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分类 历史烟云 大太监李莲英

第38章 假意施救安德海

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在慈禧的授意下,经总管太监安德海保荐,李莲英以行走勤慎,为人诚实被破格晋升为首领太监,赐以六品花翎顶戴。其实,这是违犯大清祖训的做法,可此时慈禧专横跋扈,无人敢出来反对。早在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年)九月的训谕中曾作过明确的规定,除去特殊情况外,总管太监保荐首领,必须是三十岁以上的人。同时还强调,如有违例妄保者,内务府即可查参,严加治罪。可惜祖先无法显灵,慈禧仍然一意孤行,谁也无法反对。 慈禧向来吃穿用都非常奢侈,常常嫌江南、苏州、杭州三个织造厂送来的绸缎、衣料质地不佳,花色品种不齐,让她看不上眼。同治大婚前,慈禧更有理由以为皇帝准备礼服为由说他们的不是,于是决定派人去江南督制贵重衣料。安德海有心到江南去开开眼,顺便为自己捞些钱财,也能借机到江南抖抖威风。他便奏请主子,愿意效力。慈禧太后听了,很合心意。

倘若在诸大臣面前走漏风声,不好支应。现在派自己的心腹安德海前去,最是放心。于是,让他秘密出京。 但是,祖宗曾经留下家法训制,不准太监参与朝政和出京办理公务的。慈禧太后虽然威震天下,但仍不敢违逆祖制。她嘱咐安德海离开京师以后,要尽量规矩一些,不要大肆张扬,免得生出事端。速速办好公事,尽快返回。安德海连连答应下来,高兴地离了京城。 安德海觉着有慈禧撑腰,就不怕风风光光地行路。他小心翼翼地离开通州。等到一过天津,就觉得万事皆无,便大事张扬起来。船上旌旗招展,鼓乐齐鸣,看上去比皇家的船只还招摇。 不仅如此,他还沿途骚扰百姓,大肆收受沿途大小官府衙门的贿赂。安德海虽然是秘密溜出京城,但一路上如此张扬、猖狂,早晚会出事。恭亲王奕欣平日见安德海狗仗人势,狂妄自大,早就有心除掉他,只是苦于没有机会,迟迟没有下手。这次闻听安德海这样大肆聒噪,闹得沿途百姓鸡犬不宁,便暗中通知山东巡抚丁宝桢,让他在济南等着安德海。一旦出现,立即逮捕,从严惩处,格杀勿论。

丁宝桢收到恭亲王手谕,却没有头脑发热。他知道安德海是慈禧太后的心腹,朝廷内外没人敢惹,就是恭亲王奕欣都不敢动手,他当然不会自己动手杀安德海。于是,他把这一任务交给了他的下级,德州知州赵新,命他一旦安德海到达德州,立即将他捉拿,解往济南问罪。 德州知州赵新当然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自己谁也得罪不起。但又苦于没有良策以对,只好同幕僚商议。要说还是幕僚有主意,他建议等安德海进入德州境内,不用政府公文,而是用便条的办法,通知巡抚丁宝桢,这样既可交差,又不会留下把柄。因为便条是不会随同文书送往京城的。 赵新大喜,立刻按此行事。丁宝桢接到赵新的便条,一面通知东昌府程绳武捉拿安德海,一面密奏恭亲王奕欣。最终将安德海缉拿,解送济南。

当丁宝桢的奏章送到恭亲王奕欣手里后,被李莲英的亲信探得消息,李莲英对此事摸清底细,按往常的习惯,应早去密报慈禧,请功领赏。但这一次李莲英没有禀报,因为安德海一死,自己的机会就来了。再说,就算安德海死不了活着回来,李莲英推说一切都不知道,谁也怪不得。 两三天后,李莲英得知恭亲王奕欣找慈安太后商量处治安德海的办法。李莲英溜到养心殿廊下偷听。听到恭亲王奕欣先是措词激烈地一条条历数安德海的罪状,后又说秘密出京办事,一路上胡作非为,实伤我大清朝的传统,应就地正法。 在一旁的小皇帝同治也常常被安德海告黑状,早把安德海恨透了。如今听说安德海在外面闯了大祸,所以也就力主安德海就地正法。慈安太后本来是没主心骨的人,也就点头同意了。当下恭亲王奕欣便提笔拟旨下达。

在外偷听的李莲英见木已成舟,知道结果无法逆转,这才急忙忙去向慈禧太后禀报。慈禧太后听李莲英一说,立刻慌了手脚,气冲冲地奔到养心殿里,正好撞上恭亲王奕欣拟写谕旨。 恭亲王奕欣不等慈禧问起,便理直气壮地将安德海出京以后的罪行又历数一遍,并力主问斩。慈禧太后却搬出安德海在北京政变中的功劳,企图挽救他的性命。同时,向慈安施压,要她阻止恭亲王,可慈安却一言不发。而小皇帝同治,虽然年少,尚未归政,但觉得自己说出的话,不好收回成命;况且对母后所说的北京政变毫不知情,一点也不明白,况且安德海确实伤害了他幼小的心灵,他也力主就地正法。 慈禧明知派安德海出京有犯禁令,本是理短,无法力挽狂澜,只好让步,怏怏回到自己的寝宫。恭亲王奕欣等慈禧一离开,立刻将写好的谕旨派人火速送到济南,将安德海就地正法。

慈禧太后回到寝宫,觉得应该救安德海的命,于是亲自写了一道谕旨,要山东巡抚丁宝桢将安德海解送回京。不料慈禧的这道谕旨却被恭亲王截留不发,直到山东杀完安德海后才发出,但早已迟了。很快,慈禧太后就得知安德海被杀的消息,从此与恭亲王奕欣、慈安太后结下了深怨。 盛怒的慈禧一会儿骂丁宝桢狗咬耗子多管闲事,一会儿又说奕欣眼里没她。无论她怎么骂,反正安德海是死在了济南。 就在安德海被杀的消息传到北京的当天晚上,李莲英就打起了升官的鬼主意,拐弯抹角在慈禧面前探听消息。他冠冕堂皇地说安德海师傅死后,那些小太监实在没人管,也没人带领他们伺候太后了。慈禧太后此时心中正在烦闷,当然没听出李莲英的真实意思。 李莲英没有摸到底细,心中不甘,退出后故意突然倒地不起,以此试探慈禧太后。慈禧来到院子,十分心疼地扶他起来,并吩咐叫来御医给他诊脉吃药。

一连几天,李莲英都装病卧床不起,慈禧太后还亲自去看他,他装着要起来可又起不来的样子,说是头晕得很。慈禧立刻表现得非常着急,心想安德海被杀,李莲英生病,真是祸不单行。后来,慈禧太后让李莲英陪她闲谈,慈禧完全把李莲英当做自己人,并告诫他以安德海为鉴,处处小心行事。 李莲英见慈禧太后这样说,总算听出点味儿来了,他灵机一动,想我何不趁机再摸摸底细。于是,故意说自己无法与安德海师傅相比,恐怕以后难以像师傅那样把太后伺候得舒舒服服。 其实,慈禧早就明白李莲英是在试探他在自己心中的地位,所以才给他吃颗定心丸。至于李莲英的那些推辞的话,她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这是他要进一步的证明。慈禧接着说,皇上至今尚未归政,朝廷并不平静。慈禧太后虽然有意要提升李莲英为总管,可惜他年纪太轻,况且还有一帮王公大臣总是以祖制压人,一时间难以成功。但她向李莲英表示,自己终有一天会大权在握,把李莲英提升到总管的位置上去,让他暂时委屈一下。

李莲英听了,虽然升官无望,心中仍然非常高兴只要慈禧太后看重他,比当什么官都强。从此,李莲英更加卖力地为慈禧服务,凭着他的神通广大,很快就被称为安德海第二。其实这么说,倒矮化了李莲英。实际上,李莲英比安德海高明多了,他不仅敢于当着你的面在慈禧面前说出你的短处,更敢于在慈禧面前替你讲情解围,让人对他又敬又怕。 清光绪七年(一八八一年),慈安太后升天,慈禧太后从此更加独断专行,说一不二。由于她很少出宫,很多国家大事拿不定主意就和李莲英商量。李莲英便借此机会为慈禧出谋划策,干预朝政,这也就进一步取得了慈禧的宠信,成了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监。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