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随身智囊 舍得的艺术

第45章 两套袈裟

舍得的艺术 星雲大師 775 2023-02-05
在原始佛教的时代,每一个出家人只准许有一套袈裟,分三件:五衣(工作劳动服)、七衣(僧团里课诵法会服)、九衣(外出应供服)。佛陀希望修道人,减少物累的牵绊,过着清贫淡泊的生活。 有一天,佛陀叫弟子阿那律到其他教团的分部,去了解他们修行有什么障碍?身心是否都能安住在道上?阿那律听到佛陀的指示,却抗命说:弟子不愿意。佛陀很讶异,平日持戒守道,心意已臻调柔的大弟子,应该不会畏惧千里跋涉的辛苦,他温和地问:阿那律,你为什么不去呢?你有什么困难吗?阿那律说:佛陀,现在是雨季,天气不稳定,出门难免淋到雨,我们只有一件袈裟,淋雨以后又不得更换,湿衣服穿在身上很难受,又容易感染风寒生病。您要我到远地去视察,来回要好几天,我觉得不方便。佛陀一听,马上决定说:阿那律,你说得对,以后每一个出家人都可以拥有两套袈裟,替换使用,减少生活的不便。

佛陀的制律,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因时、因地、因人,因种种因缘,善巧方便地修正戒条。然后人却往往抱残守缺,打着佛已制戒,不可更改,佛未制戒,不可增添的旗帜,曲解佛制的本意。戒条原是使我们修行时,心无旁骛地办道的准则依据,而不是将戒条变成手脚的枷锁,使我们失去行动的自由。 法律的条文,因为社会形态的改变,也要适时增添删略。我们从佛陀改变初衷,重新制定两套袈裟的事例来看,佛陀是很慈悲、圆融的,他不被戒相所捆绑,而是从戒体的开阔性,做适时的更改。 佛心,慈悲圆融;佛戒,开阔自在。佛制的戒律,在传教的过程中,受着不同国家文化的激荡,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改变。戒律,就像登山的梯子,帮助我们更上层楼,何必在梯子的尺寸、材料、格式,处处计较是否合乎佛制。聪明的人要的是一座稳固的梯子,让他可以眺望生命高峰的胜境,反观愚痴的人,却天天拿着尺,四处寻找标准尺寸的梯子。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