人马一时驻屯而使水干涸。由于他们会穿过沙漠或沙漠附近的地方,左宗棠便让先遣部队沿道种植柳树。当时的西征军也许来不及享受,却可以提供日后的旅客作为休憩之用。据说他选的是成长较快的品种,世人称之为左公柳。 文革时代,镇压太平天国的左宗棠成了民族的叛徒,不可能有人去纪念他。现在似乎部分地恢复了名声。 西征军击退了阿古柏军。攻陷乌鲁木齐的时候,钦差大臣左宗棠还在酒泉。白彦虎逃进阿古柏所建的托克逊城。清军收复吐鲁番,并攻进托克逊城。公元一八七七年四月,阿古柏.帕夏自裁身亡。有人说是遭到暗杀,也有人说是病死,总而言之,浩罕政权溃灭了。白彦虎逃入俄境。 左宗棠镇压西北叛乱的活动正炽(公元一八七一年),曾国藩过世了。左宗棠所率的军队,就是曾国藩组织的湘军。然而就算由曾国藩指挥,恐怕也不会有这样辉煌的战果。 曾国藩是进士出身的大官员,率领湘军后被称为儒将。与太平军交战时,曾因局部战役失败而企图自杀。 他与通晓地政、兵法且富决断力的左宗棠比起来,在将器方面不能不说有相当的差距。 君子不器。 《论语》里有这么一句话,意思是说:文人政治家是不能器的。器是专家的意思。专家会拘于小局面而漏失掉大局。因此怀抱均衡的教养、不特别具有专业风格的人,才能照顾全局。某个领域里被称为活字典的人,由于在其工作岗位上不可或缺,反而无法出人头地。现今的日本精英官僚也是每隔一、二年就更换部门。他们没有时间变成专家,因此也不会变成专业傻瓜。实际的工作最好是交给各别的专家去做。 清代也是如此。进士出身的高级官员是不器,要指挥称为幕僚的器去做事。进士未及第的左宗棠不得不成为幕僚。地政、典政或兵法专家的他是器。但是,他却因为在很多领域上是器,而能够与不器站在同样的立场展望大局。这是很奇妙的,他或许可以称为大不器,但身为一个人或是一名政治家,他并不能称为大器。 曾国藩不过比左宗棠大一岁,然而官历上却有很大的差距。左宗棠无官的时候,曾国藩已是礼部侍郎(教育部次长)。一介幕僚的左宗棠被任命为巡抚(省长),算是特例拔擢,而这是由于曾国藩的推举。左宗棠也知道这事,不过他认为: 曾国藩的湘军是我组成的。 因而对曾国藩不是很感谢。左、曾两家虽有姻亲关系,但同治三年(公元一八六四年)。左宗棠却主动对这位大前辈丢出绝交书。 左宗棠要前去镇压西北回乱时,曾国藩正任职两江总督。两江是天下之谷仓,兵粮输送的决定权就在总督手上。 由于丢出绝交书,左宗棠自忖可能会收不到两江的兵粮。如果是左宗棠,他就可能会利用兵粮让吵架的对手受困扰。但曾国藩并非心胸狭窄之人,他不是大不器,而算得上是大器。曾国藩为了赴任西北的左宗棠,竟把湘军最强的军团与刘松山这员猛将配置于其麾下。尽管如此,左宗棠在曾国藩派给他的将官面前,仍经常数落曾国藩。将官们忍不住对他说: 大师(左宗棠)若嫌曾公,尽可嫌之。为什么要一再对我们提起呢?道理既不正,说得又不圆融,东一句西一句,耳朵里都要长茧了。 这是说他人格不甚圆融。 曾国藩是一位热中反省的人。看他的日记就知道,下棋下得太过了,或是白天行房,都要反省。一直作梦而不能入睡时,他反省是心中有愧,五十岁以后不再作梦,他又反省这是体力衰弱了。相对于此,左宗棠却是一个与反省无缘的人。曾国藩在咸丰十年(公元一八六○年)所写的文章里有这样的句子: 盛世创业垂统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以心力劳苦为第一义。 曾国藩规定自己要做一个末世中扶危救难的人。而左宗棠因为天性襟怀豁达,本属于盛世创业期的人物。 正当左宗棠率领的清军击败阿古柏.帕夏、迫近喀什噶尔时,英国有意牵制。深受期待的缓冲势力英国,对阿古柏的溃灭非常焦急,频频进行外交工作。当时的英国驻清公使威妥玛(Thomas F. Wade)在北京进行相当露骨的游说工作。 浩罕被俄国吞并,安集延人没有地方安顿。我们想在喀什噶尔建立一个安集延人的国家。 这是一个相当自私的要求。他们要求清朝放弃收复被阿古柏侵夺的土地,在那里建立一个新国家。对英国来说,这当然是它防备俄国对该地区发生影响的一项策略。 接获北京方面对于此事的垂问时,左宗棠说: 英国如果想要缓冲地带,不是可以在广阔的印度割一处地方,建一个安集延人的国家吗?大可不必来染指我国肥沃的土地。喀什噶尔是古代疏勒之地,收复我国固有领土是理所当然的。 他主张摆出强硬态度,并补充一句话:如果英国言语蛮横无理,就让本司令部派使节去,我倒想跟他们折冲一番。 【若生于盛世创业的时代】 随阿古柏败退而期待落空的,还有俄国。他们利用动乱占领伊犁地区,动乱平定之后就不得不归还。俄国一直以为阿古柏不会输给清军。岂料,左宗棠竟然漂亮地粉碎了阿古柏的势力。俄国只得归还伊犁。 清朝政府于是派遣崇厚到俄国,负责交涉归还伊犁的事宜。崇厚这个人实在是糟糕透了。曾经有个深受信任的术士对他说:某月某日前你若没有回国,就死定了。结果他根本没有交涉,只想早点回国,一切都依俄国的要求。这就是<里发第亚条约>(Treaty of Livadia),不仅把伊犁以西及以南的广大领土割给了俄国,还要支付俄国伊犁驻军费五百万卢布。 舆论激昂自不待言。清朝政府也拒绝批准这项条约,逮捕回国的崇厚,把他判处死刑。然后委托英法调停,派遣曾国藩的儿子驻英公使曾纪泽到俄国再度交涉。俄国自不可能吐出一旦入手的领土,然而当时这实在是一项过于厚颜无耻的条约,且俄已脱离三国(德、俄、奥)同盟而与法国结盟,看在法国的情面上才同意修改条约。 这就是<伊犁条约>(以双方签约地点为名,也叫做佩特鲁布鲁格条约),双方以霍尔果斯河为国境,好不容易才只收回伊犁东半地区,条件是驻军费增加到九百万卢布,取消崇厚的死刑。崇厚是满洲的高官,曾经担任过盛京将军、北洋通商大臣等。由于<里发第亚条约>责任的关系,他虽然免除死罪,但被解除官职,后来又活了十四年。 知道<里发第亚条约>的内容后,左宗棠的盛怒可想而知。他奏呈北京要包围伊犁,并以武力夺回伊犁,然后由酒泉出发,朝哈密进兵。时为公元一八八○年六月,左宗棠六十九岁。 对于左宗棠的行动,俄国也在伊犁齐集大军,采取邀击的姿态。清朝方面固然对<里发第亚条约>非常激愤,而俄国对崇厚被宣判死刑,也同样非常激昂。 清俄两国之间就此风云告急。 列强英、法、德、美的军舰慢慢聚集于上海。他们正在讨论战后如何瓜分清国。 海防派的李鸿章当然深有危机感,他挽留曾协助平定太平天国之乱而欲回国的戈登(Charles George Gordon),请他代为与英法调停。 当时,英法正与德国对立。英法两国希望俄国在德国的背后施以无言的牵制,他们想让俄国把眼光转向欧洲。因为一旦俄国在亚洲与清国开战,德国就会毫无后顾之忧地对英法施压。 如前所述,俄国也想卖个面子给法国,因此调停工作竟意外迅速地进行。取消崇厚死刑一事,也让俄国比较容易坐上修改条约的会议桌前。其实,俄国境内虚无党活动逐渐扩大,与清国开战,在治安上势将出现问题。果然第二年亚历山大二世被虚无党人暗杀。 海防派(即亲俄派)李鸿章所担心的,是进驻哈密的塞防派(即反俄派)左宗棠贸然开战,收复伊犁。万一突然发生意外事件,好不容易筹备好的修约交涉将遭受破坏。于是,李鸿章召回了左宗棠。 左宗棠是常胜将军。他镇压西北叛乱,使由浩罕来攻的阿古柏.帕夏溃灭,瓦解英国建立安集延国的计划,保全了新疆领土。他一点也没有可以责难的地方。同样是召还,但朝廷必须尽礼与尽理。 京备顾问 这就是左宗棠的新官职。 在条约修改的交涉期间,为防备决裂,清廷以京城为中心,进行地方防卫并动员军队。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由山西巡抚而奉命驻屯山海关,李鸿章以直隶总督身分总括天津海防。这些都是防备俄国的举动,左宗棠也不能反对。朝廷把近卫军送到张家口,让他们以仪仗欢迎左宗棠。 不久条约修改了,清俄间的紧张状态解除。俄国答应修改条约有很多原因,而左宗棠毅然准备作战也可以算是其中之一。 左宗棠当上军机大臣,成为公认的国家元老。翌年(公元一八八二年),他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这时已七十一岁,不久便称病辞官。在他因病休职期间,发生了中法战争。 由于中法战争,左宗棠建议兴建的福州船政局的造船厂被破坏。然而,法国舰队的提督孤拔(A. A. P. Courbet)也战死。 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的身分被派遣至福建,在和约签订后便病死了。他大概是抱病赴职的吧! 中国之所以能够保全新疆,收复伊犁及其以东的土地,可以说完全是左宗棠的功劳。他除了镇压太平天国的罪名外,应该也有保全国土的功劳吧!我想酒泉公园的左公柳纪念碑,可以视为当今中国承认左宗棠功绩的一种表现。 左宗棠很可惜地没有生在盛世创业的时代。他进入朝廷担任军机大臣的时间是光绪七年(公元一八八一年)二月二十七日(阳历)到十月二十八日,只满八个月。对他来说,这可能是让人不太愉快的位子。他一生中最为荣耀的时期,是他在酒泉指挥西征军,力挫英国树立缓冲国的野心,然后进兵哈密,迫使俄国修改条约的那几年。 所谓自比诸葛孔明,看来不见得只是他的一句豪语。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