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历史烟云 秦相李斯

第19章 【下编】 十七

秦相李斯 錢寧 2777 2023-02-05
秦始皇在一片山呼声中,戴着镶满乌金宝石的皇冕,穿着一色纯黑的宽大皇袍,由四名步履蹒跚、须眉皆白的老者搀扶着,健步登上百尺高的登基大台。 这四四方方的大台,原是一座山丘,其峰被整个削去,以五彩玉石筑成一个平顶;四面也被铲成陡壁,上面绘满龙凤、麒麟、乌龟等神兽,以及熊罴虎豹、蛇鸟牛羊;南侧是巨石阶梯,共六十六级,皆以黑毯铺之。山的周边,本是一片茂密森林,后动用了大军,砍去成千上万的乔木杂树,辟出了一个方圆几十里的巨大广场。 始皇一个人高高地站在那里,雄视四方,感到一向有些自惭瘦小的身躯渐渐伟岸起来。 四位白须老者躬身倒退,甲衣卫士也都膝行而下。 高台下面,围着千千万万的蚁民,层层叠叠,密密匝匝。紧里面站着的是三公九卿和文武百官,皆朝服峨冠,披甲戴盔;外层是六千人的禁中卫队,一律铜车铁骑,执戟握剑;往外是郡守县令、乡夫亭长,着各级官服,高下尊卑,一目了然;再往外是六万人的大军方阵,按步兵、车兵、骑兵、弩兵、车骑兵,阵阵排开,一色戎装,挽弓持矛,其威武雄壮,让人一看就觉得势不可挡;最外围则是六十万黔首代表和黎民模范,其中工农学商老幼青妇均有出席;正西方向,还有一小批被黥了面的六国王公贵族,共六十六人,跪在那里,也算邀请来参加观礼。

欢呼声戛然止住。 始皇拼足气力,用瘖哑的嗓音,拖长了声音喊道: 天下︱从此︱归秦︱矣! 说完了,手在头顶一挥。 山下的百万大众,楞了一下,然后都反应过来,开始有节奏地欢呼起来: 始皇帝万岁!万万岁! 万岁!万岁!万万岁! 欢呼声从四面八方传过来,声似虎吼狼嚎,势如排山倒海。在一片喧天的呼号中,一阵震心撼肺的锣鼓又敲响起来,六百人的秦宫乐队,奏起了秦国的礼乐秧歌大调。 鼓乐声中,几十万人开始贺拜新皇。一时间,大家起立跪伏,投地叩首,此起彼伏,东倒西歪,像大型团体操表演似的,场面甚为壮观。 始皇漠然地俯视着一切,面无笑意。 他现在是皇帝了。李斯上书,说他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从此应由王改称为皇帝。他采纳了这个建议,只是在皇帝之前,又为自己加上了一个始字,以示划时代之意。

他毕竟开创了一个天下一统的新纪元。 八年前,秦军轻而易举地攻破了韩都阳翟,生擒了韩王,将韩国提前一年灭掉了。灭韩之后,便是灭赵。先是派人,以千两黄金,将赵王身边宠臣郭开贿赂得眼热心跳,赵国一代名将李牧因此成为逆臣而被诛杀;再遣老将军王翦出征,一举攻陷邯郸,使赵王束手就擒。亡赵之日,他特意重回了一趟邯郸,将当年欺辱他母子的仇人按名搜捕,逐一杀之,以解刻骨铭心之恨。那时,赵太后卧病多时,已奄奄一息,听到儿王将当年那些鸡毛蒜皮的仇一一报了,才松了那口气,瞑目而去。 灭赵之后,他本想歇口气,让天下太平几日。不想那一年,宫中发生了谋刺之事。刺客荆轲,以献燕国地图为名,图藏匕首,入宫行凶。这荆轲原是卫国盲流,好打架斗殴,喝酒赌博,一直在各国流窜,后被燕国太子丹重金收买,吃喝招待,美女三陪,于是死心为之卖命。只是这厮胆大技疏,以致劫持不成;又眼高手低,结果掷匕未中,最后被当场剁成肉泥。受此惊吓,他无法不恼羞成怒,立命秦军攻燕,直取蓟城;同时,下令伐楚伐魏,全线出击。五年之内,相继灭魏,灭楚,灭燕,最后,大军东进,三面围齐。齐王不战而降,被活活饿死在荒山的松柏之间。

就这样,他一怒之下,竟统一了天下。 成就如此伟业之际,他年仅三十八岁,号为始皇帝,当之无愧,而自定称号,更有一层棺未盖而论已定的深意。自周公始,谥法流行,君王薨崩之日,往往就是子臣议父非君之时。谥法一废,后人也就无法在自己死后说三道四了。 为体现出皇帝的尊严,他自呼为朕,而不再用寡人之称了。朕字音正,听起来气壮声圆,音色响亮,有威力四射之感,不像寡人那样扭捏拗口,若带上陕北口音,就更似梆子念白,虽然高亢,却全无韵味。 作为皇帝,他发布的一号诏令,是将每年的春节,提前两个月,放到十月里来过,以彰显改天换地之意。且过节之时,各家不得披红挂绿,张灯结彩,只许一律以黑纱、黑花、黑旗装饰点缀,以顺应水德之始。

诏令盖上了皇帝传国之玺的大印,立即飞马传达下去。那皇帝宝玺是由楚国和氏玉壁打磨而成,雕镂五龙,上有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八个大字,是李斯一天一字,亲手篆刻而成。 诏令一下,小民百姓议论纷纷,无人胆敢不从。自此,每年秋高气爽之日,家家就开始杀猪宰羊,准备年货。除夕之夜,合家一起包饺子吃时,往往还要拍蚊驱蝇。节日里,大街小巷,远村近寨,更是黑鸦鸦一片,到处充满了喜丧的色彩。第一年时,百姓还不太习惯,时间一长,倒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了。 同时,他下令收缴天下兵器,铸剑为犁,销盾为钟,熔造了十二个金人,置于咸阳宫前。金人长五丈、重千吨,身着各色的民族服装,象征着远人来服的永久和平。他又下令废六国文字,以篆字为标准字体,以秦腔为正式官腔,并统一了各地的长短斤两,规范了车轮大小。

天下征定,诸事摆平,惟有一件大事,悬而未决,那就是皇朝体制的设置。这可是一个有关秦朝大业能否传之二世、三世,乃至万世的大问题。 老丞相王绾三次颤巍巍地上书,建议恢复周制,实行分封,以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局面。他说,六国新定,海内未安,燕、齐地偏,荆楚路远,若不设国置王,无以镇之。分封诸子,可以安天下,定人心。丞相老迈,奏言此事时,气顿语断,几无完句,却有一种斩钉截铁的坚定。 他知道,丞相背后是诸王子们,大的小的,二十多个,都急猴猴的,想尽快分封,抢一块富饶点的地方,生怕晚了,被封到老少边穷地区。 他一直未置可否。将刚刚打下来的大好河山,在自己生前就这样送出去,就算是给儿子们,心里也还是有些舍不得。

那日,王绾又在朝议时鼓噪起分封之事。 臣闻之: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老丞相慷慨陈辞,今陛下有海内,不封子弟而使之为匹夫,日后若出乱臣贼子,叛徒内奸,无人辅弼,何以相救哉? 被烦不过,他便将此事下交众臣商议。 不想,大小官员都跟着丞相说。有的大谈周制的伟大历史作用,有的专讲分封的深远现实意义;异口同声地强调这是一项既有秦国特色又放之海内皆准的基本原则,只要坚持,可保江山万代永不变姓,否则,就会立即亡国亡朝亡天下。把人说得不由不慎重起来。 就在满朝一片附和声中,只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大声喊:不可!始皇一看,那持不同政见者,是廷尉李斯。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