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历史烟云 纪晓岚全传

第5章 五、初入翰林

纪晓岚全传 公木 19473 2023-02-05
乾隆甲戌(一七五四年)殿试以后,纪晓岚以文学优长,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按照当时制度,庶吉士要在翰林院学习三年,期满考试后,授散馆或留馆。考试优等者,原为二甲进士的授编修,原为三甲进士的授检讨,其他的则改任各部主事或是知县。留在翰林院的升迁较快,清代大臣多为翰林院出身。 纪晓岚点中翰林,自然春风得意,但他很清楚,这仅仅是他仕途上走出的第一步。要谋求引人瞩目的官位,仍须艰苦努力,不断进龋纪晓岚在庶吉馆学习,深得业师李又聃、董帮达等人的悉心教诲。他虽不善交际,但也常到座师刘统勋、介野园、孙端人等几位前辈府上行走,在他们的指教下,学问日长,阅历渐深,很快适应了官场生活。 在那个时候,文人狎妓侑酒、谐谑风流,成为风尚。即使师生同夤,也无所避讳。诗尝酒社,唱和酬酢,时有往还。不过纪晓岚不善饮酒,而他的座师孙端人,酒量大得很,可以说称雄一时。

一次宴会中,晓岚和孙端人同席,董曲江、刘师退等人也都在座,大家知道他酒量不佳,也不深劝,由著他尽情享用席间的珍馐佳肴。 正在这时,上了一道挂炉烤鸭,这是京城当时的一道名菜。大家纷纷举箸,吃得津津有味,唯独纪晓岚未曾下箸。 大家感到很纳闷。 大家都知道,纪晓岚有个习惯,就是非常爱吃肉,不食蔬菜、米面,一顿能吃两三斤精肉,再喝些茶水,就是一顿美餐。但他也有个例外,就是绝对不吃鸭肉,不管是何等名厨烹调的,他也不肯例外。 他这个怪毛病,座师孙端人并不知道,就向他问道:这鸭肉很可口,贤侄何以不吃?纪晓岚欲言又止,众人又都催问。 事情是这样的。他于是向大家解释。 原来,早年纪晓岚住在河间府东光城岳丈家。听说有一天深夜,人们被一片汪汪汪的狗叫声惊醒,起身到外面察看,发现有一家屋顶上,站着一个身穿蓑衣麻带、披头散发的人,在月光的辉映下,看得清清楚楚。那人手里挽住一个大布袋,里面发出许多只鸭子的叫声。

那个人沿房沿行走,由东家窜到西家,所到之处,都从屋檐上掷下两三只鸭子来。第二天,有的人把得到的鸭子宰着吃了,跟普通的鸭子并没有什么两样,但让人奇怪的是,凡是得到鸭子的人家,在那一年里都有人死掉。后来大家想起那天夜里送鸭子的人来,认定是凶神出现了。 此后,纪晓岚便无论如何,也不肯吃鸭肉了。 贤侄怎么迷信这一类传说,纯属子虚乌有!孙端人听了纪晓岚的话说道。接着又夹起一块鸭肉,放进嘴里大嚼起来。 董曲江却笑着摇头说道:让你这一说,我也吃不下去了。扫兴扫兴,肯定是你早就吃饱了肚皮,说这样的话来吓唬我们。你自己不吃,也不叫我们吃好。刘师退说到这里,向众人一使眼色:请诸位说说,是否应当罚他一杯? !一听说要罚酒,纪晓岚连忙摆手,又给在座的逐个作揖,陪礼道歉。

好吧,既然你不敢饮酒,就罚你以不吃鸭肉为题,给诸位作一首诗吧。孙端人出面说话,为他的贤侄解围。 大家一听,都来了兴趣。孙老前辈出的诗题,确实新颖有趣,自古以来,还从没听说过有人用这种题目作诗,大家都想看看能否难住纪才子,便一催他说:好,就罚你作首诗,快快诵来!遵命,遵命。纪晓岚略加思索,出口吟道: 灵均滋芳草,乃不及梅树。 海棠倾国姿,杜陵不一赋。 灵均是战国时大诗人屈原的字,他歌咏过许多奇花异卉,唯独没有提起过梅花;杜陵是指唐代诗人杜甫,因为他曾在诗中自称过少陵野老,杜甫曾为百花赋诗,就是不曾讴歌海棠。纪晓岚用这两件事来为自己解脱,做为不吃鸭子肉的理由,巧妙地完成了这个题目,可见他学识渊博,才思机敏。

哈哈哈,孙端人听了笑呵呵地说:你真是伶牙俐齿,能言善辩。不过用梅树、海棠为比,这鸭子也太荣幸啦!刘师退等同席的人,也都跟着笑起来。 这年夏天,纪晓岚又同一帮志趣投合的文人学士,结成了文社,半月聚会一次,谈今论古,切磋诗文。文社中有他的族兄纪昭和后来成为著名学者的钱大昕、卢文弨等人,当时都在翰林院任职。就连上科进士刘墉,这时已由翰林院编修升为待讲,也参加了进来,旧时文社的励学精神和无穷乐趣,使他留连难忘。刘墉参加文社以后,以他的学识影响和身份地位,很快便和纪晓岚一起,被推为文社的领袖。 一天文社聚会,刘墉提出要集诗对句,各位文友一致赞同,他便率先吟出一句李白的诗:文章辉五色,钱大昕、卢文弨等人正在思索,纪晓岚却抢先对出下联:心迹喜双清。他对的是杜甫的一句诗,与李白的一句合成一联,自然贴切。

钱大昕看他一如既往,凡有此类唱和,他总是毫不谦让,抢先应对,便出一句杜甫诗,要纪晓岚来对。钱大昕吟道:学业醇儒富,纪晓岚马上吟出一句韩愈的诗:文章大雅存。卢文弨看看明亮的窗户,吟出一句:小窗多明,使我久坐;纪晓岚不假思索,张口对道:入门有喜,与君笑言。纪昭一看这情景,心想这位爱出风头的族弟,又成了众矢之的,不免觉得好笑。纪昭比纪晓岚年长几岁,兄弟二人自幼即在一起读书,知道纪晓岚的功夫,不会被这几位同年难住但又想如今都是居官之人,族弟就不应该像少时那样锋芒毕露了,还是老成稳重才好,便插空儿吟出一句:胸中已无少年事,刘墉在这帮人中,年龄较大,并且早以少年老成出名,一听便领会了纪昭的用意,便用凝重的语气对道:门外犹多长者车。大家觉得这一联意味深远,都用赞佩地眼光看看刘墉和纪昭。

纪晓岚明白是两位兄长警诫自己,也会意地笑笑,警告自己,今天不要出言无状。看大家兴致正浓,便吟出几个前人诗句,要各位应对。文友们虽不如他对得迅速,但稍加思索,也对得自然工稳,如其中几联是: 云山起翰墨(王琚句), 星斗焕文章(杜甫句)。 名高八斗星辰上(王廷珪句), 诗在千山烟雨中(张孝祥句)。 瑞草惟承天上露(王建句), 绣衣却照禁中花(方千句)。 圣代科名酬志业(方千句), 中朝品秩重文章(罗隐句)。 彩笔只宜天上用(贯休句), 五云多绕日边飞(鲍照句)。 几联对出以后,人们慢慢失去了兴致。这种歌功颂德的应酬之作,早已是这帮才子们的老生常谈,可以说他们个个是行家里手,毫不耗费心力。

这时刘墉想起了一件事,对大家说道:大栅栏的一家剃发店掌柜,前日到府上请题匾额,我为他写了整容堂三字,却一时没有想出上好的门联,烦请诸兄代为撰联,各位意下如何?刘墉的字写得非常好,称得上是当时的书法家。纪晓岚说道:石庵兄,有一现成联语,写出就可应付了。说完他就吟出了这副对联:虽然毫发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大家听了,齐声叫好。 这时,钱大昕说道: 敝人也有一联,虽不如纪年兄之联工巧,但做为剃头店的门联来用,却也使得。此联便是: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满面生。 大家也很欣赏这副联语,便要刘墉一并写出。纪晓岚看了,猛然间又想出一联,吟诵给众人:到来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 在座的人哑然失笑,刘墉把笔停下来说道:这下可好,都让晓岚兄给剃成了秃和尚!大家都佩服纪晓岚出语巧妙,趣味横生。这几副趣联传讲开来。翰林院的学士们也纷纷来和纪晓岚酬唱,一时传为佳语。

这年冬天,正逢纪晓岚在南书房当值,一位太监总管走进来。他听人谈论新科翰林、河间府的纪才子,便走到纪晓岚身边,上上下下地打量起来,看他身材魁伟,英俊漂亮,不像人们传讲得诙谐滑稽的样子。但看他身上穿着皮袍,手里却拿着一把折扇,这是当时文人的一种雅好,不少风流学士都是这样,本来不足为奇,但大冬天的,这手里的扇子没有实际意义,想来也确有些好笑,便向前冲纪晓岚笑一笑,操着南方口音说: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谈否?纪晓岚听了总管的话,看看自己的装束打扮,也觉得有些滑稽,怪不得老总管同自己开玩笑。但他惯于戏谑别人,哪里肯让别人耍笑?正要找茬儿回敬一下,忽然明白这老太监是给自己出了一联,里面嵌了春、夏、秋、冬四季之名,心想这老家伙肚子里,还有点儿墨水,好,看我怎么回敬你!想到这里,站起来作揖施礼,笑着说道: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么? !南书房里立刻爆出一阵轰堂大笑。人们看着老太监,肚子都笑疼了。老太监这时哭笑不得,十分难堪,苦笑着指点几下纪晓岚,口中却没有说出什么话来,落了个自讨没趣,悻悻而去。房中的几个人议论说,这副对得真是太妙了。

这事在宫中一传,可惹下了那一帮太监了。太监们都喜欢他博学多才,笑料儿无穷,每次碰到他,都缠着不放,不是出对联让他对,就是让他说笑话。 那天纪晓岚正忙着起草文稿,两个太监进来找他,说有个对联找他对,纪晓岚又气又乐,心想,你们也不分个场合! 口中说道: 我正忙着,等吃饭时再对吧! 两个太监缠着不走,纪晓岚便说: 快说吧,什么对联? 榜上三元解、会、状, 太监念出了上联。纪晓岚看看他俩,一本正经地说:这有何难,对句有了:人间四季夏、冬、秋。说完,扭过头去又忙起自己的事来。 另一个太监问道: 你既然说四季,怎么没有春呢? 纪晓岚笑嘻嘻地说: 请吧!请吧!你们回去想想。 两个太监站着不走,纪晓岚冲他们挤眼说道:为何没有春,你们心里最清楚呀!两个太监恍然大悟,禁不住笑起来,红着脸走了,同房当值的文人们,仍然嗤嗤嗤地笑个不停。纪晓岚闹的笑话越来越多,很快便在京中传得沸沸扬扬。

亲友们为他的戏谑无常很担心,唯恐他说话伤人,惹出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便都劝诫他要谨慎从事,在宫中说话不可造次,尤其是马氏夫人,常将劝他的话挂在嘴边,纪晓岚听着在理,便设法摆脱太监们的纠缠。 可是那天刚进宫门,就被太监拦住了,非要他讲个笑话再走。 纪晓岚急忙推辞: 不可,不可。今天我有急事,耽搁不得!三个太监围着他不依不饶。一个说道:你别耍滑!总说有事来推脱,好久没听你的笑话啦。这次不把我们几个说笑了,你就别想走!纪晓岚见不讲不行了,就说道:我讲我讲。有一对夫妇,生了三个儿。说到这里,他把话停下来,一声不响盯着太监们。 太监急于知道下文,急着问道: 三个儿怎么样? 三个儿,下边呢? 下边还有什么? 纪晓岚一本正经说道: 下边什么也没有! 太监们哪里肯依他,便催促说: 这哪能叫笑话儿!没把人说笑,你接着往下讲!下边没有了不行,不放你走!下边怎么没有了?纪晓岚微微一笑,口中说道:下边就是没有了,你们自己摸摸。说着拱手告辞。 啊? 太监们一楞,继而明白过来,是纪才子又把他们耍笑了。 待要拉住他,他已经匆匆远去。 春节到来,人们都知道纪翰林善于题联,一时间上门求写春联的人络绎不绝,使他真有些应接不暇。不过他也真有办法,无论谁来,上联都用唐代高适的一句诗:圣代即今多雨露;下联也集唐诗中的句子做对,而且大多切合请托者的身份时况,很受请托者的喜爱。 一开始,他这种办法,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多大注意。可是一连几天过去,手不停挥地打发走了上百个请托者,上联总是那句圣代即今多雨露,下联却绝无重复的句子,翰林院学士们觉得十分惊奇,禁不住拍案叫绝:这河间才子纪晓岚,究竟会背多少首唐诗啊? ! 恰好,有位前任侍郎,不久前被贬去官职,受命到翰林院行走。他看纪晓岚给人的春联,无一例外地用这句上联来颂扬皇帝圣明有道,对臣民宽厚仁慈,施恩泽,便有意要为难他一下,也来向纪晓岚求写春联。 纪晓岚见侍郎也来求联,很是高兴,口中寒暄着,随手提笔写出了上联:圣代即今多雨露;那位侍郎看了,微微笑道:敝人新由卿二,贬到翰林院行走。纪晓岚一听,忍不住嘴角一翘,心里话,这回有点不好办了,看来侍郎是有意开我的玩笑!这侍郎所说的卿二,就是侍郎的别称,因为六部尚书为正卿,各部侍郎的地位仅次于尚书,所以又称做卿二。这位侍郎被贬回翰林院行走,只是来这里协助工作,并不是专住官员,一下就是连降了数级,跟圣代即今多雨露一句,完全是两码事,但上联已经写出来,又不好不用。 纪晓岚抬头看看身边的同僚,他们眼睛含着笑意,分明是要看看他这次如何写就下联。 纪晓岚略一思索,有啦!抬头向侍郎笑道:大人来得正好,有一唐人诗句,只有给您用才最合适!说完笑盈盈地提起笔来。同僚赶紧凑到他身边观看,只见他写道:谪居犹得住蓬莱。这句下联,化用的是唐代元稹的诗句,他那首《以州宅夸于乐府》中有这样两句: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犹得住蓬莱。纪晓岚把翰林院比作蓬莱仙境,给侍郎用上了这样一句,说他虽然被贬,却因祸得福,到底还是归于圣代即今多雨露啊! 侍郎看了,佩服得直点头。同僚们也称赞起来,说他真不愧为才子。人们又一次被他的博学卓识折服了。 春节刚过,朝中传出圣旨,乾隆皇帝要元宵观灯,诏令文武大臣要广制灯谜,择优行赏。于是,京城里的文人学士们挖空心思,争奇斗艳,一时创作了许多佳作,一下子把灯谜这种民族文化形式,推向了巅峰,被后世传为佳话。 元宵之夜,紫禁城内悬灯挂彩,灿烂辉煌。大的小的、圆的方的、红的绿的、各式各样的彩灯交相辉映,真是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大学士刘统勋等几位大臣,簇拥着乾隆皇帝走到殿外,观赏群臣们敬献的彩灯。宫中灯火照耀,天上群星闪烁,满月的光辉如银似玉,君臣们越看越高兴,真是美不胜收。不觉走出太和门,来到大清门,见一具彩灯做得精美异常。乾隆走到近前观看,见彩灯上贴着一副谜联,注明上下联各射一字。乾隆看着不停地摇头,虽然很喜欢这副谜联,可就是猜不出是哪两个字。刘统勋等人也凑到跟前,只见上面用工整的小楷写道: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即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是短品,也是妙文。 大臣们读完这副灯谜,立刻收敛笑容,皱起了眉头他们都被难住了。此时,谁也不敢在皇帝面前多说一句话。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很有才华的风雅皇帝,既喜欢作诗填词,又喜欢对句猜谜。这时在一班大臣跟前,哪里好意思讲自己猜不出来,便叫身边的大臣猜射。这几位老臣看看想想,想想看看,真是搜肠刮肚,绞尽脑汁,摇头晃脑地猜来猜去,仍然不知所云是何。 乾隆看大臣们也都猜射不中,问起是谁制的灯谜。身边的侍臣赶忙回明,是翰林院庶吉士纪晓岚。 乾隆一时想不起这位年轻俊才,刘统勋便趁机夸奖他的得意门人。刘统勋是纪晓岚的座师,几年前纪晓岚写那副先斩后奏春联,险些入狱,刘统勋曾在皇上面前求情。刘统勋一提这件事,乾隆更是高兴,夸奖这献县的纪晓岚,果然是个卓越之才,立刻传出圣旨,要纪晓岚回明谜底是哪两字。 这时,纪晓岚在家中,正和妻妾们欢度元宵之夜。忽然府中响起宣纪晓岚接旨的喊声,纪府上下顿时紧张起来。纪晓岚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诚惶诚恐地跪接圣旨。听宣旨的大臣读完圣旨,纪晓岚的心里,也才像一块石头落在了地上,赶快奏明谜底是猜谜二字。 大臣回宫覆旨,纪府复归平静,一家人又跟着虚惊了一场。夫人马月芳嗔怪地说道:老爷要显露才华,这本也应该,别总让我们跟着你提心吊胆的,好不好?纪晓岚含笑不语,心中暗自得意:没想到这回难住了皇上,得到圣上的垂怜,可能为期不远啦。 果然,乾隆听完回奏,立刻茅塞顿开,静静想来,确实无可挑剔,向刘统勋夸赞起来,说这位年轻翰林的才学,当不会在他的座师之下。刘统勋也说他的门徒乃是一位奇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次日,纪晓岚接到了乾隆皇帝的赏赐物品,一家人欣喜异常。这件事很快传遍了京城。 时隔不久,纪晓岚当值南书房,忽听侍卫大臣宣旨,要他晋见皇上,心中又惊又喜。 这是他入翰林院以来,第一次被乾隆召见,心里有些惴惴不安。纪晓岚慌慌张张地随侍卫大臣来到干清宫西暖阁,施过君臣大礼,恭恭敬敬地站在下面,等待皇上问话。 皇上看他高高的个子,眉目清秀,确实是一表人才,想到他那副谜联,心中更加喜爱,一时多看了几眼,没想到纪晓岚竟局促不安地窘出一头汗来。纪晓岚见皇上不说话,只是上上下下地打量自己,心里不住地咚咚直响,不明白皇帝为何召见。 原来,乾隆这天在西暖阁读书,看到《论语》上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则不孙(逊),远之则怨。一段时,忽然想要为这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句,对成一副联语,想起了两次以联语惊人的纪晓岚,便要当面试试这位才子的学问,让他来对对这个句子。于是将他召来钦见。 乾隆见纪晓岚初次面圣,不免有些紧张,就先给他出了一个简单些的对联,要他来对,乾隆出的上联是:孟子致为臣而归;这是《孟子.公孙丑》上的一句话,纪晓岚早已烂熟于心,所以对得非常迅速,用的也是《孟子.公孙丑》一篇上的句子:伯夷非其君不事。 让人听着似乎是信口说出,不假思索,而且对得非常工稳。乾隆点头,微微一笑,心里越发喜爱这位青年文士,不过还是要对上这个难养句,才能看出学识水平。乾隆想到这里,便说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句,要纪晓岚属出下联。 纪晓岚思索已定,跪在地上答道: 吾皇万岁,微臣已想出对句,只是有些不雅,出言无状,害怕惹恼圣上,为臣不敢说出。只管奏来,朕赦你无罪!纪晓岚只好提心吊胆地答出下联:有寡妇见鳏夫而欲嫁之。乾隆听了,不清楚此语出自何处,觉得虽然听来滑稽,但也不失为一个工稳的对句。这时殿前侍卫禀告,几位大臣入宫奏事,乾隆便挥手示意纪晓岚退下。 纪晓岚退下以后,乾隆觉得兴致未尽,心中想到,下次再好好地考一考这位纪才子。事有凑巧,几天刚过,乾隆到南书房读书时,当值的人中正有纪晓岚。乾隆先是忙着没时间去给纪晓岚出题,心想等手头事忙完再说,不想纪晓岚站到御案旁愣愣地看了片刻。 乾隆抬头看看纪晓岚,原来他是看桌上的那块玉玦。这是一位大臣献进宫来的。玉玦虽较一般的小些,但细腻圆润,晶莹剔透,上面又刻上了王羲之《兰亭序》全文,更是精美异常。乾隆十分喜爱,经常带在身上玩味。纪晓岚从皇帝御案旁侍候时,一眼看到这块玉玦,心中倍感珍奇,忍不住多看几眼,只可惜字太小了,非凑到眼前看不清楚。那玉玦十分可爱,使纪晓岚忘记了御前的种种禁忌,低头端详起来。 乾隆说道:纪爱卿,你愣着为何? 纪晓岚赶忙回过神来,回答皇上的问话:圣上的玉玦,精美绝伦,忍不住多看几眼。为臣该死,望圣上恕罪!乾隆微微一笑说道:这玉玦你喜欢吗?为臣不敢!哈哈哈,乾隆笑着说,朕出一联,你若能对上,朕便将这玉玦,赏赐于你。纪晓岚赶紧跪下磕头:谢主隆恩。乾隆捻一捻胡须,然后将玉玦拿起来,指了上面的一句话,纪晓岚仔细看看,是这十一个字: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他抬头看看乾隆,答出下联:若周之赤刀大训,天球河图。乾隆听着非常高兴,听他对的是《尚书》中的一句话,被他信手拈来,却庄重得体,遂将手中的玉玦,赐给了纪晓岚。 纪晓岚谢过皇上,马上被当值的学士们围起来,争着传看玉玦,个个对纪晓岚艳羡不已。 此后,纪晓岚常常被宣召入宫,渐渐得到皇上的宠爱,远远超出他这时的身份地位,一名小小的庶吉士,便得到了这样的殊荣,为同僚们羡慕之极。最引以为自豪的,是纪晓岚的几位业师,刘统勋、孙端人等人,只要一有机会,便在士林中夸耀纪晓岚,听者也对他们的慧眼赞佩不已。一时间,纪晓岚成了朝中颇为驰名的人物。 纪晓岚的影响越来越大,与他结交的人越来越多。来往频繁的,都是一时俊彦,人人才华横溢。和他同年的有刘善谟、钱大昕、卢文弨、戈徐、胡牧、陈半江、蔡芳三、邹道峰等人。当时几位负文名的大家中,刘墉(石庵)是他的老友,董曲江、戴遂堂、董秋原、刘师退等人,也都和他过从甚密。 这天纪晓岚休假在家,钱大昕、卢文弨来访,与他俩同来的,还有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这人三十多岁,高高的个子,瘦瘦的脸膛,憔悴的面容衬托得两只大眼又黑又亮。纪晓岚刚要询问,钱大昕先向那人介绍道:这就是河间才子纪晓岚!那人拱手施礼说道:久仰久仰。鄙人姓戴名震,字东原,原籍安徽休宁。本为一介书生,游学京都,久闻纪大人才名,今日得见,有幸有幸。纪晓岚赶快让座,差婢女侍候茶点。 这戴震比纪晓岚年长一岁,虽然家境寒微,却是饱读诗书,十六七岁时即精研注疏,与同乡郑牧、汪肇龙、方矩、程瑶田、金榜等人,从师于著名学者江永(江西婺源人),二十八岁时补为诸生,为避仇隙来到京都,眼下无事可做,生活靠朋友接济。 纪晓岚看他学识广博,天文、地理、经史、历算,样样精通,又兼长于音律、文字等方面的学问,实在是不多见的博学之士,当下即延请他为两个孩子汝佶、汝传的老师。戴震十分感激,连连称谢。 纪晓岚摆下酒宴,款待钱、卢、戴三人。酒到酣时,卢文弨说:纪年兄长于属对,今日特来请教。纪晓岚问他是何联语,卢便把事先写在纸上的一副上联,从袖中拿了出来,展开纸条一看,上面写的是:吃西瓜皮向东抛;纪晓岚微微一笑吟出了下联:看左传书朝右翻。这下又把纪晓岚属对的癖好勾起来了,他向戴震笑道:我出一联,由东原兄属对,何如?愿意领教,愿意领教!戴震欣然同意。 纪晓岚心想,这戴震淹通今古,学识宏富,乃是同辈中少有的人才,倘若出文雅高深的联语,并不一定能难住他,我何不出个浅俗一些的,看他如何答对。想到这里,便笑着说道:东原兄如不介意,此刻正有个俗联,请你属之如何?遵便遵便!这戴震很爽快。 纪晓岚看看钱大昕、卢文弨,习惯地揩一下鼻子,一本正经地吟诵起来:屎壳螂,撞南墙,乒乓,扑拉,炭!尚未说完,钱大昕、卢文弨已笑得前仰后合,上气不接下气,心想这纪才子喜欢嬉戏的毛病又犯了,怎么第一次见面,就和人家开起玩笑来。 这戴震听了却很尴尬,笑也不是,不笑又忍不住要笑。早听人讲这纪才子是位滑稽大师,戏谑无常,和皇上也开玩笑,今日一见,方信不假。实在忍不住了,也就哈哈大笑起来。可是一想纪晓岚出的上联,虽然听来好笑,但确是非常刁钻,对上它也不是易事,也要有形、有声、有物可比才行,便端起茶杯,边饮边思考下联。 钱大昕、卢文弨觉得纪晓岚有些过分刁难人家,便要他另出一联。 戴震放下茶杯,摆手说道:不必不必,我对的是:癞哈蟆,跳东洼,咯呱,咕咚,姜!三人听了,一齐叫好,都说这下联对得巧妙,与出句合为一联,绘声绘色,相映成趣。 钱大昕止住笑说道: 今天多亏是东原兄,换个人来,说不定会让纪年兄的屎壳螂难住!说着和大家又一起笑起来,然后接着说:我看一还一报,东原兄出上一联,纪年兄来属之,你们说怎么样?愿意从命。纪晓岚对此类事情总是兴致勃勃。 戴震略一思索,吟出一句:太极两仪生四象; 纪晓岚听了,心中暗想这戴震确是知识渊博。太极指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世界,是古人对宇的一种解释,以后清轻者上升为天,混浊者为地,两仪便指天地了,四象指的是春、夏、秋、冬四季。这虽然是短短的一句话,却概括了太极生天地,天地生阴阳,阴阳互相作用,生出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宏阔的内涵。戴震的才学,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对上此句,不仅要形式上工稳,而且要蕴涵深刻才为上乘之作。 钱大昕、卢文弨正投箸停杯,坐在桌边思索,只听纪晓岚说道:菜都凉了。春宵一刻值千金啊,快用,快用!说着他向三人举起了酒杯。 你快对出下句呀?钱大昕催促说,噢。已经对上啦!钱大昕说到这里,才想到对句已被纪晓岚说出来了,几个人会意地笑起来。 这是苏东坡诗中的一句,全诗是: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这头一句被他在这里用得天衣无缝,既工巧自然,又切合此时情景,回味起来,意味无穷。戴震赞叹不已,也暗暗地佩服纪晓岚确实博学广识。 此后不久,纪晓岚便与戴震结成了莫逆之交,两人唱和不断,互相切磋,互相砥励,学识日进。这年冬天,纪晓岚出资,将戴震的一部《考工纪图》,付梓刊行。戴震后来成为卓有影响的思想家、史学家,与当时纪晓岚、钱大昕、卢文弨、朱筠、王鸣盛、王昶等人的帮助和影响,是分不开的,这是后话,兹不赘述。 话说这年阳春三月,风和日丽,圆明园中春光明媚,景色宜人,桃红柳绿,燕舞莺啼,是皇家园林中的最佳时季。 这天,乾隆皇帝传命纪晓岚伴御驾,到这里观赏春天美景。看到园中那到处依依飘荡的柳丝,娇妍盛开的桃花,乾隆皇帝一时兴起,口中吟道:风吹杨柳千枝动,雨打桃花万朵遥。皇帝觉得两句对仗工整,摹景与意颇为佳绝,满意地回头问纪晓岚:卿以为此联如何?纪晓岚知道皇上好胜心强,喜欢高人一等,若说此联很好,皇上自然高兴,可是显露不出自己的才华;若说不好,又怕惹恼圣上,降罪下来吃不消啊!纪晓岚想到这里,有了主意,随即说道:圣上之联,美则美矣,只是未尽善也。乾隆听了这话,果然心中有些不太愉快,但不露声色,仍然用平静的语气问道:何以言之?似有矫揉造作之嫌,为臣妄言,不知妥否。纪晓岚小心翼翼地说道。 卿详细说来,朕倒要听听。乾隆面露不悦之色。 纪晓岚看在眼里,心想我必须让皇上高兴起来,便小心谨慎地答道:臣以为失之粘滞,僵而不活,且千万二字,概而言之则可,细推则不妥。若虽弱小之孤树,则无千万之可言;若是丛林密株,则又不只千枝万朵,况且,风雨之中,谁也不去计数。乾隆听着,觉得有道理,但又不肯罢休,又接着问道:以卿之见呢?臣以为每句只动一字便妥。把千枝万朵,改为枝枝朵朵,这样就成了:风吹杨柳枝枝动,雨打桃花朵朵遥。有多少枝,即多少枝动;有多少朵,即多少朵遥。如此改动,则前弊尽除,且能尽陛下本意啊!乾隆这回笑了,知道纪晓岚在玩弄文字游戏,但仔细推敲,确有道理,于是点头表示赞同。 几天过后,乾隆皇帝带纪晓岚等一帮臣子,到郊外踏青春游。只见在明媚的春光中,耕人遍野,牛羊满坡,村妇在门前纺纱,村姑在树旁挑绣。南来北往的行人络绎不绝,骑驴赶车的悠然而行,旷野上回荡着悠扬婉转的歌声。真是鱼游于池,燕翔天空,莺啼树梢,桃花含笑,柳枝绽翠,禾苗碧绿,草色青青,一幅太平景象,盛世风光。 在一帮大臣的簇拥下,乾隆皇帝看到如此美景,心中十分畅快。大臣们不停地颂扬圣天子仁明有道,故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乾隆皇帝听得有些飘飘然了。纪晓岚此时也不甘落后,和大臣们竞相显露事君媚上的本领。他看好一个机会说道:陛下,宋人讲万紫千红总是春,确实不虚啊!乾隆兴致很浓,点头说道:是啊,如此良辰美景,虚度了实在可惜。朕命卿作一首咏春诗,每句至少嵌上两个春字,卿以为如何?纪晓岚欣然从命,略加思索,脱口吟道: 春光春风春景和,春人路上唱春歌。 春日临窗写春字,春闺女子绣春罗。 好!好!纪晓岚吟诵刚罢,大臣们便齐声喝采,乾隆皇帝也点头称善。大家都十分喜爱他敏捷的才思。 乾隆回味着纪晓岚的诗句,心中越想越喜爱这个年轻的翰林。自从那次在西暖阁让他对句以后,已经几个月了,乾隆几次命题,纪晓岚都是从容应答,还没有难住过他,这时皇上倒想出题难他一难。 乾隆君臣一行,越游兴趣越浓,吃过午饭,又转了几个山村,不觉间已是日薄西山,便拨转马头,踏上了返回京城的路途。 走着走着,乾隆从御辇中望见前面天空,有一只白鹤横空飞过。乾隆皇帝灵机一动,吩附传唤纪晓岚来到御辇旁边,对他说道:爱卿才思敏捷,出口成诗,朕这次给你出上一题,你可否张口咏出一首诗来?臣愿遵旨,请圣上出题吧!纪晓岚口中虽然这样奏道,但心里有些惊慌不安,暗暗思忖道:皇上这不是变着法地考我吗?我须小心侍候才是。 乾隆指着天空中远去的白鹤说道: 就用天空的白鹤为题吧。 纪晓岚不暇思索,立刻吟道: 万里长空一鹤飞,朱砂为顶雪为衣。 纪晓岚正要接着往下吟来,乾隆突然开口说道:卿说错了,你看,那不明明是只黑鹤吗?怎么说成白的?纪晓岚看天空的白鹤已远去,在暮色中看去,只是一个灰点了。于是赶快转口,吟道:只因觅食归来晚,误入羲之蓄墨池。 乾隆立刻高兴地说道:爱卿才思敏如闪电,真是天下奇才啊!纪晓岚听了这话,一颗悬着的心,才像一块石头落了地。 心想以后要少在皇帝面前卖弄才学,否则不知那天让皇上难住,下不了场事小,弄不好得个罪名可就吃消不起啦。 人怕出名猪怕壮,纪晓岚在这时想有所收敛也来不及了,不但皇上有和他唱和的兴趣,就是京城百官也都听说纪才子文思敏捷,从来没有被人难住过,个个兴趣盎然,争相为他出题,请他题诗,成为一时乐事。皇上本是个喜欢显示才学的性格,更是兴致勃勃,常想出个题难倒他,以表明天子的高明。 这天,乾隆皇帝把纪晓岚召进宫中,看着他含笑不语,一时间让纪晓岚摸不清原由。 纪晓岚小心翼翼地跪在地上,向皇上请奏:微臣纪晓岚,斗胆叩请圣上,圣心为何这般喜悦?乾隆笑道:朕今天十分高兴,是因新得一喜,特召你进宫来吟诗志喜。早在上朝的路上,纪晓岚就心里琢磨着,可能是圣上闲来无事,又召他进宫吟诗取乐,没想到是新得了皇子,在这种时候,一定得小心侍候。他脱口吟出一句:我主今日降真龙,皇上听了一笑,说道:爱卿猜错了,不是皇子,是位公主。纪晓岚听了这话,心里有些吃惊,心想自己太急切了,没有问明情况就急着说话,于是赶忙转了弯:月里嫦娥降九重。乾隆双眉一皱,做出似很伤心的样子说道:可惜没有成人啊!晓岚赶忙顺水推舟:想必人间留不住。乾隆想他下一句就要说上天宫了,颇与他为难,说道:掉进井里淹死啦。纪晓岚这下恍然大悟:刚生下来的公主,怎么会掉进井里?这不是圣上又和我开玩笑吗!于是随口吟道:翻身跳进水晶宫。乾隆笑了起来:爱卿真会随机应变啊!赐汝起身。纪晓岚看皇帝高兴了,自己也更加高兴,站起身来恭请圣上有何面谕。 朕宣你进宫,代朕撰一副科场匾文,要将朕垂爱贤才,考官为国选拔贤能,并且鼓励举子读书上进的三重命意,一并蕴涵其中。纪晓岚当即应诺,随口拟出几句,皇上听了摇摇头,都不满意。这下可好,纪晓岚在皇上面前急出了一身汗。他又接着搜肠刮肚地思索,想来想去,没有自己满意的,若说出来,岂不更让皇上驳回,于是汗珠从额上滚落下来。 皇上看一向对答如流的河间才子,今日也有江郎才尽的时候,坐在那里窃笑不已,故作怒色说道:好吧,你先回去,朕命你思考一日,明日覆旨,若不堪任用,朕要将你削官为民。这可把这位名冠当时、恃才放狂的才子惊呆了。他唯唯诺诺地退出朝来,忧心忡忡地回到家中,一头扎进书房,搬书查典,一古脑开列几十条匾词。但仔细审视,却没有一条满意的,向来以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绞尽脑汁,却想不出一条好语,他急得连茶饭也不进口了。 子夜已过,他仍在书房忙碌。马夫人见他夜餐未进,定有什么忧愁之事,心里惦记着,几次打发丫鬟过来探望,回说老爷愁容满面,焦躁异常。马月芳猜测定有非常之事,便让丫鬟备了饭菜,亲自到书房探望,询问丈夫缘由。 纪晓岚哀叹一声,将今天的事情告诉夫人,马夫人听完,咯咯咯笑起来,随即说道:你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现成之语,为何不用呢?纪晓岚茫然不解,赶快请教夫人。 马月芳说:天子重英豪啊,岂不恰切无比?咳纪晓岚喜出望外,在自己头上轻轻一拍,我尚且不如一位女裙衩! 夫妇俩相视而笑,这时他的肚子也觉得饿了,狼吞虎咽地吃下五斤熟牛肉,躺到床上,一觉酣睡到天明。 纪晓岚上朝,信心十足地将天子重英豪一句,献与皇上,乾隆果然喜欢。原来这是人们熟知的一首诗中的句子,诗云: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用了这头一句,下面这三句之意,自然就联想起来。皇上所限之意,也尽在其中,乾隆皇上问道:爱卿向以文思敏捷,应对从容而名满朝野。昨日不能撰词,朕想一定是被难住了。今日回奏上来,确实很好。这其中有些什么缘故吗?纪晓岚便将昨日着急,越着急越思想不出的感受,以及昨晚夫人提醒他的情况,回明皇上。皇上听着有趣,便接着说道:爱卿学识超群,全在你勤学好问,得益于众多师友,朕早已知晓。只是今日方才晓得,爱卿还是夫人马氏一门生啊!呵呵呵 纪晓岚的脸,一下红到颈项,自我解嘲说:古人云:圣人无常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呵呵呵呵 转眼之间,纪晓岚选进翰林院,已是第三年了。这年夏初的一天,忽然接到朝廷的御旨,命他侍驾去热河行宫。原来,乾隆皇帝畏暑热,到了夏季,便去热河行宫避暑。同时一些大臣也跟随前往,朝中大事,也转到那处理。纪晓岚到内宫行走一年多,由于他机智幽默,为皇上增添了许多乐趣,这次皇上又去热河,却舍不得将他留在京城了。 纪晓岚随着大队人马,逶迤行至牛栏山,这里山岭环抱,连绵不绝,青黛一色,宛如画中美景,文武大臣们不由得驻足观赏起来。在山路的一侧,离他们不过几十丈远的地方,有一座马神庙。青翠环秀,香烟缭绕,身处此地,俨然降临仙境。 从正面望去,两扇庙门一开一闭,上面的一句门联看得很清楚,写得是:左手牵来千里马。 一位大臣站在纪晓岚近处,看过对联,向纪晓岚说道:纪大人,那门联你可看到?看到啦。你猜下联该为何语?纪晓岚略一思忖,语气坚定地说,下联定是前身终是九方皋。你敢断定?非此莫属。另外几位大臣也赞同纪晓岚的判断。问话的大臣却意存犹疑,说未必如是。于是几人来了兴致,一同走到庙前,验证一下判断的对误。到门前一看,却出乎纪晓岚意料,另一扇门上写的是:右手牵来千里驹。 一帮人又好气又好笑,那位大臣笑道: 看来世上之事,不可妄下断语,往往有出人意料的时候啊!纪晓岚没有猜对,触动很深,上马之后,仍想着刚才的情景。怎么会是右手牵来千里驹呢?自己过于自信,在一帮老臣面前,未免太失体面了。 车马行至古北口,山路狭窄,一时拥塞在隘口前,纪晓岚随人到客店中小憩。他见墙壁上写有残诗一首,已剥落过半,只有三句四句一联,尚能分辩清楚:一水涨喧人语外,万山青到马蹄前。 纪晓岚心上一喜,心想这两句很好,简直可以同古人的云中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两句相姣美,只可惜其他几句分辩不出,又不清楚作者为谁。同来的人看了,也觉得两句诗意境非凡。有人提意由晓岚补上所缺句子,纪晓岚这回不愿轻举妄动了,赶忙推辞:使不得,使不得。他自己想道,若非前次经历了马神庙联一事,真说不定借着兴浓,给它凑上几句,果然如此,那就要出大笑话了。 整个夏天,晓岚扈从皇帝在热河行宫度过。每日里他小心谨慎,恭恭敬敬,唯恐稍有不慎,忤怒圣上,牵连了自己的前程。闲来无事,便和同僚们各处转转,欣赏那碧波荡漾、洲岛错落、亭榭掩映,宛似江南水乡的湖区美景;绿草如茵、麋鹿成群的草原风光;峰峦起伏、溪流淙淙、松涛阵阵的山林秀色,给他赶走了往年难耐的酷热和都市中嘈杂的喧闹。但是,思念妻妾儿女的心情,与日俱增,有时感到日长如年,好不容易到了金菊盛开的季节,才离归期不晚了,心中也稍稍有些安定。 这天他侍从皇帝出了离官,到野外观赏山林秋色,满山遍野,连绵不断,簇簇野菊,娇黄可爱。 乾隆兴致盎然,漫山的美景触发了情思,想出一句联语,要和大臣们对对儿为戏,乾隆吟道:塞外黄花,似金钉钉地;大臣们听完,都积极思考起来。几位大臣奏上对句,乾隆都不太满意。人们不约而同地注视纪晓岚。以往逢此情况,都是他独占风流,今天沉思不语,不知为何。 几日来纪晓岚思念妻儿,情绪不振,今日不愿抢先说话。 再说他看皇上的出句儿,两个钉字连用,读音不同,意也有别,对上此联,绝非易事,况且,以往总是跑在前头,不免招人嫉妒,今日等群臣对过之后,他再讲话,拿定主意,他静静地等着。 没有皇上满意的对句,大臣们急得皱眉搔首,乾隆看看后面的纪晓岚,朗声说道:纪爱卿,为何缄口不语?皇上指名点将,他不能不回答了,便向皇上奏道:微臣想出一句,虽然可同圣上的一句属成一联,但同圣上一句相比,逊色许多。 你且说来,朕倒要听听。乾隆看出他在卖关子。 为臣对的是,京中白塔,如玉钻钻天。在场的人听了,立刻叫好。上下两联,对仗工整,浑然天成,读来更是抑扬顿挫,铿锵有致,确实高人一筹。 乾隆点头赞成,但没有开口说话,炯炯有神的双目,在晓岚身上看来看去。大臣们不知圣上何意,住口等待皇上说话。纪晓岚见乾隆神态非同以往,心中忐忑不安。 皇上声音平和,语气关切地说: 纪爱卿,你面有犹疑之色,必有心事在怀。朕来替你猜猜,你看如何? 陛下请猜。纪晓岚心中忧惧。 朕出塞外一言,你对京中一语,依朕看来,你定是口十心思,思父、思母、思妻子。 啊?纪晓岚暗吃一惊。皇上看透了自己的思想。但听语气,又没有责怪之意,噢,明白了,皇上又给他出了一个上联,等他来对呢。对上这个联,在纪晓岚来说,是很容易的,但他为使乾隆高兴,立刻跪在了地上,低头奏道:圣心明鉴,臣确有心事。连夜来辗转反侧,未曾安眠。如蒙陛下恩准,微臣早日还京省亲,纪昀恭谢圣上隆恩。为臣是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恭祝吾皇万岁,万万岁!几句话说得十分得体,又巧妙地回答了下联,乾隆听得欢喜,当即说道:离家日久,思念妻儿,本是人之常情。朕准你提前回京,回家省亲去吧!这样,晓岚叩谢皇帝以后,提前月余,踏上了回京的路程。 纪晓岚一回到北京,那些文友们便闻讯找上门来,围着他问这问那。晓岚拨弄簧舌,把四面云山、梨花伴月、北枕双峰等行宫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镜湖泛舟、澄湖赏月、梨树峪观花诸多经历,更讲得让人艳羡不已。 钱大昕听完讲述,漫不经心,兴味索然地叹了一口气,面目间流露忧郁的神色。纪晓岚问道:何事使你哀声叹气?说来话长。钱大昕打开话匣子,一古脑把要说的话全倒了出来。 原来,自从去年刘墉受父亲牵连,身陷囹圄,文社的活动便由纪晓岚主持。自从纪晓岚去了热河,这文社便群龙无首。失去了往日的生趣,渐渐地,参加聚会的少了下来。钱大昕、卢文弨等人尽力维持,但仍无济于事,昔日一个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如今颓唐沮丧,有人热衷于寻仙访道,有人迷恋于妓馆酒楼,有的奔波于投机钻营,有的则肆意狂欢、醉生梦死。看到此种境况,钱卢等人怅惋不已。 钱大昕一本正经地说: 有几位朋友,本来很有前途,这期间却闹出许多荒唐事体,一时传遍京城。 那位张某很可笑,常出入于戏馆。一天夜里,他从戏馆出来,在街上遇见一位少妇。借着皎洁的月光,看那少妇生得妍丽姣美。 张某见她在路口徘徊,好像在等什么人。张某若无其事地走到她近旁,感到衣香撩人,髻影拨心,楚楚可爱,他以为她是走散了伴侣的游女,便上前挑逗。少妇只是笑而不答。又问她姓氏住处,还是笑而不语。他便怀疑是和情郎密约幽会,意中人尚未来到。 张某心怀不轨,约那少妇到家中小憩。少妇辞谢不肯同行,张某便上前拉住少妇的胳膊,强拉硬扯地,把她拉到了自己家里。吩咐仆人摆下酒宴,让妹妹同那少妇联袂共饮。 开始少妇十分腼腆,几杯过后,少妇红光满面,媚态横生,与张妹互有调谑,竟然和相交已久的熟人一样,张某和妹妹交替劝酬,少妇渐渐地露出醉意。 张某高兴得有些发狂了,他把她留住在家中。奈于妻子之面,当夜不敢同宿一室,只好由妹妹陪伴。 次日天亮,张某早早起身,到妹妹房中探望,早没有了少妇的影子。再看妹妹,倦容满面,如残花败柳。问起她时,脸上红云乍起,羞涩不语。再三追问,才知昨夜拉来的,哪是什么少妇?而是社会秋歌队中的男扮女妆的拉花。天还未明,就叫开门逃之夭夭了。 张某不知羞耻,慨叹不如妹妹有福。 钱大昕说完,纪晓岚乐得难以名状。 接着,卢文弨又讲了一段刘某、于某的故事刘某和于某,先后相隔一个月,各纳一名侍妾,遂退出文社。 刘某纳妾时,妾家索要的聘礼很轻,只是说,她母亲很疼爱女儿,每月要十五天伴丈夫,十五天归家陪伴母亲。 刘某喜欢那小姬长得非常水灵,而且聘礼低廉,竟也曲意相从,娶回家中。 一月之后,于某在纳妾时也遇到了同样的要求。起初于某不肯,小姬却举出刘某为例,于某去向刘某询问,果然如此,便也曲从而纳之。 过月余,刘某、于某相见,刘某问起于某:你家阿娇归家,是上半月,还是下半月?于某答说:下半月。刘某似恍然大悟,急忙将于某叫到家中,进内室一看,两人娶的是同一名女子。 晓岚听到这里,超然一笑,说道:文社之事,就由它去吧!即使文社不存,诸位同年同样可互相往还,切磋学问,诸位意下如何?钱大昕、卢文弨惋惜一阵,遂也打消了恢复文社的想法。 此后,钱、卢、纪等几位挚友,依旧十分相合,诗词唱和,往还不断,直到他们晚年。 纪晓岚任庶吉士满期,擢为散馆一等,授翰林院编修,此后更加受上司的赏识,连续几年被举荐充任乡试的正考官或同考官,选拔了一批有作为有影响的人才,声誉越来越好。 这期间不得不说的一件事,是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年),皇上五十圣寿,纪晓岚寿联一事,被后世传为佳话。 这年八月,文武百官为恭贺乾隆五十万寿,纷纷撰联赋诗,颂扬天子。整个京城沸沸扬扬的,家家户户都贴上了万寿无疆之类的门贴。 万民庆寿的场面,乾隆看了非常高兴,便叫几位大臣伴驾,一一检阅宫内上寿的诗、联。走到经坛,看到一副对联,气象宏阔,设想奇伟,意境新颖而对仗工稳,与寻常对联相比,确是独辟蹊径,迥然不同。联语是: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五十年圣寿,自前以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乾隆仔细琢磨起来,越看越想越高兴。自大清入关、定都北京以后,逐步统一全国,版图之大,历史上从未有过:西起葱岭,北至萨彦岭,东北到外兴安岭,东濒大海,南达南海,西南抵帕米尔高原,纵横均为四万里,此联颂扬清帝国强盛至极,实可称妙语无双。五十圣寿,再加上九千九百五十年,正是一万岁啊,这样敬祝万岁,新意顿生,更觉意味深长。 乾隆听说献联人正是纪晓岚时,更是喜不胜收,当即传旨行赏,并将纪晓岚擢为京察一等,以道府记名。 这天纪晓岚领到赏赐物品,合家欢乐,同僚及亲友也前来祝贺,晚宴持续到深夜,宾客们才慢慢散去。赏赐的物品中,有一件绣花箭衣,绣工精美,世所罕见,试穿在身上,人人称赞不迭。 众人散去以后,纪晓岚来到侍妾郭彩符房中,方要歇息,亲家母王夫人来了。她听说箭衣穿到身上分外好看,要亲眼观赏观赏。 王夫人来到屋里,要亲家把箭衣穿上,她在灯光下围着转了几圈,上上下下,前前后后,看得非常仔细。 王夫人是纪晓岚长子汝佶的岳母,从宝坻进京,来探望女儿,遇到这样光辉荣耀的喜庆场面,自然高兴异常。她一边观看绣衣,一边不绝口地夸赞亲家公的才干。纪晓岚心里飘飘然,高兴得得意忘形了。戏谑无常的毛病又犯了,笑嘻嘻地对王夫人说道:多谢亲家母夸奖,我这里有一诗相赠。什么诗,你快说说!王夫人更加高兴。 纪晓岚看房中只有他俩和侍妾彩符,便放心大胆地吟诵起来:今宵亲母太多情,贪看绣衣绕膝行;看到夜深人静后。郭彩符见他开王夫人的玩笑,怕他说出有失体面的话来,赶快拦住他的话,说道:老爷说些啥话?晓岚见彩符阻拦,噗哧一笑,把原想说的一句咽了下去,顺口吟道:平平仄仄仄平平。王夫人听了,不知道有何蹊跷,高高兴兴地回房歇息了。 郭彩符这时却笑得喘不过起来了。撒娇地用两手捶着纪晓岚的肩膀。纪晓岚故意装傻,问道:你为何傻笑?郭彩符也不示弱,双目一瞪:平平仄仄仄平平,是啥意思?咯咯咯。郭彩符话刚说完,又止不住笑出声来。 没啥意思呀!一时语塞,顺口吟来而已。纪晓岚一本正经地说着。 郭彩符把头一歪,诘问道: 那你给王熙平的对联,也没啥意思啦?这回纪晓岚憋不住了,嗤嗤嗤地笑了起来。笑后问道:你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郭彩符这回是笑而不答了。 前不久,二十五岁的新科进士王熙平,大登科之后又小登科,在京中娶了一位侍郎的女儿。 大礼之日,宾客盈门,纪晓岚也前往祝贺。但是,他送的一份礼物与众不同,写的一副对联。对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还有一句横批:平上去入。 这下可把人家难住了,谁也猜不透他的用意何在,讨论了半天,终不得其中要领。 王熙平是位深思好学的俊才,早听说纪学士才学超人,所以对他的贺联不敢等闲视之,越是不明白,越要不停地琢磨,非要深刻领会方可罢休。直到入了洞房,新郎还在耿耿于怀。 夜深人静后,他在烛光下面,拿着对联看个不停,思来想去,还是打不开这个闷葫芦。 新娘出身的书香门第,也通翰墨,见新郎痴痴地发愣,觉得十分奇怪,凑到跟前看来看去,也像坠到了五里云雾之内,弄不清其中的底细。 偏偏到了他们同享夫妻之乐时,新郎灵机一动,忽然大叫一声:我明白了,我明白了!接着就哧哧地笑个不停。 新娘子先是吃了一惊,接着又被他笑糊涂了。想到此刻之中,心中甚不自在,终于按捺不住,问道:你这是咋了?我问你,纪学士的贺联,写得是什么?新郎说。 好像是两句对韵呀!新娘答道。 不。我说是连同横批,这里面讲答什么?新娘在床上摇头不解。 那么,我再念一遍,你就明白了。你可听好。噢。新娘应了一声,听着他念。 平!上去入(日),平平仄仄平平仄。哎呀!羞死了。新娘子恍然大悟,赶紧扯被角把脸遮了起来。前几日,新娘子到纪府走动,和郭彩符一见如故,非常平合,悄悄地将此事告诉了彩符,彩符笑骂几句,红着脸陪罪道歉。 听完彩符的讲述,纪晓岚更是得意。彩符止住笑声,语重心长地劝告老爷:千万收敛一下这个老病,尤其是官场上,老爷更要出言谨慎,自尊自重。 郭彩符说得句句在理,纪晓岚频频点头。没想到这个小妾竟如此通达事理,简直可以同夫人马月芳不相上下了。于是更加喜欢这位只有二十六岁的如夫人。 郭彩符的话,对他触动很深,使他久久不能入睡。几年来陪伴在皇帝身边,倒是极其荣耀,可他总是感到如履薄冰,常常不免胆颤心惊。现在蒙圣上恩宠,官运亨通,接连升迁。 可是常言伴君如伴虎,今后的前途如何,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