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历史烟云 考古中国

第9章 第七章商代早期文明

考古中国 岳南 14944 2023-02-05
夏商界标的论争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课题设置,整个商代以著名的殷墟文化为界,分为商前期和商后期两个部分,每一部分包含几个小专题。 建立商前期年代学架构的主要依据是商前期考古学文化的分期与定年,以及商前期都城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和古代文献有关商年记载的研究。 从考古学的角度看,属于商前期的重要遗址有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小双桥遗址、洹北花园庄遗址、邢台曹演庄遗址和东先贤遗址等。如果以上述遗址发掘和分期研究为基础,便可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商代前期考古学文化序列。当然,在这几处遗址中,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又是主要研究探寻的对象。因为只有解决了这两座都城的时间和性质问题,才能确立夏商文化的分界。 前面已经介绍,关于二里头遗址文化一、二期之间,二里头文化二、三期之间,二里头文化三、四期之间,二里头文化四期与郑州二里岗下层之间等是夏商文化分界的说法,在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于河南召开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前期考古年代学研讨会上,专家们根据对实物的观察,普遍趋向于认同二里头文化为夏文化;也就是说二里头文化已不存在商文化的问题了。那么最早的商文化在哪里?郑州商城或偃师商城哪一个是夏商划分的标志?随着问题的提出,学者们的目光集中到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这两座文化遗址上,同时也围绕上述问题再度展开激烈的争论。

就在工程开展不久,为便于碳十四定年研究,工程专门安排考古人员对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某些区域进行发掘,并提取了具有典型性的含碳标本。就在这次发掘中,偃师商城的考古人员在原来大城的基础上,又发现了一座长约一七一○公尺、东西宽约七四○公尺的小城,小城内外有壕沟、道路、墓葬、水沟、灰坑等遗迹,从所发掘的遗迹遗物看,小城明显要早于大城,大城正是在小城的基础上兴起来的。尤其在小城内宫殿区北部发掘出的一条大灰土沟,其时间跨度几乎涵盖偃师商城所有时期,大大有利于对其早期遗存面貌的认识和对城址性质的正确判定。据此,偃师商城的发掘者杜金鹏、王学荣等考古学家认为: 由于小城的规模不是很大(面积约八十多万平方公尺),并不构成否定其为早商王都的理由。小城的狭小和在建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仓促与简陋,以及在城墙设计方面所具有的浓厚军事色彩。应与商汤灭夏之初,为了镇抚夏遗民、巩固统治权而在夏王朝的腹地傍临夏旧都新建商王朝的统治中心时所面临的政局不稳、人力财力匮乏等情况,正相符合。相反的,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若商汤能在河洛地区迅速建筑起一座规模庞大的城池,倒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了。

值得注意的是,小城城垣、宫室以及墓葬朝向等特点,与郑州商城、黄陂盘龙城(注一)、安阳殷墟的商代建筑是一致的。根据学术界的共识,二里头文化的大部分属于夏文化,偃师商城的建筑是夏商文化的一个界标。那么偃师商城小城属于商文化遗存,显然是没有疑问的了。 (注一)原注:此城发现于一九六四年,位于今武汉市黄陂县叶店村,在城北角的高地上,发现了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学术界认为,这座城应是商王朝在南方建立的一政治、军事重镇。 综上所述,偃师商城小城应为早商时期的王都遗址。联系到小城的地理位置正与史传汤都西亳的地望相符合,小城在二里头遗址之近旁突然拔地而起,以及小城与二里头遗址(从大的历史发展进程上看)间一兴一废的更替,使得我们有较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些考古事实正是董仲舒《春秋繁露》所说商汤灭夏作宫邑于下洛之阳的最好注脚。也是划分夏、商文化的一个重要界标。

针对偃师商城发掘者这一新的意见,有的专家认为,新发现之小城可能是同期打破关系,并不意味着小城时间更早,仍坚持郑州商城早于偃师商城,夏商分界的界标自然是郑州商城。 而坚持郑亳说的邹衡,认为偃师商城小城刚刚发掘,所出遗物很少,许多问题没有弄清楚,且从已发掘的材料看,也不会早于郑州商城,故不能以偃师商城为界标。如果碳十四对二里头遗址、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所提供的含碳标本测的正确,有可能会产生矛盾,这个矛盾会在以上三个遗址的定年比较中得到解决。如果碳十四定年证实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年代相差不大,那么以这两个城作为夏商分界的标志也是可以的,但是偃师商城不能作为唯一的界标。 针对邹衡的观点,杜金鹏就偃师商城的情况作了三点说明:第一、偃师商城的地层是清楚的,大灰沟出土的遗物也是清楚可辨的,其中灰沟第一段出土的遗物以二里头文化因素居多,第二段遗物单纯,主要属于商文化因素。第二、偃师商城的分期是在很多专家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的,现在的分期根据新的地层关系早晚会弄得更加细致可靠。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请了专家前来考察、把关,应该说,我们的工作是被学术界认可的。第三、关于偃师商城的年代问题,最早的那个小城,我们在一九九六年就发现了线索,一九九七年开始发掘,所出的材料确实不算多,我们已尽可能地将材料发了简报。但在小城中发现有墓葬、墙、水沟之间的关联关系,大灰沟在宫殿区,周围有墙,可能也是建筑遗迹。它在第一、二段使用,四段时被填平,此时在其北面出现了石砌的水池。另外,发掘的宫殿遗迹有五个在第二段使用,三段时扩建,此时又出现了大城,这也可作为旁证。

针对杜金鹏的说明,曾参加过偃师商城发掘的中科院考古所副所长王巍补充道:偃师商城的始建年代还没有得到直接证据,但现在至少证明小城比大城早。尽管目前尚不能证明城墙本身早到第一段,不过可以结合城内的遗迹关系相互证明得出结论。小城范围内的最早的遗迹是大灰沟一段,其遗迹与四号宫殿共用一墙,两者可能有必然的关系,而不是像邹衡先生所说的那样没有关系。 关于夏商文化的界标问题,王巍对杜金鹏等人的观点表示认同,并指出在郑州商城要区分先商、早商文化是困难的,而偃师商城出现于夏都二里头附近,它的出现应晚于夏的年代,进入了商王朝时期,所以偃师商城的始建年代应近于夏商文化的分界。这个观点,得到了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育彬的支持。

对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到底谁早谁晚、谁有资格充当夏商界标的问题争论,著名的考古专家殷玮璋颇不以为然。他说: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考古界干了些什么事呢?就是为郑州商城早还是偃师商城早而争吵,而这个争吵是没有结果的。你说你这个早,他说他那个早,有什么凭据啊?一九九五年在偃师召开商文化讨论会,这个会议由我主持,有许多专家参加,会上大家依然是争论不休。当时仇士华先生对我说,关于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到底谁早的问题,碳十四定年可以解决,如果碳十四定年出来,我想这就有了依据。事实上,大家都坐在家里讨论是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就考古学的角度而言,必须对一座都城控制一定程度,你才能把这个遗址的情况了解清楚。否则,讨论来讨论去总是没有抓住根本,没什么意义。

关于能否用都城来作为界标的问题,殷玮璋也有不同于其他学者的看法:我不同意用都城来解决夏商分界问题,考古学上的断代必须用考古本身的方法来解决,用考定某个都城的方法是解决不了考古学上的问题的。文献上记载着亳,你就说这个都城是亳,有什么证据?你找的那些证据许多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当然,这个假设是允许的,但必须在得到证实的情况下,再作第二个推论。可有些学者不等这个假设予以证实,接着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一连串的假设都出来了,看起来头头是道,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但考证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实际上这是超前意识,凭空想像,而科学是不允许这样做了。 由郑州商城与偃师商城之争,牵涉到二里头文化的分期问题,殷玮璋表示:我认为到二、三期之间有非常突出的变化,从出土的陶器来看,明显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但邹衡先生不同意我的看法,认为二、三期之间有变化,但太少,是量变,不是质变。试想一个朝代的变迁,在文化上不可能是突变。新中国成立后十年,才搞了北京十大建筑作为标志,现在看到的高楼大厦,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事。许多生活用品也是慢慢地淘汰、更换,没听说在新中国一解放的时候谁把自家的锅碗瓢盆全砸了,全部更换新的。即是你砸了,想换新的,恐怕工厂也一时造不出来。再如秦始皇灭六国,实行天下统一,但就从考古学的角度看,你在六国之内很难找到秦的历史影子。这就证明朝代的变更跟文化的变更是不同步的。新中国成立后,梁思成等人提出要建一个新都,结果毛泽东把梁思成批了一顿,据说毛泽东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开辟了历史新的纪元,他为什么不去建个新都?这就说明一段历史或一个朝代的更替不意味着就要建都,历史上也是这样,当一个王朝诞生后,要有一个休养生息的阶段,要轻徭薄赋,减租减税,不可能立即劳民伤财地去建新都。可以说,历史上几乎没有一座都城是由于改朝换代而建的,都是由于一些更复杂的因素决定的。如商代盘庚迁殷这个事件,在迁都之前,盘庚将官吏、百姓召来好一通训话,他说他是为了大家的好处而决定搬家,如果你们不同意搬,我就怎样怎样,又是利诱,又是威胁等等,这就证明要迁一座新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再例如,周灭商之后,商王还在那里管理他的臣民,周王派两个弟弟在一旁监视着他。周朝本身也没有因为把殷灭掉了就又建一座都城。所以都城无法作为朝代更替的分界线,换句话说,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无论谁早谁晚,都不能作为夏商分界的标志。

对殷玮璋的论点,偃师商城的发掘者杜金鹏表示不敢苟同。他认为偃师商城大城与小城的发掘,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提供了分期的座标,且是唯一的座标。杜金鹏说:按照以邹衡为代表的郑亳说的观点,郑州商城作为殷的老据点,如果建城,在夏朝灭亡前就已建立。那么这个城就应属于和夏代平行的先商时期。当灭夏的战争爆发后,按照郑亳说的观点,商人是从河北一带到郑州,然后再到偃师。而灭夏之后,商人又回到了郑州,回去后的商人造没造城,什么时候筑造很难准确地下结论。但偃师则不同,由于和二里头相隔十余华里,不灭夏就不可能造城,可以说偃师商城肯定是商人灭夏之后建造的。那么到底是什么时候建筑的呢?透过发掘和对城墙的解剖,我们发现偃师城中都包含着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陶片,且这些陶片是二里头二期或三期之中的,绝对没见到二里头四期的陶片。这个现象就有一个反证,证明偃师商城不可能早于二里头三期,只能晚于三期,应是建于二里头四期之时。

针对殷玮璋所讲的二里头的文化分期问题,杜金鹏表示:原来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还是二、三期分开,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在一九九五年以前的大部分专家都是这个观点,后来由于偃师商城的出现,大部分人都转变了观点。转变最早的是赵芝荃先生,结果引来了许多嘲笑,说赵先生学问不扎实,今天这么说,明天又那么说,到底有没有个准数?其实当时许多人由于对偃师商城没有公开发表的发掘资料不了解,对学术进展变化的细节不清楚,也就无法理解赵先生的苦衷。当时赵先生在偃师商城的发掘中,发现了许多线索,感觉偃师商城比较早,跟二里头四期靠得上边了。但发掘资料比较零碎,数量也少,要拿这点东西搞出一个肯定的说法有些玄乎。在这种情况下,赵先生说话就显得比较含糊,如可能吧等等语气。其他人认为这个人做学问怎能这样?到底怎么样你倒是说出来啊?但到了我们发掘的时候,由于基本搞清了偃师城的性质,才真正把要说的说了出来。对于这个举动和说法,赵先生表示:我当初不敢说的事情,你们把他旗帜鲜明地提了出来,我举双手赞成。

通过夏商周断代工程安排的发掘,现在我们越发感到,二里头一、二、三期肯定是夏代的文化,四期则分成两半,后面一半肯定已进入商代了。但四期从整体上来看还是夏文化,创造和使用这种文化的是夏人。所以说四期后半段又是商代的夏文化,即后夏文化。据中国的传统,一个朝代灭亡了,胜利的一方大不了拆了他的宗庙,抢了他的礼器,从来没有赶尽杀绝的一说。那么夏商之交也是一样,夏人虽然国破家亡,但有一部分依然在二里头的都城住下去了。随着文化的惯性,二里头文化仍沿着夏人原来的轨道向前发展,这便出现了四期后半段商代的夏文化。相比之下,位于六公里之外的偃师商城就不一样了,商人来了以后,完全接受了进步的夏文化,但对自己的文化又不放弃,在这种情况下,偃师商城的早期早段就形成了夏商混合的文化,二里头也有这种现象,但跟偃师商城又有区别,原有的文化体系基本没有被打乱,商文化只是星星点点地插进去一点,混合的不是很明显,这便是说二里头四期后半段肯定是商的理由。那么二里头四期前半段是不是商文化呢?现在还不敢肯定,因为没有证明。如果证明四期后半段确是商文化,再将王朝灭亡这个时间差考虑进去,则二里头三、四期的中间就有可能是真正的商灭夏这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分界。

但问题是,发掘实物就在这里放着,偏偏有人说早,有人说晚,没办法了,我说实物就在这里摆着,你还不统一认识吧?肯定方法上出了问题,如果大家都是一种方法,一种逻辑,是可以有个统一认识的。有的学者反对用都城作夏商的界标,应该用考古学文化分期来划分夏商是最准确的,但这个方法就更麻烦,更说不清、划不明。如殷玮璋先生一直坚持不放的二里头二,三期划分法,郑光先生坚持的一、二期划分法,按殷先生的观点,他认为二、三期东西不一样了,不一样就是夏商分开了吗!照这个说法,郑先生的观点就更对了,他说一、二期的差别比三、四期的差别更大呢!夏商就更应该在一、二期之间划分。 我们以前也是这种逻辑,也是这种方法,但后来放弃了。为什么放弃呢?因为殷先生说的那个方法是软性的,夏商本来是个邻邦,你居西南边,我住在东北面,且有一段时间商臣属于夏,是夏的附属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文化交流是很密切的。既然如此,在二里头出点商的东西完全可能,也是属于很正常的事情。不过这个现象也存在一个标准问题,比如说二里头出多少件商的东西算文化交流,出多少件是王朝更替?是五十件还是一百件?这就是软性的,难以说清楚。反过来以城邑作标准,就是硬性的,你不可能超过我这个标准。便于讨论,我们从软的标准退守硬的标准,是因为软的标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争论了十几年没有结果。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不得不退到这个硬的标准上来。赵芝荃先生原来也将二里头宫殿废弃作为夏朝灭亡的一个条件,但这只是辅助性的旁证,唯一的标准还在偃师商城。夏朝不灭亡,商人不可能在他的旁边筑城,而商城崛起了,标志着夏朝已经完蛋了,而此时正是二里头宫殿废弃之时,两个条件相互对应,才说明事情的真相。如果没有偃师商城的崛起,单靠一座宫殿的倒塌就企图证明夏朝的灭亡是难以令人置信的。 当然,以偃师商城作为夏商分界的标志,不是单纯的王朝更替这个事件的标志,只是文化分界的标志。商灭夏之后,不可能马上就兴建一座城池,这里有人力、物力和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其间必有一个时间差问题,这个时间差是三年、五年,还是十年、八年,考古学本身无法解决,但除了考古学以外,其他任何一种方法也无法解决,包括精密的天文运算也无能为力。除非发现像殷墟甲骨文那样的文字记载,但这个发现的希望是很渺茫的,因此这个难题也只有靠偃师商城来解决。 对于杜金鹏提出的软性与硬性的划分观点,殷玮璋依然不服气,他说:什么是硬性的标准?透过发掘所发现的材料才是硬性的,划分夏、商的标准要用材料说话,而不是笼统地用一座城衡量,只有将发现的材料哪个属于夏,哪个属于商,准确地划分出来,才能说其他的问题,否则是无从谈起的 尽管学者们对夏商分界各自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并围绕郑州商城、偃师商城谁早谁晚,谁更有资格充当界标的问题争论不休。但是,就以上两座商城而言,在同为已知最早的商代都邑规模的遗址和其始建年代应最接近夏商更替之年这一个大的架构内,学者们并无争论。有鉴于此,只有依靠碳十四定年来了结这段争论了十几年的公案。 根据工程专题考古学家杨育彬等的划分,郑州商城的商前期文化分为四期,在四期之前,是被直接压在商城城墙下,属于二里头文化的洛达庙类型遗存。各期的碳十四定年数据见下表: 洛达庙类型晚期遗存;采兽骨样品一件;拟合得其年代区间介于西元前一六八○年至前一五四○年。 郑州商城: 第一期、二里岗下层一期早;采兽骨样品一件;拟合得其年代区间介于西元前一五八○年至前一四九○年。 第一期、二里岗下层一期晚;采兽骨样品二件;拟合得其年代区间介于西元前一五一八年至前一四八○年。 第二期、二里岗下层二期晚;采兽骨样品三件;拟合得其年代区间介于西元前一四八五年至前一四一五年。 第三期、二里岗上层一期;采兽骨样品四件;拟合得其年代区间介于西元前一四二九年至前一三九二年。 第四期、二里岗上层二期;采兽骨、木炭样品四件;拟合得其年代区间介于西元前一四○○年至前一二一○年。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前期考古年代学研讨会在河南省郑州和偃师召开。就在这次会议期间,断代工程研究人员仇士华、殷玮璋,向河南省考古研究所人员询问有没有现成的可供碳十四定年的好的木炭标本。河南方面的考古人员回答说,在仓库里保存着一根完好的井框圆木可以测试。这根编号为T1J3的圆木,属于郑州商城二里岗上层一期的遗物,当仇士华、殷玮璋见到时,只见这根圆木不但保存完好,更可喜的是,木头的外皮还保留如初。于是,仇士华就从这根圆木的最外轮开始,每隔几轮向里取一个样品,直至成为一个系列,然后带回北京进行碳十四定年。结果得出圆木最外轮的年代为西元前一四○八至前一三九二年,这个资料应是该井的建造年代。若以这个资料和所测的二里岗上层一期其他的样品对比,发现其年代基本相合,从另一个测定面证明了郑州商城碳十四定年范围的正确性。 洛达庙类型晚期遗存和郑州商城分期及加速器质谱仪定年数据如下: 洛达庙类型晚期遗存;骨头、木炭等样品四件;拟合得其年代区间介于西元前一七四○年至前一六○五年。 郑州商城第一期二里岗下层一期早;骨头、木炭、骨匕、木炭等样品五件;拟合得其年代区间介于西元前一六○○年至前一五二五年。 郑州商城第一期二里岗下层一期晚;骨头、木炭、木炭等样品三件;拟合得其年代区间介于西元前一五三三年至前一四九六年。 郑州商城第二期二里岗下层二期晚;骨头样品二件;拟合得其年代区间介于西元前一五○八年至前一四七一年。 郑州商城第三期二里岗上层第一期;骨头样品三件;拟合得其年代区间介于西元前一四七六年至前一四三六年。 郑州商城第四期二里岗上层第二期;骨头样品二件;拟合得其年代区间介于西元前一四四六年至前一四一五年。 工程专题人员将偃师商城遗址分为三期六段,其分期与碳十四定年数据见下表(第六段暂缺): 偃师商城第一期一段;兽骨样品二件;拟合得其年代区间介于西元前一六○○年至前一五○五年。 偃师商城第一期二段;兽骨、木炭等样品三件;拟合得其年代区间介于西元前一五三二年至前一四八六年。 偃师商城第二期三段;木炭样品二件;拟合得其年代区间介于西元前一五○○年至前一四六一年。偃师商城第二期四段;人骨、兽骨、木炭等样品七件;拟合得其年代区间介于西元前一四六七年至前一三八七年。 偃师商城第三期五段;木炭样品二件;拟合得其年代区间介于西元前一四○五年至前一二六○年。 偃师商城分期及加速器质谱仪定年数据: 偃师商城第一期一段;骨头样品二件;拟合得其年代区间介于西元前一六○五年至前一五一五年。 偃师商城第一期二段;骨头、木炭等样品四件;拟合得其年代区间介于西元前一五六五年至前一四八九年。 偃师商城第二期三段;骨头、木炭等样品二件;拟合得其年代区间介于西元前一五○四年至前一四六○年。 偃师商城第二期四段;骨头、木炭等样品三件;拟合得其年代区间介于西元前一四七○年至前一四○○年。 偃师商城第三期五段;骨头、木炭、竹炭等样品四件;拟合得其年代区间介于西元前一四三○年至前一三五○年。 从碳十四定年资料可以看出,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始建年代基本相同,应在西元前一六一○至前一五六○年之间。有了这样一个科学的资料,关于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到底谁早谁晚的争论,在持续了十几年之后,总算暂告一个段落。 但是,关于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到底谁有资格充当夏商分界的界标问题仍然没有达成共识。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后,工程专家组根据两座都城的性质和碳十四定年资料,在《一九九六至一九九九年断代工程阶段性成果报告简稿》(征求意见稿)中,作出了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基本同时并存,其始建年代都是夏商分界的界标的结论。这个结论在一九九九年九月廿四至廿六日,由中国史学会、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科技史学会与夏商周断代工程办公室联合召开的工程阶段性成果学术报告会的讨论中,部分与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曾长期主持二里头文化遗址发掘的考古学家赵芝荃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简稿》把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都作为夏商的分界是不妥当的,不能因为在郑亳说和西亳说两者之间难以作出取舍,就把这两座商城都作为夏商分界的界标。从二里头、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出土器物来看,偃师商城应该早于郑州商城,因此,偃师商城才是夏商分界的界标。 由赵芝荃的意见又引发与会者的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两座城同时作为界标不大可能,因为这两座城显然不是同一年兴建,总会有先有后,在哪个城先建,哪个城后建的问题上,还是尽量说清楚,定一座城作界标为好。另一种观点认为,界标这个词的概念应该界定一下,如界标的标准和条件是什么?什么样的遗迹或遗存才可以作为界标?这些问题都应该首先说明。因为界标给人的印象就是,这个地方就是一个尺规,定了一个上下界,这个城哪一年建成就应该是商灭夏的年代了。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就是说商灭夏以后并不是马上去建这座城,而且很快就建成了,它有个相当的过程。界标充其量只是说跟商汤灭夏的时间比较近而已。尽管接近,但毕竟还是要差几十年。所以简单的用界标两个字,容易混淆概念。 除以上两种观点外,山东考古学家张学海认为,诸如郑州二里岗下层这样的概念,应该视为考古学文化的界标,而相关历史事件的界标最好是以某一墓葬或其他具体遗迹为界标比较合适。 对于界标这一概念的解释,工程首席科学家仇士华认为,《简稿》中之所以这样称,是表示一个时间段。他认为这个时间段是可行的,只是界标这个词需要重新斟酌,如果不合适,那就不要再用,以免引起概念上的混淆。这次会议之后,工程专家组根据学者们提出的意见,将界标之说弃之不用,并将前面提到的一句话改成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是已知最早的商代都邑规模的遗址,其始建年代应最接近夏商更替之年。至此,关于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界标之争,才算真正划上了句号。 小双桥遗址 继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之后,按照考古学文化序列排比,便是小双桥和花园庄等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遗址。 小双桥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北约廿公里的石佛乡小双桥村和于庄村之间,坐落在一片比周围略高的平缓冲积平原之上,土壤以褐色黏土、潮土为主;海拔高度一○五米左右,附近有索须河等水系。遗址北依索须河,地势较高,向东、南渐趋低平,遗址南部有近年修建引黄河入郑渠的水道自西向东穿过。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该遗址东西长五百公尺,南北宽三百公尺,面积十五万平方公尺。文化层堆积厚度在○•五至二公尺之间,一九八九年以前,该处商文化遗址一直未被发现。 一九八五年夏,遗址西北一公里的师家河村的一名农民在小双桥西北农田中取土时,在距地表一•五公尺左右处发现一件铜器,随即上交省博物馆收藏。之后,郑州市博物馆在郊区进行文物普查时,曾根据师家河村农民发现铜器的线索,在遗址中心周勃墓封土上发现过商代遗物,但仍未确定该遗址。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小双桥村农民王铁奎在村西麦田边取土时,又发现一件青铜器,遂上交文物部门。经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文物专家郝本性鉴定:该器属商代前期的建筑物装饰性构件,并认为在出土地点附近应当有十分重要的商文化遗存。依据这一重要线索,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工作站专门组织人力对小双桥遗址进行了调查和试掘。 经过调查和试掘,不仅发现了夯土建筑基址、壕沟、窖穴、灰坑、灶面、墓葬等文化遗迹,而且还发现有十分丰富的文化遗物;出土的器类组合和形制特征,为研究小双桥遗址的年代和性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研究人员认为,小双桥遗址应当是与郑州商城密切相关的一处重要商代文化遗址。 为了进一步弄清遗址的范围、文化层的厚度、遗迹的类型、遗址的布局、年代以及性质等方面的问题,宋国定等考古人员于一九九○年元月开始对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之后,又对重点地区进行了多次钻探和发掘,发现该遗址总面积达一百四十四多万平方公尺,有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础、祭祀坑和青铜冶铸遗存。 从整体上看,小双桥遗址延续时间较短,在年代上相当于郑州二里岗上层二期,即通常所说的白家庄期。关于小双桥的性质,学术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认为商代仲丁所迁的隞都,另一种认为是郑州商城使用期后期商王室的祭祀场所。关于该遗址的文化分期与碳十四定年见后表:小双桥、花园庄和东先贤遗址加速器质谱仪定年数据。 洹北商城的重大发现 从一九五○年代末期开始,距安阳市老城北约三•五五公里处的洹北花园庄及其相邻的三家庄、董王渡村一带,屡有商代文物出土。 一九六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根据文物出土的线索,首次在洹北花园庄村附近调查到商代遗存。一九六四年,三家庄村东南约三百公尺处发现一处商代铜器窖藏,出土青铜礼器八件。一九七九年,与花园庄村相邻的董王渡村也发现铜器窑藏。一九八○年,考古所安阳队为配合安阳市果品仓库基建,在三家庄东北清理商代墓葬八座,出土器物多件。 从地理位置上看,上述村庄地处传统殷墟范围的外缘,历年的发现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一九九六年,为配合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开始着手在洹北花园庄村一带进行钻探,发现了遗址线索。一九九七年,征得国家文物局同意,安阳工作队正式对遗址开方发掘,揭露面积一百三十六平方公尺,获得首批较为丰富且地层关系明确的科学研究资料。一九九八年,围绕一九九七年的发掘地点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密集布孔钻探。钻探结果证实,遗址规模不小一百五十万平方公尺。其分布范围包括今三家庄、花园庄、董王渡、韩王渡、屈王渡等五个村庄。上述一九六○年代以来的几次考古发现,实际是同一遗址不同地点的遗存。钻探还查实,遗址的核心部位分布有大面积夯土建筑。遗址内绝大多数地点的文化堆积较厚,且包含的文化遗物十分丰富。这一钻探成果公布后,立即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 一九九九年十至十二月,安阳考古工作队再次在洹河北岸钻探,终于发现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商代城址,城址位于著名的殷墟遗址的东北外缘,与一九六一年中国国务院划定的殷墟保护范围相毗邻且略有重叠。整座城址深埋于现今地表二•五公尺以下,平面近方形。方向北偏东十三度。城墙系夯筑而成。基槽的横截面呈锅底状,宽约十公尺。根据钻探,城址四面城墙的长度都在二千公尺以上,城的总面积超过四百万平方公尺。透过对城址进行局部解剖和出土器物来看,其遗址的主体堆积显然属于中商时期。其中晚段遗存属于学术界原来所划分的殷墟文化一期偏早,约当盘庚、小辛、小乙时代,早段遗存则略晚于郑州小双桥遗址。 从文献来看,成汤以后的都城迁徙,主要记录于《竹书纪年》、《尚书序》、《世本》、《史记•殷本纪》等书之中。其中《竹书纪年》记了五处:嚣、相、庇、奄、殷。 《尚书序》记了四处:嚣、相、耿、殷。 《世本》记了四处:隞、相、邢、亳。 《史记•殷本纪》与《世本》相同。由于商代最后一个都城可以确认至少是武丁以后的,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又同为早商都邑(亳或隞)。所以如果文献没有错误,中商时期应与河亶甲居相、祖乙居邢(耿或庇)、南庚迁奄、或盘庚迁殷相涉。 据遗址发掘者等考古学家推断:关于祖乙居邢,文献记载与安阳无关。从考古资料,尤其是近年的资料看,祖乙之邢应当在今天的邢台溪南曹演庄、东先贤一带。南庚迁奄的有关文献也与安阳无关。且南庚徙都可能时间极短,未必能够从考古遗存中辨析出来,因而若论洹北花园庄遗址的性质,要嘛是相,要嘛是盘庚所迁之殷,要嘛,它只是一处大型中商邑聚。 据《尚书》、《竹书纪年》等历史文献记载,商代后期商王盘庚曾迁都至殷。随着安阳小屯甲骨文被学术界发现并成功释读,特别是王国维发表《殷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和《殷卜辞所见先公先王续考》两篇著名论文以后,多数学者认为殷墟已经找到。科学发掘小屯遗址的发掘报告公布以后,学术界皆笃信以安阳小屯为中心的面积约廿四平方公里(后改卅平方公里)范围曾是盘庚所迁之殷。 然而,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人们注意到,数十年来小屯殷墟发现的主体遗存均属商王武丁(含)至帝乙、帝辛(纣)时期。武丁以前盘庚、小辛、小乙数王时期的遗存甚少且规模很小,规格也远不能与王都遗存相提并论。因此近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怀疑小屯殷墟是武丁所迁之都而并非盘庚之殷。 由于殷墟在中国考古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所以关于殷墟遗址性质的讨论,不单是商史研究的问题,也是整个中国考古学界和史学界为之瞩目的大事。洹北花园庄遗址的勘探与发掘,为澄清小屯殷墟究竟是盘庚迁殷还是武丁迁殷的历史之谜找到了难得的契机。据此,遗址的发掘者根据出土资料,大胆提出了一个假说:洹北花园庄遗址是盘庚所迁的殷;小屯殷墟虽确为商代后期都城,但实非盘庚、小辛、小乙三王所居,而是由武丁以后各王都邑所在。这一假说解释了为什么小屯殷墟迄今一直未能发现早于武丁的宫殿基址、王陵,以及不出武丁以前甲卜辞的疑团。由于洹北花园庄遗址的地理位置也在洹河附近,这一解释居然也符合《竹书纪年》等文献记载。 关于以上这个假说有的学者拥护、有的表示反对,但不论如何,有一个事实不会改变,那就是洹北商城的发现,是商代考古工作的重大突破。从区域研究的角度看,洹北商城的发现,有助于理解殷墟作为商代最后一处都邑出现于洹河岸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以及洹河流域古代聚落的发展演变规律。该座商城的发现,还为完成商代考古学文化的编年架构提供了关键性资料。过去的考古工作中,虽然有学者意识到以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为代表的早期商文化和以安阳殷墟为代表的晚期商文化之间可能还存在时间断层,但一直没有找到好的资料加以证明。洹北商城的发现,不仅以确凿证据证实了该缺环的存在,而且提供了能够对该断层阶段进行考古分期的实物资料和地层依据。这对于确立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商朝年代架构产生重大影响。 除洹北商城外,另一个被工程列入碳十四定年的东先贤遗址,位于邢台市西南郊约三公里的东先贤村附近。据调查,遗址被东先贤村分为南、北两部分,其中村北部分已知面积近十万平方公尺。东先贤遗址商文化遗存可分为五期,以H15和H34为代表的东先贤一期的年代晚于小双桥遗址,而与安阳洹北花园庄早段的年代大体相当。 工程对小双桥、花园庄和东先贤遗址出土的系列样品进行了加速器质谱仪定年,其拟合结果如下: 商前期第四期;骨头样品一件;拟合得其年代区间介于西元前一四三五年至前一四一二年。 商前期第五期(花园庄早段);骨头、人骨等样品七件;拟合得其年代区间介于西元前一四二二年至前一三二五年。 殷墟一期偏早(花园庄晚段);骨头样品四件;拟合得其年代区间介于西元前一三四○年至前一二二○年。 工程也对属于花园庄早段遗存的两个标本进行了常规碳十四定年: 商前期第五期(花园庄早段);兽骨等样品二件;拟合得其年代区间介于西元前一五二○年至前一三八○年。 据《竹书纪年》、《尚书序》和《史记•殷本纪》等文献,盘庚迁殷之前的商代前期,尚有成汤居亳、仲丁迁隞、河亶甲居相、祖乙迁邢以及南庚迁奄等都城变迁。工程专家组认为: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基本同时或略有先后,是商代最早的两处具有都邑规模的遗址,推断其分别为汤所居之亳和汤灭夏后在下洛之阳所建之宫邑亦即西亳的意见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其他如小双桥、洹北花园庄和邢台曹演庄、东先贤等大规模商前期遗址的发现,也为推定仲丁迁隞等都城的地望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断代工程透过对上述遗址的分期和碳十四定年研究,基本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商朝前期考古学文化序列。其排序为: 第一期:以郑州商城C1H9、偃师商城宫城北部灰沟最底层(如96YSJ1T28⑧、⑨、⑩)为代表; 第二期:以郑州商城C1H17、偃师商城86J1D5H25为代表; 第三期:以郑州商城C1H1、C1H2乙、偃师商城85YS5T1H3为代表; 第四期:以郑州白家庄第二层、小双桥遗址的主体遗存为代表; 第五期:以安阳洹北花园庄早段97G4、98AHDH11、99AHDM10和邢台东先贤遗址一期98H15、H34为代表。 以上五期文化序列的建立,为推定商前期的年代奠定了基础。 商代前期纪年的推算 按照工程课题的设置,建立商前期年代学架构三个主要依据的研究已大致完成,那么从商朝建立到盘庚迁殷这段历史的年代跨度是多少?它始于何年又止于何年呢?要推算出结果,首先是对文献记载的商代积年加以比较研究。根据工程专题组对文献资料搜集整理的成果,先秦及汉代文献关于商代积年的记载主要有: 一、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 《左传》宣公三年 二、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 《孟子•尽心下》 三、汤之治天下也,积岁五百七十六岁至纣。 《鬻子•汤政天下至纣》 四、汤灭夏以至于受,廿九王,用岁四百九十六年。 《史记•殷本纪》集解引《汲冢纪年》 五、殷四百九十六年。 《易纬稽览图》 六、自伐桀至武王伐纣,六百二十九年。 《汉书•律历志》引《世经》 断代工程专家组认为,《世经》记载之六百廿九年,不见于先秦文献,是刘歆据三统历推算出来的,不足凭信。 古本《竹书纪年》等书之四百九十六年说,因《竹书纪年》明记是廿九王之积年,不足《史记•殷本纪》商代卅王之数(如计入未立而卒之太丁为卅一王)。历史学家陈梦家认为,汤灭夏以至于受可能是引述《纪年》者所加的说明,《纪年》原文可能如《通鉴外纪》注所引是廿九王四百九十六年。自汤数至文丁(文王受命)是廿九王,没有帝乙、帝辛。据晚商祀谱的排比,帝辛公元前一○七五至前一○四六年在位卅年,帝乙在位廿六年,二王共在位五十六年,故商代总积年当为四百九十六年加五十六年等于五百五十二年(含公元前一○四六年),若将伐桀之年计入,则为五百五十三年。也有学者认为,汤灭夏以至于受可能是指从汤至帝辛即位,廿九王不包括未立而卒的太丁和帝辛。如是,则商积年为四百九十六年加卅年(帝辛在位年数)等于五百廿六年。 《鬻子》记载之五百七十六年与五百五十三年接近,《左传》之载祀六百可理解为约数。 专家们认为,可以用于工程的商代积年有三说较可信,一为《鬻子》的五百七十六年说;二为古本《竹书纪年》记载、陈梦家解释的五百五十二年说;三为另一种解释的五百二十六年说。由于工程中武王克商研究专题组和工程专家组已将周武王灭商之年定为西元前一○四六年。那么以这个数字为定点,分别上推三说的商代积年,可得到西元前一六二二年、西元前一五九八年和西元前一五七二年三个数字。根据此前对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始建年代的碳十四定年研究,已得结果为西元前一六一○至前一五六○年之间。这个时间段与以上三说基本吻合。有鉴于此,工程专家组研究决定商的始年就在这个架构中取舍,为取整数而定为西元前一六○○年。 西元前一六○○年作为夏商分界之年,在回答了前面已经叙述的为什么夏代始年定为西元前二○七○年的同时,也有一个关键的数字需要交待,这就是建立商代始年基点的历史上著名的武王克商之年西元前一○四六年。可以说在整个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如果武王克商,也就是说商朝灭亡、周朝建立的这个至关重要的定点无法建立和确定,夏商的年代学体系就不可能较准确地加以建立。当然,在武王克商这个重大历史事件发生之前,有关商代后期的历史脉络和各王年代还是要先行说明的。因此,必须先说明盘庚迁殷到底始于何年?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