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历史烟云 中国杰物传
中国杰物传

中国杰物传

陳舜臣

  • 历史烟云

    类别
  • 2023-02-05发表
  • 139232

    已完结
© www.iabbook.com

第1章 【第1则】 范蠡

中国杰物传 陳舜臣 7737 2023-02-05
(第1则) 范蠡 范蠡深知自己之所以受到任用,原因在于越国要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振兴越国、让句践称霸的目标达成后,范蠡立刻考虑改变身分。他认为响亮的名声暂时可保,但很难长保。 【卧薪尝胆】 范蠡的事迹,同时记载于《史记》的<越王句践世家>及<货殖列传>中。这可能因为他是越国的名臣,而辞官之后又成为一名实业家,一人兼具两种角色的缘故。不过,不管是一国的名臣也好,大实业家也好,所从事的都同样是经营的工作,所以他绝不是一个双重人格者。 越据说是禹的苗裔,以会稽为根据地,疆域约在今日的浙江省。会稽就是现在的绍兴,也就是鲁迅和周恩来的出生地。事实上,当地现在仍保留着禹庙,纪念他治水的功绩。

文字的发明在北方,所以中国的记录大都偏重于中原地区(黄河中游地方)。而越之登上历史舞台,已是春秋末期的事了。 越的始祖,根据《史记》的说法是: 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 其后,经过了二十余世,出现一个叫做允常的首长,当时他与吴王阖庐交战,彼此相怨伐。于是,越便在吴的历史中出现。 吴阖庐十年(公元前五○五年),因为吴王于前一年率军西攻楚,国内无人,所以越军乘机攻入空巢似的吴。 越国的允常去世,年轻的句践(或写作勾践)继任为王,吴听说这项消息,便领兵伐越。这是公元前四九六年的事。越国善战而击败了吴。在这场战争中,吴王阖庐手指受伤,临死前留给太子夫差的遗言是: 不要忘记句践杀了你父亲。

三年之间,夫差整军经武。而越王句践趁吴出兵前先发制人,采取攻击,结果大败,在会稽被包围,不久便投降了。 有句成语叫卧薪尝胆,就是说睡在柴薪上,舔尝苦胆,然后告诉自己:不要忘了会稽之耻! 《史记》上只有尝胆,《吴越春秋》中却出现卧薪。另外,《十八史略》里记载,卧薪的是吴王夫差,尝胆的是越王句践。 这意思就是说二人都历尽艰辛,矢志复仇。 辅佐越王句践的是范蠡,辅佐吴王夫差的是伍子胥。 吴越之战既是夫差与句践之战,同时也是伍子胥与范蠡之战。 根据《吴越春秋》所述,会稽战败后,越把绝世美女西施送给吴,意图使吴王堕落,这乃是出自范蠡的计谋。 西施的事迹散见于诸子百家之书中,所以司马迁也知道,但他在《史记》里并未记载西施的事。或许是因为他认为其中传说的可能性较大吧!

关于范蠡的原籍,有些书说他是南阳(黄河之北,现今的孟县附近)人,但也有说是徐(准河下游,现今的泗县附近)人。还有一种楚人说,总之他并不是越人。 句践号称是第二十余世越王,而一世平均为三十年,算起来越也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如果由句践即位那年(公元前四九六年)起回溯,越国开国的时间应该在殷末。该国虽然在当地一直维持着政权,却没有形诸记载。到句践时,因与吴国交战,才突然跃上历史舞台。 尽管未见于典籍中,但越国一直就存在于该地。如果越国的历史真的肇始于殷末,那么我们可以大胆地推论越人的生活情形。 殷代的货币是贝。表示财货的文字,几乎都是以贝为偏旁(如赠、赐、货、贷、购、贿、资、买、贸、贮),由此可见一斑。这种贝是大陆沿岸所没有的子安贝,正因为它稀少,所以才有价值。子安贝的最大产地是冲绳的宫古岛,若要由大陆前去采集,越是最得地利的地方。

由于铜钱取代贝壳而成为流通的货币,采贝的活动自周以后就日渐衰退。但是,越并未因采贝时代的结束而改变了他们与海的亲密关系。 越人的生活形态,除了渔捞,还有海上贸易活动。 拥有采宝(贝)传统的越,无疑地是一个富裕的国家。虽然它远离正统文化的中心,未被纳入记载,但是可以推测,越必是一个不亚于中原诸邦的富庶国家吧! 不是越人的范蠡,为什么会在越做官呢?是越王招聘而来,还是他自己赴越求官?详细情形已不可考,但既然越是一个深富魅力的国家,他自行前往的可能性或许比较大。 这股魅力,当然也包括了富裕这一特点。 【洗雪会稽之耻】 范蠡是越国的上将军。另外,越国还有一个大夫名叫文种。文种似乎也不是越国人。或许,范蠡是透过文种的推荐,才在越国取得官职。范蠡和文种被视为绝佳的搭档。

据说范蠡曾师事计然。计然也不是当地人,他是在旅行至越时遇到了范蠡。 越最后灭掉了吴,成为春秋末期的霸主。 春秋时代(公元前七七一︱前四○三年),徒具虚名的周王室还存在。而且,各地割据的诸侯在形式上仍拥戴周王,其中最有实力的就成为霸主。霸主必须拥护周王,号令天下。春秋诸侯并不想推翻周王室,只是一心为争取霸主之位而致力于富国强兵。 这个时代出现了五位霸主,称为春秋五霸。他们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句践。 越这个国家一登上历史舞台,就突然成为霸主,这不能不说是罕有的事。以吴来说,《史记》在夫差之前还列举了寿梦、诸樊、余祭、余昧、僚、阖闾(庐)等六位君王。相对于此,越却只记载句践的出现,说他是允常之子,然后就立刻成为霸主。

其实这也不算什么奇迹,只是以往越国的事并未被列入记载罢了。他们有采宝的传统,经常纵横海上,进行商业活动,自然拥有强大的财力。 但是非常有趣的是,对越国兴盛很有贡献的范蠡、文种、计然三人,竟然都来自外地。或许是越所具有的海洋性开放气质,使它能接纳众多的人才吧! 三位外来幕僚中,计然最不起眼。他虽然是范蠡的老师,但也有人说计然不是人名而是书名。越的富国强兵政策之所以成功,要归功于范蠡和文种的贡献,然而他们各自的角色、职务却不是很清楚。只因文种被称为大夫,负责行政,范蠡自然就被认为是军事参谋。越在会稽尝到苦果,是因为句践未用范蠡之言。战败后,当句践打算把国政交托给范蠡时,范蠡推辞说: 兵甲之事,种不及蠡;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及种。

意思是说请把国政交托给文种。句践就这样把范蠡送到吴国当人质。这可能是吴国前来要求人质吧!人质非得是重要人物不可,而范蠡因是句践的亲信,吴国自然会接受。 辞去宰相职位的范蠡,到吴去当人质必然是出于他自愿。毕竟要侦察吴,使吴堕落,再没有比深入当地更好的办法了。 范蠡以人质的身分在吴停留了二年,自然仔细地观察吴国内部的情况,暗中设计筹谋。 吴国的伍子胥和太宰(宰相)嚭对立。当越王句践被围困于会稽时,曾贿赂嚭,请他向吴王说情,才好不容易捡回一条命。二人的对立转趋激烈,吴王夫差听信嚭的谗言,终于将伍子胥赐死。表面的情形是这样,但两名重臣对立的内幕,也许是出于范蠡的计谋。 夫差起初并不相信谗言,但当他得知伍子胥担任使节访齐时,把自己的儿子托给齐国的重臣鲍氏,便加深了怀疑。或许伍子胥也对吴感到绝望。

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为器(吴王之棺)。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 这是伍子胥非常有名的遗言。 伍子胥既死,吴不足为惧。句践于是想对吴进行报复,但范蠡却回答说:还不可以。 吴王夫差为了争霸,率军北上,讨齐伐鲁,扩张版图。他的眼里并没有越,因为这个一度在会稽被他蹂躏过的对手,一直都采取非常恭顺的姿态。这时,不断警告他要小心提防越的伍子胥已死。夫差率领吴国精兵,会诸侯于北方的黄池。身为霸主,号令诸侯,真是无比地得意风光。 现在正是时机! 范蠡终于赞成句践出兵了。 精兵北上,吴国境内只剩留守的部队,于是越军涌进吴国,杀了吴太子。吴王夫差在黄池听到国内有变的消息,因为正值与诸侯会合之际,担心天下都知道这件事,便私下于诸侯会议结束后要求与越国和谈。

如果是一名普通的参谋,或许会乘胜拒绝和谈。太子被杀,远征的吴军此刻应已动摇。但是,他们都是当初为了会见诸侯,精挑细选出来的精锐军。他们的家人还留在吴,如今为了解救被敌军占领的故国,可能会拼死一战,这是很可怕的对手。范蠡在作人质的时候观察过,了解吴的实力。以越之力,目前仍极难一举压制吴。因此范蠡立刻接受和谈,把越军撤出吴。 平安回到国内的吴军,由当初的紧张状态中松懈下来,军纪也跟着散漫。由于几度北征,精壮的官兵丧失殆尽,再加上军资需索无度,使得吴逐渐疲敝。 范蠡守候着时机的到来,一等就是四年,其间当然一直在整顿军备。四年后,当越军攻吴时,范蠡已胜算在握,但他并不着急。吴都苏州被包围达三年之久。吴王夫差据守姑苏山,最后终于力竭。

吴追击越至会稽时,曾允许句践乞命。这次被追逼到姑苏山的吴王夫差,也请求能像当年一样,饶恕他一命。 句践曾受过夫差的恩惠,因而想答应其请求,但范蠡反对说: 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 于是吴便灭亡了。如果句践当初允许吴保留一点实力,日后越可能就要经常感到不安吧! 吴在姑苏山灭亡的时间是公元前四七三年。为洗雪会稽之耻,越花了二十一年的岁月。 【狡兔死,走狗烹】 越国重用外国人,是因为它经济上虽然富裕,文化水准却没有那么高。再加上外国人的人脉关系不多,君主可以放心。那个时代中国采行大家族主义,如果任用一名大臣,他的满门家眷取得权力,只要一不留神,君主的宝座就可能不保。 范蠡深知自己之所以受到任用,原因在于越国要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吴一灭亡,越便挥兵北进,也像吴王夫差一样成为霸主。渡淮水、会齐晋诸侯于徐州、对周室纳贡,并把吴自宋夺得的土地归还宋,展示了霸主的威信,中原诸侯也都承认句践是霸主。 范蠡以上将军的身分凯旋归越。但是,振兴越国、让句践称霸的目标达成后,范蠡立刻考虑改变地位。 大名之下,难以久居。 他认为响亮的名声暂时可保,但很难长保。与其说很难,不如说至难或不可能还要更恰当。 范蠡在大名之下想要离开。他写了一封诀别书给句践。 人说主辱则臣死。二十多年前,君王受辱于会稽之时,臣未死,是希望雪耻。如今耻已洗雪,请以会稽不死之罪诛臣。 句践的回答是: 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孤将加诛于子。 范蠡答道: 君行令,臣行意。 这是表示决裂的意思。如果你想杀,那请便;我还是要照着自己的想法去做。 这有点相互叫骂的味道,也许在范蠡看来,他必须表明这不是趁夜逃跑。句践对范蠡的书信应该是很激动的。为什么我成功地当上霸主之后,你竟要舍弃我! 在范蠡看来,成功之后,句践对他来说就成了一个可怕的人物。在对吴进行复仇战时,乃至成为霸主以前,句践都少不了范蠡。如今范蠡如果到别处去,恐怕会对越造成威胁。 由于这个原因,范蠡对越来说就是一名危险人物,恐怕会受到严格的监视,很可能还有性命之忧。 若是这样,那就应该事先离开越国。在这个关口能够看得开,正是范蠡了不起的地方。 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 收拾些不太占空间的宝石、真珠、玉等细软,带着家人手下,乘舟离开越,前往齐国。 这大概是一出千钧一发的逃亡剧。书面交锋似乎激起了火花,他留下不便携带的财物,拾着珠玉宝石脱逃而去。 逃到齐国之后,范蠡没有看到以前的同僚文种。留在成了霸主的句践身边,在范蠡看来是极其危险的事,然而文种却好像没有察觉到这个危险。于是,范蠡写信给文种,劝他快逃: 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收到这封信后,文种称病辞官。他可能也在思考脱逃的方法,但是已经来不及了。范蠡逃亡之后,对于文种的监视大概变得更加严密吧! 传闻是因为有人进谗言说文种意图谋反,句践赐剑给文种,意思叫他自杀。是不是谗言,没有人知道,总之文种已毫无利用的价值。越不再需要文种,而如果让他逃到其他国家,那就危险了。 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 句践说道。先王就是他的父亲允常,人当然已经不在世了。 随先王试一试剩下的四术,就是表示要文种也死。 【陶朱、猗顿之富】 范蠡是个深富智谋的人,文种则是一个能力很强的行政官。前者长于应付紧迫的状况,后者善于长期性的经营。在战场上需要电光石火的决断,行政则需要仔细斟酌。范蠡逃得快,而文种逃得迟。两人性格不同,命运也迥异。 亡命到齐国的范蠡改名换姓,叫做鸱夷子皮。 鸱夷就是装酒的马皮袋。鸱就是猫头鹰,皮袋的形状就像猫头鹰鼓着肚子一般,故得其名。 由于范蠡等人的谋略奏功,伍子胥被吴王夫差杀害,他的遗骸被装进鸱夷内,投入长江。范蠡就像他的好对手伍子胥得罪于主君一样,自己也得罪主君句践,本来命该被装进鸱夷中的,因此便取了这个名字。另外一个说法,是说鸱夷伸缩自如,象征自由之身。也有人说它有别的意思,就是鸱夷随着内装物的不同,可大可小。 范蠡一家人在齐国海岸地方耕作,勤勉努力的结果,父子积聚财产,成为数十万金的资产家。齐国人听说他很贤明,便来请他做宰相。 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庶民)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 范蠡说着便推辞了,同时把好不容易积存的财产一一分给亲友乡党,然后只怀着高价的宝石离去。 久受尊名不祥,跟他逃离越时所说的大名之下,难以久居这句话很相似,这可以说是范蠡的处世信条。也就是说,如果获得很大的名声,不要执着于此,最好尽量撒手抛开。 但是并非放弃一切财物。离开越国时,把轻软的珠玉宝石装在小船上;离开齐国的海滨时,也带着高价的财宝。因为努力工作,积贮财产,所以拥有丰厚的资本。范蠡可以说是一个务实的人。 范蠡接下来选择的地方是陶,亦即现在山东省邻近河南省境的定陶县一带。春秋时代,这个地方有鲁、宋、卫、曹、郑等国接邻于此,非常复杂,而且这里距齐、晋、楚等大国的前哨也不很远。 陶天下之中(心),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 《史记》里指出了其地理条件之优厚。 在齐国的海岸地方,以开垦事业而置产;移居陶之后,则以商业活动为主。范蠡似乎早已预见开垦的时代将转变为商业的时代,而预先移居。搬到陶以后,又改姓名鸱夷子皮为朱公。 陶朱公简称陶朱,直到今日,它在中国仍是富豪的代名词。 鲁国有个名叫顿的穷人,听说陶朱公很富有,便前去请教致富之道。依照陶朱公所传授的方法,他在猗氏之地的南边饲养牛羊,十年之后富比王公,人人称其为猗顿,两人并以陶朱、猗顿之富齐名于世。当然,陶朱公范蠡是属于师级辈的。 据说范蠡有三个儿子。长子是他在齐国海岸边从事耕作、生活比较艰苦的时候所生的。幼子是在移居到陶、生活富裕后所生的。次子可能是误入歧途,杀人之后被逮捕。 范蠡也很疼爱儿子,多次奔走营救,希望能够让他获释。因此将黄金千镒(一镒等于二十四两)交给幼子,要他带到次子被拘禁的楚都去,以便进行营救的活动。 长子对此感到愤然。父亲范蠡年纪已大,家里的大小事情一向都是一家之主的长子在处理。关于这回次弟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当然也应该由一家之主的他来进行营救;然而,父亲竟然派小弟去。难道父亲不信任他?一想到这里,便非常懊恼沮丧。他要求父亲务必让他去,但不知道什么原因,父亲就是不答应。长子非常绝望,表示既然这么不信任他,他不如死掉算了。 范蠡的妻子哭着对范蠡说:老二会不会获释,还不知道,眼前老大却要死了。二个儿子会一个接一个的死掉呀!范蠡不得已只好派长子去。 楚都郊外的一间破屋里,住着一个名叫庄生的人,与范蠡是至交。庄生虽家贫,但为人清廉正直,在楚国,楚王以下的政府要员们都以他为师,崇敬有加。范蠡送长子出门时曾交代他: 你到了楚国之后,把这千镒黄金交给庄生,拜托他帮忙。其他的你别管。 长子遵照父亲的话把千金交给庄生,但他另外却偷偷藏了数百金。 庄生收下千金后说: 请尽快离开此地,千万不要留下来。就算令弟获释,也不要打听原委。 但是范蠡的长子并未听从他的劝告,反而进入楚都,以数百金为资金,跟楚国有权有势的人接触,进行营救的工作。 庄生是一个清心寡欲的人,虽受王公们尊仰为师,却仍住在简陋的屋子里。他接受范蠡长子所带来的千金,只是接受委托的表示,打算等完成所托后,再归还千金。他还考虑到自己突然有什么不测,便对妻子说:这是陶朱公的金子,万一我有个三长两短,你一定要把金子还给他。 庄生算准楚王有空的时候去谒见,谈起了天象。最近某颗星出现在某个地方,这对楚非常不好。王若修德,则可除去此害。 王修德就是颁布大赦令。楚王闻言立即下令封锁府库,这似乎是大赦时的一道手续。据说这是为了防止人趁着大赦,进行偷盗。 接受范蠡长子赠金的贵族,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长子一听说弟弟将因大赦获释,便后悔把千金交给庄生。于是他到庄生家,说弟弟将因大赦出狱,故来拜访。 庄生见他未依劝告立即离去,反而留在此地,心中非常不满,并察觉他来访的目的是想取回金子,便说: 金子还原封不动地放在房间里,你可以自行取出。 范蠡的长子拿出金子,高高兴兴地回去了。 庄生被这个黄毛小子侮辱,深以为耻,再度进谒楚王,禀告说: 现在路上有人传说,是因为王身边的人收受陶朱公的贿赂,为了释放陶朱公的次子才发布大赦令的。 楚王当然很生气,说: 我虽不德,也不致沦于为陶朱公之子而发布大赦。 他判决了陶朱公次子的罪刑,在处死后第二天发布大赦令。 范蠡的长子带着弟弟的遗骸回到故乡。母亲与附近的邻人们都不禁悲叹,而范蠡却说:我早料到会是这种结果了。 长子曾与父亲一起吃苦,赚钱积蓄,知道千镒黄金是流血流汗换来的,当然会觉得不舍。 幼子是在家境富裕之后才生下的,不懂蓄积钱财之苦,所以花这笔钱不会觉得可惜。这场营救活动是不能吝啬的,所以范蠡才派幼子而不派长子去。 这似乎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司马迁仔细地把它记载在《史记.越王句践世家》中。可见这个故事相当有根据。 汉代《越绝书》里曾记载,吴国灭亡之后,原先献给夫差的绝世美女西施,归于范蠡,与范蠡一同泛五湖而去。但司马迁并未将之记载于《史记》中。任何传说色彩较浓的事件都尽量排除,这是司马迁写史的态度。所以,有关范蠡次子被处以死刑的事,在司马迁的史观过滤下,应该是可信的。 吴灭亡于姑苏山,是在司马迁诞生前三百多年。 由当时史实记载的技术及讯息传达的能力来看,在司马迁的时代,吴越兴亡史被传说化的部分应该是不少。 有的文献(《国语》)记载,吴灭亡后,范蠡乘轻舟、浮五湖,不知其所终极。越之名臣范蠡就此消失,而与齐的鸱夷子皮和陶朱公完全没有关系。 成功地完成富国强兵计划的名臣、勤俭力行的开垦者、占通商之利的实业家,这些众所钦羡的人物,竟然是同一个人,这实在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也许事情是在不知不觉间被渲染成这样趣味盎然。真相究竟如何,探讨起来恐怕没完没了;不过我认为《史记》所载即使并非事实,也在各种意义上反映出事实,并依据事实而记录。 即使史实中混合了传说,范蠡终究不是传说中的人物。铸着句践所用铭文的名剑自各地出土。这些出土的兵器在二千五百年后仍然锐利得可以削断东西,令人大感惊奇。根据专家们的看法,以现代的技术,做不出如此好的剑。可见当时技术水准之高,远超过我们所想像。 范蠡生在那样的时代里,恐怕是被人们理想化了。然后,其他的理想人物也就被吸收,变成他的分身。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