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悬疑小说 战前酒
战前酒

战前酒

丹尼斯.勒翰

  • 悬疑小说

    类别
  • 2023-02-05发表
  • 155535

    已完结
© www.iabbook.com

第1章 导读

战前酒 丹尼斯.勒翰 4436 2023-02-05
导读 这酒后劲极强,一如现实人生/卧斧 或许有人会觉得老套,但我还是想从《神秘河流》讲起。 童年好友吉米、大卫及西恩有天在街上玩耍,突然出现两个状似警探的男人,将大卫带上车;吉米及西恩眼睁睁地看着汽车离去,直至回家通知家长,大人们才发觉事态有异。数日后,被绑架虐待的大卫脱逃,那两名娈童犯伏法,但三个好友就此渐行渐远。过了几年,三人各自长大成人,吉米在混过黑道坐过牢后,经营起一家杂货店,西恩搬离小镇成为警探,大卫也有了自己的家庭。某日,公园内发现一具女尸,西恩赶去处理时,发现死去的女孩是吉米的长女,而头号嫌犯,正是案发当晚浴血回家的大卫 误解、遗憾、埋藏的罪与不得不继续往下走的现实,《神秘河流》,如此开始。

《神秘河流》的原著小说二〇〇一出版,在二〇〇三年由克林.伊斯威特执导,搬上大银幕,同名小说随后在国内出版译本,观众与读者都给了颇正面的评价。在我看来,《神秘河流》这个故事,绝对算是好的大众文学大众文学不是那种非要以极前卫文字技巧或者极天才艺术风格来跻身文史的作品,而是以绝大部分人都能够接受的风格所叙述的故事;这类小说既然不在技巧上头做文章,那么要从普通变成好,就非得在内容当中显能耐不可。也就是说,《神秘河流》这本小说好读、好看,而且它里头还有些东西,让我们每次回头想想,都能体会出一些关于人性的什么。不过,我猜在那个时候,绝大部分的读者,并没有把勒翰的《神秘河流》,归属于某种类型小说。 毕竟,类型小说这个标签,同时兼具快来!和别摸!的效果。

记得有个朋友在终于克服不读推理小说的心理障碍、读完卜洛克的《八百万种死法》之后,不解地问我,这个故事很好看呀,但冷硬在哪里?这正是类型标签的别摸!效果。打个更泛论式的比方:如果某本小说贴上推理小说的贴纸,那么一个推崇福尔摩斯超人智慧(或任何一种推理小说常用元素)的读者,可能会马上把它从书店的新书平台拿起来、带到柜台付帐,还没回到家就在路上翻读起来;但一个讨厌福尔摩斯老是跩得二五八万(或任何一种推理小说常见设定)的读者,可能连摸都不会摸一下。吊诡的是:所谓的类型小说,其实正属于大众文学;既然这类故事好读好看,那么仅因那个类型标签就与之绝缘,岂不可惜? 从《神秘河流》讲到大众文学,绕兜了一圈,其实是因为我们要聊聊《战前酒》。

《神秘河流》的作者丹尼斯.勒翰,在出版二〇〇一年的《神秘河流》及二〇〇三年的《隔离岛》两本单集完结作品前,曾在上个世纪末的九〇年代,出版过五本系列作品;这个被称为Kenzie/Gennaro的系列,以派崔克及安琪这对一男一女的侦探搭档为主角、龙蛇杂处的波士顿大城为背景,叙述残酷街区上的人性故事。这个系列大多被归类成推理小说系谱中的冷硬派,系列作的第一本,就是《A Drink Before the War》《战前酒》。 刚讲过类型小说标签的问题,所以咱们先甭管这书的分类,直接来看故事。 《战前酒》的故事在一段回忆似地独白之后开始:主角派崔克穿着体面地走进一家低调奢华的饭店,三名政治人物正在里头准备同他会面。带头的参议员表示,有个在州议会大楼工作的黑人清洁妇,从另一个参议员的办公室里偷走一些机密文件后消失无踪,因他久闻派崔克擅长寻人,因此愿意提供优渥的赏金,要求派崔克尽快把文件找回来。派崔克与搭档安琪循着线索找到了清洁妇的藏身地点,软硬兼施地要求对方交出文件,却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遭到狙击由小事件而大麻烦,似乎是种常见的主线行进方式,但《战前酒》的故事除了这个寻人的主轴之外,还有许多旁生缠绕的支线故事,而所有支线,几乎都同主线故事推展时逐渐揭示的几个主题有关。

第一个得注意到的主题,应当是暴力。 暴力指的不一定是那种血溅当场的械斗或者火花四射的爆炸场面,事实上,在生活的各个层面当中,暴力一直无所不在,最常见的型式之一,或许就是家暴书中最明显的例子来自于派崔克的搭档安琪。安琪是一名美丽干练的女侦探,却嫁了一个会对她施暴的丈夫菲尔;有回派崔克想替她出头所以揍了菲尔一顿,却让安琪气得几周不同他交谈;参议员口中偷窃文件的清洁妇珍娜、街头新兴帮派的青年头目,甚至是主角派崔克自己,都是(或曾是)在家暴阴影中挣扎求生的受害者。 将视点从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角度往后拉,就能发现另一种暴力的型式。 这种暴力存在于不同的街头帮派之间、不同的种族(或者在这个岛上生活的我们更熟悉的所谓族群)之间,以及政客与一般民众之间;在不同的型式当中,暴力以不同的样貌横亘其中:有的是因微不足道争执而引发的明刀明枪争斗,有的是因根深蒂固观念所造成的偏执错误见解,有的则是在获得授权之后以一种为所欲为的姿态去欺瞒、利用、煽惑或愚弄当初赋予自己权力的授权者。

如此看来,暴力似乎无所不在,但身处其中的当事人不应总是无计可施才是。 当然,有些极巨大(例如种族议题)的问题可能没有什么简单的解决方式,但,在理想的民主制度中,选民在评定政客作为之后,是有能力决定是否继续授予他们执政权力的;就算不看这个可能得要耗费社会成本及动员大量人力才能完成的动作,像家暴这种只发生在自个儿屋子里的事情,照理说应该不难解决才是只是事实证明,这类暴力一直理直气壮地蛮横存在,道理为何? 其实让这些暴力活得自由自在的原因,常是简单的感情因素。 正如安琪对派崔克说的,菲尔并不是一直这么混蛋的,因为感情付出过就收不回来、因为感情付出后就一直存在,所以当暴力的使用者披着某种依附着我们感情的外套,我们就无法理智地与其对抗,反倒是心甘情愿地接受愚弄、操控,甚至会贴心地替施暴者编织美丽的理由来包装他们的暴力作为。这种属于凡人的、现实的、明知偏离却只能随波逐流的感情因子,在《战前酒》当中是另一个随处可见的主题,有时令人动容,有时令人扼腕。

但当感情投注的对象回应以暴力,无论如何,我们总会有另一种情绪因而孳生。 这种简而言之谓之恨的情绪,在所有为所爱之人暴力相向的角色心中,时时与前述的感情相互抗衡,也成为《战前酒》当中埋伏于字里行间的重要主题。帮派火拼或者种族歧视是某种恨的表态,连公理或者正义都可能是某种恨的包装。但,当暴力已经实行、心已经留下创口之后,无论是让爱压着恨或者是让恨颠覆爱,伤口都不会消失;它要嘛就是愈咧愈大直至把灵魂撕成破片,要嘛就是留下愈合后的伤疤,每当夜深人静时就隐隐地抽痛,或者悄悄地淌血。 世界是不完美的。在其中讨生活的每个人也都如此。 但日子还是得过下去。于是《战前酒》当中的角色一如现实当中的吾等之辈,在工作场合或者人群当中有一种样子,在家庭里头或者孤独一人时则显出另一种长相;道貌岸然的政治人物有令人发指的嗜好、身为救火英雄的父亲有非理性的畏惧及无法控制的暴力、好勇斗狠的帮派首领有不堪回首的童年往事、聪明强悍的侦探有乏力掌握的情感纠葛。派崔克在故事一开始的独白当中便如此说道,去年夏天有人死了,那些人大多数是无辜的,人比某些人罪有应得。去年夏天也有人动手杀人,他们没一个是清白的,我很清楚,我就是其中之一。我凝视着细窄的枪管,看着布满恐惧与憎恨的眼睛,发现我自己的倒影就在那眼底。我扣下扳机,好令它消失。

死去的人有好有坏,但存活的人没有一个是清白的。 照这么看来,《战前酒》故事的主轴极为沉重,似乎有种读了难以下咽的嫌疑,但在勒翰高明的叙事技巧及节奏掌控下,透过第一人称主述者派崔克的贱嘴,使得《战前酒》的阅读经验,意外地有种轻快、带着黑色幽默的基调。派崔克/安琪这对非情侣(派崔克单身、安琪已婚;派崔克有意追求安琪,但安琪多次拒绝)工作搭档的互动,还常带着某种情境喜剧的调调。 话说回来,派崔克与安琪并不是第一对男女侦探搭档。 大约与谋杀女王克莉丝蒂同期的推理小说创作者贾德诺,便已创造出柯白莎及赖唐诺这对工作伙伴;在这两组人马当中,男性(赖唐诺及派崔克)一般都负责外勤任务,而女性(柯白莎与安琪)则大多负责后援工作。只不过,这两组搭档的相同处,大约也仅止于此,较之智勇双全、让系列作品中绝大部分女性角色爱得要死的无照律师赖唐诺,勒翰笔下的派崔克似乎比较接近一般人,会粗心大意、会受骗上当,行事计画比较直线,一点儿都没有赖唐诺那种随手设计不可思议妙计的本领;而与毫无身材可言、臃肿市侩尖酸势利的柯白莎相比,勒翰创造出来的安琪简直人如其名、是个天使的化身:美丽苗条、识情重义,虽然大多担任后勤工作,但真上了前线,她的枪法可比派崔克还准。

虽然无法确定勒翰是否特意造成这些同中之异,但这些设定,却很忠实地反应了时代的变迁。 战后美国依然维持男尊女卑的社会型态,这不但是瘦小但温柔的赖唐诺让其他女性角色大为倾倒的原因,可能也是贾德诺之所以把柯白莎塑造成一个巨大俗气、不同于绝大部分女性角色的理由;而在派崔克与安琪初登场的一九九四年,男女关系看起来似乎较先前来得平等,女性的行事也较为自主,在《战前酒》的故事里,派崔克正在努力戒烟,而安琪仍然照抽不误,派崔克的枪法不大灵光,安琪可就好多了。而虽然是个新世代女性,但安琪仍需面对故事中男性角色(有时还包括她自己的搭档派崔克)在言语上轻薄揶揄的状况,也反应了在所谓两性平权的新时代当中,有些因性别而衍生的不平等,依旧存在。

聊过这些《战前酒》的主题,让我们回到类型小说这件事情上头。 事实上,一开始承办小案件但却随着剧情发展而扯进愈来愈多麻烦、掀翻高尚阶级(无论是政治人物或富商名流)的裙脚曝光不堪入目的污秽内里、与自己乃至于整个社会的不完美搏斗抗争、语出讥诮(可能是对所有人、也可能是针对自己)地嘲讽对抗所有偏差这些《战前酒》当中俯拾可见的元素,都是达许.汉密特、雷蒙.钱德勒、罗斯.麦唐诺及劳伦斯.卜洛克等一脉相承冷硬派犯罪小说创作者常用的设定。冷硬派(Hard Boiled)这个从传统推理小说当中分岔生长的支系,没有洞察全局的神探、没有布局精巧的诡计,而是翻出街头的残酷面向,用以彰显人性的肮脏与美好。 所以,是的,《战前酒》自然是本类型小说,但它也的确是个极好读、也极耐读的故事。

父权的倾压、爱情的不对等、阶级间的相互仇视、误解、利用及关怀,在所谓的美好童年当中可能留下必须一辈子与之抗衡的印记,在感情当中可能生出不可解的张狂暴力。这些混在《战前酒》里头的原料,完全取材自你我浸泡其中的现实生活,像是一杯后劲极强的烈酒,愈是回味,感触就愈是层出不穷,现实、以及小小暖暖的温柔,无奈、以及巨大难忍却得背负承担的忧伤。人生是场无法脱逃的恶战,勒翰的《战前酒》,一如所有在冷硬街头打滚的侦探,尽自己的力量去抵挡某种歪斜,虽然无法改造世界,但却能撑住一点希冀。 现在,这杯人性的酒已然上桌;你,是否已经准备好要让它入喉?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