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历史烟云 中国杰物传

第9章 (第9则) 冯道

中国杰物传 陳舜臣 9398 2023-02-05
五代是一个所谓视人命为草芥的时代。冯道事奉五朝十君,然而果真有值得他尽忠的王朝和皇帝吗?冯道可能是以安养人民为其职志,因而有意负起这个责任。 【若逆旅之视过客】 高祖李渊接受隋的禅让而开创的唐王朝,在维持了二百九十年后终于亡国。朱全忠接受唐昭宣帝的禅让,是在天佑四年(公元九○七年)。建国时(公元六一八年)的禅让与亡国时的禅让都像是闹剧一般。而禅让者也都立刻被杀。 禅让给李渊的隋恭帝于翌年、也就是十五岁时过世了,这应该是被杀。唐昭宣帝于禅让后第二年、也就是十七岁时被毒死。下毒手的朱全忠政权(后梁),是个仅维持了十六年的短命王朝,因此很明白地被写成毒杀。如果政权维持得更长,王朝的御用史家必然会巧妙地隐瞒杀害的事实。

冯道(公元八八二︱九五四年)出身于瀛州景城县,现今北京市南约一百五十公里处有个景和村,据说就在这个附近。 其先(祖先)为农为儒,不恒其业。 如《旧五代史》所记,他的家世是务农之家,有时则是基层官员。所以他绝非名门出身。 唐代以长安为首都。北京(当时的幽州)附近可以说接近边境。安禄山由此起兵叛乱,乱事平定后,归顺的叛军干部仍被任命为当地的节度使。节度使是唐代在边境设置的军政长官。他可以在领地随意任免官吏,抽取的赋税不必送至中央。简单地说就是军阀。 唐朝朝廷也有意中央化,但军阀以河北旧事在河北的惯例为后盾,进行抵抗。不过河北三镇(主要的三个节度使)也不一定是世袭,他们也曾被兵士拥立,后来又被废。

所谓燕赵悲歌之士。由河北到山西,任侠的风气很盛,因常出壮士而知名,自节度使时代以前,那里便是一块略带荒凉气息的地方。 在这样的土地上出生,冯道从事学问的研究,长大后,成为地方军阀之下的一名基层官吏。新旧五代史都从当刘守光的参军那个时候开始叙述他的经历。刘守光当上这个地方的卢龙军节度使,正好是在唐朝灭亡的那一年。 唐灭亡后,在半个世纪间,中原有五个王朝递嬗,地方上成立了十个政权。史家把这个时代称为五代十国。冯道正好在五代十国开始的那一年步上其官僚生涯,然后投效五个王朝、八姓、十一君。虽然被形容成一个异常的人物,但像冯道这样的人,在五代十国的时代也算不上异常。 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叙述道:

(冯)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旅馆)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 这段话是在批评冯道像旅馆的主人一样,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客人(君主),都面带微笑搓手相迎。司马光所说的小善,似乎就是指尽量让政权和平转移,将人民被战火波及的情况防止于最小限度内。而所谓大节,就是正女(贞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 清朝赵翼也在《二十二史札记》里攻击他: 视丧君亡国,未尝屑意,方自称长乐老,叙己所得阶勋官爵以为荣。可谓不知人间有羞耻事者矣。 冯道晚年写了一篇文章叫<长乐老自叙>,文章内列记了他被各王朝所任命的官职及所授与的勋等、爵位,被批评为寡廉鲜耻。长乐是他出身地的郡名,但可能被当作永远快乐的意思,因而被人视为无耻。

然而冯道并非谁来都好地迎接五个王朝。如果在和平的时代里,他不是什么门阀出身,很可能一生以基层官僚告终。充其量,也是在晚年时以地方长官的身分引退。 在五十年内更替了五个王朝的时代,人应该怎样活下去呢?五个朝代的更替,不能说是冯道的责任。能在这样的时代里生存,也是他的一项过人之处。长乐尽管为地名,但不也可以说是贯彻彻底的乐观主义吗? 【夜耕他人田】 由于会作文章的人不多,有点学问的人便成为当地军阀的事务官,这应该是极普通的事。所谓参军,在唐代为地方政府的属官,不过是一名基层的事务文官。 他最初投靠的刘守光是什么样的人呢? 灭掉唐朝的朱全忠建后梁称帝,但山西晋阳节度使李克用是突厥系的沙陀族出身,拥有足以与朱全忠相抗的力量。夹在这两强之间的二流军阀,就是刘守光。

父亲刘仁恭原是卢龙节度使的一员将领,他借助晋阳李克用之力夺取了节度使的职位。据说刘守光因与父亲的爱妾罗氏私通而被放逐,后来攻打并幽禁父亲,并杀害哥哥刘守文,是一个非常坏的人。 刘守光不以节度使为满足,声称要当皇帝。他说要斩了反对者,果真把一名反对的部下孙鹤砍成八块。自称大燕皇帝的刘守光,并吞易定地方,以取得皇帝般的权力。这时反对出兵易定的,就是冯道。 在孙鹤被砍为八块之后还反对刘守光,是不要命的行为。这不像司马光所形容的,搓手带笑地迎接任何客人的旅店老板。也许参军的地位很低,冯道只是被关入狱中。 被刘守光攻击的易定节度使王处直向晋王求救。李克用死后,年轻的李存勖继任为晋王。李存勖立刻派出援军,刘守光大败,一家人全部被杀光。刘守光虽然自称大燕皇帝,但没有人承认这个燕王朝,因此也不能算是冯道投效的王朝。如果这个燕朝也算下去的话,那就是六朝了。刘守光的干部们大概也受到处罚,但冯道因为关在狱中,没有被追究责任。这不只是幸运而已。

冯道接著成了李存勖幕下的人。看重他的,是老宦官张承业。朱全忠灭唐之前,曾杀光宦官,但也有一些宦官因为被派遣到地方上,得以幸免于难。唐朝为了监督地方节度使的军队,派遣宦官担任监军使。张承业被送到李克用这里,由于他诚实能干,因而深受信赖。尽管中央曾下令诛杀宦官,但李克用却把他藏进寺庙里。 唐朝亡后,张承业再度成为监军使,李克用死后,他拥立嗣子李存勖。由于李存勖只有十七岁,所以也曾一度商议要立克用的弟弟。被拥立的李存勖很信任张承业,自然对他礼遇非常。冯道被认为是一个难得的人物。这可以说是幸运,但也可以说是张承业具有识人的慧眼。 河东节度掌书记就是冯道在张承业的推举下所担任的最初职务。这个职务要处理文书,但有时也要把晋王李存勖的口头指令写成文字,总之就是一名秘书长。

李存勖喜欢与军队干部一起进食,被招待的将官数目也就逐渐增加。因此有个叫郭崇韬的人便进言请李存勖把人数减少一些。李存勖大怒说:吃饭的方式都不能自由吗?接着便说要引退到太原,下令写成文字发布下去。被叫来的掌书记冯道只管握着笔,并不起草。在李存勖的催促下,他才站起来说: 郭崇韬进谏之事,不能算是大过,大王拒绝就可以了,何必要公布给大家知道?万一被敌人获悉,他们会以为我方君臣不和。请再三思。 劝谏盛怒中的君主是很危险的。照着命令把君主的话写成文章并不是难事,但冯道这时却选择了冒险。前述的进谏者郭崇韬不久便道歉,事情至此结束。 后梁的朱全忠于公元九一二年被他的亲生儿子朱友珪杀死。当时的军阀与宦官一样有很多义子,也称为假子,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期待他们是义理之子而一片忠诚。宦官由于不能生子,所以膝下自然都是义子,但军阀就不是这样。朱全忠宠爱义子朱友文之妻,有意让朱友文继承他的位子,因而被亲生的儿子所杀。但是友珪也被自己的亲弟弟友贞所杀,后梁皇帝就是友贞(改名为瑱)。这是后梁最末一位皇帝,他与李存勖之间展开一场激战。

李存勖也不再能满足于晋王的称谓了,他计划即位称帝。拼命谏止他这项计划的,就是张承业。但这位老宦官于公元九二二年过世,享年七十七。第二年,李存勖即帝位,以唐为国号,后世史家称之为后唐。李存勖就是后唐庄宗。 在新的王朝中,冯道以户部侍郎的资格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是起草诏敕的顾问官,极为重要,但这是在正式官制以外的令外官,因此才给他户部侍郎的头衔。 后唐建国的那一年,庄宗灭了后梁,迁都洛阳。在对后梁的战役中,冯道也跟着从军,他跟一般兵士一样,住在简陋的房子里,睡在稻草上。在战争中,强夺妇女的行为一向受到认同。冯道虽曾获得将军们所赠送的被俘妇女,但他接受之后,都问明她们的本家而送回去。

战胜后不久,冯道失怙,服满三年之丧,其间自然辞去所有的官职。这是他四十二到四十四岁的时候。他在家乡服丧期间,拿着铁锹,背着材薪,在田间劳作。只要有人将田地置之不顾,他便在夜间帮他耕作。这是诚心诚意、彻底奉献的精神。 冯道服丧期间,庄宗摆脱了批评。如果由晋王即帝位,应该依往例将国号定为晋。但庄宗醉心于唐,他模仿唐制,把宦官派至各地军司令官下作监军,结果勇猛的沙陀族将军大为不满。讨伐四川获胜的大功臣,就是早年进言要削减陪食人员而触怒龙颜的郭崇韬,然而庄宗却听信宦官的谗言把他杀了。另外庄宗也许是模仿唐玄宗,善于音律,优礼戏子及歌人。在玄宗那样的盛唐时代也许可以,但后唐常常连兵士的军饷都延迟发放。

各地叛乱纷起,前去镇压魏州叛乱的李嗣源被军队簇拥着进攻洛阳。在此之前,庄宗已被一名戏子出身而受提拔为将军的男子所杀。 李嗣源是李克用的义子,有资格成为后唐皇帝。由于他已经六十岁了,因此颇为犹豫,后来受女婿石敬瑭的催促才下定决心。这就是五代中为数极少的明君唐明宗。 【事当务实】 为善不伐,有能不矜,守廉贫则罔耻縕袍(穷人的衣服。《论语》里记载,子路不耻縕袍)。 明宗拔擢冯道为宰相时的制(皇帝的令书)是这样写的。据说明宗不好与人争,而他也很信任和自己相似的冯道。宰相有很多位,冯道不过是其中之一,但明宗对冯道却是另眼相看。 沙陀族平民出身的明宗并不识字。为他把各种艰难的文章浅显地解释出来的,就是冯道。 明宗把庄宗留下的唐式制度完全改革,简化机构,肃清宦官。并且还斩了苛敛诛求使人民疲敝的宰相孔谦,废止严法。孔谦课征重税,严格催收,是为了维持庄宗奢侈的生活。这是宰相的工作。如果冯道没有服丧,担任宰相的话,或许他也不得不做同样的事情。 明宗即位之时,年龄已经很大,他在位八年,病死于公元九三三年。 次子李从荣在宫中听到哭声,以为父亲过世了,便准备率兵即位,但明宗当时还没死。由于长子已亡故,依顺序来说,次子从荣要即位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但他太过急躁,在皇帝在世时把军队带入宫中,因此视同叛徒而被杀。明宗死后,即位的是三子从厚。从荣看起来太过急躁,但在那个时代,继承权是可以凭实力取得的。 即位的李从厚就是闵帝,在后唐他的信誉和声望最薄弱。而明宗的义子李从珂、女婿石敬瑭是后唐两大强人,前者在凤翔、后者在河东分别担任当地的节度使。闵帝把这两人的藩镇做调动,想要削弱他们的力量。 李从珂在凤翔举旗叛变,前去讨伐的军队全部都投靠了李从珂。闵帝好不容易才一个人脱身而出。 闵帝逃出的日期是三月二十八日。 三月二十九日,冯道命中书舍人卢导作劝进文。所谓劝进文,就是称扬对方的美德、恳求他即位的文章。篡位者接受之后不得不即位,这是一种形式。制作重要文件是中书舍人的工作。卢导以应待太后的命令为由而反对。当时冯道说了一句名言: 事当务实。 意思是说应该要实际一点。 卢导反驳说,如果李从珂守节,只是要面圣的话,怎么办? 但是,冯道要求他即使如此也要写。因为凤翔节度使李从珂举旗叛变,把政府军纳入麾下,向洛阳而来。这应该不只是要参内。看看现实吧!冯道说。 四月三日进行劝进,六日李从珂即位,九日亡命的闵帝被杀。 可以说是亡命,因为四月九日前皇帝都还活着。尽管如此,臣下却劝进他人即帝位,这臣下岂不是大逆不道?在后世史家之中,有人非常重视这个日期而攻击冯道。 不能维持社稷的皇帝,就不必奉为皇帝。 实事求是的冯道如此说道。 由于他历任五朝八姓的宰相,不免被人视为投机主义者。但是由冯道与卢导的行为来看,心存观望的是卢导,而冯道则正视现实,表明态度。 抛弃社稷的皇帝已经不是皇帝。面对现实,就是这样。如果他采取观望态度,就不能历仕五朝八姓。可以说正因为他着眼于现实,才能如此。 即位的李从珂就是后唐的末帝。 两大强人之一的石敬瑭并未保持沉默。李从珂是明宗的义子,没有血缘关系;但石敬瑭是明宗的女婿,他认为自己比李从珂更算是明宗的近亲。 末帝想要削弱这名实力人物的力量,于是命他由河东调任至天平。石敬瑭听从部将刘知远的建议,拒绝了这道命令。要发动叛变,石敬瑭力有不逮,因此他便借助契丹族之力。契丹是蒙古系的民族,一向臣服于唐,首长耶律阿保机在唐灭亡后独立,自称皇帝,使用神册作为年号。契丹虽是游牧民族,但其领地内有汉族农民,政治机构也分为二元。 对于发动叛变的石敬瑭,后唐末帝派遣将军张敬达,将之围困于晋阳。接受石敬瑭要求的契丹派出五万骑援军,结果后唐军杀了将军张敬达,向契丹军投降。 契丹军收编后唐降兵,由晋阳汹汹南下攻入洛阳,石敬瑭追随在后。后唐末帝在洛阳玄武楼放火自焚而死,皇后、皇太后也殉死。皇后想要烧掉宫殿,但被皇子李重美制止。如果烧掉宫殿,新天子可能要盖新的宫殿,人民将因此而受苦。死后不该留下怨恨。皇后听从了他的话。末帝李从珂五十一岁,后唐享国十四年而亡。 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即帝位,国号晋,就是史家所称的后晋。翌年(公元九二七年)由开封迁都至洛阳。 石敬瑭将推动削藩政策的张延朗等人除掉后,百官之罪一概不论。由后唐改仕后晋的,并非冯道一人,百官大抵都留任原职。 【惟皇帝救得】 后晋迁都那年,契丹把国号定为带有中国风味的辽。 后晋是靠着契丹辽的援助才好不容易得以建国的弱质政权。为取得援助,它割让了燕云十六州,约定每年赠辽三十万匹的帛,然后称臣。 后晋建国后三年(公元九三八年),冯道被任命为契丹太后册礼使。因为契丹要册立太后,首席宰相冯道便成为使者。这是一项危险的任务。 契丹族建辽,是在太祖耶律阿保机死后,太宗耶律德光的时代。本来游牧民族由契丹官吏统治,农民由汉族官吏统治,但取得燕云十六州之后,有能力的汉族官吏已然不足。冯道出使的危险之一,就是被强制留下。 果然辽太宗要求冯道留在该国。一开始拒绝了,但唯恐破坏辽与后晋间的国交,冯道陷入左右为难的局面。 辽太宗厚待名满天下的冯道,赐下许多金器。冯道把这些金器悉数卖掉,买进薪炭堆积如山。因为严冬即将到来。冯道摆出长期滞留的姿态。太宗终于察觉冯道的心情,准许他回国。尽管如此,冯道仍屡次上书,表示希望留下。在辽太宗坚决要他回国之后,他假装勉强地离开辽国。归途中,他又慢吞吞地拖了两个月才离开国境。同行的人问: 我们都恨不得赶快飞回去,你为什么这样慢条斯理的? 冯道回答: 纵使你再怎么快,对方如果不放心,一天就可以追到。慢慢走才安全。 完成了重要任务,冯道获得后晋高祖石敬瑭莫大的信任。 公元九四二年,石敬瑭死,嗣子还年幼。但是皇帝留下一封召回拥有军队的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打算让他辅佐幼帝的遗书。不过,天平节度使景延广以在这个乱世很难辅佐幼帝为由,把这封信撕掉了。然后他拥立石敬瑭的姪子石重贵。这就是后晋第二代皇帝出帝。 冯道也赞成拥立出帝,但景延广掌握了主导权。他对辽主张采强硬立场,在让出帝即位的文书上也不再称臣,所以辽派出使者来质问。在强硬派当道的后晋,反对遵守屈辱约定的这一派意见成为主流,与辽的关系因而决裂。 主战派与主和派在后晋庙堂激烈辩论的时候,冯道所持的态度就是在做军事决定上,文官应该置身局外。结果遭受主战论者排挤,冯道便被中央驱逐,贬为同州节度使,后来又被踢到邓州去。 后晋在武力上不是辽的对手。虽然善战,但国土日渐被蚕食。原来是后晋最大军团晋阳的河东按兵不动。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已经知道石敬塘曾立遗诏托他辅佐幼帝,而开封那帮人却把它撕碎的消息,因此他不肯合作。 辽太宗耶律德光亲自进入开封,俘虏出帝石重贵,辽军在河南各地掠夺,竭尽所能地逞凶施暴。于是,后晋建国十一年而亡。 后晋一灭亡,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晋阳即位,立国号为汉,史家称之为后汉。但从光武帝(在位期间公元二五年︱五七年)开始,历时约二百年的王朝也叫后汉,很容易混淆。这个为期较长的前汉与后汉,依照其首都的所在地(长安及洛阳)分别被称为西汉和东汉,这也是为了与五代的这个后汉有所区别。 契丹军一占领开封,冯道便从任职地邓州回来,谒见太宗耶律德光。距冯道出使辽国,已经过了八年的岁月。太宗任命他为太傅,这是宰相级的要职。 占领开封后,耶律德光有意以此为根据地,支配中原。不过,他违背了契丹政权的二元统治政策。本来的原则是汉族由汉族官吏治理,但他却让契丹人管理。在刚刚远征后不久的军政情况下,这种作法招致汉人的反抗,游击活动因而兴盛。游击队若有反抗,契丹军便施以报复性的屠杀。但恐怖政策并不能压制反抗。就在即将陷入地狱景象的时候,冯道上前对耶律德光说: 此时百姓,佛再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 后世史家有人批评冯道这句话,说他阿谀异族领袖。但冯道这句话一点也没错。能够阻止大屠杀的,此时确实惟有耶律德光。只要皇帝一声令下,契丹兵便停止杀戮。 对于耶律德光进入开封一事,其母太后原就不赞成,再加上冬季的进攻之后夏季转眼来临,契丹兵不堪暑溽,士气低落。汉人激烈的反抗也颇为棘手,耶律德光终于决定退回临潢府。临潢府是辽的首都,位于现今的内蒙自治区与辽宁省的省境附近。 退回北方的途中,耶律德光死于栾城,军中的姪子耶律兀欲被士兵拥立即位,这就是辽世宗。首都临潢府中还有耶律德光的皇子及皇弟,世宗决定先打倒他们,再为先帝举行葬礼。 耶律德光的堂弟耶律麻荅正在恒州(河北省正定县)担任中京留守。冯道等人也被带到该地。 契丹军撤退后,后汉皇帝刘知远便进入开封,后晋时代的官僚、军人们都前来投靠。冯道等人大概也热切希望回到开封,但是他们终究还是留在辽的恒州。返回首都的辽世宗为了先帝的葬礼,派人催促冯道等人入京。 在恒州的中京留守耶律麻荅因暴虐无道而失人心,引起叛变,冯道终于得以回到开封。后汉皇帝刘知远授与他守大师之位,这是一个比宰相还高的职位,但近似于荣衔。据说为了冯道漠视遗诏被撕碎一事,刘知远一直把他记在心里,因此也就不期待六十七岁的老宰相处理实务。 【社稷为重,君为轻】 刘知远即位一年便死了,其子刘承佑十八岁即位。这就是后汉隐帝,仍以冯道担任守大师的职位。 冯道写<长乐老自叙>,正是担任这项闲职的时期。 后汉隐帝忌惮拥兵的武将,据说他有心消灭这些人。平定节度使之乱的郭威,一获知皇帝的意图,便朝开封挥兵而进。在郭威闯入开封之前,隐帝已被家臣杀掉。 进入开封的郭威要立刘知远在徐州的姪子刘赟,便派冯道前去迎接。 当时契丹军南下的消息已经传来,郭威率军至澶州(河南省濮阳),被部下拥立,回到开封即位。 这就是后周太祖。冯道好不容易将刘赟迎至徐州,皇座已然被据。刘赟身边的人认为冯道欺骗君主,想要杀他。但冯道悠然自适,毫无惧色。刘赟也为他解围: 这件事跟冯公无关。 冯道这才拾回一条命。 刘赟不久被杀,这可以说是乱世中常有的事。 后周太祖郭威对冯道非常礼遇。郭威即位那年(公元九五一年),冯道已经七十岁。灭亡的后汉在五代中也是最短命的王朝。 后周太祖即位三年后亡,皇后柴氏的哥哥有个儿子叫做柴荣,以太祖义子的身分继位。这就是被誉为五代明君的后周世宗。世宗也致力于内政,只可惜在公元九五九年,以三十九岁之龄崩殂。后来,被军队拥立的节度使赵匡胤创建宋朝,开启了南北宋一共三百年之久的长期政权。 冯道最后的工作,就是担任后周太祖郭威的山陵使,他在接受这项任命的公元九五四年,以七十三岁的年纪与世长辞。 冯道的功绩,最不能忘的就是他首先提倡九经木版本印刷,耗费二十一年的岁月,在他死前一年完成。印刷是中国的发明,而印刷开始发挥力量,就是起于冯道的这项事业,此后的文化兴盛多赖于此。 冯道就这样历经了后唐、后晋、辽、后汉、后周五朝,各王朝的平均寿命是十年,还有像后周一般仅仅维持四年的政权。在那个时代,历经的王朝在一个以上的高官恐怕不算少。 五代是一个所谓视人命如草芥的滥刑时代,而担任最高宰辅、又活下来保全天寿的冯道,实在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 记录五代之事的正史有《旧五代史》及《新五代史》两种。 《旧五代史》主要是选用五代的实录,在叙述中反映当时的气氛。 《新五代史》为欧阳修所编,以宋代儒教伦理为编辑方针,对冯道的评价也极为严厉: 其可谓无廉耻者矣 而薛居正所编的《旧五代史》则说: (冯)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 (冯)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体。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 他这段话在激赏冯道的履行与宇量之后,补充说:只是从忠的道德观点来看,也许稍有问题。该书将他所出仕的朝代扣除契丹的辽而算作四朝,同时将他以实际的宰相职位并非宰相级职位所事奉的皇帝算作六位。这种算法也可视为是对冯道的一种善意。 最热烈为冯道辩护的是明末的异端思想家李卓吾。他所著的人物评论集《藏书》六十八卷,以冯道为终卷。里面有段文字是这样写的: 孟子曰:社稷为重,君为轻,信斯言也。 (冯)道知之矣。夫社者,所以安民也,稷者,所以养民也。民得安养,而后君臣之责始塞。君不能安养斯民,而后臣独为之安养斯民。 君主不能安养人民,臣子就必须安养人民。为什么呢?就像孟子说的,社稷也就是安养人民是最高的使命。比起对君主尽忠,安养人民更是宰相的责任。 冯道事奉五朝十君,然而果真有值得他尽忠的王朝和皇帝吗?冯道可能是以安养人民为其职志,因而有意负起这个责任。契丹人占领开封时,身在邓州的冯道并未逃出。驱使他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是已经预感到会发生大屠杀,并相信自己的任务就是要制止它。 司马光把这个事情贬为小善,以大节为重;而冯道则是把拯救人民视为大善,把对君主的忠节看成小节。 李卓吾说,五代的政权交替是在台面下进行,虽然有战争,但并没有争夺一城的悲惨牺牲。旧王朝的家臣如果守大节,人民便会被卷入战火中。因此旧王朝的宰相便尽礼以劝进新皇帝,才能避免混乱。 而百姓卒免锋镝(刀矢)之苦者,(冯)道务安养之之力也。 李卓吾说道。但他附带声明,这个做法仅限于像五代那种乱世。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