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历史烟云 讲理

第8章 六、诗云

讲理 王鼎鈞 6719 2023-02-05
杨老师在学生的周记上发现了一个是非句: 论说文里的句子,不全是用是非法写成的。 不错,论说文里面,有叙述的成分,叙述一件事情的经过,叙述一个人的行为,叙述这个那个,都是免不了的。叙述的时候,不用是非法。一个生肺病的人,在路上偶然吐了口痰,就不合是非法。说故事,说比喻,也不大用是非法。 在论说文里面,不用是非法写成的句子,究竟共有多少类呢?这个问题引起杨先生的兴趣。经过一番寻找,他的发现是,除了故事比喻外,还有: 诗句 描写 反问的语气 感叹的语气 恰巧有刊物来约稿,杨先生就先写了一篇诗与论说文寄去。这篇文章,后来做了学生的讲义。 论说文是说明事理提出主张的文章,它的口吻是分析的,判断的,肯定的。它的功用,在唤起读者理智的活动,使读者明事理,辨是非,对作者的主张同意。在这方面论说文和诗相反。诗,要唤起读者情感的活动,使他发生同情。读长恨歌,我们很同情玄宗和贵妃,可是我们决不同意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倘若写史论,势必要批评他们。这是论文和诗的一大区别。一般说来,论文是很少诗意的东西。

但是,基于种种原因,说理的人常常引诗。先从国文教科书里随手摘几个例子: 继汉而后,唐太宗靖乱兴国,亦能以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为其一生功业之自状。张继:礼义廉耻与政教合一。 乞丐并不是不劳而获的人。你看他,或是用一根草棍支着那有眼无珠的眼皮,或是像一个彘似的就地伏着,或者申说遭遇,比舍弟江南死,家兄塞北亡还要来得凄怆。梁实秋:乞丐。 人生真义这个问题,其答案就是在于享受淳朴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快乐及五伦的和睦。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或是云淡风轻近午天,依花傍柳过前川,这种淡朴的快乐。林语堂:中国文化之精神。 这些日夕为海风所鼓吹着的诗人们,作品的技术姑不论,至其意境,确有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的胜概张其昀:台湾精神。

这一类的例子很多。说理者为什么对诗这样有兴趣?诗文怎样帮助了说理者?我们试作一番观察。首先,诗的本身有时候也在说理。问渠那得明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说,士人要时时读书近道,修身养性,以保持人格的光明。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谈政治原理。汉帝选妃,派画工毛延寿先给美女画像,皇帝凭像选择,没能从画像中发现王嫱的美丽,认为毛延寿有欺君之罪。后来王安石以为不然,他说:意态由来画不成。这都是用诗说理。本来,用诗说理,难成好诗,可是,说来奇怪,一般人对诗,有一种特别的尊重,至少在咱们中国有这种情形。一句有诗为证,就可以加强小说的真实感。格言教训,用诗的形式说出来,最容易接受流传,劝人爱惜光阴的话不知有多少,效用最大的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在这情势下,说理者引诗,等于举出有力的证词。请看,不单是我,诗人也这样说!

本来,在论说文中举出有力的证词,叫做引用权威。所谓权威,是说那人在某一方面知道的最多,最正确,他的权威地位是知识的,不是政治的。要知道一个学校五年来有多少学生留级,你得去问教务处管成绩的那位先生,他是这个问题的权威,教育厅长来了也得问他。诗人不一定是你所需要的权威。李商隐不是史学的权威,王安石也不是美学的权威,如果诉之于理性,作证的效力并不太大。以理服人,原不是诗的特长。诗的长处是使人感动,使人沉醉,使人的心灵融化。到了说理者手里,诗的这种性能可以用来化除对方心理上的抵抗,诗可以把对方的壁垒加以破坏,使所说之理有隙可乘。诗本来与论文相反,这时却能相成。下面选几个例子来谈谈: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的这两句诗,含有激昂奋发的热情,临难不苟的勇气。人到了值得牺牲的时候,就应该牺牲,所谓值得牺牲,意思是说,活下去成了苟活,成了肉身的延续,人格的死亡,如果牺牲,就能从尴尬的局面中拔升,突然造成一座精神上的金字塔,而这座建筑物是活下去所永远不能造成的。活下去是减法,而死是乘法。人如果面临这种考验,最好知道怎样选择:说理说到这里,下面出现了文天祥的两句诗,诗的热情,和宋代这位民族英雄的榜样,立刻展示在读者眼前,他和他的诗感动了你,你觉得,倘若没有一个文天祥,南宋的历史多么寂寞,你不能不投他一票,因此,你对于那篇论说文中牺牲的主张,也不能不点头称是。 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 李绅的诗,把农人的血汗指给我们看。写论说文主张节俭,可以引用这样的诗句来加强自己的主张。节俭的反面是浪费,就利害方面说,浪费容易变穷,就人情方面说,浪费布帛对不起织布的女工,浪费粮食对不起种田的农夫。说完了利害谈人情,把这首诗引出来,很可能,诗使读者的心肠忽然软了下来,陷入幻想和沉思。他可能由满院的阳光,想到那发烫的原野,他可能自己由拔草浇花,想到农夫经年的劳动。如果可能,他想招待那农夫喝几杯冷开水。如果可能,世界上的人永远不必吃饭而仍能生存,好免除千万农夫的终身苦役。目前他唯一能做到的,是爱惜粮食,不抛撒践踏,不拿好粮食喂猪喂鸡。他可以赞同你那篇主张节用的论说文。

也应有泪流知己,只觉无颜对俗人。 从前,有个读书人去考进士,没有考取,回来写下第诗,其中有两句是也应有泪流知己,只觉无颜对俗人。俗人多半势利,对金榜题名的人逢迎奉承,对下第归来的举子冷淡藐视,如今自己既然名落孙山,见了那些俗人实在觉得难过,惟有二三知己,他们知道文章憎命,他们知道中天下的文章未必能中试官,他们知道考试除了比学问还有比运气,他们不但懂得原谅,而且懂得体谅。落第的人在家中躲避俗人,却非常希望看到知己,好把受了挫折以后的泪水,对着知己静静的流下来,人之相知,贵相知心?用不着诉说解释。现在的大专联考,也是一种决定命运的激烈竞争,谁考上理想的学校,谁的心里轻松得意,谁若不幸落榜,谁的心里就万分沮丧。落榜的人,往往业已尽了最大的努力去参加竞争,他在这场竞争中败退下来以后,特别需要知己的了解与体谅。如果要写一篇文章,提醒那些做父兄的人,对于那些落榜的子弟,务必原谅他们的失败,尊重他们的感情,可以引这两句诗,让这诗帮助别人了解一个落榜生的心理。如果要写一篇文章,劝说那些落榜的考生,请他们不要计较一般世俗的反应,希望他们的心潮能早些平静下来,也可以引这两句诗,让这诗去宣导他们的情感,帮他们估定自己的价值。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朝的诗人,夜晚在秦淮河边听见歌女唱后庭花,写出这感伤的诗篇。后庭花是陈后主作的曲子,据说是一种颓废淫靡的音乐,这样的音乐使陈国人心颓废,风气淫靡,最后,陈被隋所灭亡。秦淮河的歌女,对这种亡国之音没有一点警觉,对前朝后代的兴废没有一点悲情,还在唱后庭花供人享乐。竟然有那么多的听众在追逐享乐!这两句诗很能够耸动听闻,后来写论说文的人,在批评社会风气的时候,常引这两句诗来加重文字的分量。这样的诗句,能使读者发生羞耻的感觉,为那没有政治智慧的陈后主感到羞耻,为那没有灵魂的秦淮歌女感到羞耻,这份情感,很自然的传到那说理者所批评的对象上,也为他们感到羞耻,这时;读者对说理者立论的要旨,不难同意。

人在下判断以前,先要作一番考虑,考虑时,一面衡情,一面度理。论说文引诗,主要的是为了衡情。除了借重诗情以外,说理者又常常拿诗句来做象征、比喻。有人谈论今天的男女社交,指出漂亮的女子常常挂在美国人的臂弯里,引诗一句:天下名山僧占多。这就是拿僧和名山的关系,比喻美国人和美女的关系。有人说,殉道者的血,使真理发扬光大,引诗两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就是拿花和花株的关系,比喻殉道者和道的关系。说理者这样用诗,等于在作类比推理。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形之于神,犹利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这都是类比推理。比喻这种方法,用在抒情写景方面,效用很大,用来推理,不大可靠。写论说文的人所以要用比喻,为的是使别人对他所要证明的事理,有个具体的鲜明的形象,而制造鲜明具体的形象,在诗人轻而易举。诗与论文,在这里又有了携手合作的机会。

且看下面的例子: 一 不论做什么事,都该先有个计画。人生是一件大事,更非先有计画不可。有些事情,因素比较简单,做那事的人能够控制所有的因素,事情就不难完全照预定的计画完成,如果因素复杂,人只能控制一小部份因素,计画就得有弹性,并且要准备随时修改。我们盖房子,只要能够把工资,材料,地皮,建筑法令这些条件安排妥当,房子可以按部就班的盖起来。人生可不同,它太复杂,它的未知数又太多,你对它不得不计画,但是又绝对没有办法贯彻自己的计画。 计画实行起来受到挫折的时候,人会觉得悲哀。在实际的人生里面,前途一波三折,命运不可捉摸,主观的愿望常常被客观的现实打碎,所以,人生的滋味,是一阵阵或浓或淡的哀愁。在哀愁的笼罩下,人有多种不同的反应,有些人在人生的路上失去自信,徘徊退缩。有些人,随时调整适应,继续勇猛的前进。

我们所探寻的未知数,它可能比我们所预期的要小,也可能比我们所预料的要大。很多不能控制的因素撞进了所谓人生计画,破坏了所谓人生计画,结果可能使实际的人生比预先构想的人生还要好。还有,人生计画既然只是一项假设,计画里面所设想的困难,到时候也许并不存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就是人生。所以,人生应该继续勇猛前进。 二 世界上有些事物是平庸的,有些事物是奇妙的,而婚姻这件事,既平庸,又奇妙,它具备了两种相反的性质,真有些不可思议。 人对不可思议的事物,容易产生迷信传说。婚姻的现象,形形色色,有的结合很容易,有的结合很艰难,有的该成功而没有成功,有的不可能成功却偏成功了。有人一生结过好几次婚,有人一生没有结婚。这是什么缘故?答案是一个缘。有缘没有缘,一点也不能勉强。所谓缘,是个含有迷信色彩的名词,只有这个名词,能对矛盾复杂的婚姻现象作一个统一的解释。

一个男人,成年以后就希望有个妻子,可是,他并不知道他的妻子是谁。他在社交场所迎粉送黛,参加许多舞会和结婚典礼,桃花尽日逐流水,洞在青溪何处边?好像结婚的希望非常渺茫。但是,他忽然发出了红色喜帖。这就是缘,缘是在人不注意它的时候工作的。 缘!往平庸的地方想,它平庸,往奇妙的地方想,它奇妙。综合起来想,它真的有些不可思议。 三 电影是由镜头的运动组成的。凡运动都有快有慢,电影镜头运动的快慢,叫做节奏。一般人看电影,看不出节奏来,在一个受过训练的观众眼里,节奏清清楚楚的存在。 节奏的形容词,是快慢。快节奏如跑百米,慢节奏如踱方步。但是慢节奏不能太慢,朝见黄牛,暮见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慢到这种程度,就成沉闷。快节奏也不能太快,轻舟已过万重山,快到这般程度就成仓促。沉闷了观众不耐,仓促了观众不懂,都有失中道。 电影这种艺术,是用镜头的运动来激发观众的幻想和热情。镜头太快,观众来不及反应,太慢,观众对第一个刺激业已产生反应而第二个刺激迟迟不来,感到失望。所以,够水准的导演总是把镜头的速度控制得很恰当。 四 年轻人总是纯洁的。幼稚园里的孩子们活像天使。小学生义卖红十字胸章,的确付出很大热诚。童子军日行一善的时候,完全认为是一项光荣。等到离开学校,进入社会,观念开始变化,当年拾金不昧的学生,后来有变成贪官污吏的。 这是什么缘故? 这个缘故,可以借杜甫的两句诗来说明: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你看山上的泉从石壁的缝隙里喷射出来,全是清水,清水流过山麓,流过田野,一路挟泥带沙,后来就浑浊了。年青人是在山泉水,没有受环境习染,容易保持本性的洁白,成年以后,在社会上打滚,就成了挟泥带沙的出山泉水了。这种现象,也可以说非常自然。 既然出山泉水一定要变浊,既然纯洁的年轻人将来一定变得不纯洁,社会还有什么改革的希望呢?这个问题太大,在这里不能答覆。 除了上面所假设的例子以外,论说文引诗,还有一个很大的可能性。论说文在提主张,下判断以前,难免要选择一些事实加以叙述,帮助得到后面的结论。这种叙述,照例不能太长,太长使文章臃肿。说理者固然可以从所要叙述的事实里提炼出一种极简单的说明来,可是有时候,他宁愿借用诗人的语言。这篇文章在开头的地方,引了梁实秋、林语堂两位先生的文章,对他们的文章,可以从刚才提出观点加以玩味。舍弟江南死,家兄塞北亡,用十个字叙出了骨肉惨变。这十个字还有弦外之音:这两句诗,本是一个拙劣的诗人,为求字面对仗勉强凑成,事实上他并没有这样不幸。于是,这两句诗在谈论乞丐的那篇文章里,间接指出乞丐所陈诉的种种悲苦,往往不是事实。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云淡风轻近午天,依花傍柳过前川,用这样的诗句来说明淡朴的快乐既方便,又真实。这诗除了为淡朴的快乐描出画面,还借诗的来历,无言的透露了淡朴的快乐的背后是什么样的人生哲学、文化背景。倘若不引诗,势必要多化几百几千字才可以说清楚。这几千字可以费,也可以省,引诗,即是省的一个方法。 诗的简链,在人物评论方面特别容易看出来。唐太宗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是一位有为的英主。允文允武的诸葛亮,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西施的遭际,富有戏剧性。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李白为人就是这样不同流俗。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杨贵妃的骄傲,可想而知。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孟浩然的这种境界,可以算得上高蹈。刘备一生,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虢国夫人为人,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这都是把一个人的生命中最精采的部份,作最精采的说明,用最少的字数,这是写论文的人要完成的事,可是诗人已先完成了。 最后,我们会想起诗的装饰性。客厅里,墙壁上,挂几幅远闻佳士辄心许,老见异书犹眼明,蜗文纵横摹秦篆,鸟语绵蛮学楚辞,是一种装饰。房间需要装饰,文章有时也需要。论文是装饰性最少的文章,有些人写论文,甚至完全不加装饰。完全不加装饰,仍然能写出极好的论文,不过,在这个大众传播的时代,许多说理者开始在文字形式上希望做到平易近人,华美引人,引诗装饰,在所不免。下面有两段文字,如果把里面所引的诗删去,对内容没有影响,不过,有了那两句诗,读来更可口些: 一 今天是中华民国五十年的除夕,家家忙着过年。在除旧布新声中,我们想起,离开故乡已是整整十个年头。眼前有很多事物提醒我们,十年不是一个很短的时间。十年使一个儿童变成青年,使年青人步入中年,使中年成为老年。看人儿女大,为客岁月长,我们不能不警觉,不能不反省。 二 偶然不一定能带给你婚姻。有时候,偶然是一个开头,它能发展出婚姻来。可是,并不是每一次偶然,都有往下发展的可能。有一个年青人,他在火车上恰巧与一个少女同座,两个人谈得很投机,不久,女郎在某一站下了车,那年青的男子,立刻陷入绯色的空想里。回家以后,他几乎像个失恋的人一样废寝忘餐,他热心盼望能有方法找回她。其实,这完全不必,因为这个男主角所遇到的是一次偶然的事件,偶然相会,偶然分手,偶然如此。我是天空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你无须讶异,也无须欢欣,转眼间,这一切便失去了踪影。把偶然当做天作之合,那是自寻烦恼。 文章写到这里,再赘上一条尾巴:在论说文里引诗,不论出于那一种动机,都只能引很少的诗句。论文到底是论文,它的统一的格调,不能被诗破坏。中秋到了,一年明月今宵多。前线将士,到了今天,恐怕要一夜征人尽望乡。后方民众,应该及时发起劳军运动,以鼓舞前方士气,前方是后方的屏障,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论说文用这种方式写,岂不成了一怪?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